最新初一生物知识点定义

17748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最新初一生物知识点定义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初一生物知识点定义篇一

师: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生: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师:人体内有没有这些成分?

生:有!

师:人体内的这些营养成分是哪里来的?

生:食物。

师:食物中的这六种营养成分与人体内的这些成分一样吗?是不是我们吃了猪肉,人体就长出了猪肉。

生:(哄堂大笑)不是。

师:食物中的这些营养成分,只是构成人体内这些成分的原料。那么,食物是怎样被消化、这些营养成分是怎样被人体吸收的呢?

小品表演:

师:早听说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有胃病。今天我们请他给大家谈一下感受怎么样?

生:气氛活跃,兴趣大增。

瘦生表演:饭菜不好吃,我坚决不吃;饭菜好吃,我就狼吞虎咽。过了一阵,糟了!胃胀得受不了。哦,肚子又疼起来了。老师,我要上厕所。

生:(哄堂大笑)

胖生表演:唉!我走路好累哦,跑也跑不动,穿的衣服又难看,真羡慕你们那么苗条。哼!平时我还没有他们吃得多,真是喝水都要长胖哦!

师:(鼓掌欢送)两位同学表演得非常精彩,很有表演才能。前面那位为什么那么瘦?后面这位为什么平时吃得并不是很多,却长得较胖?同学们帮他找找原因。

生:第一位同学有胃病,消化不好;第二位同学吸收太多。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看来人体的消化吸收与体态的胖瘦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消化的?

1.消化系统的组成

师:(演示制作的p32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请说出下列结构的名称(使学生对消化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生:(回答……)

师: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有关的结构?

生:牙齿、舌、唾液腺。

师:回忆自己在进食时,这些结构分别有什么作用?

生:牙齿嚼咀;舌搅拌;唾液腺分泌唾腺,能湿润食物。

师:口腔仅仅起到嚼咀食物的作用吗?下面我们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师:请一位同学吃馒头,但不能白吃,要求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看能否吃出味道来。

生:口中有点甜。

师:馒头并未放糖,为什么会吃出甜味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馒头变甜是不是因为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假设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与唾液有关。

师:下面我们来制定计划。在制定之前先看一看提示。(媒体演示:p30~31提示及探究方案。)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生:(小组讨论并设计探究计划。)

师:请一位同学把你们组的探究方案向全班交流汇报。

生:(全班交流。)

师:(评价学生的设计并提出建议。)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探究方案进行探究。

生:(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师:(巡回观察、指导、答疑。)

生:(相互交流探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并作出分析。)

师:对自己的探究方案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吗?

生:馒头不宜太多,唾液的量要足,实验装置在37℃的温水中保持的时间必须在5分钟以上。

师:请位同学谈谈你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并对此作出解释。

生:①号试管内的液体遇碘不变蓝,因为淀粉发生了变化。

师:口腔中的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变化?

生:唾液中的淀粉酶。

师: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生:牙齿和舌只能将食物磨碎、搅拌,不能使淀粉变成麦芽糖。

师:科学实验证明:蛋白质、脂肪在口腔中不能被消化,只有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一部分转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就是为什么细嚼馒头有甜味的道理。麦芽糖还需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口腔只具有初步消化淀粉的作用。

师:那么什么叫消化呢?

生:(阅读教材p31页,总结消化的概念。)

师:补充:并不是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只有大分子的有机物,如淀粉、蛋白质、脂肪必须经过消化,而水、无机盐、维生素则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师:前面我们只是探究了口腔中的消化。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消化道其他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3.消化的全过程

师:下面播放一段食物消化过程的录像,请认真观看,课后我们要以“西瓜子历险记”为题写一篇科普文章,请注意收集资料。

师:为什么患了胃病的人怕吃硬、冷的食物?

生:这些食物会影响胃的功能,加重胃的负担。

师:我们应怎样保护我们的胃呢?

生:不吃汤泡饭,少吃麻辣烫,每日三餐定时、定量。

师:为什么肝炎病人怕吃油腻的食物?下面我们做个小实验(教师演示p33页的实验)

生:(观察实验现象)

师:两只试管内的花生油各发生了什么变化?胆汁和清水各对花生油起什么作用?

生:第一支试管内的花生油变成很小的油滴,第二支试管内的花生油变化不大。

师:胆汁对食物的消化有作用吗?

生:能把食物中的大颗粒脂肪,变成微小的脂肪颗粒,这有助于脂肪的消化。

师:对!胆汁中虽然没有消化酶,但是胆汁能乳化脂肪,增大脂肪酶与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起到初步消化脂肪的作用。

师:人体消化道内除了唾液、胆汁,还有哪些消化液?

生:胃液、肠液、胰液。

师:阅读p35页第2题,你能指出哪一部分消化道中的消化液最多?

生:(有的回答是胃,有的回答是小肠。)

师:(更正)胃液最多,但小肠里消化酶的种类最多。

师:下面我们来解读p34页的曲线图,回答(1)、(2)、(3)个思考题。

生:x──淀粉,y──脂肪。淀粉在口腔内被初步消化,蛋白质在胃内被初步消化,脂肪在小肠内被消化。d──肠液、胰液、胆汁。

师:食物最终在哪里被彻底消化?这说明了什么?

生:小肠!说明食物主要在小肠被消化。

师:人体小肠内消化酶的种类最多,而且小肠还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师:下面我们完成一个作业:请设计一个表格,将图ⅳ-21中的信息转化成表格的形式。

生:(完成表格设计)

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价、肯定)

师: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如何被吸收入呢?

营养物质的吸收

师:营养物质在人体的哪些部位被吸收呢?

生:胃、小肠、大肠……。

师:请看下面的资料分析。

1.资料分析:小肠的特点

师:下面我们通过分析p33的资料来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

生:长度不同,小肠长得多;表面都有皱襞,但小肠的皱襞上有绒毛,而大肠没有。

师: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大肠还是小肠?为什么?

生:小肠。小肠的长度和内壁结构的特点,都可以大大增加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2.进一步探究家畜小肠的结构

师:下面我们通过观察猪小肠的内部结构,看看猪小肠与人小肠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的一段猪小肠)

师:注意比较猪小肠与人小肠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结构基本相同,都有皱襞,皱襞上还有许多绒毛。

师:(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拆叠纸模型)

生:(观察、领会小肠皱襞的作用)

师:小肠不仅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场所,也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供人体细胞所利用。

师:课后以“西瓜子历险记”为题写一篇科普小文章。我们将选出优秀的小文章,参加市里的论文评选??

初一生物知识点定义篇二

1、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

(1)口腔——牙齿的咀嚼磨碎食物,舌的搅拌使食物和唾液混合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没有消化作用。

(3)胃——通过蠕动,使食物和胃液混合,并初步消化

(4)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5)大肠——使食物残渣推向肛门(大肠的起始部位为盲肠)

(6)肛门

2、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淀粉、麦芽糖)

(2)胃腺——分泌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初一生物知识点定义篇三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14、生物圈的概念:

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

15、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10千米,向下深入10千米,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大气圈的底部: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2)水圈的大部: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中。

(3)岩石圈的表面: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16、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17、收集和分析资料

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1)收集资料的途径: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

(2)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音像资料等。

(3)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发现探究的线索。

初一生物知识点定义篇四

1、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9、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10、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4、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

5、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4、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

5、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5、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131)

5、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5、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初一生物知识点定义篇五

1、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 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 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很容易的避开传染病的传播。

初一生物知识点定义篇六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阳光:a.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光的决定性作用在于它的有无,目前地球各处基本都能得到光,所以决定植物分布的紧关键因素是水。另一方面:不同的植物对阳光的要求不同。如:喜阳植物适于生活在强光下,它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高;阴生植物适于生活在弱光下,它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低。b.光能影响动物的繁殖及活动时间。

b.温度:a.温度对生物分布有重要作用;b.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c.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一方面: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明显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另一方面:一年中降水量和雨季的分布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之种间关系

a.互利共生: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彼此依赖相互有利,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b.竞争: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而引起竞争,如水稻和稗草

c.寄生:一种生物生存依赖于另一种生物, 如蛔虫和人

d.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如草食动物吃草,肉食动物捕食草食动物

3.作用特点: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利用及关键因素的主导作用

适应的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保护色

生物对环 普遍性 外形的适应性特征 警戒色

生物对环境 境的适应 拟态

的适应与影响 适应的相对性 现象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原因

1.普遍性

a:植物对环境的适应:a: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b:生理特征与环境相适应

b:动物对环境的适应:a: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的适应

保护色:动物体色背景色彩

c:特例 警戒色:动物体色背景色彩

拟态:生物形状.色泽背景

2.相对性

a:含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非绝对适应,更非永久适应

b: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对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无机环境的影响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

生态系统 消费者

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解者

1.生态系统的成分

a:非生物物质:空气.水.矿物质等

b:非生物能量:阳光.热能

c:生产者:a.特点:属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细菌)

b.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c.地位: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生物,必备成分

d:消费者:a.特点:属异养型生物 b.级别: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e:分解者:a.特点:主要是异养型.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另外还有少量腐生动物)

b.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c.地位:也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

形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

食物链 基本模式:生产者+不同级别的消费者

书写原则:植物(起点)→植食性动物→小型→中型→大型肉食动物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三 四 五

分类: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

环节:一般不超过5个环节

形成 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

食物网 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吃多种植物,也可被多种肉食动物所食

功能: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1.能量流动的过程:以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向下一营养级传递。

2.能量流动的总值: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动的总能量。

3. 能量流入某一营养级后的四个去向:①呼吸散失;②自身储存;③残落物.遗体;

④流入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a:单向流动;b: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形象地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又因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故也存在生物量金字塔)。

5.研究意义: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概念: 2.特点:全球性.循环性

3.实例:碳循环

a:存在形式:co2.含碳有机物.碳酸盐.煤.石油.天然气等

b: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4.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a:区别:物质是循环的,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b:联系:物质作为能量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1.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2.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将被打破

总结:环境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之一。关系着生命的延续。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种子的萌发

对于生物学中种子的萌发的知识,下面是我们为你讲解的知识点。

1、种子萌发需要环境(外界)条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完全淹没在水中的种子不能萌发是因为没有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活得,度过休眠期的。大多数种子萌发不需要光,探究是否需要光时一定提供适宜的各种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发芽率达到90%以上的种子才能播种。

2、种子萌发时最先发育突破种皮的是胚根发育成根,然后是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萌发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胚乳(玉米)或子叶(菜豆),所以贫瘠的土壤和肥沃的土壤中的种子同时萌发。早春地膜覆盖是为了提高土壤温度使种子早萌发。

希望上面对生物中种子的萌发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上面的内容学习一定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哦。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种子植物

关于生物中种子植物的知识学习,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讲解内容。

1、种子的主要部分是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在玉米种子的剖面滴加碘液,变蓝的是胚乳,因为胚乳内有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

2、将胚的各个部分(胚芽,胚轴,胚根)都连在一起的是胚轴。

3、我们吃的大米主要是胚乳,大米不能萌发时因为无胚。

4、被子植物(桃树)与裸子植物(松树)的主要区别是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也就是胚珠外是否有子房壁包被。

通过上面对生物中种子植物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预祝同学们考试成功。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绿色植物

下面是对生物中绿色植物的知识点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在陆地阴湿处,单细胞或多细胞。无根、茎、叶的分化。如:水绵、海带、衣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占大气的90%。

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植株矮小,有茎、叶、假根,无输导组织。如:墙藓、葫芦藓。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如卷柏、贯众、满江红。形成煤

裸子植物: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有茎、叶、种子,结构复杂。如:油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

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有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如:玉米、小麦、毛白杨、。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这三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所以称为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靠种子繁殖后代,所以称为种子植物。

2"春水绿如染"中的"绿"指藻类植物。鱼缸内壁的绿膜指藻类植物。

3"苔痕上阶绿"和"应怜履齿印苍苔"都指苔藓植物,大树一侧树皮上的绿色植物是苔藓植物

上面对生物学中绿色植物知识点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知识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单细胞生物

关于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讲解内容。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上面对单细胞生物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成绩哦,认真学习吧。

初中生物知识点: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知识同学们还熟悉吧,下面我们来学习哦。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1)染色体进行复制(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3)细胞质分成两份(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以上对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知识点的内容总结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会做的更好。

初一生物知识点定义篇七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1、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9、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10、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初一生物知识点定义篇八

1、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2、对照实验:用黑纸将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3、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4、脱色: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5、染色: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6、现象;遮光部分不变蓝,未遮光部分变蓝。

7、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初一生物知识点定义篇九

在讲“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么?”的问题,以此引导他们带着问题通过看书找出答案。不一会儿,一个学生回答:“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其他学生也肯定了这个答案。接着,我又问:“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生作思考状,并急于了解答案。我就让学生观看课本里现代类人猿的插图和屏幕上的投影片,让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并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这些类人猿现在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2.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的数量却日益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3.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区别呢?

对于第1题第1问,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类人猿生活在森林或热带森林中”。其实,这就足够了,其潜在含义是:它们还是一类动物。我稍加补充:大猩猩和黑猩猩生活在非洲,猩猩和长臂猿生活在亚洲。学生对于第1题第2问回答得普遍比较好,都能说出“群居生活”“树栖臂行”“以森林中的果实、嫩芽和昆虫等为食”。

对于第2题,学生普遍对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的原因,回答得比较好,有的答“它们生活的森林已被破坏”,有的答“人类对类人猿乱捕滥杀”,个别学生还能回答出“环境污染”等原因。而对于人类数量急剧增加的原因,学生们普遍回答得不理想。此时,我则向学生做进一步解释:“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科学技术(首先是制造工具。)的本领,使得人类能够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满足生活需要,医疗水平的提高,也使人们的自身保健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促使人类的数量急剧增加。

对于第3题,学生讨论发言更加热烈深入,你一言我一语,基本能归纳概括出人与类人猿的根本区别,如运动方式不同(人直立行走,类人猿臂行);使用和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只能使用自然工具,而人可以使用和制造各种复杂的工具);大脑发育的程度不同(人的大脑较类人猿的发达得多,只有人有语言文字能力)。

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学习,层层递进,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领会了人与类人猿(动物)的本质区别。

在顺利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抓住契机,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为什么人类和类人猿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而进化到今天却成为完全不同的两类呢”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表现出强烈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此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分析,并提出两个问题:

1.东非大裂谷地区原有的森林变成了草原,这对那里的森林古猿会产生什么影响?

2.在东非大裂谷地带为什么会发现这么多的早期人类化石?

学生通过分析第1个问题,认识到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不同环境中的森林古猿向不同的方向(类人猿和人类)进化。类人猿这一支因为环境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仍然过着同其祖先一样的热带丛林生活,而人类这一支却由于环境的巨大变化,走向了演化的艰难历程。

学生通过分析回答第2个问题,认识到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因为环境巨变,导致一些森林古猿向人类方向进化。科学家通过发现化石,证明了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在学生搞清楚人类进化的原因和证据以后,我继而又发问,“森林古猿在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经历了艰难的历程。艰难在何处?进化历程又是怎样的?经历了哪些必不可少的阶段?”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找出关键环节,概括并描述人类进化的大致历程。

经过这样的引导提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认真分析归纳,基本能概括出人类进化的大致历程:因为森林消失,一些森林古猿被迫离开树木生活。它们首先学会直立行走,使前肢(上肢)解放出来,迸而又学会使用和制造简单的工具。它们后来学会用火,改善了食物,促进了脑的发育。随着交往合作机会的增多,又逐渐产生了语言。它们的脑越来越发达,语言越来越丰富,并能制造复杂和精巧的工具,从而使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这就是我们现代的人类。

在学生们回答人类进化历程的艰难时,语言太零碎,表达的很不理想。他们说着说着,就朝着积极有利的方向说开来,好像人类进化是非常顺利、非常美好的一件事情。针对学生这种肤浅的认识,我依次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请他们分析思考:

1.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这一支,原有的森林大量消失,导致其生存环境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提示学生从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入手分析。)

2.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主要是为了什么?这更多的是被环境逼迫的,还是古人类自己非常愿意这样去做的?

3.古人类在同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适应者多还是不适者多?

对这三个问题,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大都能领悟出人类进化历程之艰难。此时,我又做进一步的归纳、分析:一些森林古猿之所以能进化成人,固然与环境恶化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它们在恶化了的环境面前,努力同大自然抗争,想方设法、竭尽所能地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以确保自己能在猛兽环伺、风雨无常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因此,它们就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制造使用工具、产生语言等等。正如歌中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样,不经历艰难,怎能成人类!

讲到这儿,我突然联想到我们现代人的发展与人类的进化又有何其相似的地方,继而又做进一步发挥:我们现代人的发展过程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人都遵循着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板书:自然人→社会人)。从一个无知的婴幼儿到学走路、学说话、学穿衣、学会认识客观世界,再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各种生活生存技能,哪一个人不都经过了许许多多的磕磕绊绊,克服了种种的困难挫折。他们都是为了什么?无非就是为了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社会贡献就会越大,个人的收入及生活条件就会越好。所以,我们每个人现在就应该对我们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即社会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放眼于未来,把握住今天,脚踏实地,努力获取各种知识和能力,以确保我们将来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

初一生物知识点定义篇十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的特征:动物吃食物,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植物通过气孔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生物能进行呼吸);

人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植物落叶:(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追猎物,含差草叶片合拢:(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植物产生种子,动物产卵、产崽:(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4.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也可以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还可以按照用(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5.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6.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这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7.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9.(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10.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

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动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

食物),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无机盐)。

1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草、细菌等)都可能是生物因素。

1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3.做完实验后,要把小动物(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14.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实验中,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光照)外,湿度、温度等其他

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

1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设计(阴暗)、(明亮)两种环境,其他条件都相同,就是对照实验。

16.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还有(竞争)关系,如稻田里的水稻和杂草;(合作)关系如蚂蚁、蜜蜂等昆虫组成的大家庭。

17.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18.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骆驼尿液少,体温升到46°c时才出汗;沙漠中的植物大多根系发达,叶片退化成刺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保持水土等。

19.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0.(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

(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了有生物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和(水)等。

21.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22.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2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2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

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5.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叫做(生物富集)。会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初一生物知识点定义篇十一

一、种子的萌发条件:

1、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不处于休眠期。

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发芽的种子数

1、发芽率=————————*100%

共检测的种子数

2、发芽率应达到90%以上,才能播种。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先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伸长(发育成根茎相连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叶。(注: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初一生物知识点定义篇十二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的特征:动物吃食物,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植物通过气孔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生物能进行呼吸);人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植物落叶:(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追猎物,含差草叶片合拢:(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产生种子,动物产卵、产崽:(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4.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也可以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还可以按照用(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5.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6.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这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7.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9.(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10.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动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食物),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无机盐)。

1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草、细菌等)都可能是生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