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一种品味生活的需要——教师读书分享活动致辞
让读书成为一种品味生活的需要
——党支部书记、校长亢建波
各位老师:
大家好!日前,新东方的直播达人董宇辉给全国的小学生代表在线讲了一堂课,题目是《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是英国作家毛姆说的,就是写出《月亮与六便士》的那位作家。阅读到底应如何定位?这个题目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一篇文章,不知大家是否读过,《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一群不学习的父母在努力育儿!》,文章中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爱好者;一个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对书有着独特情感的读书人。在2024新年茶话会致辞中,我最后说到,我心目中的教育是什么样子?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一群“爱读书”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发生。关于阅读,下面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经历与思考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有一篇演讲稿,曾在网络热传——《白岩松:与阅读有关的“饥饿记忆”,让我刻骨铭心》,于我而言,感同身受。回顾求学生涯,虽然身处物质贫乏年代,手头拮据,但期间最舍得花的钱就是花在买书上,老舍的《四世同堂》,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补天裂》,毕淑敏的《红处方》,梁晓声的《年轮》,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汪国真诗集,以及《周恩来》《毛泽东》,还有一系列茅盾文学奖作品,等等,哪一本都是看了又看,翻了又翻,真正投入之后会有“别有洞天”之感,后来知道一个词叫“爱不释手”,另一个词称为“贪婪地阅读”。也正是在“物质向下,精神向上”特殊年代,通过大量地阅读,拓宽了视野,培养了思维,提升了格局,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悄无声息地积攒下一笔文化精神财富,随着时间洗礼,年龄增长,这笔看不见的财富不断增值,滋养着我的心灵,沉淀着我的价值取向,也许不知不觉间就在享用着由此产生的“利息”,但是自己却没有察觉,自己在不经意间已经改变。书中真没有所谓的“黄金屋”“颜如玉”,但通过阅读的确可以拥有更好的自己,会让自己找到看世界的路,会收获更好的自己。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是信息时代发展的新阶段,知识更新的速度已经不能足以用几何级指数增长形容,对我们而言,稍有懈怠,就有可能落伍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过现代人才学中的一个理论,叫“蓄电池理论”,意思就是说,现代的人才当中,一辈子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要做一块高效能的蓄电池,不间断地、持续地充电,才能够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再不要以“太累了,太忙了,太卷了,真的没时间读书”为理由,言不由衷地说读书与自己无关,作为一名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四有”好老师,只有不断地读书,读书,再读书,才能与这个时代同行。
从8月份到现在,每次的发言中涉及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从哪里来的?都是平时阅读留心积累的。有时一段文字都是不同时期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的一个词、几个词、一句话加工概括而来的。比如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验收汇报中,我专门加上一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因为这14个字是出现在二十大报告中的,现在所做的这些工作就是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完了之后,一位领导私下沟通交流说,亢校长,去了其他学校,大家都说这项工作重要,但是没有象你一样找到政策来源。
二、政策与要求
新教育实验的倡导人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现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大家了解几个数据,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0万字——九年时间学生要读400本书,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书左右。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5本;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他们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64本,这不是指学生,还包括成年人。而对于我们国家,假如再加上成年人,平均就不到一本了,令人汗颜。
国家层面已经开始意识到读书或者称阅读的重要性。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也要求“推动教师阅读工作,引导教师学习经典”。《全国文明校园评分细则》中也明确要求“开展师生读书活动”。随着建设学习型社会上升为国家战略,阅读在社会中受到广泛重视;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部长怀进鹏旗帜鲜明、掷地有声地指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2023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阅读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件大事。要求创新读书行动载体,开展读书月、读书周、读书节活动,打造富有吸引力、影响力的青少年学生读书品牌项目;要求教师与学生同书共读、同学共进,开展名家领读行动,要求实施“典耀中华”主题读书行动, 要求重视“整本书”阅读、沉浸式阅读,学生读思结合、学用相长、知行合一。还鼓励学校开设阅读课。单就这一点来讲,我们的方向是对的,但是需要在提质上下功夫,做到有“形”又有“质”,不要让我们认为阅读课可有可无,阅读课谁都可以上,谁都可以占。根据安排,八年级的一些班在语文老师与班主任组织下陆续开展了主题为“悦读话书香,启心致远方”读书分享活动,从微信公众号的发的消息中还看到2204班的学生还有角色扮演,有服装道具,形式新颖,只要在行动就是好的,逐步摸索,逐步推广,以后还可以考虑发一些期刊杂志鼓励一下孩子们。同时要提醒的是无论图书在小学,还是初中,都应发挥学校订阅的图书、报刊杂志有效使用率,真正发挥其作用,这个工作还可以以更细腻的方式加以落实,可以更加完善。在处室也好,在年级也罢,我们可以尝试专人项目化管理的方式,发挥有专长的老师的潜能做好此项工作。
在本学期的教务处工作的工作要点之一为“启动大阅读工程,逐步科学规划一至九年级全学科阅读书目,增加阅读数量,提升阅读质量,让阅读引领成长。”我们应该明白:人的精神成长与生理成长有一个共同点,对“营养”的需求是分阶段的。在特定的年龄成长阶段就应读特定的名家经典,而一旦错过最佳阅读阶段,我们不但会失去阅读的那种“如饥似渴”的欲望,而且也很难吸收特定成长阶段所需的精神营养大餐。所以在什么样的阶段读什么样的书,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的一个大原则。现在该是明白为什么要科学规划阅读书目,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把书目列出来,而应体现“科学规划”含量。
三、倡议与展望
现在讨论一个话题。有了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还需要纸质阅读吗?答案是肯定的。纸质阅读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我看来,纸质阅读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阅读。不可否认,手机、电子书等数字阅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从长远看,数字阅读在我形容,就象吃“快餐”,虽快且方便,但缺少了勾画、笔记、感悟,再加之对长时用眼健康影响,偶有消遣浏览可以,长期体验感觉并不看好。纸质阅读的优势在于我们的触觉、视觉所获得的独特效果。亲手翻开一本书,纸张质感、书香味道能给我们传递身体感官体验;一些设计精美的纸质书更是让我们体会艺术美感。最重要的是纸质书可以让我们专注于阅读,给了你我更多时间与空间,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其内容,更容易沉浸于其中。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加以倡导,把纸质阅读变成自己终身阅读之追求。
李希贵校长的观点,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还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要认为是名著就必读,那得看是否适合相应年龄段的学生阅读,所推荐给他们阅读的文章和图书尤显重要。
作为倡导,要呵护孩子的阅读成就感,能关注到阅读仪式感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在倡导每学期必须进行班级读书分享的原因之一。我们可不可以思路再宽一些,设计亲子读书分享,设计年级读书分享直播活动,等等。
但这还不够,更高的要求我在2024元旦文艺汇演致辞中提到过,“展望2024,我们要让阅读成为师生的终生信仰。教育本身就是一本等待被阅读的大书,阅读则是连接通往世界的大门。让阅读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常态,全员参与,全科阅读,全面阅读,全心阅读,真正实现书香校园。”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梭罗说,一本真正的好书教给我的远不止只是阅读它。我必须很快将它放在一边,然后按照它来生活。我始于阅读,终于行动。他还说,我们应该踮起脚尖,把我们最敏锐最清醒的时刻用于阅读。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通过阅读,你的生活因阅读而改变,你的世界会变得更大,你的思想会变得更豁达,你的灵魂会变得更温暖。钱理群先生在《读书乃教育之本》中说,“中小学教育是干什么的?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教给学生好的读书方法;三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做到这三条,学生就会一辈子读书,受益无穷。”
作为中心学校的教师,要做到爱教育,爱学生,爱读书。现在开始,所有教师都要行动起来,倡导阅读,都要意识到读一篇文章比刷一道题的价值大得多。希望在各位老师的带动下,我们学校的师生都能逐步通过阅读,去细细感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高地:高水平阅读,高境界做人,高品位生活。
回顾一下十位教师的分享:十位女生声情并茂,神采风扬,共赏精彩文字,分享感悟,指引生活,飞扬激情,浸润你我的心田,激活快乐的按钮,治愈你我的心灵。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老先生的随笔,观花鸟观虫鱼,观的都是人生;写食物写故人,写的都是情怀,老先生表达的是对生活的喜悦,这就是普通人的诗情话意。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他曾以“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苏轼传》可以领略其诙谐的个性和坦荡的胸怀,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生活越是低谷,越能激发创作欲望,这是一位有血有肉、有着喜怒哀乐的名家。《正面管教》提醒我们,用和善、坚定引导学生,拥有内省与反思之能力,能理解“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季羡林先生的《心安即是归处》,由终及始,归处是心安,淡然读书、坦然处世、行走天下、享受当下、正面孤独、看淡生死,这是生命的智慧。词学论著《人间词话》文字优美,思想厚重,王国维告诉我们读书之三重境界,转换思维感悟生活之美,润物无声,“清风书社”让我们再次想起熟读诗词自会吟,只需静待花开时。散文体例的《我与地坛》才是生活,这是作者史铁生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讴歌亲情跃然于纸上。之于史铁生的身残,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至少我们还能行走。作家巴金笔下的《家》影响了多少人,一个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的大家庭,展现了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的挣扎与觉醒,三组关键词告诉我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阅读《中国最美的100个地方》就可以游览各地美景,激起我们的欲望:跟它走吧,现在就出发。中文版的《老黑奴》,虽然标题是《活着》,但结局只剩下一头名为“福贵”牛与一个名为福贵的人为伴,余华的这部作品让我们感悟敬畏生命,但这就是生活。你的价值观带给孩子们什么感受?《做有温度的教育》告诉我们,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期待。
参与分享的教师,都是清一色的窈窕淑女,我感觉与她们找共通之处,只有都是读书人。而且作为分享的教师中只有王凡是地理学科,其他全是语文学科,都是文科。但我相信不只是她们在阅读,不只有这两个学科在阅读,希望下次有更多的其他学科的教师参与进来,尤其欢迎是理科教师,而且更欢迎理科中的男生加入到读书分享的行列中来。要不就限制下学期参与读书分享的教师学科背景90%都为非语文学科。再就是否可以考虑举办小型读书沙龙活动,成立教师读书会,读书分享活动休息之余,也浪漫一回,配以水果、甜点、咖啡之类,只是设想,需要落实下去。
主持《朗读者》的董卿重新回归央视了,她说过:“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可以说,这样的读书活动是开始,或者说读书活动正扬帆启航,但它没有终点。而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视野开阔,思想深刻,业务精湛,那么阅读是必不可或缺的一环。希望各位老师无论多忙,每天都想方设法保证阅读的时间,保持阅读的状态,一段时间后我们相约,共同分享彼此的所思、所想、所悟。
让读书成为一种品味生活的需要,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