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小故事大道理)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小故事大道理)

  “孔融让梨”的故事全中国妇孺皆知,而中国人也喜欢引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子孙后代要懂得谦让、为人大方,有礼貌,让每一个小朋友都要向他学习,起码我从小就是这么被教育的,一直以来对孔融都是好的印象。事实上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典型的名门之后,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

  但是,那个出生名门,礼谦恭让的孔融后来怎么样了?仔细查阅史料我们发现: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和千百年来被宣扬的“孔融”简直是“判若两人”,原来孔融长大后竟然成了一个败类,根本看不出一点小时候的影子,怪不得教科书不再提起他了。

  是什么让孔融成为被史书不齿,而且还被扣上了道德败类的帽子,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问题,怪不得后来这个人不再被教科书提起。

【第1句】:不孝父母,奇葩言论

  首先,我们来说孔融最不受人待见的方面:不孝。可能你会不相信,那个让梨的道德标兵哪里去了,但事实却是这样的。据《后汉书》、《资治通鉴》等书记载,曹操诛杀孔融前曾陈述其罪状,其中最难以置信罪状,是孔融说过如下惊世言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翻译过来就是说,父与子之间,哪有什么亲情?探求结果的本源,不过是情与欲的产物而已。母与子之间,又怎么论?也很简单,比如把一件东西寄放在瓦罐中,拿出东西之后,两者就不存在什么关系了。

  这番言论在当年无疑是大逆不道的,拿父子、母子的关系进行出位演绎,即使放在今天也会引发争议。何况是千年之前以孝悌治国的汉朝,何况惊世言论的发表者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所以就是因此,孔融也是必死无疑。

【第2句】:孔融志大才疏,无才无用

  虽然后来孔融以“不孝”之名被处死,但是这并不是他被处死的唯一原因,因为他无才无用,所以才会让曹操杀之并不觉得可惜。对此《资治通鉴》有记载,称他“才疏意广,讫无成功。高谈清教,盈溢官曹,辞气清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但能张磔网罗,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异,多剽轻小才。”

  翻译一下:孔融这个人志大才疏,做不在一件事。喜欢高谈阔论,取巧于官府,谈吐优雅,让人玩味传诵,但所述言论都无法具体实施。他只会口出狂言,言过其实,百般漏洞。虽然一时间可得人心,时间一长人们便看透了不再依附他。他所任用的官员,都是喜好标新立异的人,而且多数爱耍小聪明,性格轻浮。

  毫无疑问,这样一个只会玩嘴皮子,而无实际用处的人,关键时刻只会害人害已。对此,史书也曾有过生动的记载。

【第3句】:虚伪狡诈,不顾“妻”“子”

  除了不孝之外,孔融还是一个典型的伪君子子,换句话来说他就是故作姿态、虚伪狡诈之人。据史料记载,建安九年,军阀袁绍之子袁谭率兵围攻青州城,此时城内的守兵仅仅剩下了几百人,形势万分危急。当时的孔融也在青州城内,为了维护自己“临危不惧”的名士形象,其选择故作淡定,饮酒作诗,拒绝上城督战,令守城士兵又气又恼。

  要是孔融就这样有大将之风的话,或许大家不会计较,但是他一如既往的让大家失望。后来,在袁谭大军攻破青州之时际,孔融竟然在士兵的掩护下悄悄地逃离了青州城,无情地丢下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也是在这一次的战争中,他的孩子和妻子都被敌人残忍杀害。

【第4句】:不忠恩公,以逞口舌之能

  按理说,自己没有真才实学就应该低调,按照自己少年的表现就应该忠于自己的恩公,但是他也没有。按理说兵败被曹操收留,还当了朝廷命官,孔融应该安心过好日子,至少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但是孔融偏不,此后就专以嘲讽曹操为能事。

  曹操打下邺城,曹丕娶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看不惯了,写一封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知何意,就询问孔融。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想想今天所发生的事,对当年的事情就明白了。

  曹操没跟孔融较量嘴上功夫,把帐记到了心里。后来曹操准备讨伐乌桓,孔融又说话了:“大将军远征海外,很有本事啊。不过,肃慎曾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起讨伐!”此番言论无疑是讥笑曹操不自量力、盲目举兵。

  因战乱田地多有荒芜,粮食收成一年不如一年。为此,曹操计划在民间禁酒。孔融写信给曹操表示反对,而且用言词“侮慢如常”。同时,还反对曹操封侯,二人还相互写信,进行论战甚至骂战。

  结果可想而知,一向爱才的曹操对这个无才无学,不忠不孝的人动了杀心。而且还由此引出了一句名言,最后宣告了孔融生命的终结。最终,无法再容忍的曹操下手处死了孔融,并指出他的5大罪状:

  之一:孔融过去镇守北海郡,见天下大乱就招集一帮人,图谋不轨,说:“我本圣人之后,国家被宋人所灭。拥有天下的人,何必一定是卯金刀”。“卯金刀”是指刘姓,意指汉朝江山。

  之二:曾与孙权的使者对话,诽谤朝廷。

  之三:位列九卿,不遵守礼仪,不戴帻出门,常冒然闯进宫中。

  之四:说什么“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之五:与祢衡相互吹嘘,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称祢衡“颜回再生”。实在大逆不道,辱没圣人声誉。

  最终孔融被杀,时年56岁,老婆孩子也被杀。史载,孔融有一儿一女,男9岁、女7岁,寄养在别人家里。孔融被抓时,二人正在下棋,闻讯不为所动。

  人们问他们:“父亲被抓,你们还这样平静是为什么?”孩子答:“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哪有巢穴被毁而卵不破的呢?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命运。可以说,孔融有个有见识的孩子,但这件事却成为了他被斩草除根的最后一个原因,留下了那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名句。

  说到这里,这么一个道德败类为何会在小时候让梨呢?现在想来,当时因为自己弱小,他的哥哥们很可能会欺负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或许这才是他选择的真正原因。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猜想,我还是愿意相信孔融小时候是一个好孩子的。

  在我看来,大奸若忠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有多少伪君子,由于善于伪装再加上政治美化,摇身一变,成为了堂堂正正的“君子”。孔融这种才是中国历史上不折不扣的伪君子!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