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名人故事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20世纪50年代,我国肝脏手术的死亡率高达33%,但在吴孟超院士的努力和带动下,这个数字下降到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8.48%以及80年代至90年代的0.35%。而同期我国肝脏手术的五年生存率也从10%左右上升到53.2%。

吴老在长达七十五年的从医生涯里,成功救治了一万六千余名患者。他曾说:“哪一天我从手术台上倒下来了,我感到很幸福。”

《名人传记》曾记录了吴老的一次访谈。让我们随着本次对话,重温吴老为我国肝胆外科乃至整个医学界的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五叶四段”解剖理论与“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止血技术

1960年,吴孟超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1963年,他又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手术。而由他提出的有关肝脏的解剖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成为经典理论,至今仍指导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肝脏手术。

吴孟超:1956年我国医学界召开学术会议,请了日本人。会上,日本人口出狂言,说:“我们日本现在的医学水平已经很不错了,连肝脏切除手术也能做。你们中国的医学水平就不行,要做这种手术还早着呢,要赶上我们日本起码得二三十年。”我听了这话很生气,心想日本人有什么了不起,非要赶上他们不可!

主持人:当时这件事促使您立了个志向?

吴孟超:是的,虽然那时候还没有想到要做肝脏手术。

日本专家的断言不无根据。20个世纪50年代,肝胆外科在国际上被视为“禁区”,处于探索阶段,日本走在前列。而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单列的肝脏外科,肝脏手术更是处于空白阶段。当年三十四岁的吴孟超只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长海医院的主治医生,对肝脏手术几乎一无所知。那时就连他的老师,被誉为“中国外科学之父”的裘法祖也没有做过复杂的肝脏手术。

肝脏里面的情况非常复杂,有胆道,有静脉,有动脉,有进去的血,有出来的血。医学发展到今天,创造了人工心脏、人工肺等,但是仍无法用任何东西替代肝脏的复杂功能。肝脏手术常常因大出血导致患者死亡,国际上成功的手术例子屈指可数。1958年,长海医院收治了该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例肝癌患者。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就是手术切除。医院特意邀请了一位著名的外科教授主刀,吴孟超担任助手,但患者同样因为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

吴孟超和他的老师裘法祖(左)

主持人:大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吴孟超:当时对肝胆解剖还不熟悉,所以就没有办法控制出血,渗血渗得很厉害。那个时候抢救技术也差。手术停止了以后,病人休克了,赶紧抬回去抢救,结果没抢救过来。

主持人:当时在切这个肿瘤的时候,实际上还并不太清楚肝脏的内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吴孟超:是的,不太清楚。

主持人:那是您经历的第一个肝脏大手术。那次手术给您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吴孟超:做这个手术时病人出血很多,看来肝脏的血管是非常丰富的,所以要想做好手术,就必须熟悉肝胆解剖,把这个器官的基础搞清楚。

要解决肝脏手术的大出血问题,关键是要弄清楚肝脏的结构、血管的走向。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根本没有统一的和公认的解剖方式。通过查阅资料,吴孟超得知一种方法,就是用注射器把溶解后的塑料从血管注入到肝脏,等肝脏表面组织腐蚀掉之后,密密麻麻的血管就能显露出来了。从1958年开始,吴孟超和助手在几百个尸体上进行实验,但是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塑料填充物。1959年,他偶然从广播中听到了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赛中国获胜的消息,这个新闻立刻给他带来了一个灵感。

吴孟超:那一天做标本的时候,我正在思考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塑料填充物,正好广播里传出容国团获得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赛冠军的消息。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大家都在谈论乒乓球。我当时灵机一动,心想乒乓球不也是塑料做的吗?于是就赶紧去买回来,剪碎了放进去一泡,一看,溶解了,而且溶解得很好。又加颜料进去,也混在一起了,这样就可以注射用了,可以打了。

主持人:当时您是这样的一个思路,就是为了发现肝脏的血管到底是什么样的?

吴孟超:对,知道了血管的分布是怎么样的,开刀就知道在哪里下手了。

主持人:实际上,您解决的还是当时您做第一次手术时遇到的大出血的问题。

吴孟超:对,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主持人:这应该说也是一个灵感。别人听到容国团拿了乒乓球赛世界冠军的时候,想到的是我们的荣誉;可您想到的却是塑料。

吴孟超:那时候我脑子里天天都在想这个东西。

用制作乒乓球的塑料做成的肝脏标本,立体、生动地反映了肝脏内的血管和胆管的走向及分布。两年中,经过对二百多例肝脏腐蚀标本的解剖观察,1960年,吴孟超首次提出了有关肝脏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但是这个理论并没有经过手术来验证它的安全性。恰好在这一年,长海医院收治了第二例肝癌患者,病人的右肝叶上生了一个恶性肿瘤。两年前手术失败的阴影还在,这次医院特意组织了强大的阵容,连器械都是挑选最好的。原本手术邀请的是著名外科专家郑宝琦主刀,但就在手术即将开始的那一刻,郑宝琦将主刀的位置让给了助手吴孟超。

吴孟超:郑主任到临开刀的时候,跟我换了位置。他叫我做主刀,他做助手。我当时当然感到很高兴,觉得这是主任对我的信任;同时呢,也有点胆怯,因为这个责任很重。

主持人:郑宝琦主任事先也没跟您打招呼,为什么在临做手术前,突然提出要换人呢?

吴孟超:郑主任那个时候对我是很信任的,我一直跟着他,他很支持我培养我。当时他觉得我已经研究了这么长时间了,应该对肝脏比较熟悉了,所以便说,你来做吧,我来当你的助手。

主持人:您是完全按照您总结出来的“五叶四段”理论来做手术的吗?

吴孟超:对。

经过三个小时的努力,吴孟超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三个星期后,这名患者成为长海医院该种病例有史以来第一个健康出院的病人,此后她又活了六年,这在当时的医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该病例后来还被拍成了科教电影,使得我们今天还能清楚地看到当年的情景。而肝脏“五叶四段”的解剖理论也成为经典方法,直到今天仍然指导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肝脏手术。

吴孟超(右二)在手术室

在成功完成第一例肝癌手术后,吴孟超又从手术中发现,肝脏止血的方法危险性很大。由于肝脏中的血液丰富,手术时不得不结扎住肝门部位阻止血液流入,但肝脏一旦缺血时间过长就容易造成肝坏死,而一个肝脏手术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为了延长阻断血液的时间,患者不得不被全身麻醉后浸泡在冰水里,等体温降到三十二度后再做手术。吴孟超一直在想办法,怎样既能保障手术的时间,又不会使肝脏坏死。

吴孟超:洗手的时候,我的灵感一下子来了!一关水龙头,水不流了;一开,水又出来了。我就想做手术时也把肝门部位阻断一下,然后再放松,再阻断,再放松,那不是很好吗?我赶紧做动物实验,看看到底这个阻断的时间最长可以是多少。结果发现对动物来说,比如狗,每次最长阻断时间可以达到二十分钟,狗能不死亡,肝胆也不会坏掉。那么对于人来说,按照这个方法,即使手术需要阻断血液一个钟头,也不会影响病人,肝脏还是好的。

主持人:看起来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为什么此前没有人去这么做,包括外国的医生?他们为什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呢?

吴孟超:我也是苦思冥想了好久才想出来的。我觉得这跟灵感有关系,有心的人,灵感有时候对他来讲是很有用处的。

“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被认为是手术中最简易安全的止血方法,而且没有并发症,直到今天仍被全国各大医院广泛应用,并且被权威医学教材所引用。

世界上第一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手术

从解剖理论到止血技术,吴孟超建立起了肝脏外科手术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基础。1963年,一个极具难度的病例向吴孟超发起了挑战。一天,吴孟超参加了一个会诊,诊断结果非常令人吃惊,患者的癌变部位是在中肝叶。中肝叶是肝脏血管最丰富的地方,重要管道都经过其中,这里一直被称为“手术禁区中的禁区”,就连国外也没有成功的先例。诊断结果出来后,在场的医生面面相觑,都不作声。吴孟超最终还是决定把这个病人收治到自己的科室。

主持人:当时别人都不敢接,您为什么敢接这个手术?

吴孟超:我觉得以我对肝胆解剖的熟悉程度,我是可以做这个手术的,当然也有风险。风险是什么呢?就是每个人的血管都有变异的时候,在有变异的情况下,做手术就有可能失手;再一个考虑到中肝叶血管比较丰富,弄不好可能会感染。

主持人:您最后是怎么下这个决心的?

吴孟超:病人已经到这里来了,医生就要为病人解决问题。已经接受了这个任务,那就勇敢上前吧。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只要能给病人解除痛苦,再难做的手术,我也会勇敢地承担下来。

为了做这个手术,吴孟超和助手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在三十多只动物身上做试验。在准备了两个月之后,吴孟超上了手术台。

主持人:您有没有考虑过,万一手术失败了会怎么样?

吴孟超:作为一个外科医生,每做一个手术都会考虑结果。但不能考虑过多,否则对病人不利。应该对自己说,我尽到责任了,每一点一滴我都做到了,做到家了。实在是不行了,做到最后还是出问题,那我尽到责任了。

吴孟超用了六个小时切下了长了肿瘤的中肝叶,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把两侧的肝重新缝合起来。他成功施行了世界上第一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手术,一举突破了世界肝脏外科史上的重大难题。不久他又连续做了三例中肝叶切除手术,而且全部成功,这标志着吴孟超所开创的肝脏外科技术体系已经发展成熟,并在20世纪60年代带动了全国肝癌切除手术的普遍发展,使我国肝脏手术的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33%,降到了六七十年代的4.83%。从对肝脏手术一无所知到打破肝脏外科的禁区,吴孟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手术让他名声大振。

吴孟超与同事进行肝脏研究

五岁赴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十七岁回国

吴孟超1922年出生在福建闽清的农村。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迫于生活压力到南洋打工赚钱了。五岁时他跟随母亲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在那里,他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初中毕业后,那时的马来西亚没有华人高中,吴孟超不想读外国人编的课本,于是1939年,十七岁的他和几个同学商量后,决定坐船回国。途中他们要经过当时的法国殖民地——西贡。在过关签证时,因为是黄种人,吴孟超竟然没有权利像白人一样签字,而不得不屈辱地按下手印。

吴孟超:签证的时候,排队轮到我们了,我们几个人要按手印。可我们看到前面几个外国人都是签字以后就走了,手续很简单。所以要我们按手印的时候,我们都感到很气愤。同学们都觉得按手印对人是一个侮辱,就像签卖身契一样。我们能写英文,也能写中文,为什么要对我们中国人区别对待?签证官说,因为你们是黄种人。我们在小的时候就经常听人讲,外国人说我们黄种人是东亚病夫。所以听了这个话我很生气,但跟他交涉没有用,只得忍痛按了一下。

主持人:听说您到现在对按手印还是非常气愤?

吴孟超:是的,现在去美国不是要按手印吗?我说我就不去。

主持人:要您按手印您就不去?

吴孟超:不去。

回国后,吴孟超考取了同济医学院。他一心想做一个外科医生。但是在毕业分配时,他却因为一米六二的身高而遭到了医院的拒绝。

吴孟超:领导说,你留在小儿科,你小儿科成绩考得好,考了95分。我说,能不能改成外科?我想去外科。领导说,你外科考65分,太低了,再一个也不看看你的个子!我生气地说,个子怎么了?领导说,不行,你不能去外科。当时我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回过头来说,我非干外科不可。我为什么非要干外科呢?一是因为我对自己很自信,我觉得自己这双手算得上灵巧;第二是因为我觉得外科比较容易见成效,所以我要做外科。

就在吴孟超拒绝分配的时候,恰好长海医院招聘,他终于如愿做了一名外科医生。先后成功实施多个高难手术,使吴孟超在四十一岁时就达到了人生的第一个辉煌顶峰。1963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特意买来进口胶片,为吴孟超和助手拍摄了《向肝胆外科进军》的彩色纪录片。

就在这部影片拍摄后的第三年,这个片子成了“文革”时批斗吴孟超的证据。当时他被从副教授降为住院医生,下放到陕西韩城农村。但吴孟超始终没有放下手术刀,没多久他就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医生,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甚至有人从外省远道而来。1974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慕名而来。他远远看上去像十月怀胎的孕妇,经检查被确认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此前他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有的医院打开他的腹腔后被巨大的肿瘤吓得又把他的肚子缝了起来。

用十二小个时切下十八公斤重的肿瘤,创下世界医学界的奇迹

主持人:这样的手术当时做的时候,难在什么地方?

吴孟超:一是肿瘤太大;二是怕周围粘连,分破了造成大出血;三是由于界限搞不清,怕把整个肝脏都破坏了;还有一点就是怕病人手术中间出现异常问题。

主持人:当时打开后这个血管瘤是什么样的状态?

吴孟超:很大,鼓出来了,我从来没有碰见过这么大的。但还有一部分正常的肝,正常的肝还可以保留。所以得慢慢分。手术做下来以后,我们马上把这个带血的瘤子称了称,一称,有十八公斤重。病人的体重一下子轻了十八公斤。做完了大家高兴得不得了,吃点东西后,我就守在病房里,整整守了三天。

主持人:就是说要保证这个病人不出问题。

吴孟超:对。这次手术很成功,还被《陕西日报》报道了。

《陕西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一曲赞歌》。吴孟超花费十二个小时切下的肿瘤,被描述为“亲人解放军搬掉了修正主义卫生路线压在我身上的一座山,三十六斤重的肝脏血管瘤”。在通篇充斥着口号的报道里,只有一处提到了手术组负责人吴孟超的名字。这个手术开创了世界医学界的奇迹,不仅肿瘤是迄今为止国际文献报道中最大的血管瘤,陆本海也是肝癌手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人。20世纪90年代有记者回访时,他正在田里干活。吴孟超七十岁生日时,他还专门到上海来祝寿。

吴孟超(右)与康复后的陆本海

陆本海的病例让吴孟超名声大振,此后,各种疑难病例不断找到他。1983年,医院收治了一个只有四个月大的女婴,她的肝上长了一个肿瘤。而此前,婴儿的手术在医院无人问津。婴儿比较小,耐受性差,风险比较大。

吴孟超亲自为该婴儿做了手术。五个小时后,他从婴儿身上切下了重达六百克的肿瘤,比婴儿的脑袋还大。第二天,美联社特意刊发了通栏,报道中国成功实施了第一例婴儿的巨大肿瘤切除手术,这再次震惊了世界医坛。

手术后,这个女婴健康地出院了。女婴名叫朱科娜,长大后,她成为一名护士,就在吴孟超的医院工作。每当想起父母描述的当年自己所处的绝境,朱科娜仍禁不住流泪。因为觉得自己的命是别人救的,自己也应该为别人做点什么,中考的时候她就报了护士。朱科娜很小的时候就从父母那里知道了吴孟超的名字。她流着泪说,我最想跟吴老说的是,谢谢您给了我又一次的生命,给了我又一次重生的机会,真的谢谢。

吴孟超与朱科娜

1986年,一个外国摄制组专程来到吴孟超所在的医院,一丝不落地拍摄下了他切除肿瘤的全部过程,以便研究他过人的医术。这个摄制组正来自日本。此时中国的肝脏外科技术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国际著名肝脏外科医生、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James Williams称吴孟超是“20世纪最富有经验的肝脏外科医生、临床科学家”“外科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八十四岁时每天还要上三台手术

1996年,七十四岁的吴孟超一手创办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脏外科专科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按照常规,外科医生一般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封刀以保持名誉。但八十四岁时的吴孟超,只要不出差,每天还要上三台手术。

2005年12月5日上午9点,刚刚开完会的吴孟超急忙赶到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六号手术室去做一例胰腺癌的切除手术。每次手术,个子矮小的吴孟超都是站在小凳子上完成的。吴孟超不服输的性格不仅使他如愿做了一名外科医生,更让他多次打破传统,把常人眼里认为不可能的事变成事实。在六号手术室的手术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时,三号手术室的肝癌切除手术因为患者的腹腔粘连太厉害,而不得不请吴孟超过去。吴孟超详细交代了操作步骤后,来到了三号手术间。

吴孟超做手术是一大绝活,他在分离肿瘤时,双手在腹腔里游刃有余,经常是不费一刀一剪,就能把肿瘤完整地分离出来。果然,在三号手术间,不到一个小时的工夫,一个十八厘米的肿瘤就被吴孟超分离出来,并被切了下来。

主持人:假如肝脏上有一个肿瘤,不看,您能摸出来这是一个肿瘤吗?

吴孟超:肯定摸得出来,手感不一样。这个技巧我教过好多学生,但是有好多学生学不会。因为这个技巧来自个人多年经验的总结,来自个人的体会。在分离的时候,我知道什么地方有血管。没有血管的地方,我就大胆地用手去分。

主持人:用手直接分,不用刀?

吴孟超:不用刀。如果这个地方有大血管,我就小心点,摸摸看,碰碰看,感觉有没有不一样。这就是手感。

主持人:是不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根本看不见?

吴孟超:是的,有的地方要把手伸进去分离。

主持人:您有没有印象从什么时候起,或者说做了多少手术之后,您这双手就有了很灵巧的手感了呢?

吴孟超:讲实在话,不是我吹牛,我这个人的手是蛮巧的,对此我很有自信。因为小时候我割橡胶割得很好,编篮子也编得很好,后来在学校里做手工活也做得很好。做了外科医生后,我做的手术,一般人家评价还是好的。

2005年12月5日下午4点左右,吴孟超开始查房。作为一院之长,他要从早上8点多开始处理行政事务,9点开刀,下午三四点下了手术台后再带着年轻医生查房。

吴孟超著名的主任查房让很多人害怕,他对医生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总是替病人着想。有这样一个情景,一名年轻的医生原本请吴孟超帮忙看一下他做手术的患者,但却因为用药问题遭到了吴孟超的批评。吴孟超批评他不该诱导病人使用昂贵的药物,应该替病人着想。

东方肝胆专科医院的医生都知道,吴老一贯以病人的利益为重。例如在给一个病人做手术的时候,既可以用新材料,也可以用原来的一些传统材料。这个时候,吴老宁愿选择传统材料。虽然传统材料麻烦一些,但为了病人的利益他宁可麻烦,费的时间多一点,自己多辛苦一点。

吴孟超院士纪念像前摆放着他的手模塑像

吴老看病也非常仔细,他常常蹲下去看病人的小便。他通过观察,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就能发现病人存在什么问题。他常说不要依赖实验室的检查,在实验室检查不但耽误时间,还浪费病人的钱。

吴老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外科人才。2001年,他拿出个人积蓄的三十万元,加上社会各界捐赠的四百万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这是我国肝脏外科领域的首个专项基金。创立五年后,该基金发展为“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总额达到一千万元,主要用于奖励国内外对肝脏外科作出贡献的优秀医生。2005年,吴老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赶往武汉、上海等地的医学院校与年轻学子座谈。他希望自己一生的从医经验将会给未来的医生带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