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精选》(人教版)导读,3点助你发现民间故事魅力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人教版)导读,3点助你发现民间故事魅力

中国民间故事不仅表现普通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能表达对为人处世和求学态度和看法。这次,云顶老师来梳理《中国民间故事精选》(人教版)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共有十一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关于历史文化名人,但是这些名人没有故事中夸张,老百姓在口耳相传中,把名人进行了虚构,进而可以更好地表现某种态度、赞美某些品质。云顶老师在阅读中,发现了这部分故事的三个特点。

一、借助名人表达为人处世与求学态度的看法。

这十一个故事按照主题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关于求学精神和态度的。《鲁班学艺》、《陶渊明授学》这两个故事塑造了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鲁班形象和循循善诱培养下一代的陶渊明形象。鲁班代表了普通劳动人民学习技艺的虚心吃苦的态度;陶渊明授学的故事表现了书香世家重视学习家教家风。

二类是关于做人为官原则的。《看门太守》、《清不过包公》、《一根扁担》、《米芾画月》就是在表现这样的主题。老百姓希望政府官员能为民做主,希望官员爱民清廉、不巴结讨好上级,踏踏实实为百姓办事。

三类是关于高超技艺,渊博学问的。《唐伯虎的传说》、《谢缙巧对曹尚书》、《徐文长难倒窦太师》表现的就是文化名人高超的技艺和学问,这些故事表达了百姓对文化和学问的崇拜,希望做有技艺、有文化的人。

二、把名人进行虚构增强传播效应。

故事中的名人要么是清正廉洁的好官,要么是正直孤傲的才子,要么是勤奋刻苦的学习者。这些人都做过对百姓有益的事,老百姓记着他们的好,向他们学习。为了放大他们闪光的个性特点,老百姓在讲述他们的事迹时,进行了虚构,增强的传播效应。

《鲁班学艺》这个故事把鲁班学艺的事迹进行了虚构,通过曲折学艺的历程讲述,吸引更多人关注鲁班,学习鲁班勤奋好学、不怕困难的品质。《王羲之与一笔“鹅”》的故事把王羲之给神化了,连天上的神仙都要请他题字,王羲之在民间的知名度更高了,人们更加崇拜王羲之,也更愿意刻苦练字了。

三、使用了夸张的手法。

这些民间故事为了增强故事的表现力,采用夸张的手法进行口头创作和讲述,使故事更加曲折生动。如《鲁班学艺》这个故事,为了表现鲁班学艺的执着,用夸张的手法写他砍一棵树用了十二个白天和十二个黑夜,砍一只大柁用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只有这样夸张地讲述,鲁班执着的形象才能打动听众。

《清不过包公》为了表现包公的清正廉洁,故事也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讲他回乡路上的口渴难耐时,用“走了半日,汗淌了几桶”来考验包公是否能坚守廉洁的为官原则。

好的故事可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但是故事要足够的曲折动人,才能表现人物的个性,才具有传播的效应,才能够口耳相传。读这些民间故事,不仅能感受民间传统文化,还能借鉴不少写作方法,希望大家可以好好阅读这些民间故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