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过海的成语故事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八仙过海的成语故事

八仙过海

【出处】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第四十八回:“八仙来至东海,停云观望。只见潮头汹涌,巨浪惊人。洞宾言曰:‘今日乘云而过,不见仙家本领。试以一物投之水,各显神通而过,何如?’。”

【延伸阅读】

先“捋一捋”八仙。

八仙是民间传说,流传很广,八个神仙。大家都熟悉。

有请八仙出场!他们是: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

真是八大神仙眷侣啊!

八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据说最早在唐代,见载于段成式《酉阳杂俎》。

但,八仙是不是以上八个人?说法有不同。

《辞源》“八仙”条说:《太平广记》二一四卷引笔记《野人闲话》称西蜀道士张素卿绘八仙图,为李己、容成等八人。元人杂剧中记八仙的,名目也有出入,或无何仙姑、张果老,而有徐仙翁、风僧寿或元壶子等。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名,为明后之说。

可见八仙的说法,从唐宋到明代,存在差异,后来通过民间“确认”,才趋向一致,是一个逐渐定型的过程。

再来说一说过海。

八仙过的什么海?——东海!

谁的主意?——吕洞宾。

原来八个仙人正在腾云驾雾,吕洞宾为什么建议大家跳海横渡?

吕大仙如此这般说:驾着云过海,显不出咱们八仙的本领,不如来个踩物踏水浮海而过,见见各人的能耐,如何!

大家一致同意。

于是八人纷纷从云端嗖地一声,跳海了。

八人是怎么渡还海的?

说时迟,那时快!一时间,铁拐李立在拐杖上破浪前进,韩湘子踩在花篮里就像冲浪,吕洞宾的箫管、蓝采和的拍板也相当于游艇啦,张果老的纸驴不怕水,顿时成为善于海泳的“海驴”,曹国舅的玉版、汉钟离的鼓和何仙姑的竹罩,也立马变成航海利器了。

就这样,八个人在海面上飞,飞向那遥远的地方。

那后来飞到哪里了呢?

是去了温州的洞头看海霞了?

还是到了黄药师的桃花岛?

不知道。(一笑)

《酉阳杂俎》、《太平广记》和《野人闲话》是啥书?偷懒一下,读者自查吧。

再延伸阅读一下,汪曾祺曾很认真的写过一篇《八仙》的散文,考述八仙颇详,现摘录数段,分享一下:

我的老师浦江清先生(他教过我散曲)曾写过一篇《八仙考》。这是国内讲八仙的最完备的一篇文章。本文的材料都是从浦先生的文章里取来的,可以说是浦先生文章的一个缩写本。所以要缩写,是因为我对八仙一直很有兴趣,而浦先生的文章见到的人又不很多。当然也会间出己意,说一点我的看法。

八仙是一个仙人集体,一个八人小组。但是他们之间其实没有多大关系。他们不是一个时代,也不是一个地方的人。他们不是一同成仙得道的。他们有个别的人有师承关系,如汉钟离和吕洞宾,吕洞宾和铁拐李,大多数并没有。比如何仙姑和韩湘子,可以说毫不相干。不知道这八位是怎样凑到一起的。因此像王世贞那样有学问的人,也“不知其会所由始”。

八仙的形象为什么流传得这样广?

八仙的形成与戏曲是有关系的。元代盛行全真教,全真教几乎成了国教。元曲里有“神仙道化”一科,这自然是受了全真教的影响。八仙和全真教的关系是密切的(吕洞宾、汉钟离都是祖师),但又不是那么十分密切。传说中的八仙故事和全真教的教义——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实在说不上有多少内在的联系。对八仙有感情的人未必相信全真教。在全真教已经不很盛行的时候,八仙的形象也并没有失去光彩。这恐另有原因在。

【释义】各用各的本领和特长,展示才能,完成任务,达到目的。

【词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正是八仙同过海,独自显神通!”

【勾吴子按】

八仙过海,通常相连“各显神通”。八仙过海是说一件事:八个人,过东海。潜台词“各显神通”倒是本语硬核。八人不同,但各有异能,是一个彩色拼盘,带着仙气,承载民间很多情怀,有中国式之自由向往和超越自身局限包括人世之味道,比如,大海在八仙脚下根本不是障碍,呵呵。

【王子越趣解 童眼童语】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更多图文信息敬请关注兰星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