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享誉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你却未必知道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它享誉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你却未必知道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

前三个大家耳熟能详,第四个我猜很多人听过名字,却不太清楚内容。而且孟姜女不姓孟,也不姓姜。

从前,有一个女孩,家庭美满,生活幸福。

有两双父母的疼爱,一家姓孟,一家姓姜。(下面内容,应时代潮流,满足读者代入感,以第二人称讲述)

听说是孟家长出一棵瓜苗,瓜苗长大之后爬到了姜家,在姜家长出了一个瓜,而你就是从这个瓜里面生出来的。

虽然你没法验证这个传说的真假,但是孟姜两家的父母对你都非常好。

你长大了,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美女,上门提亲的媒婆踏破了家门,很多时候你都是藏在后堂,听那些口若悬河的媒婆诉说男方的风流倜傥,可是,家里人都不满意。

有一天,你在家里赏花,突然,你听见墙角里一阵响动,你仗着胆子上前看了一眼,妈呀,那里竟然躺着一个大活人。你连忙喊来父母,四个老人扶起那人看了看,发现只是饿昏了过去,连忙整了点吃食救了过来。

阿耶一声,男子醒了过来。询问得知,原来他是邻乡一个书生,因为逃避徭役躲在这里。老人心善,就收留了他。

你虽然见过不少男子,但是这个叫做范喜良男子却有一种不一样的气质,你被这种气质深深吸引。

他为人洒脱,体贴细心,慢慢的你们相互爱慕,老人们也是看在眼里,于是为你们举办了温馨浪漫的婚礼。

婚后的生活,你们二人更是如胶似漆,如影相随。

可是,好景不长,朝廷要征调民夫修筑长城,于是,你的丈夫被强行征调走了,那天晚上,你哭成了泪人。

过了一段日子,天气渐寒,你想起丈夫走的时候没有带过冬的衣服。于是你加紧赶制了两套棉衣,要去给丈夫送去。

可是,长城在哪啊?你从小在村里长大,去过得最远得地方就是镇上得集市。长城对你来说就像天边一样远。

可是,你担心丈夫,他那瘦弱的身体怎么可能扛得住北方的寒风凌冽?

于是,你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也要给丈夫送去棉衣。除了给丈夫送衣服,你还特意准备了一双手套,一顶棉帽。两只手套上分别绣着“永结”“同心”,棉帽内侧绣着“平安”。

你出发了。

走之前,你问了家里的老人,甚至问了那个经常在村里走街串巷的货郎,可是,他们也都不知道长城在哪儿。

你心想,长城应该就是在北方吧,那我就往北走吧。

路上马车很少,像你这样的普通百姓,不管去哪儿,都只能靠两条腿。你走了两天两夜,终于走到了一个你从来没见过的大城,比自己之前去过的集市大了十几倍。

你问了一个路过的老爷爷,得知你要去长城他先是一惊,而后跟你说,现在所在的县城,只是位于幽州最南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地方,要去长城,需要横跨整个幽州,在幽州的最北边,就是长城。

你谢别了老爷爷,简单吃了点东西,就出发了。

虽然你出门的时候带好了钱和干粮,但是也就十几天的时间就花光了。没办法,接下来的日子你只能沿街乞讨。

以前你是最爱干净的,再加上本来就长相标致,每次出入门堂都是光彩照人。可这一路风尘,你变成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婆。

身上的衣服早就被路上的荆棘挂的到处都是破洞,那时候很多地方都是没有路的,走官道是要路引且收费的,所以你只能爬山涉水。

本来细腻白皙的面庞,现在都有些面黄粗糙了,并且你还要忍受凌乱头发造成的头皮瘙痒,以及全身上下发出的汗臭味。

可是,一想起丈夫在远处劳累受冻,你就鼓起了巨大的力量。“范郎,等着我。”一路上,你不断地用这句话为自己打气。

终于,你到了长城脚下。你被眼前的景象震撼的说不出话来。

只见一面巨大的城墙矗立在你的眼前,一眼望不到顶。

东西两边更是远到天际,横在你面前的仿佛是一条来自九天之外的巨龙,这绵延万里的长城就像是这个世界的尽头。

而在这个巨龙的身上,爬满了一个个黑色的小点,仔细一看,原来是服役的民夫。

走到一个民夫跟前,询问丈夫在哪儿。那民夫愣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赶快低头干活,因为监工正拿着鞭子看他了。没办法,你只能一个个的询问,从早晨一直问到天黑,民夫们都是一脸茫然。

长城脚下的一户人家看你独自一人,好心收留你。当晚你得以梳洗打扮,心想,明天找到丈夫也不至于太难看。

晚上睡觉的时候,回想起跟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你不禁笑了出来。

这一路上两个月的艰难困苦现在看来也没有那么难熬,只要能见丈夫一面,你就很知足了。

天亮了,你又去寻找丈夫了。跑了十几里的路,你终于遇见一个老乡。

你赶忙询问丈夫的消息,老乡听见你丈夫的名字,面色暗了下去,低过头不敢看你。你隐约感觉到一丝不安,忙追问起来。

那人说,你的丈夫范喜良早已经在上个月累死了,他的尸骨被砌进了长城里面。

你感觉眼前晃过一阵白光,然后是一片黑光。整个世界仿佛都在颤抖,一阵眩晕,你坐倒在地。

你说,我不信,我丈夫好好的怎么会死了呢?这时,旁边的其他民夫也都围了过来,在得知你丈夫名字的时候,也都开始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

“小范确实死了,是累死的”

“哎,他是个好人,我生病了还帮我了”

“监工们太狠了,小范就是被他们害死的”

“还是朝廷的错,皇帝根本不顾咱们的死活”

“小点声,你不想活了”

众人你一眼我一语,你早已经听不见他们说的什么了。

突然,你“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我不信,我丈夫还活着,是你们,是你们把他填到墙里去了!”

你不顾众人的阻拦,冲到长城脚下,一遍哭一遍用手锤墙,锤不动你就用手抓,用手抠,很快你的手已经满是血迹,指甲早已经被掰断,可是你还是不停地用手抓,用手锤,直到双手变形。

你坐在地上,哭声震天,眼泪像小溪一般从你眼中流出,身上除了血迹就是泪水。

旁边的民夫都被你的哭声感染,一时间整个工场都停滞了,那些监工也都是民夫升上来的,也都想起来家乡的亲人,所以并没有人过来阻止。

天地茫茫,只剩下你凄厉的哭声。雄伟的万里长城就像是一条沉睡的巨龙,现在也匍匐你在身边默不作声。

“城墙倒了!”

突然有一人发了一声喊,随后所有人都开始大喊起来,

“城墙倒了!”

“城墙倒了!”

“城墙倒了!”

只见远处的城墙一片片的倒下,“轰轰隆隆”,天崩地裂一般,长城倒了,里面的白骨散落一地。

你上前查找,终于找到丈夫尸首,为他穿好棉衣,戴上你亲自为他准备的手套棉帽。再次忍不住痛哭起来。

众人发现,只要你一哭,长城就开始倒塌。

过了好大一会儿,有人反应过来,连忙上前劝你,“别哭了,再哭整个长城就全倒了。”

秦始皇听闻长城倒了,连忙过来查看,只见你不住大哭,长城仍然不住倒塌。赶忙询问你的请求。

你不再哭闹,静了静心神,半晌,说道:“你要答应我三件事。”

秦始皇说,别说三件,三十件也行,只要你不要再哭了。

你说,三件就行,第一件,你要厚葬我丈夫,树碑立传,第二件,我要你为我丈夫披麻戴孝,百官扶柩,第三件,放所有老弱病残回家。

秦始皇闻听,沉吟半晌,点头答应。

这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其他版本】

(也有些说是秦始皇想娶孟姜女,上面是孟姜女提出的条件,不同的是第三条说是“孟姜女想在嫁娶当天与秦始皇泛舟海上”。

泛舟当日,孟姜女跳海自尽。

后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秦始皇随一众奸佞翻船葬身于鱼腹。

原是孟姜女的忠贞感动了上天,上天命龙王将其救起,并惩治秦始皇对人民的残害。)

【历史由来】

“孟姜女哭长城”也叫“孟姜女传说”,孟姜女原型是杞梁的妻子,杞梁也是历史上确有此人,并非虚构。孟姜女传说这则故事,源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编写。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一步步发生了演变。比如西汉时期,平添了“投淄水”的情节,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东汉,杞梁的妻子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已经走出了史实的范围,开始变得有些夸大,成为传说。

发展到唐代时,杞粱妻的故事基本不在,换成了孟姜女。而丈夫也不再是战死沙场,而是因躲避徭役被捉后,筑于城墙之内,所以孟姜女才哭城。

后来发展到元明清,民间杂剧兴起,杞粱就演变成了范士郎、范喜郎、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等等,情节也是被铺陈得一波三折。

尤其明朝,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开始大修长城,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

最后加了一些新的传说与情节,由此诞生了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疑问探究】孟姜女到底姓什么??

在古代,在老大排名的区别上,“伯”又等同“孟”。“孟”也是老大的名称,不过是性别有所不同。一般称男性长者为“伯”,女性长者为“孟”。

所以这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伯”是来表示男性家中排行老大,“孟”是来表示女性家中排行老大。

故而:孟姜女的性别是女性,所以姜可能才是“孟姜女”的真实姓氏,而“孟姜女”其实就是姜家长女的意思。

有另一种学说,因为古代出嫁的女儿就已不再归自家人,许多事情都由夫家做决定,继而又将其姓氏改为夫家所姓,且不再拥有自己的名字,只叫做某某氏。

所以,孟姜女也有可能是嫁给了一个姓孟之人,保留家姓与夫姓,有了新名字。

后来到明清时期,文学创作上有了更高的造诣,便将“孟姜女”故事,改编成了一颗葫芦树生长在了孟,姜两家人的院落旁边。

后来打开葫芦,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

【历史意义】

当然了,孟姜女传说虽是个传说故事,但其中的主人公,孟姜女和其丈夫,是古代封建统治阶级在实行暴虐统治下,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

而孟姜女哭倒长城,也是一种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