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那么多小红帽的故事,这次让你见到真的!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读了那么多小红帽的故事,这次让你见到真的!

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有无数的童话故事陪伴,白雪公主、灰姑娘、小飞侠彼得潘...但是有一位,堪称是每个人的第一个童话故事,它已经流传了超过10个世纪的时间,它的故事帮助一代又一代的小女孩变得更加勇敢和聪明,那个标志性的红斗篷是我们对她最深的记忆——小红帽。

《小红帽》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4月26日-28日

跨越10世纪的长寿小红帽

《小红帽》的故事很早就在欧洲流传,最早的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小红帽》版本出自法国,1697年被夏尔·佩罗收录进其文学集《鹅妈妈的故事》之中。故事中的那顶“红帽”在该版本中首次提及,成为之后流传的蓝本。大多数人从《格林童话》中认识这位勇敢的小姑娘。这一次,带你认识一个讲法语的小红帽。

从前有一个小女孩,她有一个住在远方的年老外婆和一个终日忙碌无法陪伴她的妈妈。小女孩常常感到孤单,便迷恋上了让自己害怕的游戏,这是她赶走孤单的唯一的方式。有一天,她决定一个人上路,于是在一片树荫下邂逅了一只她前所未见 的“非常美”的动物——一只狼。

舞台之上,三代人,三个女性,面对着生命中的那只“狼”。她们之中谁是最害怕的那一个?是她们?还是站在她们对面的那只同样孤单的动物?成长的欲望与恐惧,生命中的相遇与孤独,如同深深植入我们身体中的 DNA,从一代人到另一代人…

为爱女而作

乔埃尔·波默拉是欧洲当代最受瞩目的法国戏剧家,是当代法国乃至欧洲戏剧无人比肩的开宗立派者。他的创作之于今日法国戏剧的意义等同于彼得 .布鲁克之于七八十年代欧洲的意义。12岁他第一次登上阿维尼翁戏剧节的舞台,从此迷上了戏剧艺术。1990年第一次将自己写作的剧本《通向达咯尔》搬上舞台,并借机成立了自己的路易·雾霭剧团。“路易”是波默拉父亲的名字,亦有光明之意;“雾霭”象征着波默拉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也代表着艺术家的戏剧美学追求。

乔埃尔·波默拉

剧本写作与舞台导演是波默拉创作中平行而交互的两个部分。在法国,戏剧界称他“作者—导演”,因为他只执导自己创作的剧本。自2006 年起,波默拉编剧导演的作品《这个孩子》、《我冰冷的房间》、《商人》、《小红帽》、《灰姑娘》、《会好的路易的末日》等数十次获得法国及欧洲各项戏剧大奖,如莫里哀戏剧奖、戏剧评论奖、法国戏剧文学会最佳编剧奖等。2023年,法国政府授予他法兰西文学与艺术军官勋章,以表彰其为法国戏剧所作出的贡献。2023年,法兰西学院将戏剧大奖授予其全部戏剧作品。

导演乔埃尔·波默拉说:“《小红帽》是我第一部以童话为蓝本的舞台作品。这部剧是我为我的小女儿创作的,在创作过程中我也在思念着我的母亲。我希望给今天的孩子们讲述一个当下的故事,希望写出不同于以往,属于我自己版本的《小红帽》,依旧是关于一个小女孩独自离家去见她的外婆的故事。她在穿越乡村和森林时,遇上了一匹狼。但我希望在我的创作里,人物和每个情节都足够简单,也足够真实。于我而言,很看重于人和自然,人和动物之间的联系。他们有危险、神秘和未知的一面,但同时也是美丽和神奇的。而正是大自然和动物的这一面让我们为之神往,这也是我在这部作品里一个重要的命题。在我们的孩童时期,总需要面对各种恐惧。于我而言,安抚孩子的恐惧也意味着可以更好的理解这种情绪隐藏下的另一情绪:欲望。从一代人到另一代人,成长的欲望与恐惧,生命中的相遇与孤独,通过剧中的人物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呈现,我想这大概是这个故事让人着迷的原因吧,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

《小红帽》是导演为其女儿而作,更是为世界各地的男孩女孩而作。乔埃尔·波默拉12岁便登台演出,他深知舞台表演的力量。以一位导演的身份,更是以一个父亲的姿态用舞台阐述这个童话故事,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恐惧和困境。

不可错过的中国首演

《小红帽》2004 年6 月在法国国立布雷提尼剧院首演后,15 年来载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邀请从未间断。该作品于 2006 年受邀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 IN 单元,之后又被包括法国奥德翁国家剧院(欧洲剧院)的多家国力剧院和艺术节邀约。先后受邀去到了美国、瑞典、西班牙、俄罗斯、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世界各地多个城市进行巡演,截止目前,剧团已累计在法国各地及海外巡演近 1100 场。

经过八年的沟通和努力,iDrama戏剧和中法纵横提前两年的协调,及法国使馆的大力支持,波默拉的作品首次来到大陆演出。作为2023 年“中法文化之春”的重点推荐剧目,《小红帽》首次来华演出,让你见到一个熟悉的新面孔——讲法语的小红帽。

黑暗剧场,暖心上演

波默拉重视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感,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有对这一存在感的思考与质疑。在戏剧美学层面,他总是能以凝练、诗意、充满想象的空间,调动观众感知系统与潜意识的戏剧语言,带给人长久而弥深的触动。这份触动延绵于剧场之上,时间之外,如影随行,唤醒那个你所不知的自我。

“舞台写作”是波默拉重要的创作方式。他曾说:“我不写剧本,我写的是演出,就是这样,我不会说我要写出戏,我不会去想文本,文本是后来才有的,是戏演完后留下来的东西。”在他看来无论是真实还是想象,有形还是无形,文本的创作与舞台的创作应该是同步的,两者共同构成创作的节律。所以在波默拉的创作过程中,剧本创作并不先于导演工作之前,而是伴随创排的整个过程的,很多时候他写出的是一个框架或者只是先写好一部分,然后通过与演员在排练过程中的尝试,进行修改与调整,这是一个不断碰撞,不断推翻又不断重建的过程。

“黑暗剧场”是波默拉的又一美学标签。他认为剧场是能够让大家重新感受到自己存在感的场所,是一个可以让人进行质疑,进行体验进行思考的场域,是一种具体的哲学实践。他认为剧场所捕捉的不是真相,而是真实。而真实是充满矛盾的,因此除了语言,他调动舞台上的一切媒介表达:演员的身体与动作,舞台美术,灯光,音效,空间调度都在共同书写剧本,塑造空间,呈现演出,所有这些媒介都在舞台上同时起作用。演出本身也融合了多种层面的真实:舞台表演的真实,演出中被呈现的现实,以及被虚拟化的真实情境。波默拉游走在这些矛盾的多种真实之中,勾勒出了它们细微的差异与令人难以察觉的地带。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小红帽》,或许你已经为人父为人母,重温你的童年,或陪伴你的孩子正在经历的童年,让这位小姑娘再为你讲一次她与森林的故事,让舞台给予大孩子和小孩子爱的童话力量。

★  演出信息 ★

《小红帽》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4月26日-28日

 阅读原文 直接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