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夫丧子后,81岁奶奶在零下40℃独居11年:看完她的故事,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孤独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丧夫丧子后,81岁奶奶在零下40℃独居11年:看完她的故事,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孤独

  作者:益美君

  编辑:慈怀读书(ID:cihuairead)

  当代年轻人,囿于孤独里。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到处走走停停。

  一个人读书,一个人写信,一个人与自己对话谈心。

  白天瘫坐办公椅,想找人聊天,翻烂好友列表,找不到合适目标。

  夜晚回到出租屋,刷手机。手机熄屏瞬间,屏幕里倒映出一张写满孤独的脸。

  尼采说:孤独不是来源于无人陪伴,而是不能与自己沟通。

  在北方以北的贝加尔湖畔,一位被称为“全世界最孤独的女人”的奶奶,将用她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

  内心丰盈,便不惧独处。

图源:电影《返老还童》

  内心丰盈

  远胜繁华万千

  在李健的歌里,贝加尔湖畔“春风沉醉”、“绿草如茵”、“清澈又神秘”。不过真实的贝加尔湖畔远没有歌里那般浪漫多情。

  柳博夫·莫尔霍多娃居住在贝加尔湖湖畔最大的岛屿奥利洪岛上。

  这座岛每年有一半的时间被冰雪覆盖,最低气温在零下40多度。干燥的空气迎面刮来,凌厉得像柳博夫老人脚下的冰刀。

  她已经81岁,但这里显然不适合养老。

  最近的医院在60公里外,日常想买东西要去几公里外的邻村。

  原本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陆陆续续搬走,只剩柳博夫一家。

  后来,她的长子、长女以及丈夫也相继去世。

  天地一片白的冰雪世界里,只剩她佝偻的身影。

  人到耄耋之年、身旁没有亲人朋友、周边没有娱乐场所的她,有资格孤独。

  可是她说:

  “我过得很充实,我的内心平静而坚定,尽管我现在后背都挺不直。”

  她养有3只猫、4条狗、11头奶牛,以及一群鸡。

  每天5点起床享用完早餐后,她会提着桶去湖边凿冰取水给动物们喝。

  接着她将奶牛赶去山坡吃草,给猫猫狗狗喂食,和它们说话。

  家务之外,她还爱滑冰。

  她的冰刀今年“74岁”,生锈但好用。它是柳博夫父亲亲手打造,制作过程很简单:将两片钢锯片插进木头中,再用绳子绑定在毛毡鞋上,一双满载着父爱的冰刀就此完成。

  她常穿着冰刀驰骋在光滑而坚固的冰面上,像一位不坠青云之志的战士,正在巡视她忠实的战场。

  奶牛跑太远,她滑冰追回;

  需要买东西,她滑冰去买;

  当地的滑冰比赛,她踊跃参加。

  可你若以为她的爱好只有滑冰,那就太小看老太太啦!

  刺绣、编织、数独……多种多样的兴趣将她的生活塞得满满当当,再腾不出时间去理会孤独。

  她不抵触社交,可没有社交,她照样过得很好。

  不是她年岁渐大,感官迟钝,感受不到孤独,而是她内心充盈,有优秀的与自我、与世界相处的能力。

  她的灵魂不需要找到一处稳定的寄托之所,因为它正高傲地掠过长空。

  忽有谈话的欲望

  环顾却无一人

  群居在繁华都市里的年轻人的生活,本该比独居在贝加尔湖畔的柳博夫过得更精彩纷呈。

  可现实,往往不如人所愿。

  年轻人的孤独,从失去客厅开始。

  对“漂”在都市里的打工人而言,独居是种奢侈。

  根据《2023年轻人租房大数据报告》显示,90后、95后选择合租的比例超过八成。

  合租意味着,租客没资格拥有属于自己的客厅。

  要么,客厅变成公共领域,合租者小心翼翼地使用,生怕被扣上“多占空间”的罪名;

  要么,客厅被隔断成简单的卧室,房子从N室1厅变(N+1)室1过道。

  想在客厅里宴请朋友、举办派对,或与三五好友举杯对酌、闲话当年,可谓是痴人说梦。

  下班后回到所谓的“家”,房门一锁,世界只剩自己。

  假如林徽因是现代打工人,那冰心只能写《太太的单间》。

  随着客厅一块“消失”的,是年轻人下班后的社交。

  前几年,某外卖平台发布过一份《“空巢青年”生活报告》,报告里说:

  空巢青年排解孤独最常用的方式,是阅读、看电影。

  简而言之,就是自己跟自己玩。

  社交经验越少,社交能力越差,于是社恐群体越壮大,涌现出大批“精芬人士”。

  “芬”指芬兰。

  芬兰人极度抵触与他人交流。

  他们排队会间隔至少1米,时刻保持完美的核酸距离;

  公园椅子会朝向不同方向,眼神对视仿佛是件违法的事;

  商场会准备两种购物篮,一种写着“我需要帮助”,另一种写着“我自己就行”。

  简直是社恐的天堂。

图源:好看视频

  但恐惧社交代表年轻人不需要陪伴吗?看逐年繁荣的宠物市场就知道:年轻人渴望温暖。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宠物数量是1.3亿只,到2023年这个数字增长到2亿。

  同时,2023年我国的“猫奴”高达3225万,比2023年增加524万。“铲屎官”的数量则是3619万。

  如果说养猫猫狗狗的人只是中度孤独,那么高度孤独的年轻人,已经开始教鹦鹉说话了。

  虽然只是机械式的学舌,但它好歹也给房间带来了些许虚假的生机与活力。

  在一个个布置简单、空间狭小的单间里,无数年轻人正与放肆扩张的孤独抢地盘。

  与自我和解

  独处≠孤独

  孤独败走贝加尔湖畔,独处的柳博夫用生命诠释何为活得精彩。

  几百年前的南宋,也有一位独处且活得精彩的人,他叫宗少文。

  宗少文爱好远游,年轻时常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阅遍高山大河。年岁渐大后,身体撑不住长途跋涉,再无力气寻山访友。他便把走过的名山大川如数画在纸上,一幅幅或壮阔或飘逸的画作,挂满整面墙。

  从此他每日抚琴自娱,长年累月的,竟让纸上的群山也发出回响。

  斯是陋室,惟吾自由。他在“单间”里纵横天地,遨游四海,尽情享受“心有天游”的快意。

  他独处,但不孤独。他脚步未动,但灵魂已日行万里。

  画纸上的群峰湖泊依旧沉默,可我想,他在自己丰盈而广阔的小世界里,定能听到山间流水鸣溅溅。

  几百年后的现在,城市的格子间里到处都是独处的年轻人。

  他们普遍空虚、焦虑且迷茫:

  对工作不甚满意,又不敢随意裸辞;

  对生活无能为力,压力一重接一重;

  对未来迷茫困惑,寻不到确切出路。

  于是孤独趁虚而入,从一个单间漫延至另一个单间。

图源: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

  马克斯威尔·马尔兹曾说:“能与自己娓娓而谈的人,决不会感到孤独。”

  是啊!

  当你学会与自我和解,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挖掘潜藏在生活细节里的点滴快乐与幸福;

  当你真正拥有打心底里喜欢的爱好,并为此付诸行动;

  当你把生活塞得满满当当时,你会惊觉:

  孤独就像一盘散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

  在《横空出世》《都挺好》《是否》里有精彩演出的著名女演员——陈瑾,在某次采访中说道:

  “一个人一辈子,始终是跟自己相处。”

  人孤零零地来,再孤零零地走,“学会与自己相处”是生命留给我们的作业。

  但凡是作业,总归是越早写完越好。

  最后我想用《百年孤独》里的一句话来结尾:

  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过后便是成长。

  愿我们都能成长为不孤独的大人,在生命长河里肆意地去跑,去跳,去漂亮地倒挂金钩。

  *注:配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