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故事17则,用智慧滋养人生!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庄子》寓言故事17则,用智慧滋养人生!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

  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归纳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屠龙之技——做事脱离现实一场空

  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

  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

  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庄子·列御寇》)

  解析: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随珠弹雀——考虑不周,得不偿失

  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

  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庄子·让王》)

  解析: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

  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考虑成本,一定要考虑代价。

  鹏程万里——坚持梦想不怕冷嘲热讽

  远古有一种鸟叫作鹏。

  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

  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

  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

  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解析: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

  战国时期的商鞅说,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要成就大事,不应该去听从身边人的意见或者建议。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一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人商量。

  因为谋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

  就像鸟雀不能理解大鹏的志向一样。

  

  望洋兴叹——人切忌自满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

  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

  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

  “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解析: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望洋兴叹字面意思是为因伟大事物抬头叹息,引申义为形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这则寓言,意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那种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实在要不得。

  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鲁侯养鸟——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

  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

  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

  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解析:办事不看对象,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好心也会把事情办糟。

  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

  这只鸟是被他吓死的。

  

  老汉粘蝉

  孔子前往楚国,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正在粘知了。

  老人的技术非常娴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没有一个能逃脱的,就好像信手拈来一样轻而易举。

  孔子惊奇地说:“您的技术这么巧妙,大概有什么方法吧!”

  驼背老人说:“我的确是有方法的。

  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时候,如果能够在竹竿的顶上放两枚球而不让球掉下来,粘的时候知了就很少能够逃脱;

  如果放三枚不掉下来,十只知了就只能逃脱一只;

  如果放五枚不掉下来,粘知了就像用手拾东西那么容易了。

  你看我站在这里,就如木桩一样稳稳当当;我举起手臂,就跟枯树枝一样纹丝不动;

  尽管身边天地广阔无边,世间万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里只有知了的翅膀。

  外界的什么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响不了我对知了翅膀的关注,怎么会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听了,回头对弟子说:

  专心致专,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啊!

  解析: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匠石运斧——学会合作

  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鼻子尖上沾了一点白泥巴,这层白泥巴薄得像苍蝇的翅膀一样。

  于是,便请了一个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子把它削去。

  工匠石挥动斧子,只听见一阵风响,手起斧落,白泥巴削得干干净净,鼻子却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损伤。

  那个被削的人神情自若,一点儿也不感到害怕。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后,就把工匠石叫了来,说:“你再削一次让我看看吧!”

  工匠石说:“我的确是会削的,但是,那个敢让我削的人已经死去很久了。”

  解析: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好的搭档。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搭档,要把本领发挥出来便很难。

  

  猴子逞能

  吴王坐船在大江里游玩,攀登上一座猴山。

  一群猴子看见了,都惊慌地四散逃跑,躲在荆棘丛中了;唯独有一只猴子,却洋洋得意地跳来跳去,故意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

  吴王拿起弓箭向它射去,那猴子敏捷地把飞箭接住了。

  吴王下令左右的侍从一齐放箭,那只猴子被射死了。

  吴王回过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

  这只猴子夸耀自己的灵巧,仗恃自己的敏捷,在我面前表示骄傲,以至于这样死去了。

  警惕呀!不要拿你的地位去向别人耍骄傲呀!

  颜不疑回去以后,就拜贤人董梧为老师,尽力克服自己的骄气,远离美色声乐,不再抛头露面。

  过了三年,全国人都称誉他。

  解析:不管有多大的本领,也不可当作骄傲的本钱。谦虚谨慎,才能获得人们的敬重。

  邯郸学步——人不能妄自菲薄

  赵国都城邯郸的人,擅长行走,不仅步子轻快,而且姿态也非常优美。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

  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原文:“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庄子·秋水》)

  解析: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不仅学不到别人的优点,反而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现在我们的社会上,邯郸学步的事情随处可见。

  看到西方的东西好,马上去学,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藏却不去问津,甚至以之为过时的迂腐教条,岂不是邯郸学步吗!

  

  防冻手的药——要用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宋国有个人善于配制防治冻手的药,他家祖祖辈辈都用这种药涂抹在手上,靠漂洗棉絮过日子。

  有一个外乡人听说了,请求收买他的药方,情愿出一百两黄金。

  宋人便把全家人招集在一块商量说:

  “我们家祖祖辈辈干漂洗棉絮的活儿,能够得到的不过几两黄金;现在出售这个药方,一下子就可赚取一百两黄金,就卖给他吧!”

  那个外乡人得到了药方后,便拿去献给吴王,并向吴王夸赞这种药的用处。

  这时,正赶上越国有内乱,吴王便派他领兵讨伐越国。

  冬天,他们和越国军队进行水战,把越国军队打得大败。

  吴王很高兴,就割出一块土地来封赏给了他。

  这药能够使手不皲裂,功用是一样的。

  但是,有的用它得到封赏,有的有了它仍免不了干漂洗棉絮之类的苦活,这都是由于用法不同的缘故啊。

  解析: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东施效颦——不要盲目模仿

  西施长得很美丽,即使是心口痛的时候,紧锁着双眉,附近的一个丑女见了,仍感到她的样子很漂亮。

  丑女回去以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捧着心口,皱着眉头,想让别人夸她漂亮。

  谁知道乡里的富人看她这个样子,赶紧关闭大门不出来;

  穷人见了,也拉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远远地躲开。

  这个丑女只知道皱着眉头的样子美,却不知道为什么皱眉的样子美。

  解析:做事情,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条件,盲目地模仿别人,很容易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触蛮之战——争来争去,蜗角之利

  戴晋人对梁惠王说:“您知道有一种名叫蜗牛的小动物吗?”

  梁惠王回答:“知道。”

  晋人又说:“蜗牛的角上有两个国家,左角上的叫触国,右角上的叫蛮国。这两个国家经常为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争。每次战争后,总是尸横遍野,死亡好几万人;取胜的国家追赶败军,常常要十多天才能回来。”

  惠王说:“呀!这都是您瞎编的吧!”

  晋人说:“请允许我来为您证明。您的想象在无广阔的宇宙中有边界吗?”

  惠王说:“没有。”

  晋人说:“您的想象在宇宙中任意驰聘,而一回到现实中,您能够到达的地方却只限于四海九洲之内。拿现实的有限与想象的无穷相比,岂不是若有若无,微不足道吗?”

  惠王说:“你说的对。”

  晋人说:“在我们所能够到达的领域里有一个魏国,魏国迁都大梁后才有梁国,有梁国才有梁王。梁王与蛮氏,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想了想说:“好像没有什么不同。”

  魏晋人走了以后,梁惠王情绪低落,好像丢失了什么。

  解析:在大千世界中,我们都是很渺小的。我们在珍惜生命,珍惜我们这个世界。

  朝三暮四

  有一年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他的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

  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

  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

  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

  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解析:朝三暮四阐述了这样一个哲学道理,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

  人们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

  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

  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庖丁解牛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

  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

  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解析:庖丁解牛能够做到一刀下去,刀刀到位,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

  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

  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顺其自然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楚王聘庄子为相

  楚王听说庄子很有学问,特意派了两个大夫(官名)去聘请他为相。

  两大夫在谈水找到正在钓鱼的庄子,说明来意。

  庄子听了,头也不回,答道:“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死了三千年,枯骨龟甲还被楚王珍藏着,你们说这个畜性多幸运呵!”

  两大夫还不太懂这个意思,还以为人说的是楚王敬贤之意。

  不料庄子冷笑道:“我呢,却宁可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爬行,因为至少还活着,活得自由自在,我可不愿意让楚王供奉珍藏。”两个大夫这才又羞又愧的退去了。

  

  呆若木鸡——深藏不露,动静以时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

  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训好鸡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

  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

  周宣王高兴极了,立即带着这只鸡去斗鸡了。

  解析:庄子认为,真正有大智慧、有着高超技巧和真正勇敢的人应该是藏而不露的,他们的表现也许是愚钝,笨拙和胆怯的。

  但是,在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这些人冷静、沉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

  庄子通过这则寓言,阐述了道家的辩证思维,即“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近转化”的道理。

  与惠施论鱼

  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庄子说:“鱼游来游去,多么快乐呵”

  惠施是逻辑论辩的专家,马上抓住一点:“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一笑,以同样的逻辑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懂鱼的快乐呢?”

  解析:在逻辑学上,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说在逻辑上庄子有些诡辩。

  但实际上这说的是另一回事:庄子告诉惠施,不要把你的学说强加于人,因为你不能代替别人。

  惠施古称博学,出行时随带五车之书跟在后边,靠雄辩博学博取功名,所以庄子有此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