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的故事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班门弄斧的故事

班门弄斧的故事

班门弄斧

班门弄斧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王氏伯仲唱和诗序》。

班门弄斧意思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出处

最早出处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整备乌斯强颜耳。"

演变过程

明·梅之焕《题李白墓》:"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由此,简化成成语"班门弄斧"。

成语故事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

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劝捆墓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的白灰给扫掉了,连鼻子尖的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门前耍弄,那就有点儿不自量力了。

成语寓意

该成语告诉人们要学会谦虚,不要垫乌乘欠随便在人面前卖弄本事,否则很可能班门弄斧,让别人笑话。

人们常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句普通的格言,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就是继承和发扬的问题。旧事物是新事物发展的依托,新事物是旧事物发扬光大的结果,二者的关系密切且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墨守成规不可取,无源之水亦不可取,凡事应本着虚心求教于前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再求得发展和创新章罪才是合理之举措。单独强调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

一个人学了一点儿东西,有了一点儿本事,切不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这样只能一叶障目,止步不前,停止在"半桶水"的水平上,当然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相反,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如果妄自菲薄,唯唯诺诺,害怕失败丢脸,不敢实践,也一定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可见,只有既谦虚谨慎,又敢于探索,勇于攀登,才能跨越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事业里程碑。科学这东西束匙您,既忌任何狂妄,也讨厌"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虚伪羞怯。

成语辨析

自作聪明-班门弄斧

"自作聪明"的意思是自以为很聪明。形容轻率逞能。 "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自作聪明"和"班门弄斧"都有故意显示逞能的意思,含贬义。但"自作聪明"侧重形容言论,多做谓语、定语或状语;而"班门弄斧"侧重形容行为,多做谓语或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