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黄昏-人生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偶像的黄昏-人生

偶像倒掉几个,我是乐于见到的。
  
  幸灾乐祸吗?不是。学历造假的丑闻,对于一个职业经理人和他的雇主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但对社会而言,却是一桩好事。如果从人类的理性和个体自立的程度来判断,一个社会的偶像还是越少越好,没有更好。
  
  有不少人担心丑闻未必会使偶像倒掉。因为在当今社会,诚信的价值敌不过成功学的价值。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从以往“扒粪”运动的结局来看,多是不了了之的,最终归于悄无声息。但也有传闻说,某职业经理人的丑闻曝光后老板很生气,将致其不久辞职。另有财经记者分析了花瓶类CEO受到民营企业追捧的原因。CEO的诚信受到质疑,给所在的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卖相大打折扣。贬值已是事实,贬职大概也是迟早的事情。
  
  真正令人担心的,不是某个提线木偶是否垮掉,而是使木偶立起来的那些线以及背后的推手。倒掉一两个偶像,不是难事,但很快会有其他的“成功人士”取而代之。长江后浪推前浪,看起来更像是新陈代谢。大众对成功学的迷信、四处弥漫的功利主义,被看做是这类偶像层出不穷的社会原因。网络上的几条微博,可以一下子引爆空气,使一两个丑闻偶像倒掉,但要破除成功学信仰和功利主义价值观,谈何容易。对当今社会失望乃至绝望的喟叹声、咒骂声四起。
  
  偶像,成于社会的推崇,也败于社会的唾弃。他们原本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要从社会里找其成长的土壤,是极容易的,看起来也顺理成章。但这是一番什么景象呢?对偶像,社会先是群起膜拜,而后群起攻之,何其盲目的民众。把社会看做一个整体,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打将过去,多半是落在了空处。将社会想象成群氓,更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成功学是令人厌恶的,但有市场。“高考状元”、“哈佛女孩”传经送宝的书籍照例要摆在书店的显著位置。“复制成功”的自卖自夸也能多次重印,畅销一时。成功名人更是电视节目和网站栏目里的常客。包装偶像、热捧偶像,是商业利益驱动的结果。公众对“榜样”的需求,是自发形成的,还是商业刺激的结果呢?前几天,你写自传他出版,错了出版社可以发“勘误申明”,将撒谎的错包揽下来,于是出版商与偶像成利益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风险共担,也是应该的,但对读者呢,又该如何补偿?
  
  与商业偶像的红火相比,另一些类型的偶像就显得黯淡了许多。道德楷模,已成为不可能。我们现在悬赏的,甚至有“不闯红灯的市民”。政治偶像,虽屡屡推陈出新,但也早已从云端落到了凡间,神性不复存在。这是社会的退步,还是进步?
  
  人总要相信点什么。查看偶像在不同时代的转换,是一件相当有意思的事情。对于个体来说,生命的不同阶段,大概也是可以用不同的偶像标识出来的。我曾喜欢尼采。为了看懂他的书,我曾发奋学习德文。他说要打破一切偶像,重估一切价值。彼时年轻的我,正身处中国社会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