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中脍炙人口名句是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满江红中脍炙人口名句是

丁酉年腊月初六 · 四九第五天

小 重 山

宋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小重山:词牌名。又名《小冲山》、《柳色新》、《小重山令》等。

寒蛩(qióng):秋天的蟋蟀。

千里梦:这里指征战千里,杀敌报国之梦。

月胧明:胧,朦胧。月胧明指月光朦朦胧胧,不明。

旧山:家乡的山。

付:交给。

瑶(yáo)琴:有美玉装饰的古琴,这里代指美好的琴声。

知音:出自《列子·汤问》中的一个典故。书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高山之曲,子期便解曰“峩峩兮若泰山”;伯牙弹流水之曲,子期便解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便以子期为知其琴音之人。后子期身故,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摔琴,不再弹。后世便以“知音”比喻知己。

此词作于宋高宗赵构启用奸相秦桧后,准备与金议和,停止抗金并残酷打压抗金将领的这一历史时期。当岳飞得知主战派的王庶、张戒、曾开、胡铨等均被罢免、除籍甚至杀害后,心中忧愤。眼见大好的抗金复国形势,就将面临付诸东流的危险,岳飞内心面感交集,心如刀绞。一方面对投降派、主和派的嚣张气焰无比愤慨,另一方面又对自己无力扳回朝廷抗金主张感到十分无奈,于是便把这一时期他身陷两难局面中的孤独、迷茫、彷徨的感受,全部写进了词中。

《小重山》上片借景抒情。夜里寒蛩鸣声凄凉悲哀,诗人梦见自己从前的千里征战,那时与将士们一起南征北讨,收复国土,为实现“还我河山”的远大目标胜利不断挺进,多么的令人兴奋。但梦毕竟是梦,梦醒时,已是深夜。诗人再也无心成眠,独自在夜深人静、月色朦胧之中,思虑着当前的困难局面,绕阶徘徊。在这里,诗人抚今追昔,借景、借梦表达了忧虑抗金复国大业难竟的心情。

下片写诗人抗金复国的毕生志愿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不仅壮志难酬,可能还要面临前功尽弃的结局,这种无奈、苦闷,甚至悲痛的心情无人可诉说,也无人理解。“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是名句。用伯牙遇子期并引为知音的典故,来进一步抒发自己在实现复国大业的宏伟目标上,孤掌难鸣,恨无知音的焦虑情绪,一个忧国忧民的民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小重山》是岳飞较含蓄委婉的一篇词作,与他的另一首著名词作《满江红》格调有所不同。《满江红》创作于岳飞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时,而《小重山》则创作于朝廷停止抗金、准备与金议和之时,因此这两首词在风格上有所差异也是可以理解的。虽则如此,但在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统一性。《满江红》表现的是抗金打了胜仗时的慷慨激昂,指点江山;而《小重山》表现的是坚持对金作战、继续光复国家大业的主张,以及对主张与金议和的投降派的不满。从根本上来说,两首词都是以抗金为主题,以复国为理想,反对投降、反对苟且。这种思想内容上的高度统一,来源于岳飞矢志精忠报国、誓死收复河山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也因此,《小重山》并没有因为风格含蓄委婉而显低沉,倒是更显清越、孤高。

在全唐诗中,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都一定是律绝和律诗吗?为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只需反问一下,李白的《将进酒》是格律诗吗?千古传诵吗?也可以说《春江花月夜》、《长恨歌》、杜甫的三吏、三别等。

有些唐诗中的名句脍炙人口,却很少有人能背出全文,你知道哪些这样的诗

第一首《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般人背到这里,就不记得下面“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第二首 《上阳人白发人》,作者白居易。

大家比较熟悉的几句有“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等等。

当然,我现在也不能通篇背诵了。高中的时候还可以,因为是老师要求的。

全诗如下: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第三首,王维的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很多人会“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最开始也是,后来才知道全诗。

其他一时半会想不起来了。想起来再补充吧

石灰吟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

这句出自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千锺万凿出深山,列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不怕困难,视死如归。以博大胸怀来对待即将发生的事情,以石灭来形蓉自己高尚人格,两袖清风,无愧天地间,天愧于人民。

于谦明朝正统年间(十三年),官拜兵部左待郎,来年秋天,蒙古也先卒兵范境。明英宗皇帝率兵亲征,不幸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内一个城堡全军覆灭,这是明朝历史著名″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蒙古也先(亲王)指挥大军直奔北京城,当时明朝文武百官听到此消息,顿时㤺乱一团。于谦第一个站出来说,如今之计只有团结一致,号绍各地勤王兴兵解北京之围,从新选立皇帝,国不可一日无主,这才出师有名。大部份官员都同于谦建议,推举明英宗弟弟朱祺玉为皇帝即明代宗。经过各地勤王之兵及北城内军民齐心协力,于谦亲自指挥把也先大军杀得丢灰弃甲,大败而逃。经此一役蒙古也先同意求和放回明英宗,于谦之名因此天下皆知。

后英宗复位,以范上作乱罪名将于谦赐死,一代名臣结局令人唏嘘!为了国家民族虽死犹生,应照自己所写: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天地有正气,碧血照丹心!

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

“床前明月光”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静夜思》,全诗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华丽精美的辞藻,只是用近似口语的话娓娓道来,描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明白如话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问世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所喜爱。

正是因为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所以人们对其含义和解释一直也没有什么不同看法,《唐诗鉴赏辞典》中这样解释: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

但后来有人提出疑义,唐代的门是完全封闭的,窗户也很小,况且还贴有窗户纸,月光不可能穿过照到屋里去,并且在室内也不会有霜的,这在道理上讲不通。于是人们对诗中床的含义产生了疑问,“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究竟是指什么?

我查了一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其中对“床”的解释有三:【第1句】:坐卧的器具。意思和今天的床一致;【第2句】:安放器物的架子。类似今天的柜或者橱;【第3句】:井上的围栏。今天的床没有这个含义。

对照床的这三个含义,我们发现第三种解释与李白诗中的意境比较吻合。并且李白还有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歌,其中有这么几句:“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据学者介绍,此诗中的“床”也是“井上围栏”的意思。通过以上考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今天所说的卧榻,而是井上的围栏。

《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脍炙人口,到底是不是虚构的

谢邀!对于武松,我本不想说,但是你邀我说一点,水浒传中的人物,除鲁智深这个人,有侠义之心,其于人都没什么可敬佩的事情,谈到武松,说一点点,其中作者讲的自相矛盾,

(一)武松打虎出名,打狗落败,同样是醉后,醉后打虎如打老鼠,后来怎么醉后打一只狗就被狗弄到水里,被孔明孔亮二兄弟梱了,

(二)武松一生强横霸道,你的钱是我的,我的钱也是我的,吃了喝了还要路费,全书中未给穷人一文,也未做一件侠义之事,毫无侠义之心,打蒋门神,只不过是帮弱恶除强恶,也是吃了喝了别人的,所以我对武松不感兴趣。请不要喷,个人见解,不对见谅。

还记得爱情公寓中每个人的经典名句吗

这个问题必须回答。

曾小贤:好男人就是我,我就是曾小贤。

胡一菲:原谅他是上帝的事情,我的任务是送他去见上帝。“弹一闪”。

美嘉:我一口盐汽水喷死你。

子乔:“吕氏春秋,我写的春秋我做主”;我们的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关谷:我分分钟切腹自尽。

唐悠悠:唐氏表演法则一:不要把话语权让给你的对手。你必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台词,戏是抢来的。唐氏表演法则二:永远不要让观众猜到剧情的发展。唐氏表演法则三:给故事营造一个丰满的背景,最好涉及两代人的恩怨。

张伟:张益达、律政先锋、张伟是混蛋、snake等。

大家还记得哪些经典语录,一起回忆回忆呗。

大宋杨家将的故事脍炙人口,那么正史中的杨家将是怎样的

杨家将第一代 杨业

  被擒不屈 绝食而死

  杨家将最早的统帅是杨业,又名继业,原是北汉的大将,北汉被宋朝平定以后,他就做了北宋的将军。因为他能征惯战,骁勇无比,所以人们称他“杨无敌”。杨业在宋太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中,于986年壮烈殉国。

  杨业本名叫杨崇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年少英武的杨崇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崇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国大军从雁门关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

  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986年,在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中,由于主将潘美、护军王冼的错误指挥和掣肘,杨业战败,被辽军生擒。杨业之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杨家将第二代 杨延昭

  作战勇猛 屡建奇功

  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壮烈。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郎,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杨延昭在父亲的熏陶下,成为一个职业军人。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却更为勇猛的作战。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又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

  北宋咸平二年,辽国南下进犯。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没有做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也无法继续,只好撤退了,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这就是凝冰冻城的故事。后来他又屡建奇功,澶渊定盟时,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

  杨家将第三代 杨文广

  得范仲淹赏识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杨文广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

  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做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做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其实历史上杨家将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但是的确有佘太君的存在,佘太君原姓折,其弟名叫折御卿(958~995)时任府州刺史。后汉乾二年(949年)与杨继业成婚。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哪首词中的名句

这首词是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全文如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也很优秀,只是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讲述她酒醒后的状态,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说的她醉酒归家时的醉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