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礼”的成语大全(126个)

15393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含“礼”的成语大全(126个)

小编为您整理了礼之用,和为贵、富而好礼、以礼悔祸等含“礼”的成语126个,其中“礼”开头的37个,“礼”结尾的47个,“礼”在中间的42个,及其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礼”开头的成语

【第1句】:礼之用,和为贵[lǐ zhī yòng,hé wéi guì]

【解释】按礼行事,当以平和宁静为本。

【出处】《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第2句】:礼先壹饭[lǐ xiān yī fàn]

【解释】指在礼节上自己年岁稍长。壹饭,犹言一顿饭,喻指极短的时间。也指在礼节上先有恩惠与人。

【出处】《国语·越语上》:“句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亦作“礼先一饭”。

【示例】以仆礼先一饭,为识路之老马。 ——清·钱谦益《答王于一秀才论文》

【第3句】:礼轻情意重[lǐ qīng qíng yì zhòng]

【解释】礼物虽然很轻,但情意却很深厚。

【出处】元·李致远《还牢末》:“兄弟,拜义如亲,礼轻义重,笑纳为幸。” 

【示例】让我替我自己说句混话罢,这叫做礼轻情意重。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十回

【第4句】:礼乐崩坏[lǐ yuè bēng huài]

【解释】礼: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乐:教化的规范;崩:败坏。形容社会纲纪紊乱,动荡不安。

【出处】宋·陆游《书郭崇韬传后》:“庄宗虽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乱,礼乐崩坏之际,然顾典礼人情,亦难其事。”

【第5句】:礼先一饭[lǐ xiān yī fàn]

【解释】指在礼节上自己年岁稍长。一饭,犹言一顿饭,喻指极短的时间。也指在礼节上先有恩惠与人。同“礼先壹饭”。

【出处】清·钱谦益《答王于一秀才论文》:“以仆礼先一饭,为识路之老马。”

【第6句】:礼烦则不庄[lǐ fán zé bù zhuāng]

【解释】礼仪烦杂反而显得轻浮、不庄重。

【出处】《吕氏春秋·适威》:“礼烦则不庄,业烦则无功。”

【第7句】:礼轻人意重[lǐ qīng rén yì zhòng]

【解释】礼物虽然很轻,但人的情意却很深厚。

【出处】元·李致远《还牢末》:“兄弟,拜义如亲,礼轻义重,笑纳为幸。”

【示例】就是这个冤家,虽然不值得甚钱,是一个北京客人送我的,却不道礼轻人意重。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

【第8句】:礼失则昏[lǐ shī zé hūn]

【解释】失去礼义就必然导致昏乱。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矢志为昏,失所为愆。’”

【第9句】:礼尚往来[lǐ shàng wǎng lái]

【解释】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出处】《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示例】雯青顾全同僚的面子,也只好礼尚往来,勉强敷衍。 ——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

【第10句】:礼坏乐缺[lǐ huài yuè quē]

【解释】礼: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乐:教化的规范;缺:残破,废缺。形容社会纲纪紊乱,动荡不安。

【出处】《梁书·徐勉传》:“礼坏乐缺,故国异家殊,实宜以时修定,以为永准。”

【第11句】:礼禁未然[lǐ jìn wèi rán]

【解释】旧时指以礼教化人民,防范邪恶的事情发生。

【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示例】礼禁未然之前,谓难明之礼,古人不能行也。 ——唐·欧阳洵《艺文类聚》卷五十四

【第12句】:礼不亲授[lǐ bù qīn shòu]

【解释】授:给予。古代认为男女之间不能亲手相授受。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董祀妻传》:“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

【第13句】:礼士亲贤[lǐ shì qīn xián]

【解释】尊敬亲近有才有德的人。

【出处】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三折:“礼士亲贤急访求,卑辞枉驾会儒流。”

【第14句】:礼烦则乱[lǐ fán zé luàn]

【解释】礼仪繁琐势必导致混乱。

【出处】《尚书·说命中》:“黩于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

【第15句】:礼崩乐坏[lǐ bēng yuè huài]

【解释】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出处】清·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

【示例】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

【第16句】:礼胜则离[lǐ shèng zé lí]

【解释】指礼节过分,亲属也显得疏远了。

【出处】指礼节过分,亲属也显得疏远了。

【第17句】:礼坏乐崩[lǐ huài yuè bēng]

【解释】古代制礼,把它当作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把制乐人微言轻教化的规范。形容社会纲纪紊乱,骚动不宁的时代。

【出处】《汉书·武帝纪》:“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

【示例】秦吞六雄之后,汉承百代之弊,礼坏乐崩,上陵下替。 ——唐·白居易《叔孙通定朝仪赋》

【第18句】:礼乐刑政[lǐ yuè xíng zhèng]

【解释】指礼法、乐教、刑罚以及各项政令等。

【出处】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学者亦漠然自以为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当知也。”

【示例】臣愿陛下尽君道以宰天下,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 ——宋·陈亮《廷对》

【第19句】:礼顺人情[lǐ shùn rén qíng]

【解释】指礼是顺乎人之常情,人与人共处必须遵守的规范。

【出处】《韩非子·解老》:“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晋·阮侃《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周公有请命之事,仲尼非子路之祷。今钧圣而钧疾,何事不同也?故知臣子之情,尽斯心而已。所谓礼为情貌者耳。”

【第20句】:礼无不答[lǐ wú bù dá]

【解释】礼:礼数。一方以礼相待,另一方不能不以礼相报。亦指不受他人之礼,必以报答。

【出处】《礼记·燕义》:“君举旅于宾,及君所赐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礼也。君答拜之,礼无不答,明君上之礼也。”

【示例】礼无不答,言上之不虚取于下也。 ——《礼记·燕义》

【第21句】:礼下于人,将有所求[lǐ xià yú rén,jiāng yǒu suǒ qiú]

【解释】礼:礼物;求:请求。送礼物给人,一定是对人有所求助。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将求于人,则先下之。礼之善物也。”

【第22句】:礼贤远佞[lǐ xián yuǎn nìng]

【解释】敬重有才德的人,疏远巧言献媚的人。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赵盾等屡屡进谏,劝灵公礼贤远佞,勤政亲民。”

【第23句】:礼废乐崩[lǐ fèi yuè bēng]

【解释】古代制礼,把它当作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把制乐人微言轻教化的规范。形容社会纲纪紊乱,骚动不宁的时代。

【出处】汉·公孙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议》:“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

【第24句】:礼义生富足[lǐ yì shēng fù zú]

【解释】旧时指人民富足后就必然讲求礼义。

【出处】《管子·牧民》:“衣食足而知礼节。”汉·王符《潜夫论·爱日》:“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

【第25句】:礼贤接士[lǐ xián jiē shì]

【解释】礼:表示敬意;接:接纳。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去结交或接纳。

【出处】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三年为蜀帅,惠化大行,不事威仪,礼贤接士。”

【第26句】:礼多人不怪[lǐ duō rén bù guài]

【解释】对人多行礼仪,人不会怪罪。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1回:“横竖'礼多人不怪’,多作两个揖算得什么!”

【示例】礼多人不怪,多烧香总比少烧香的好。

【第27句】:礼奢宁简[lǐ shē nìng jiǎn]

【解释】指礼过多而苛烦,不如俭约些。

【出处】《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宁俭。’”

【示例】丧易宁戚,自是亲亲之情;礼奢宁简,差可得由吾意。 ——《梁书·顾宪之传》

【第28句】:礼门义路[lǐ mén yì lù]

【解释】指“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门,只有君子才能从这条大路行走,由这扇门出入。

【出处】《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示例】礼门义路儒家事,齐治须从身内修。 ——清·无名氏《明珠缘》第九回

【第29句】:礼让为国[lǐ ràng wéi guó]

【解释】治理。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

【出处】《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示例】中国又原是“礼让为国”的,既有礼,就必能让,而愈能让,礼也就愈繁了。 ——鲁迅《准风月谈·礼》

【第30句】:礼贤下士[lǐ xián xià shì]

【解释】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出处】《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廉介,这宗臣表,礼贤下士有始终,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示例】我今天看见了一位礼贤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绝少的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

【第31句】:礼奢宁俭[lǐ shē níng jiǎn]

【解释】礼义过多而烦杂,不如俭约些。

【出处】语出《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梁书·顾宪之传》:“丧易宁戚,自是亲亲之情;礼奢宁俭,差可得由吾意。”

【示例】《梁书·顾宪之传》:“丧易宁戚,自是亲亲之情;礼奢宁俭。差可得由吾意。”

【第32句】:礼义廉耻[lǐ yì lián chǐ]

【解释】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出处】《管子·牧民》:“何谓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示例】古之贤君必厉士气,当务求难合自重之士,以养成礼义廉耻之风。 ——宋·苏轼《乞录用郑侠王斿状》

【第33句】:礼度委蛇[lǐ dù wēi yí]

【解释】礼度:礼数;委蛇:庄重而从容自得的样子。比喻彬彬有礼,不卑不亢。

【出处】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一个个精神抖擞,一个个礼度委蛇。”

【第34句】:礼仪之邦[lǐ yí zhī bāng]

【解释】礼仪:礼节和仪式;邦:国家。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

【出处】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现在却连同城而居的好朋友都不能见面,还美其名曰文化大革命,一点文化也没有。”

【示例】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第35句】:礼不嫌菲[lǐ bù xián fěi]

【解释】不因为礼物菲薄而不讲求礼节。

【出处】清·翟灏《通俗编·仪节》:“《礼坊记》:'君子不以礼菲废礼。’注云:'不可以其薄不及礼而不行礼。’”

【第36句】:礼轻义重[lǐ qīng yì zhòng]

【解释】礼物虽然很轻,但情意却很深厚。

【出处】元·李致远《还牢末》:“兄弟,拜义如亲,礼轻义重,笑纳为幸。” 

【第37句】:礼为情貌[lǐ wéi qíng mào]

【解释】意谓一个人的礼仪容止为内心的显现。情,情意;貌,容仪。貌和情互为表里。

【出处】意谓一个人的礼仪容止为内心的显现。情,情意;貌,容仪。貌和情互为表里。

【示例】《韩非子·解老》:“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晋·阮侃《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周公有请命之事,仲尼非子路之祷。今钧圣而钧疾,何事不同也?故知臣子之情,尽斯心而已。所谓礼为情貌者耳。”

“礼”结尾的成语

【第1句】:富而好礼[fù ér hào lǐ]

【解释】富庶而有讲礼教。指虽很富有但不骄纵无礼。

【出处】《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示例】谁知他家那等荣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第2句】:言之有礼[yán zhī yǒu lǐ]

【解释】说的话有道理。

【第3句】:分庭伉礼[fēn tíng kàng lǐ]

【解释】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同“分庭抗礼”。

【出处】《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第4句】:知书识礼[zhī shū shí lǐ]

【解释】有文化,懂礼仪。形容有教养。同“知书达礼”。

【出处】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一回:“媳妇虽不敢说知书识礼,然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俗话,是从小儿听到大的。”

【示例】文君,你是知书识礼的人,我万不想出你,替我卓门闹出这样伤风败俗的丑事! ——郭沫若《卓文君》第三景

【第5句】:慢腾斯礼[màn téng sī lǐ]

【解释】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同“慢条斯理”。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3回:“既是明天一黑早要复命的,怎么还你们慢腾斯礼的呢?”

【第6句】:小节苛礼[xiǎo jié kē lǐ]

【解释】苛礼:苛繁的礼节。指拘泥于细小繁苛的礼节。

【出处】《史记·韩长孺列传》:“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第7句】:甘言厚礼[gān yán hòu lǐ]

【解释】甜美的言辞,厚重的礼品。

【出处】《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悉斩送弥晏等首。”裴松之注引《魏略》:“臣前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甘言厚礼,以诱吴贼。”

【第8句】:晨参暮礼[chén cān mù lǐ]

【解释】指早晚参拜。

【出处】元·郑光祖《?梅香》第一折:“从今日起,那有心弹琴讲书,只索每日晨参暮礼,将此香囊供养者。”

【第9句】:慢条厮礼[màn tiáo sī lǐ]

【解释】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同“慢条斯理”。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12回:“那春梅只顾不进房来,叫了半日,才慢条厮礼,推开房门进来。”

【第10句】:额手加礼[é shǒu jiā lǐ]

【解释】表示敬意。

【出处】章炳麟《与上海国民党函》:“外人之额手加礼者,今且相与鄙夷。”

【第11句】:慢条斯礼[màn tiáo sī lǐ]

【解释】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同“慢条斯理”。

【出处】老舍《小坡的生日》:“这时候诸大臣全慢条斯礼的来到,向张秃子深深的鞠躬。”

【第12句】:博文约礼[bó wén yuè lǐ]

【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处】《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示例】博文约礼,讵穷于钻仰也。 ——清·王闿运《八代文粹序》

【第13句】:俭不中礼[jiǎn bù zhòng lǐ]

【解释】指节省太过而不合于礼。

【出处】《诗经·唐风·蟋蟀序》:“《蟋蟀》,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

【示例】珪既俭不中礼,时论以是少之。 ——《旧唐书·王珪传》

【第14句】:家无常礼[jiā wú cháng lǐ]

【解释】指家人之间平居不必拘礼。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行者道:'孩儿,家无常礼,不须拜;但有甚话,只管说来。’”

【示例】小姐已到寒舍,是一家之人,家无常礼,不必繁文多仪。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十六回

【第15句】:虚文缛礼[xū wén rù lǐ]

【解释】文:旧指礼节、仪式;缛:繁重。繁琐、不切实际的的礼节或仪式。也比喻繁琐且不必要的手续。

【出处】宋·苏轼《上圆丘合祭六议》:“议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示例】盖英伦尔时,虚伪满于社会,以虚文缛礼为真道德,有秉自由思想而探究者,世辄谓之恶人。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第16句】:傲慢无礼[ào màn wú lǐ]

【解释】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出处】《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孙皓侍中李仁之言:“视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谓傲慢;傲慢则无礼,无礼则不臣,不臣则犯罪,犯罪则陷不测矣。”

【示例】他可真是傲慢无礼,没有教养。

【第17句】:朝参暮礼[zhāo cān mù lǐ]

【解释】参:参拜;礼:表敬意。早晚参拜。形容态度虔诚。

【出处】金·中峰禅师《怀净土诗》六十四:“朝参暮礼效精勤,金沼莲胎入梦频;粉骨碎身千万劫,未应容易报慈尊。”

【示例】想咱人从幼年间出家,朝参暮礼,求慕至道,须有个成道的日子也。 ——明·无名氏《洞玄升仙》第一折

【第18句】:繁文缛礼[fán wén rù lǐ]

【解释】繁:杂而多;文:仪式;缛:繁重。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出处】唐·元稹《王永太常博士制》:“朕明年有事于南郊,谒清宫,朝太庙,繁文缛礼,予心懵然。”

【示例】他非常注意浮面上的繁文缛礼,以为这是士大夫门第的必不可少的家教。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

【第19句】:牵经引礼[qiān jīng yǐn lǐ]

【解释】指援引经典。

【出处】《北齐书·杜弼传》:“高祖骂之曰:'眼看人瞋,乃复牵经引礼!’叱令出去。”

【第20句】:各不为礼[gè bù wéi lǐ]

【解释】礼:礼遇。彼此之间互不以礼相待。比喻各不相干。

【出处】《元史·孛术鲁翀传》:“帝师释迦之徒,天下僧人师也;余孔子之徒,天下儒人师也,谓各不为礼。”

【第21句】:知文达礼[zhī wén dá lǐ]

【解释】有文化,懂礼仪。形容有教养。同“知书达礼”。

【出处】清·张南庄《何典》第十回:“你既这等知文达礼,晓得敬重我……便饶你性命。”

【示例】我们喜欢那些知文达礼的君子

【第22句】:克己复礼[kè jǐ fù lǐ]

【解释】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示例】小官公谨忠信,克己复礼,奉公守法,正直无私。 ——明·无名氏《紫泥宣》第一折

【第23句】:知书达礼[zhī shū dá lǐ]

【解释】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出处】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

【示例】老师希望我们健康成长,要知书达礼,全面发展。

【第24句】:通文达礼[tōng wén dá lǐ]

【解释】指有学问懂礼仪。

【出处】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况甥女虽系一小小村女,然读书识字,通文达礼,有才有德,不减古之列女,岂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第25句】:明媒正礼[míng méi zhèng lǐ]

【解释】犹言明媒正娶。旧指正式婚姻。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回:“老爷老奶奶明媒正礼与大爷娶的正头妻,上边放着老爷老奶奶,谁敢休?”

【第26句】:请客送礼[qǐng kè sòng lǐ]

【解释】宴请客人,馈赠礼物。

【出处】邓小平《军队整顿的任务》:“有的部队请客送礼,修建楼堂馆所。”

【第27句】:分庭抗礼[fēn tíng kàng lǐ]

【解释】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示例】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第28句】:慢条丝礼[màn tiáo sī lǐ]

【解释】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同“慢条斯理”。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11回:“你问他,我去时还在厨房里雌着,等他慢条丝礼儿才和面儿。”

【第29句】:敦诗说礼[dūn shī shuō lǐ]

【解释】敦:敦厚。诗:《诗经》。诚恳地学《诗》,大力讲《礼》。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

【出处】许地山《在费总理的客厅里》:“假使人来查办,一领他们到这敦诗说礼之堂来看看,捐册、帐本、褒奖状……他们还能指摘什么?”

【示例】敦诗说礼在现代社会还可以行得通。

【第30句】:傲慢少礼[ào màn shǎo lǐ]

【解释】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出处】《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孙皓侍中李仁之言:“视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谓傲慢;傲慢则无礼,无礼则不臣,不臣则犯罪,犯罪则陷不测矣。”

【示例】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第31句】:庆吊之礼[qìng diào zhī lǐ]

【解释】庆:贺喜;吊:唁丧。比喻人与人往来中贺喜、吊唁的礼节。

【出处】《三国志·魏志·任城陈萧王传:“近且婚媾不通,兄弟乖绝,吉凶之问塞,庆吊之礼废,恩纪之违,甚于路人,隔阂之异,殊于胡越。”

【示例】东与我家有杀父之仇,安得通庆吊之礼!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

【第32句】:至心朝礼[zhì xīn cháo lǐ]

【解释】至心:诚心。指诚心诚意地朝拜礼敬

【出处】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释道》:“《晋书·王嘉传》:'人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按,道经云'至心朝礼’,本此。”

【示例】鲁迅《故事新编·起死》:“放下马鞭,朝着东方,拱两手向天,提高了喉咙大叫起来:'至心朝礼,司命大天尊!’”

【第33句】:虚文浮礼[xū wén fú lǐ]

【解释】没有意义的,表面应酬的礼数。

【示例】我们不要那些虚文浮礼。

【第34句】:践律蹈礼[jiàn lǜ dǎo lǐ]

【解释】指遵循礼法。

【出处】《北齐书·文宣帝纪》:“以王践律蹈礼,轨物苍生。”

【第35句】:倨傲无礼[jù ào wú lǐ]

【解释】倨傲:傲慢。指人高傲自大,对人没有礼貌。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8回:“且说唐玄宗因内监冯神威奏言安禄山不迎接诏书,倨傲无礼,心中甚怒。”

【第36句】:彬彬有礼[bīn bīn yǒu lǐ]

【解释】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示例】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礼。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

【第37句】:轻薄无礼[qīng báo wú lǐ]

【解释】指轻佻浮薄,不知礼仪。

【出处】明·叶宪祖《鸾鎞记》:“那温庭筠这等轻薄无礼,小人也为着一事,丞相爷差去见他,倒被他呵叱了一场。”

【第38句】:烦文缛礼[fán wén rù lǐ]

【解释】繁琐而不必要的礼节。

【出处】《朱子语类》卷二四:“秦之所谓损益,亦见得周末许多烦文缛礼如此,故直要损其太过,益其欠处,只是损益得太甚。”

【示例】烦文缛礼之疲其形,惕谗畏谴之斗其心。 ——明·唐顺之《赠宜兴令冯少虚序》

【第39句】:焚香顶礼[fén xiāng dǐng lǐ]

【解释】犹焚香礼拜。

【出处】元·无名氏《望江亭》第一折:“人生在世长安乐了那,焚香顶礼则个谢皇天呵,哙哙。”

【示例】那杭州百姓,前番受过他的恩惠,今又听得他来,不胜欢喜,大家都打点焚香顶礼远接。 ——《西湖佳话·六桥才迹》

【第40句】:通书达礼[tōng shū dá lǐ]

【解释】指通诗书,懂礼仪。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原来田氏是东村田贡元的女儿,倒有十分颜色,又且通书达礼。”

【第41句】:引经据礼[yǐn jīng jù lǐ]

【解释】引:援引;据:依据。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出处】《宋史·刘珙传》:“珙六上奏恳辞,引经据礼,词甚切。”

【第42句】:知书知礼[zhī shū zhī lǐ]

【解释】有文化,懂礼仪。形容有教养。同“知书达礼”。

【出处】明·高明《琵琶记·牛氏规奴》:“更羡他知书知礼,是一个不趋跄的秀才。”

【示例】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 ——明·汤显祖《牡丹亭·训女》

【第43句】:知书通礼[zhī shū tōng lǐ]

【解释】有文化,懂礼仪。形容有教养。同“知书达礼”。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六回:“看了柴进、燕青出言不俗,知书通礼,先自有八分欢喜。”

【第44句】:卑辞厚礼[bēi cí hòu lǐ]

【解释】指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参见“卑辞重币”。

【出处】《后汉书·许劭传》:“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示例】器以道术深远,使人赍璧帛,卑辞厚礼聘顺,欲以为师。 ——晋·皇甫谧《高士传·韩顺》

【第45句】:恭而有礼[gōng ér yǒu lǐ]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示例】而且庶士人等……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一回

【第46句】:导德齐礼[dǎo dé qí lǐ]

【解释】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示例】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旧唐书·裴矩传》

【第47句】:三茶六礼[sān chá liù lǐ]

【解释】犹言明媒正娶。旧指正式婚姻。

【出处】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第4句】:《仪礼·士昏礼》。

【示例】鲁迅《彷徨·离婚》:“他就是着了那滥婊子的迷,要赶我出去。我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呵!”

“礼”在中间的成语

【第1句】:以礼悔祸[yǐ lǐ huǐ huò]

【解释】悔祸:追悔所造成的祸害。以礼待人,追悔过去给他人造成的祸害。

【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

【第2句】:先礼后兵[xiān lǐ hòu bīng]

【解释】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示例】你这先礼后兵方法实在高明。

【第3句】:来而不往非礼也[lái ér bù wǎng fēi lǐ yě]

【解释】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示例】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还是应该去看看他。

【第4句】:仁义礼智[rén yì lǐ zhì]

【解释】仁:仁爱;义:忠义;礼:礼仪;智:见识。遵守仁爱、忠信、礼仪并勤学以增见识等伦理规范。是儒家的伦理思想。

【出处】《孟子·离娄上》:“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

【示例】若论仁义礼智,主行忠良,却是不会。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

【第5句】:鹅存礼废[é cún lǐ fèi]

【解释】存:保存。指古代礼节形式已经消亡,仅存食物。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7回:“如今却把这奠雁的古制化雅为俗,差个家人送来,叫作通信,这就叫做鹅存礼废。”

【第6句】:殊礼异务[shū lǐ yì wù]

【解释】殖、异:不同;礼:礼俗;务:事情。指不同的礼俗和情况。

【出处】《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帝王者,各殊礼异务,要以成功为统记,岂可绲乎?”

【第7句】: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yù wén wáng shī lǐ yuè,yù jié zhòu dòng gān gē]

【解释】文王:周文王;桀:夏桀;纣:商纣。指碰到好人以礼相待,遇到坏人以武相待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48卷:“遇文王兴礼乐,遇桀纣呈干戈。”

【示例】《醒世姻缘》第51回:“我程谟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你休要赶尽杀绝了。”

【第8句】:长斋礼佛[cháng zhāi lǐ fó]

【解释】长斋:终年吃素。吃长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

【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示例】有位姓尹的妈妈,年纪已在五十以上。一人孤居,长斋礼佛。 ——郭沫若《牧羊哀话》

【第9句】:衣冠礼乐[yī guàn lǐ lè]

【解释】指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及各种礼仪规范。指封建社会中各种典章礼仪。

【出处】南朝·梁·任昉《策秀才文》:“何者?百王之敝,齐季斯甚。衣冠礼乐,扫地无余。”

【示例】宋·范仲淹《上张右丞书》:“生四民中,识书学文为衣冠礼乐之士,研精覃思,粗闻圣人之道。”

【第10句】:多行无礼必自及[duō xíng wú lǐ bì zì jí]

【解释】行:做;自及:轮到自己头上。无礼的事做多了,必然会殃及到自己头上。

【出处】《左传·襄公四年》:“君子曰:志所谓多行无礼必自及也,其是之谓乎。”

【第11句】:诗礼发冢[shī lǐ fā zhǒng]

【解释】一边念着《诗经》、《周礼》,一边去挖坟盗墓。原是讽刺儒家倡导仁义的虚伪性。后用以讽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出处】《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苦?’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第12句】:诗礼人家[shī lǐ rén jiā]

【解释】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出处】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一回:“好个叶太太,到底是诗礼人家出身,知道规矩礼法。”

【示例】'你看,全是这样的子弟,所谓诗礼人家,书香人家,还有什么希望?’琴感慨地说。 ——巴金《秋》三

【第13句】:以礼相待[yǐ lǐ xiāng dài]

【解释】用应有的礼节接待。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九回:“赵枢密留住禇坚,以礼相待。”

【示例】他既是读书之人,须要以礼相待。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三回

【第14句】:烧香礼拜[shāo xiāng lǐ bài]

【解释】敬奉神佛的一种仪式。

【出处】《晋书·佛图澄传》:“王度疏断,汉人悉不听,诣寺烧香礼拜以遵典礼。”

【示例】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文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 ——《魏书·释老志》

【第15句】:家长礼短[jiā cháng lǐ duǎn]

【解释】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同“家长里短”。

【出处】《西游记》第四二回:“他问我甚么家长礼短,少米无柴的话说,我也好信口捏脓答他。”

【第16句】:识礼知书[shí lǐ zhī shū]

【解释】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出处】《野叟曝言》第五八回:“此乃罪臣家属,籍没入官,姓木名难儿,温柔贤淑,识礼知书,兼通数学。”

【第17句】:卑礼厚币[bēi lǐ hòu bì]

【解释】卑礼:谦恭的礼节;厚币:厚重的币帛。比喻聘请人员的郑重殷切。

【出处】《史记·魏世家》:“惠王数败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

【示例】朝廷卑礼厚币来延聘他,他在宋朝有多大的前程,要装模作样,高蹈远引,这便是不中抬举了。 ——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回

【第18句】:复礼克己[fù lǐ kè jǐ]

【解释】克:克制,约束;克己:约束自己。指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

【出处】《晋书·李充传》:“室有善言,应在千里,况乎行止,复礼克己。”

【第19句】:缛礼烦仪[rù lǐ fán yí]

【解释】指烦琐的礼仪。

【出处】明·唐顺之《与王尧衢书》:“其于尘俗奔走、缛礼烦仪之事,既以其溷扰而独避之。”

【第20句】:人恶礼不恶[rén è lǐ bù è]

【解释】恶:凶恶。指对方为人虽然凶恶,但对他也不能不讲礼貌。

【出处】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贤士,常言道人恶礼不恶,还辞一辞老丞相。”

【第21句】:折节礼士[zhé jié lǐ shì]

【解释】指屈己待人。同“折节待士”。

【出处】《明史·张居正传》:“时徐阶以宿老居首辅,与李春芳皆折节礼士。”

【第22句】:焚香礼拜[fén xiāng lǐ bài]

【解释】焚香:点燃香火;礼拜:向尊敬的人或神灵行礼跪拜。烧香跪拜,以表尊敬服从之意。

【出处】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一折:“人生在世长安乐了那,焚香顶礼则个谢皇天呵。”

【示例】却说玄德前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扶老携幼,满路瞻观,焚香礼拜。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第23句】:诗礼之训[shī lǐ zhī xùn]

【解释】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

【出处】《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示例】子承父教,云诗礼之训。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父母》

【第24句】:磕头礼拜[kē tóu lǐ bài]

【解释】磕头:旧时礼节,跪在地上头碰地。礼拜:向尊敬的人或神行礼。恭敬地跪在地上叩头行礼。

【出处】元·无名氏《小张屠》第三折:“你只望着大安州磕头礼拜。”

【示例】乜宁礼再三央人,磕头礼拜,他舅恨极,发誓再不上他的门。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3回

【第25句】:厚礼卑辞[hòu lǐ bēi cí]

【解释】丰厚的礼品,谦卑的言辞。

【出处】元·高文秀《襄阳会》楔子:“我本待要养性修真避世尘,今日个厚礼卑辞征聘紧。”

【第26句】:爱礼存羊[ài lǐ cún yáng]

【解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出处】《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示例】本朝监学之法,虽参以天下之士,而于国子加厚矣。盖爱礼存羊,以有待也。 ——宋·陈亮《国子》

【第27句】:夔龙礼乐[kuí lóng lǐ yuè]

【解释】夔龙:相传为虞舜二臣,夔为乐官,龙为谏官。指可以作为规范的礼乐制度。

【出处】明·王士桢《鸣凤记·邹林游学》:“夔龙礼乐承先范,班马文章勘墨铅。”

【第28句】:诗书礼乐[shī shū lǐ yuè]

【解释】六代儒家六经的名称,即《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乐经》。

【出处】《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示例】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清·朱彝尊《文水县卜子祠堂记》

【第29句】:季礼挂剑[jì lǐ guà jiàn]

【解释】季礼:春秋时吴国人,重信义。比喻重信义的美德。

【出处】《史记·吴太伯世家》:“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第30句】:顶礼膜拜[dǐng lǐ mó bài]

【解释】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仿佛慧娘。”

【示例】这句话传扬开去,一时哄动了吉州百姓,扶老携幼,都来顶礼膜拜。 ——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回

【第31句】:等礼相亢[děng lǐ xiāng kàng]

【解释】犹言分庭抗礼。以平等之礼相待。

【出处】汉·刘向《说苑·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

【第32句】:诗礼传家[shī lǐ chuán jiā]

【解释】指世代皆读书习礼。

【出处】元·柯丹丘《荆钗记·会讲》:“诗礼传家忝儒裔,先君不幸早倾逝。”

【示例】茅盾《子夜》:“冯大爷,是有面子的地主,诗礼传家,怎么听了老何的一篇混帐话,就居然心中摇摇起来了呢?”

【第33句】:诗礼之家[shī lǐ zhī jiā]

【解释】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出处】明·郎英《七修类稿》卷十六:“因仍苟且,多为惜财之小而忘大义,奈何诗礼之家亦如此是耶!”

【示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1卷:“其父赵伦,字文宝,母亲刘氏,都是世代诗礼之家。”

【第34句】:招贤礼士[zhāo xián lǐ shì]

【解释】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

【出处】宋·陈亮《酌古论·曹公》:“……光辅汉帝,招贤礼士,修明庶政,以宰天下。”

【第35句】:繁礼多仪[fán lǐ duō yí]

【解释】礼节繁重,仪式太多。形容过分地讲究排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八回:“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

【第36句】:情礼兼到[qíng lǐ jiān dào]

【解释】情感和礼节同时表露出来。形容真诚有理。

【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赞》:“敬爱既同,情理兼到。”

【第37句】:诗礼簪缨[shī lǐ zān yīng]

【解释】诗礼:《诗经》和《周礼》,指礼教;簪缨:比喻高官。讲究礼教的高官显宦。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那里去安身乐业。”

【第38句】:敬贤礼士[jìng xián lǐ shì]

【解释】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出处】《晋书·张轨传》:“实子安逊,学尚明察,敬贤爱士,以秀才为郎中。”

【示例】玄德公纳谏如流,敬贤礼士。 ——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四折

【第39句】:恩礼有加[ēn lǐ yǒu jiā]

【解释】恩礼:指帝王厚待臣下。帝王以恩德与礼遇厚待臣下。引申指很有礼地对待下属。

【出处】《后汉书·鲁恭传》:“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

【第40句】: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qiān lǐ sòng é máo,lǐ qīng qíng yì zhòng]

【解释】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情谊深重。

【出处】吴强《红日》第15章:“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大家不要客气,吃一点!”

【第41句】:让礼一寸,得礼一尺[ràng lǐ yī cùn ,dé lǐ yī chǐ]

【解释】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

【出处】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二四引三国魏曹操《礼让令》:“里谚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斯合经之要矣。”

【示例】宋·王楙《野客丛书·俗语有所自》:“谓'让一寸,饶一尺’,则曹氏《令》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第42句】:暮礼晨参[mù lǐ chén cān]

【解释】早晚参拜。形容心地虔诚。

【出处】元·戴善夫《玩江亭》第三折:“我每日家暮礼晨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