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时间简史经典名句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霍金时间简史经典名句

据英媒3月14日报道,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剑桥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巧合的是,【第3句】:14这天亦是爱因斯坦诞生139年的纪念日。霍金年轻时被大家称为小爱因斯坦,如今他也追随爱因斯坦的脚步而去了,两个科学巨人在另一个世界里见面,思想碰撞之下,不知会发出怎样灿烂的火花!

也许一个人太优秀了,会遭上天嫉妒,总要加给他点什么苦痛。霍金20多岁就发病了,在轮椅上瘫了漫长时光,后期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但是上天束缚了他的身体,却束缚不了他的思想,他用惊人的毅力,谱写出了生命最壮丽的篇章。如今霍金终于摆脱了残体的束缚,灵魂飞向广袤的宇宙了。向伟大的科学巨匠致敬,向当世最伟大的残疾人致敬,一路走好!

随着霍金先生的离世,他写的书估计会引起一波阅读热潮,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时间简史》。据老梁说,除了霍金本人,没人能看懂《时间简史》,说能看懂的都是在“装”。很惭愧,我也看不懂,不过摘录下了书中一些经典名句,与大家分享:

【第1句】: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第2句】: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3句】: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这之前发生过什么?

【第4句】:时间有没有尽头?

【第5句】:活着就有希望。

【第6句】: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决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第7句】: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第8句】:上帝不但掷骰子,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去。

【第9句】:当你面临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要做。

【第10句】:永恒是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对尽头而言。

【第11句】:时间是大脑思维的一种错觉。

【第12句】:无趣的生活是悲剧。

你如何理解和看待霍金《时间简史》

最简单一个科普书了,可民科看不懂。

霍金时间简史讲的是什么

《时间简史》一书主要介绍了宇宙的发展的最新状,况以及宇宙的大爆炸和黑洞的物理学理论。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宇宙。

宇宙经过数次的兴衰演变,经过数次的爆炸和重生的科学知识。向人们展示了宇宙的重要科学理论。

关于霍金,你有时间简史吗

霍金(1942~2024)英国人。著名的宇宙学家,21岁被诊断为“渐冻人症”。医生说:你只能活几年的时间了。但是他顽强的活了几十年。 霍先生有很多研究成果,著作,精彩语言(不一定实现)等。其中有一个就是他预言肯定有外星生命。其实人类在1974年他32岁的时候就向发送了信息。时间在宇宙或者地球的历史中是渺小的,直至霍先生去世也没有收到来自外太空高等生命的信息反馈。 就在霍金去世才几百光年的时间,这个信息终于被高度发达的某外星生命截获。它们根据信息信号的强度和频率,测算出信息来源和发出的时间。不由得它们手为之舞,足为之蹈,欣喜若狂。但是,这个光年的时间距离,对于它们也是一种难以突破的瓶颈。无奈只能是先向地球方位发送反馈信息,等突破了这个超光年飞行器的技术障碍再做打算。它们一次次的向地球发送信息,却犹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又过了几个光年,它们终于成功了。乘坐着它们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超光年飞行器向地球飞来。这一路走来也是费尽了波折,偶遇宇宙风暴,差点儿误入黑洞被打会原形,险被彗星零距离亲吻。功夫不负外星高等生命,它们终于到达目的地~~地球。 当它们降落以后,傻眼了。这个鬼地方怎么可能发出信息?没有植物,没有动物,到处流动着火红色的岩浆,大气中弥漫着核爆炸残留的气体。忽然又下起了雨,这雨的颜色要是再黑一点就像沥青。无奈,赶紧钻进飞行器,找个至高点降落。它们发现了珠穆朗玛峰,停好飞行器,驾驶着地球车开始科考。 经过勘探,收集了很多它们认为是这个星球曾经的生物生命的样本,标本,化石等等带回去研究。最最最惊喜意外的是它们竟然发现并挖开了秦始皇陵,还把嬴政的棺椁带了回去。之后,它们开始研究带回来的一切,开始知道了地球的形成,生命的起源,人类的出现,进化直到最终的自我毁灭。这对它们在怎样对待自己的星球起到了警示作用,立即采取措施避免重蹈地球人类的覆辙。 它们严禁在人类化石上做研究,禁止拿嬴政的尸体做任何研究。悲催的是,总有一些不怕事的费尽心机取得了一些化石上的DNA,并克隆出了人类,他们是嬴政,凯撒,阿育王,铁木真,希特勒,爱因斯坦。我知道,它们的末日必将来临~~~

霍金的的《时间简史》有多难懂

文章摘自中读专栏-苗千陪你读科幻

http://m.lifeweek.com.cn/h5/zhuanlan/detail.do?id=41

《时间简史》都说了些什么

大家好,我是苗千。

今天我们换个口味,不聊科幻了,聊聊科普。所谓的科普,科学普及,我们这么一说就有一种传道受业解惑的意思感觉很崇高。说谁是科普人士,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很厉害。在英美这样的国家里,面对大众,用浅显的语言介绍科学理念,它叫做“popular science”,比如说我们之前介绍过的美国最有名的科普人士卡尔·萨根,美国人认为他是一个science popularizer,或者说是science communicator。popular science我们大约可以翻译成流行科学,或者说大众科学,其实在这里边有一种说它不专业的意思在里边,和我们说科普还稍微有一点不同。

我们今天不管那么多,对西方这些东西也叫它科普和科普作家。我们谈科普,就肯定绕不过去在西方名气最大,销量最好的经典科普书《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我搜索了一下它的销售情况,《时间简史》荣登《Sunday Times》畅销榜237周,共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当然也包括中文,销售1000余万册。我们要谈这本书,就肯定也绕不过去它的作者,有着传奇色彩的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个人,和他出版的科普书。

霍金今年七十多岁,年纪其实并不是特别大,但是他就像是那种我一出生就听说过的名人一样,始终存在在我的生命里。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出名特别的早,而且形象太特殊了,让人看一眼就忘不掉。他的这部科普巨著《时间简史》最早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就买过,当然看不懂,可能都没看就放起来了,后来可能又买过几本,买一本丢一本,真正把它耐着性子从头看到尾,其实已经是我在剑桥念书的时候了。

上次我们聊《银河系漫游指南》的时候我就说过,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的家距离我家走路只需要两分钟,非常的近。那么这周我们又要聊霍金,再说我以前住的离霍金很近是在是很尴尬,感觉像是千方百计的和这些名人攀关系一样。但是这确实是事实,而且当年我的宿舍距离霍金的住处,可能直线距离连100米都不到,就隔了一条马路。所以当年有一段时间,在每天太阳还没有完全落山,天还没有完全黑的时候,我经常看到一个女性,也不知道是他的太太还是护士,推着他那个非常著名的,一眼就能认出来的高科技轮椅出来散步。那么更早的时候,我曾经在一个卖游戏和唱片的商店见到他,不知道他要买什么。我当时年纪小不懂事,还过去问说霍金教授能很您照张相吗?旁边有人可能有某种方式传达,过了一会,霍金说可以,于是就留下了一张我和霍金的合影。

既然是漫谈,借着这个机会我就在说一下我和另外一个科学家的偶遇。后来我搬了一次家,换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住。结果我发现从我住的二楼往楼下看,一个小房子里边住着一个老头,这个老头我恰好也认识,他就是著名的布莱恩·约瑟夫森教授。我不知道听这个节目的朋友有没有做固态物理学研究的,研究超导材料之类。你一定从入门的学习开始就记住了一个名词,叫做约瑟夫森效应,或者叫约瑟夫森结,都是描述一种超导现象的。这个老头就是这位约瑟夫森,我们是同一个系的,他在四楼,我在一楼,结果没有想到下了班还是邻居。

这位布莱恩·约瑟夫森就是因为超导领域做出的一些理论方面的贡献,后来被试验所验证,年纪轻轻的在33岁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这就太了不起了,比约瑟夫森或诺贝尔物理讲时更年轻的科学家,我只能想到两位。一位就是华裔学者李政道,他获诺贝尔奖的时候才31岁,另外一位也是我们实验室的,威廉·布拉格。他在25岁的时候和他父亲一道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我们既然扯得远了,就再远一点。25岁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而且是和自己的父亲一同获奖,这就难免让人产生疑问,你真的这么有能耐吗?会不会是你的科学成就其实是你父亲的,然后父亲有意成全自己的儿子,把自己的成就说成是儿子的,结果让儿子年纪轻轻就获奖呢?这种争论并不稀奇,比如在我国也有这样的争论。出来一个什么都干,又赛车又唱歌拍电影的青年作家,还不耽误写作,出了好多本小说。那么这就难免引人怀疑了,那些天你明明在干别的,那么忙你哪有时间写出几千字的文章,你那些知识是怎么来的,到底是不是你爸爸或者其他人帮你写的?这样的怀疑其实是非常合理的。

当金属处在超导状态时,超导体内的磁感应强度为零,却把原来存在于体内的磁场排挤出去。

对于威廉·布拉格来说,他当年当然也受到了这样的质疑。那么科学界是怎么应对的呢?就是有科学家非常仔细的检查两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发表的论文,很长时间之后才认为威廉·布拉格确实做出了重大的独创性的贡献。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你既然怀疑他受他爸爸的帮助,那么我们就让时间来说话,看看没有他爸爸的帮助他表现的怎么样。实际上这位威廉·布拉格无论是不是和他爸爸一起工作,都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物理学家,后来还成为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一生科研成果非常丰富,这才让科学界真正服气了。所以拿这个例子我们来对比一下我们中国的例子,一个青年作家,天才作家,你是真是假,到底有没有水平?我们要看你一生的著作才能下结论。你的作品是不是有一脉相承的风格,你的写作是不是越来越成熟,想来平息争论和质疑,只能用作品来说话。所以说这个争论,这些质疑,还远没有结束。

从威廉·布拉格我们回到这位布莱恩·约瑟夫森教授。他在三十岁出头的年纪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他后来去美国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大部分时间都在英国生活,作为剑桥大学的教授。他今年已经70多岁了,那么从他获得诺贝尔奖到现在这几十年里,他都在做什么呢,是不是还在进行固态物理学研究,还是换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他确实换了一个研究方向,不过这个方向转变的可够大的。几十年来,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研究人的灵魂。这不是一个比喻,是真的。

约瑟夫森教授他一直在研究人的意识的本质,而且他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感应特别有兴趣。比如说两个人相隔千山万水,忽然彼此都想到了同一件事,无论怎么样吧,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能够通过心灵来沟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认为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可能涉及到物理学里还没有被人探明的一个区域,所以他就在研究这个领域。你现在去他在剑桥大学的页面,仍然可以看到约瑟夫森教授的主页,里边有它的研究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瞧瞧。

我刚才说,我搬了家之后,和这个老头恰好就成了邻居,而且我们的办公室又在同一个楼里,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恰好在同一个时间出门。老头七十多岁了,总是穿得非常的拉风,一身纯白的西装,再配一条鲜红的围巾,这就是他最习惯的搭配。骑着自行车,带着头盔,骑车去上班。但是我从来都没见他和别人交流过,给人的感觉特别孤独。在实验室的餐厅吃饭,喝茶,都是自己一个人坐着,有的时候看他在湖边的长椅上坐着看鸭子游来游去的,一坐很长时间,也不直到他在想什么。

约瑟夫森教授确实偏离了主流物理学界太久了,所以这几十年来他在物理学界几乎消失,一定是非常的孤独寂寞。有一天,我在办公室的楼里遇到他,我就忽然想和他说说话,于是就叫住他,说咱俩能不能聊聊,因为我确实是对这个人很感兴趣。他说好啊,我们就找了个安静没人的教师聊了一会。但是其实也没聊什么特别深入的东西,因为他反反复复说的都是我之前看过的。比如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就是存在心灵感应,这是真实存在的。至于它为什么存在,那有可能和量子纠缠现象有关。我说那你还做其它方面的研究吗?比如你年轻时候研究超导,现在物理学很热门的暗物质,暗能量,这些东西你还关心吗?他沉默了一下,说我离开主流物理学已经很久了。那我也就没有再说什么,心里还是唏嘘不已的。

为什么霍金死了之后,《时间简史》大卖

举一个例子:这就像为什么姚贝娜去世后,他的歌反而火了,她为什么活的时候反而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和歌。有的人反而赚去世人的钱。还有有些人用纪念他(她)的方法来宣传活的时候他(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