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的七个名句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滕王阁序的七个名句

王勃的《滕王客序》,辞藻华丽,对偶工整,佳句俯拾即是,小楼特选其中四大名句,与大家共赏,至于哪一句最有名,大家心中早有答案。

写景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

王勃的这一名句,本是模仿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句,但他的知名度远超原句。

在王勃的这一写景名句中,描绘了一让人无限想象的视觉画面,蔚蓝的长天与秋水辉映,连成一片广阔的视觉背景,水天之间,红红的落霞在天边浮动,落霞中,一点孤鹜飞舞。

王勃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充满宁静致远彩美、动态美、虚实美、空间立体美的画面,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写境名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此一句,王勃从眼前的滕王阁超脱出来,上升到对宇宙人生的探讨,骤然提升了《滕王阁序》的境界。

天空深邃遥远,大地平坦辽阔,宇宙无边无际,而身处其间的人,却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得失是有限的,事物的兴衰成败都是有定数的。

写情名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重重路难寻,谁不是这世界上的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内心的苦楚。盛筵之后,独自垂泪,美景与盛筵并不能填补内心的空虚。

写理名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宇宙无穷,盈虚有数,关山重重,谁不失路。所谓君子,知人生之难而不畏难,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都不失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至此,王勃从眼前的美景盛筵,上升到对宇宙人生的感慨,最后寻找到个人面对事物盈虚、历史兴衰和人生得失的内心支柱。

王勃的《滕王阁序》,正是对景境情理的极致表达,使其成为文学史上朽名篇。

《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谁的诗句?又为何如此脍炙人口

《滕王阁序》本身就是千古名篇,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是千古名篇中的千古名句,互相辉映。

这句话化自庾信的《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王勃把“落花”改为“落霞”,“芝盖”改为“孤鹭”,“春旗”改为“长天”,杨柳”改为“秋水”。

他置换了四个词组,也就是四个“意象”,就起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为什么呢?因为意象有大有小。小的如“薤上露”、”早有蜻蜓立上头“;大的如”明月出天山“、或者”海上升明月“。

庾信的那四个意象,描绘的是春天中的四件事物,他把这四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副清新可人的暮春画卷。

但庾信选取的四个事物,都是比较小的意象,比如“落花”与“芝盖”同飞,“芝盖”就是“车盖”,飞驰而过的马车的车盖,这两个都是小意象,也是一副近景,构建不了一个开阔的画面。

而“落霞”与“孤鹭”齐飞,虽然“孤鹭”是个小意象,但是它主要是衬托落霞。绚烂的晚霞弥漫天边,一只孤鹭翱翔在水天之间。它呈现在每个读者心间的,是一副开阔的远景图。

同样的,庾信的“杨柳”和“春旗”,也是两个小意象,春旗指的是古代的酒旗,是青色的,跟嫩绿的杨柳是一个颜色。

而王勃的“秋水”、“长天”,则又是两个更大的意象,反衬着晚霞的绚烂,落霞映照秋江,水天之间孤鹭齐飞。

而每首诗词,意境的大小与否,取决于意象的大小。意境是否开阔,是否深博或广大,也是由意象决定的。

同时,王勃这句诗之所以能够引起所有人的共鸣,或者说审美上的接受,是因为他选取的四个意象,都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具有经典性和普适性。

他把一种本身就存在于天地之间的美景,一种自然景色,高度概括了出来。

《滕王阁序》真的是王勃即席而作吗

我肯定的回答是王勃的即兴之作。是王勃在去看父亲的路上,走到滕王阁这个地方,刚好滕王阁刚刚建成,人们正在庆祝,大摆宴席,即兴做诗。王勃被滕王阁的雄伟壮观所吸引,驻足观看,然后王勃走到案前,挥笔写下了这篇历史名著《滕王阁序》。在这篇文章里王勃赞美了滕王阁的精美建筑,感谢主人对自己的盛情款待,面对高官不免又有几分辛酸。本文采用由里及外的手法来赞美滕王阁,语言之优美,条理之清晰,实属难得。

《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你认为哪一篇略胜一筹

《滕王阁序》乃王勃刚届弱冠之年所书的千古第一骈文名篇。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中,恰逢王勃赴交趾探父路过此地,即兴而作。

骈文中词澡华丽,排比对仗气势磅礴,通篇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其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才子王勃无人可及项背之佳作。

《岳阳楼记》则是范仲淹年近花甲之作。史载范仲淹根本不曾亲登洞庭湖畔岳阳楼,而是受好友滕子京之托的命题作文,作为混迹官场宦海的老司机,范仲淹深谙为官之道,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人生哲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深得朝纲庙堂之赞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见真知,故多受后学仁人志士之推崇。《岳阳楼记》里文正公笔调沉稳大气,借景抒情议事之高超技艺令人叹为观止,传递普世正能价值亦是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原因。

王勃之《滕王阁序》胜在文采;而范文正《岳阳楼记》胜在思想。如果非要以翩翩青年才俊与青衫饱学大儒相比较,笔者不得不承认:姜还是老的辣矣!

《滕王阁序》是王勃13岁写的吗

据《唐才子传》记载:王勃死的时候是二十九岁。死的原因是出海溺水而死。王勃出海的原因是去交趾看望他的父亲。而出海前九月九日重阳节路过南昌。南昌都督阎伯舆恰好重修滕王阁。王勃因逢其会,所以在酒宴上写出《滕王阁序》。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王勃是死之前没多久写的。就是古人交通不发达,路上走的时候比较长,可能会走一两年的情况下,王勃大概在二十六到二十九岁之间写的《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的作者是

滕王阁序的作者是:

A王维

B王勃

C杜甫

答:B王勃

如何评价《滕王阁序》的文学价值

我们都知道王勃只在世上活了26年(650~676),《滕王阁序》是他在省父途中路过洪州(江西南昌)时,在都督阎伯玙于滕王阁举办的宴席上即席而作的,全名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在写下了这篇不朽之作后,因渡南海而溺水,虽然被救了上来,但因惊吓过度,而不幸夭亡。

《滕王阁序》不仅是王勃的绝笔之文,也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骈文最后的绝世挽歌。

所以在谈《滕王阁序》的文学成就时,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所谓的文学成就是相对于“整个中国古典文学史”而言,还是相对于“骈文史”而言?或者单就这篇文章本身而言?



一、相对于整个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的古典文学史,包容太广大了,内容也极其丰富,优秀的作品灿若星辰。上至先秦,下至明清。涵盖四书五经,诗歌,辞赋,骈文,散文,曲子词,小说等等。不说屈原的《天问》这样被誉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的跨时代作品,亦不说庄子的《逍遥游》,单说《离骚》对中国文学发展和影响,也是《滕王阁序》不能比的。

在通俗读本《古文观止》里,还有许多名垂不朽的其他文章,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艺术和思想性上,都可与之颉颃。

如其写景之名句: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 《岳阳楼记》

这段写洞庭湖,写得很有气势。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 《岳阳楼记》

论辞采的流丽,亦不输于勃之作。


当然,讨论到这,很多人都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说事,这的确是千古写景绝句,无可比拟。不过这句是站在前人肩膀,化自庾信的《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而《滕王阁序》这一篇文章,放在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学史里,算得上是其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只不过骈文发展到王勃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式微了,强弩之末。王勃生于六朝文风渐微的时代,为骈文的落幕划上了一个完美的篇章。


二、相对于骈文史而言


我们都知道,骈文起源于六朝,发展到唐朝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盛极而衰的规律,骈文也是如此。到隋朝的时候,文坛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魏晋以来的文风存在着“浮靡绮丽”的弊端,开始改革,提倡质朴的文风。

如李谔的《上隋高祖革文华书》曰:

“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

到唐朝中期,韩愈发起了“古文”运动,将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但即便韩愈反对浮靡的骈俪文,也对王勃的《滕王阁序》另眼有加,对其很是推崇。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王勃对六朝文风的改变有重要贡献,不仅扩大了诗文的题材范围,使其不再局限于宫廷,还使六朝以来颓废淫靡的文风开始向清新刚健转变,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属《滕王阁序》。

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按照骈文的规则形式,无论是用典、辞藻、声韵、对偶,都可与巅峰时期的骈文相媲美,最最关键的是此文读来畅快淋漓,气势奔放而又流畅自然,比六朝骈文多了一份清新刚健。

如: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又如: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整个骈文史里,《滕王阁序》是其中的完美之作,不朽经典!

也是骈文的代表作之一,更是骈文的挽歌。正如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样,留给我们的,是绝世之响。



三、单论本身的文学成就

前面已经讲过了,再补充一下。

我们在谈一部文章的文学成就时,不仅要看它的艺术性、思想性,还要看其中的精神,到底是否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王勃的《滕王阁序》整篇文章一气读来,有凌云之气,挟风雷之声,读之令人奋发!里面很多名言,在这个时代,仍然震耳发聩,仍具有启迪人心,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理论,仍能引起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共鸣,在这一点上,是其他很多古文所不具备的。

比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告诫人们,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永远别放弃心中的理想。

这篇文章的语言艺术上,辞采华丽流畅、清健高华,如彩云排空、长虹贯日,精彩名句迭出,更何况还有“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佳句。单论辞藻,后世文章,莫有与之抗者。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不是事先准备的呢

《滕王阁序》创作经过大家都很了解,大意是:王勃去越南(当时还是中国领土)看望父亲,经过南昌,刚好碰到当地太守即“阎公”重修好滕王阁,正在大宴宾客,王勃参与宴会。这时“阎公”想让自已女婿写篇序,就故意客气请大家来写,宾客知道其意,都推辞了,唯有年青的王勃不太客气,一气呵成,写就千古名篇。

从已有的记录上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王勃是做好功课来写的。古代信息不太发达,如果不是经过此地或刻意,他可能还不知道有人重修滕王阁,更不会想到有这么一个宴会。再说“阎公”本打算让他自已人来写,只是无意被王勃抢了头彩。

题主的问题是基于现代人的认识。因为这篇《滕王阁序》实在是太精彩了,1300年过去了,读起来依然令人叫绝。其实从明清以来,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一直在降低,到现在还有谁能够出口成诗、出口成章呢?古代人经常小小年纪通读《四书》《五经》和各种经典,唐代许多人不到十岁,即能吟诗作赋,且流传千年。但现代人不用说少儿,就是贯以各级作协称号的“作家”,写的东西能流传百年吗?即使获得诺奖的大作也不觉如何。

其实不用说流传百年,就是当下也让人提不起兴趣。要说比起《滕王阁序》这样的名篇,简直就是垃圾和美玉放一起比。现代人写的东西与古代散文诗歌的意境、遣词根本不可同日语。题主难以想象,一篇即兴写的文章也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过去我们写高考作文,有的人想半天蹩不出几个字,有人提笔一气写就,道理是相同的。王勃出身名门,自幼学贯古今,再加上天赋极高,写出这样的文章绝不奇怪。

如何评价《滕王阁序》的文学高度

失路之人王勃有心露笔,却无意成就了一篇千古名篇

公元675年,25岁的王勃正当人生失意苦闷之时。

他的失意完全是由个人原因所造成的,他本来少年得志,然而却热心政治,渗合权贵斗争,因为一篇《檄英王鸡文》被之前还夸他为“大唐奇才”的唐高宗李治心生不满。李治认为,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玩物丧志,你不劝诫反而选边站瞎起哄,明显就是挑拨离间,于是愤而将他赶出长安城。被赶出长安城的王勃后来又谋得一份参军之职,可却又在任上杀死官奴,继而被贬。他本来要被判为死刑,恰好遇到大赦,就逃过一劫。然而从此,他却彻底跟官场无缘了。

无官可做的王勃犹如折断翅膀的鲲鹏之鸟落于草莽之间,十分落魄。但他又不甘心于这种落魄的生活,于是就在他25岁这年前往交趾县探望父亲的路途中,路过南昌城,听说阎都督为新装修一新的滕王阁典礼举行盛大聚会,而当时前来参加聚会的人又是天下高官贵客,于是时为落魄的王勃决定趁这个机会露一下脸,以便争取东山再起之机会。

那天,主持聚会的阎都督本来想通过这个聚会,让他的女婿作序从而挣个面子,故意请诸位露一手,在场贵客早就猜出阎公心思全都假意推辞,可是急切出人头地的王勃不管那么多,当人家请他时却毫不客气地挥毫而就,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的文学特色:

跟别的序不一样,《滕王阁序》是以骈文的体裁写成的。骈文的特点是对仗工整、声律铿锵,辞藻华丽,酷爱用典。而其缺点却是因为太注重形式,而内容的表达不容易发挥出来。但是,《滕王阁序》却张扬了骈文的优点,将写景及抒情极好的融合起来,真正地达到了写我所写,抒我所抒的一种畅快淋漓境界。

初唐王勃之前,六朝文学十分糜丽,然而王勃却打破这种糜丽,将唐朝人蓬勃的精神,开阔的意境全部体现出来。他一开笔就以雄迈的历史感和空间感写出了滕王阁所处之地洪都的气势及人文风景。

当时,因为王勃毫不谦让地挥毫作文,引起阎公不满,以上厕所为理由离席而去。当王勃开笔写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只觉不过是平淡之笔,然而当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眼前一亮,已经感觉到一股博大而又凌厉的文气扑面而来了。接下来,只见佳句泉流,奔流而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对洪都的不吝赞美,对盛大聚会及宾客的不尽奉承,已经阎公听得飘飘然了。

然而转下来,王勃进入写景之时,通过秋天色彩的变化写出景色之景,让阎公惊叹不已。特别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阎公都止不住地从里间跑出来,一睹王勃风采。

满天的落霞与那孤独的野鸭一高一低地飞翔,辽阔而又澄澈的天空与那一碧无垠的秋水远远连接,整个天地如此和谐如此安详地交汇于无痕之中,如此美境及想象,世间几人难达?

在写秋天的风景时,王勃技法娴熟,变化多样,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上下结合,多种色彩等等,完美无瑕地结合于一体。当然,《滕王阁序》写洪都地胜及风景都不是亮点,亮点是王勃通过大量的用典写出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首先,王勃先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之诗句表达了自己一代天才活于盛世之中,竟然却落得个像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一样怀才不遇的下场。紧接着,王勃又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诗句表达自己尽管身处人生困厄之境,也要像东汉马援一样志向远大,不懈追求建功立业。

怀才不遇,困顿不堪,却又不甘不屈,渴望时代给他机会让他实现心中志向,才不会辜负国家和这个美好时代。这就是王勃在《滕王阁序》急切要表达的情感。

总之,《滕王阁序》尽管以骈文体裁格式限制,但王勃那饱满的激情与过人的才华依然充分爆发出来,冲破六朝以来的糜丽风格,融入唐朝人积极主动的开拓精神,将多样化的写景手法与复杂多变的情感为一体,成了唐代骈文体的代表作品。

这就是《滕王阁序》的文学高度。

《滕王阁序》真的是即兴创作的吗?你怎么看

王勃具有先天的聪明睿智,深厚的社会阅历、深厚的文化沉淀及写作的才华,并对当地的风俗地貌有着深刻的了解,才即兴写下了这篇不朽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