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助人名句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论语中助人名句

《论语》,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思想巨著,也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两千多年前孔子首开私人办学之先河,相传他座下弟子三千而贤者七十二。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他们亦师亦友,一起谈论人生、理想,一起探讨为人处世的道理。他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教学风格,以及诲人不倦的教育家精神,无不让人深深地折服。而他们探讨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以及智慧,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关于这些言论,逍遥子为大家整理了几句,我们不妨一起学习一下。

【第1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志存高远,乐在其中,即便身居陋巷,衣食简朴,又有何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格局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第2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篇》。艰苦的环境,困难的时刻,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性。百折不挠,不轻言放弃,才可能有所成就。

【第3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别人身上总有自己学习地方,对于他人好的地方,不妨加以学习和利用,而对于不好的地方则想办法改进。不盲目排斥他人,随时随地的学习,不成功也难。

【第4句】:“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些最终登临绝顶的人,体力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们绝对是最有信念的。不自我设限,勇于进取,才不至于半途而废。

【第5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先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工作,自然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第6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什么样的朋友,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可以相互提携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反之,择友不善终究会累及自身。

【第7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改变别人难,改变自己易,既然这样,倒不如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包容宽厚的心态待人,自然更容易被人接受,大家其乐融融岂不更好?

【第8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过于质朴直率,就会显得粗野,但是太在意繁文缛节、文辞修饰,又显得华而不实。文与质相得益彰方显君子本色。

【第9句】: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读书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书读而读书,读得越多越容易变成书呆子。

【第10句】: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把是否对社会有用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而不是钱多钱少,虽然这样有时候难免陷入困顿,但只要不断提升自己,自我价值总有一天会得以实现。所以具有君子品性的人,只忧心自己的修为问题,而不在意是否贫穷。

《论语》中你信手拈来的是哪一句

简单的一句话,做到却很难,

吾日三省吾身!

人能正视自己不易,人能把自我约束变成一种习惯更不易,当然若把不易做到任意,人必获益。

醉了,少说两句。

论语中,你实践过哪些句子

对论语除了学习过的一些名句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一句了。每次遇到一些气愤的事情,就不自觉会想起这句话,用来激励自己,调整心态,或许做不到君子,但至少不能做所谓的小人。

《论语》中哪几句话最有逼格

《论语》中经典的句子很多,难以尽述,今天再列举几个:

一,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一个人如果能真正得道,即使早晨得道,晚上死了,都了无遗憾,可见古人做学问的精神,值得我们的学习。

二,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如果一个人立志修道做学问,却厌恶穿不好的衣服,吃不好的饭菜,贪图享受,那么这个人就没什么可谈的了。

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做学问的三个境界:知道懂得但行不得,这是一种界;知道并爱好,偶尔去做,又是一种境界;知道并且乐在其中那是最高境界。

四,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呀,让人受益终身,一个人尽管有周公的才能和美德,如果没有宽阔的胸怀,骄傲并且为人吝啬,那这个人也没什么值得看的了。

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可以说是社会人生的哲学精华,含义非常深刻,无论消极悲观者还是积极乐观者,都会有很深的体验。

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更是提神,一个做学问的君子,除了知识学问以外,更重要的就是气节和人格。

我是一声佛号一声心,先列举以上几句,欢迎大家留言分享《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共同探讨学习。

论语中,挑一句你最喜欢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确确实实让我受益终身。

我父母均是出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布衣"家庭。母亲目不识丁,父亲是新中国建立后,在"扫盲班"学了几个字。他们没有知识但有些"文化",打我记事起父母常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长大后走哪都不要充‘能’(认为自己很行),要虚心向别人学习"等等,听多了觉得很烦。

在我的学生时代是"动乱"的十年,是批判封、资、修的年代,孔子更是打击的对象。根本没有《论语》这本书。“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作为"俗语"我铭记于心的。后来我方知出自于《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回想那时父母的"教导",与此语此义大同小异。从此,我便将“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我的"座右铭"。上学时我在课桌上刻的是它,上班时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放的是它,自家书桌上也离不了它。

在学校它提醒我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使我成为学生中的姣姣者。在工厂我拜老工人为师,处处好学,从一个普通工人到企业管理者。在机关我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从一个小办事员到一个"班子成员"。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是怎么样养成的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等古籍已经开始使用“君子”一词,“君子”原是指发号施令,治理国家的人。在孔子那里,君子与贤者、圣人、士人等有相同之处,都是指道德高尚、品质优良的人。《论语▪述而》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他还常把君子与小人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对比的存在。比如“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君子人格”是《论语▪宪问》中孔子提出来的:“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方面,我未能做到。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睿智的人不会迷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至少应该具备仁、智、勇三种品格。

结合《论语》与儒家其他典籍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我认为一个君子人格的培养,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孔子主张要“仁者爱人”,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不可能具有君子人格。国君要爱民,实施仁政;普通人要爱人,有爱他人之心。“让世界充满爱”就是真正的仁德之心。

君子要有智者之脑。孔子认为君子要“知者不惑”,就是指人要有睿智才能不迷惑,才能够在大千世界中辨明是非。一个没有辨别之力的人不是睿智之人,没有睿智难免在生活社会中糊里糊涂,糊涂则难以修炼成君子。

君子要有勇者之品。一个君子要有勇毅刚强的品格,勇敢的人能够不怕挫折与困难;人生不易,面对未来不可知的艰难时世,懦弱之人难成大事,只有坚毅勇敢的人才能成功渡过难关。

君子要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浩然正气,就是一身正气,铮铮铁骨,刚直不阿。君子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歪风邪气同流合污,“敢同霸王争高下,不向邪恶让寸分”。

君子要富贵不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之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大丈夫就是君子,人得志时,大家一起努力实现理想;不得志时,则独善其身。贫穷不会改变其心志,高压不会使其屈服,顶天立地,方为君子。

君子要“慎独”。“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无人伴守的时候,也能够独善其身,“不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真正的君子,有人无人的时候,对人对事都一如既往,不欺骗不轻狂,一如既往的本真。

君子要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发奋图强;君子度量要像大地一样包容万象,厚植德行,承载万物。君子要自强自立,力求向前,刚强坚毅,有所作为。

君子要恪守“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君子的为人处事要守正持中,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处事留有余地。中庸之道不是做人做事无原则,而是关键在于不偏不倚,公正待人处事。

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那些要想弘扬自己好的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总之,君子人格的培养主要还是要在仁心、智慧、勇敢、自强、中庸、慎独、正直与立业上下功夫,这些方面做好了,就是一名谦谦君子。

十五则《论语》经典名句,现代社会还适合吗

首先感谢@@头条家的文小姐的回答。论语与头条写作分析。《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记记载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代表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一言一行,是我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论语》中的仁爱之心是最集中的提现。还有教人做人做事道理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也让人学会学习重要性的“学而知之”,让我们懂得和谐社会正能量的“谨守正义”的思想。现在将教育部归类的论语十五则一一讲解,结合大家关心的头条写作问题,以期友友们都能取得成功。 【第1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出自《论语·学而》文意是曾子说:“我每日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的事有没有尽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曾子说的,让我们明白了,在头条写作,要不断反省与自知,多向头条活跃指数高的友友学习。【第2句】: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孔子说:“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头条写作,知己知彼,要多了解头条君的推荐原则,做到心里有数。【第3句】: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在头条,推荐量少了,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利于下次获得更多的推荐量。【第4句】: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在头条,一个有自律的写手,克己复礼,迟早会成功的。【第5句】: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专门苛求别人”。在头条,要想成为大V成功人士,都是首先从自己做起的,以身作则,认真搞原创。【第6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明确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在头条,为了理想而努力学习写作,头条必不负我。【第7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孔子说:“看见有德才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在头条,我们要多向大V成功人士学习写作和做事的方式方法。【第8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后时常去温习,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在头条,要把过去学过的知识要温习,与好学的友友在一起,不因别人的不了解而心生怨念,我们是一个头条最好的写手,好人。【第9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孔子说:“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这是最经典的语句了,互相学习,一起前行,头条写作永远没有终点!【第10句】: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工作要敏捷好学。”在头条号要勤于写作,少发牢骚怪话,头条必不负我。【第11句】: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错误,人人都敬仰他。”山友在头条的写作也在不断修正写作的方向,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第12句】: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皆宜,才是君子之道。”在头条写作,山友也在保持文风质朴,君子之道!1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让朋友帮助修养仁德。”在头条我们就是要以文会友,共同进步,加油。【第14句】: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思想主张不同,不能走在一起”。在头条,我们友友们就是一心要把头条号经营好,让自己满意,让友友欣赏。【第15句】: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在头条号,我们就交可以信任的朋友,交能互相欣赏,经常来往的友友。

《论语》教育对象是什么?《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指的是什么

论语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交得起干牛肉的人。现在几块钱一本的论语,任何人都可进行自我教育。

《论语》中让你最有切身体会的一句话是什么

是四书的名,"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连贯起來就有意思,人须要学習,接受教育,不但要学,且要认真的"大学""论语",有成语一语兴邦,通达学习融入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

怎样理解《论语》中孔子说“六十而耳顺”这句话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句原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大意是人在三十岁的时候,应该能够撑起自己的事业,确立生命的目标,成为有理想的人。四十岁的时候,因为你经历的太多了,所以你对人生就没有疑惑了。

五十岁的时候,你就直到自己已经获得了很久了,未来的日子不多了,因此你把什么都看清了,你在未来的事也会变得逐渐明晰起来。七十岁的时候,你就可以不必为什么得失而顾及自己的做法,即使你心中没有很多条条框框,但是你所做的事也和圣人做的差不多。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六十而耳顺”,很多人解释成六十岁即使在刺耳的话你也都能听得进去。显然,孔子在这句话的前后都是在强调做人的境界,逐渐突然来了句告诉你做人的状态,显然不符合逻辑。

其实,这句话是一个误解。根据最近出土的简帛,这句话应该是“六十而圣顺”,是因为在传抄的过程中,把圣写成了耳,繁体字的圣是由耳、口和王合在一起写成的“聖”。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告诉你,你到了六十岁,你就离圣人更进一步了,以前你可能觉得做圣人太难,要有高尚的品德,很多自己喜欢的事不能做,让自己很不爽。但是六十了,你突然觉得圣人要求的自己逐渐都能达到,心里面也没有不爽的感觉了,这其实就是“圣顺”。

这其实是孔子真正的本意,其实孔子这整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对于生命的体验,孔子看清了人这一辈子不同时期的心态变化,应该说还是很厉害的。

怎么理解《论语》中“乡愿,德之贼也”这句话

先上结论:乡愿(即乡原,以下统称乡愿)的意思就是:媚俗、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接下来,细细解释一番。

一、关于“乡”和“愿”的意思

事实上,“乡愿”这个词的意思虽然比较明确,但拆开来看这两个字,古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了。从汉代一直到现代,对这两个字的单独解释有许多种,虽然不影响我们对“乡愿”这个词的理解,但还是有必要追根溯源,为大家详细说明一番来龙去脉。

我们就不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去看了,以免“歧路亡羊”,我们就从主要的几个注疏来梳理一下,就能探知这两个字的争议了。

解释一:乡,是乡里,某个地方;愿,即原,究极、探查。

按此解释,乡愿的意思就是:到了一个地方(乡),就有意识的去探查当地人的喜好,然后去迎合他们,以求博取好的名声和评价。(这是何晏引用周氏的意思)

解释二:乡,同向,指趣味、意向、取向;愿,也是探查的意思。

按此解释,乡愿的意思就是:见了一个人,就有意识的去探查他的趣味、喜好,然后去迎合他,谄媚他,让他喜欢你,以求他给你一个好的评价。(这是何晏的解释)

解释三:乡,是乡里;原,善、好、喜欢。

按此解释,乡愿的意思就是:到了一个地方(乡),问当地人喜欢什么,然后去迎合他们……意思与上面差不多。

总之,虽然对“乡”和“愿”这两个字的解释各有不同,但基本的意思是相似的,就是:媚俗、取悦。

二、为什么乡愿就成了“德之贼”了呢

我们常常说:入乡随俗。

我们也常常说: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这不都是做人做事的一些常见的做法吗?难道不是情商高吗?这是不是乡愿呢?

当然不是,这不是一个层面的事情。

入乡随俗,是指尊重与自己不同的风俗,是求同存异;

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一种沟通的方式。

以上这些,都不涉及道德问题,更与道德的准则无关。

而“乡愿”,是一个道德问题,尤其是一个道德的实践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肯定是有自己的是非观的,甚至三观还非常正。但是,当他遇到一个人、遇到一个事件,需要他根据自己的道德观来做出判断、选择,甚至要付诸行动的时候,他却不干了,不仅不干,还要顺着那些庸俗的见解去说,为的是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了。

举几个例子吧:

你,一向认为盗窃是坏事,需要谴责,每当网上出现盗窃的案件,你都会义愤填膺的转发批评。有一天,你的一个同学盗窃了,在同学群里,大家都在为他说话,这个时候,你虽然不认可盗窃,但是怕得罪同学们,也就跟着说:不就是偷点东西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呢。说完后,大家纷纷为你点赞,觉得你讲义气,接地气。

这,就是典型的乡愿,媚俗,为了迎合别人,不惜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

当然了,如果自己认可的道德准则,自己却不能去实践,这就不能叫做有道德了,你的道德就是假的。这,就是“德之贼”也。

再举个例子。

大家熟知的一些人平时天天把“爱国”挂在嘴边,今天声讨“买日本车的都是汉奸!”,明天辱骂:“去了美国旅游就别回来了!”,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但是有一天,他有机会移民到美国,他就二话不说,拔腿就走。

这就是乡愿,因为他知道,在网上鼓吹爱国,能得到很多的赞扬。这就是媚俗,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三、小结

今天,这样的乡愿者非常多。原因很简单,你说真话,就会有人来骂你。你实践你的道德准则,就会让很多人不舒服。今天的人,都学得很聪明,特别是很多写 公号的,都知道说什么话大众最爱听,就像给大众做精神按摩一样。大众高兴了,就会给这样的人点赞,发红包,打赏,这样的人就能收获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

要知道,道德就是沉重的,从来就不轻盈,道德的实践就是艰难的,只有少数人能承担。而大众自有自己的快乐,可以不必承担这沉重的十字架。

因此,做殉道者和做普通人,都是可以的,都没问题

但是,唯独那些伪君子、媚俗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就是打着三观正确、道德的旗号,来迎合、怂恿、哄骗大众的人,才是需要被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