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歌》名句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正气歌》名句

中国明末清初之际,苏州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富商。但说来也是奇怪,这个商人虽家资巨富,但他一不购置田地,二不巨资装饰门庭,与其他的商贾大户行为迥异。而且有人看到,这个商人的家中时常有一些神神秘秘的人进进出出。

这个令人猜想不透的富商名叫归希之,他时处明清两代,以经商致富。但他没有像大多数的大户商人那样,买田置地,修建豪宅。人们十分好奇,归希之赚来的大量钱财都用到哪儿去了呢?

话说中国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之际,社会动荡混乱,许多名家书画藏品在此期间大量流散。富商归希之则专门请了一些收藏代理人到各地搜罗信息,大量收购唐、宋书画名迹。他几乎将自己的全部钱财都用在了收购书画上。

但归希之有个习惯,就是他从不轻易把自己的藏品拿出来让人看。所以,他到底买了什么珍贵书画,买了多少,几乎是没有人知道。

然而有一天,归希之却大张旗鼓地邀请众多文人士大夫前来欣赏他买的一幅书卷,这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致。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纵【第24句】:5厘米、横【第96句】:5厘米的草书书卷。开头的第一句是“三百五篇,优柔而笃厚;选出焉,故极其平易,而极不易学”。书卷谈论的是有关春秋的《诗经》与南朝的《文选》的内容。等看完全篇后,在场的人无不惊呼,原来这就是中国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文天祥的《木鸡集序》卷!

文天祥的这件作品,点画精劲微妙,轻起轻落,显得清秀瘦劲。在字体结构上,不强调笔画之间的连带,每个字的结构显得十分空灵。此外,书卷上每个字的重心都较低,字体显得沉稳而有姿态。在书写的速度上,则显得不疾不缓,雍容不迫,颇有大家的风范。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忠烈名相。说起他,人们都会想起他的《正气歌》和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一个朝代末年、国家岌岌可危时的爱国名士,文天祥悠游山水、恬淡安逸的时间并不多,因此他留下的诗稿文集也很少有小桥流水式的闲适文字。

这幅书卷是文天祥应同乡好友张宗甫的要求,为张宗甫的《木鸡集》写的一个序言。在序言中,文天祥讲了《诗经》与《文选》的渊源关系。《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里面收录的诗文都是文义和辞藻俱佳的作品,在宋代极受推崇,被宋人称为“文章祖宗”。在文天祥看来,张宗甫的《木鸡集》就很酷似《文选》。可以看出,文天祥对张宗甫的文章不乏赞美之意。

文天祥的书法宗法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在字体结构上受北宋米芾的影响,而在运笔中又以北宋黄庭坚的悠扬笔致为参照,笔画粗细变化不大,但在布置安排中又疏密有致。观其作品,仿佛有一股清泉在流溢,俊逸并富有文人气息。

《木鸡集序》卷书于宋度宗咸淳九年,即公元1273年。不幸的是,他在公元1278年被元兵俘获,在元大都被囚禁三年后,慷慨就义。

中国古人常把书品与人品联系起来,所以,文天祥无论在书法上还是在为臣为民上,都是中国历代宣称的楛模,世人也以能够得到文天祥的墨宝真迹作为一种个人的荣耀,而富商归希之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他特意向好友炫耀了一番。

文天祥以后的人都以得到他的书法手笔为荣。可是您知道吗,在元代时期,这幅《木鸡集序》并不在人们的记录之中,就是得到这幅书卷的人,也不肯把自己的印章盖在这幅书卷上面。这是为什么呢?

文天祥《木鸡集序》卷的第一个收藏者,应该就是《木鸡集》的作者南宋张宗甫了。然而,南宋之后、在明之前的整个元代,没有关于它的任何记载。

为此,有人猜想,文天祥在元大都被囚禁三年,死都不肯降元,元代的统治者自然也不会让文天祥的亲笔书法出现收藏《木鸡集序》的人自然也不敢冒风险在书卷上留下自己的收藏印章,更不敢公开说他藏有文天祥的真迹了。

直到明代嘉靖年间,这幅书卷才出现在苏州,被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的儿子文嘉亲眼得见。到了明末万历年间,书卷又被书画家王稚登所得。

明末清初时,爱好收藏的富商归希之得到这幅草书《木鸡集序》后,将它视为宝物,打破了自己不轻易拿收藏书画示人的习惯,专门请来了众多文人士大夫一同观赏这幅书卷。在当时,曾轰动一时。归希之还郑重地在书卷上印上了自己的印章。

归希之后,在康熙年间,这书卷被清代高官宋革所得,宋犖也是如获至宝,亲自盖上了“商丘宋犖审定真迹”的印章。直到清乾隆时期,《木鸡集序》一直藏在宋犖的府中。

说到清朝乾隆皇帝的收藏,这个拥有无上权力,同时拥有当朝三分之一财富的皇帝,对中国的书画文物也有着极高的兴趣。大量流散于私人藏家的名家书画都逐渐以献纳、收购等方式汇集到了清宫。

文天祥的《木鸡集序》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清代皇宫的。直到清朝灭亡,宣统皇帝被迫离开皇宫,这件书卷也被溥仪带出皇宫随之流落到东北,最后由辽宁博物馆收藏。

文天祥的《木鸡集序》是草书体书写而成,精致、洗练、字迹秀劲,全卷一气呵成,具有俊逸豪迈的气息,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中国南宋名臣文天祥为人正直,忠心爱国,为后人称颂,他的书法作品更为后人所仰慕,而珍贵的《木鸡集序》卷就是其中之一。

名句求对: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

冬雪日漫山万座。

鲁迅先生的名句你记得多少

鲁迅妙语名言

【第1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第2句】: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第3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4句】: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第5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第6句】: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第7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第8句】: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第9句】: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第10句】: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第11句】: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第12句】: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第13句】: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第14句】: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第15句】: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第16句】: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第17句】: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第18句】: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第19句】: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第20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21句】: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第22句】: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第23句】: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第24句】: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第25句】: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第26句】: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第27句】: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第28句】: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第29句】: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第30句】: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第31句】: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第32句】: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第33句】: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第34句】: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第35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36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第37句】: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第38句】: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第39句】: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第40句】: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第41句】: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第42句】: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第43句】: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第44句】:友谊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李白有哪些名句

李白的名句实在是太多,在此不一一枚举,我最欣赏的一句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的就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谢谢!

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

“床前明月光”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静夜思》,全诗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华丽精美的辞藻,只是用近似口语的话娓娓道来,描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明白如话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问世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所喜爱。

正是因为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所以人们对其含义和解释一直也没有什么不同看法,《唐诗鉴赏辞典》中这样解释: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

但后来有人提出疑义,唐代的门是完全封闭的,窗户也很小,况且还贴有窗户纸,月光不可能穿过照到屋里去,并且在室内也不会有霜的,这在道理上讲不通。于是人们对诗中床的含义产生了疑问,“床前明月光”中的“床”究竟是指什么?

我查了一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其中对“床”的解释有三:【第1句】:坐卧的器具。意思和今天的床一致;【第2句】:安放器物的架子。类似今天的柜或者橱;【第3句】:井上的围栏。今天的床没有这个含义。

对照床的这三个含义,我们发现第三种解释与李白诗中的意境比较吻合。并且李白还有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歌,其中有这么几句:“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据学者介绍,此诗中的“床”也是“井上围栏”的意思。通过以上考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今天所说的卧榻,而是井上的围栏。

《红楼梦》里有哪些名言名句

谢谢!红楼梦里名句很多!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随便几句熟悉的,供大家指点!

你最喜欢《庄子》中的哪些名句

敬邀!题主你好!转了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