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有什么名言名句 推荐10句李时珍的名言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李时珍有什么名言名句 推荐10句李时珍的名言

【第1句】:海乃百川之会。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而地在其中。其味咸,其色黑,水行之正也。

【第2句】:跋涉无数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第3句】: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

【第4句】: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第5句】: 怒则气逆,喜则气散,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灵则气泄,寒则气收,人生语录。

【第6句】: 人之一身,贪心动则津生,哀心动则泪生,魄心动则汗生,欲心动则精生。

【第7句】: 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第8句】: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第9句】: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第10句】: 饮食不节,杀人倾刻。

【人物简介】

李时珍(明武宗正德13年-明神宗万历21年,1518年—1593年),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壁。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李时珍是中国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成的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远。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 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李时珍的名言10句

【第1句】: 怒则气逆,喜则气散,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灵则气泄,寒则气收,人生语录。 ——李时珍 《本草纲 目》

【第2句】: 人之一身,贪心动则津生,哀心动则泪生,.魄心动则汗生,欲心动则精生。 ——李时珍 《本草纲目》

【第3句】: 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李时珍

【第4句】: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李时珍 《本草纲目》

【第5句】: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李时珍 《本草纲目》

【第6句】: 痰有六:湿、热、风、寒、食、气也。饮有五:支、留、伏、溢、悬也。皆生于湿。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李时珍的名句

【第1句】:安谷则昌,绝谷则亡。——出自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六腑六脏用药气味补泻》。

译文:五谷之气安定就昌盛,五谷之气断绝就灭亡。

【第2句】:醴,薄酒也,泉味如之,故名。——出自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醴泉》。

译文:醴,就是度数不高的酒,清泉的味道和它很相近,所以得名。

【第3句】: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出自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张子和汗吐下三法》。

译文:人的身体不外乎表和里,气血也不过是虚和实。

【第4句】: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灵则气泄,寒则气收。——出自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诸气》。

译文:劳累就会导致气血消耗,思虑就会导致气血凝结,过热就会导致气血发泄,寒冷就会导致气血收紧。

【第5句】:饮有五:支、留、伏、溢、悬也。皆生于湿。——出自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痰饮》。

译文:清稀的饮病有五种情况:支、留、伏、溢、悬也。都产生于湿气。

【第6句】:海乃百川之会。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而地在其中。——出自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碧海水》。

译文:海是百川的交汇处。天地四方,都与海水相通,地就在海水中间。

【第7句】:其水浓者,秤之重于他水。煎之上有盐花,此真乳液也。——出自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乳穴水》。

译文:那些水质骗浓的,称量起来比其他的水要重。用火煎时水上面有盐花,这是真正的乳液。

【第8句】: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气和,营卫乃行,常有天命。——出自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六腑六脏用药气味补泻》。

译文:所以血不可以不养,卫气不可以不使其温和。如果血气温和了,营气卫气就正常运行了,就可以常常与天命相合了。

【第9句】:诸有玉处山谷水泉皆是也。太华山有玉水溜下,土人得服之,多长生。——出自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玉井水》。

译文:那些有玉存在的山谷里流出的泉水就是玉井水。太华山有玉水流出,当地人喝了这些水,大多长寿。

【第10句】:卤水。此乃盐初熟,槽中沥下黑汁也。盐下沥水,则味苦不堪食。今人用此水,收豆腐。——出自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盐胆水》。

译文:卤水。这是盐刚成熟时,从槽中滴下的黑汁。盐滴下的黑水,味道很苦不能吃。现在的人用这个水,凝固收取豆腐。

李时珍的关于食疗的名言都有什么啊

饮食者,人之命脉。

少饮则和气行血;痛饮则伤神耗血

“面曲之酒,少饮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然遗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疾动火。

李时珍的简介和名言是什么?

【第1句】:简介: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第2句】:名言:

1)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2)跋涉无数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3)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

【第1句】:人物生平: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第2句】:著作: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第3句】:古文列传: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李时珍的名言

饮食者,人之命脉。

少饮则和气行血;痛饮则伤神耗血 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可以用什么名言警句说李时珍

【第1句】: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第2句】:跋涉无数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第3句】: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

【第4句】: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

李时珍简介和名言

简介: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名言:

【第1句】:人之一身,贪心动则津生,哀心动则泪生,.魄心动则汗生,欲心动则精生。 ——李时珍 《本草纲目》

【第2句】: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李时珍

【第3句】: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李时珍 《本草纲目》

【第4句】: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扩展资料:

李时珍临证,推崇张元素,重辨病证,立法严谨,用药得当。治疗时,或化裁古方,或自组新方,或用民间单验方,多有良效。

李时珍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改善了古代科学方法,积累了科学研究的新经验。李时珍成功地运用了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方法。

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

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