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杏花村杜甫名句 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是指哪里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山西杏花村杜甫名句 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是指哪里

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

池州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正是杜牧的诗名和他这首千古绝唱的《清明》,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

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茂之,晚号乳山)的七绝,抒出了千百年来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自豪之情。诗曰:“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

《清明》 杜牧 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扩展资料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杏花村(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

杜甫的“什么杏花村”是哪首诗?

是《清明》

全文:

清明

[ 唐 ]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释义: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赏析: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长久。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测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但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家。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 迷乱,难以平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全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谁写的诗,杏花村在那儿?

破解杜牧诗中“杏花村”之谜!

第一篇:

杜牧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在安徽池州城边的杏花村

前几天陪国家行业质量认证机构的两位审核员去了贵池,在路过城边秋浦河畔的黄公酒垆大门时,我想到了当年杜牧写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

并对同行一位山西籍审核员说,杜牧的这首诗就是写在这里的。

显然这位审核员对此不甚了解,他说我们山西的杏花村酒在做广告时,也提到了杜牧的这首诗。言下之意,杜牧的这首诗是写在山西的。

山西杏花村酒厂的这个广告我没见过,但是可以知道山西人会做宣传,这一宣传却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误导了全国很多的人,包括这位北京来的审核员,也误导了这些人很多年。

会昌四至六年(公元844—846年),诗人杜牧由黄州迁任池州刺史,当了两年州官,留诗几十篇,《清明》这首诗就是他春游府邸杏花村时乘兴所写,而并非写在山西杏花村。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向这位山西籍审核员阐明杜牧的这首《清明》不是写作于山西。

【第1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典型的南方气候特征,山西不具备

【第2句】:唐人曾有一画家根据杜牧的这首《清明》诗作了幅画,画中牧童头带斗笠,身披蓑衣骑在水牛背上。斗笠、蓑衣是南方人才用的,北方人不用。而水牛也只有南方才有,北方都是黄牛。

【第3句】:杜牧从未在山西做过官,历史上也查不到杜牧到过山西的记载。而《清明》诗的创作年代,与杜牧任池州刺史是相吻合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杜牧诗中所指的杏花村在安徽池州城边的杏花村。这个结论当然也得到了这位山西籍审核员的认可

池州市的黄公酒垆是个值得游玩的地方,欢迎朋友们在去九华山的时候顺便去游览一下黄公酒垆.

第二篇:

清代贵池人郎遂:潜心编撰《杏花村志》,被收入《四库全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也唱出了一个闻名千古的杏花村。

杏花村,因诗而得名。“牧童遥指处,池州杏花村”。

唐代池州又名池阳郡,自唐武德四年开始设州,池州府治秋浦县(今贵池区)。境内山川秀美,风景如画,九华山、齐山、秋浦河、百牙山等江南胜景引来众多名人诗家留连吟唱。大诗人李白留下《秋浦歌十七首》,苏轼曾作《清溪词》,司马光写过《齐山呈王士薇之》,岳飞有《池州翠微亭》……一篇篇佳作灿若珠玑,为池州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增添了夺目光彩。

会昌四至六年(公元844—846年),诗人杜牧由黄州迁任池州刺史,当了两年州官,留诗几十篇,《清明》就是他春游府邸杏花村时乘兴所写

古时杏花村位于贵池城西,山岗上杏花遍野,村子里酒垆如肆,尤以“黄公酒垆”著名。

清《杏花村志》记之:“酒垆茅舍,坐落于红杏丛中,竹篱柴扉,迎湖而启,乌桕树梢,酒旗高挑,猎猎生风,令人未饮先醉。酒垆院里有一口‘黄公井’,水似香泉,汲之不竭,用此水酿出的酒,为时人所争饮。”

每当清明时节,春风醉雨,杏花盛开,小村“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其美景和繁荣可见一斑。

“诗因景而灵秀,景因诗而名重”。杜牧一首《清明》诗,引得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登楼把酒,吟诗作赋。

据统计,池州有史可查的围绕杏花村歌咏的名人诗家就有300多位,写有700余篇诗作。“天下第一诗村”之说不胫而走。

出了名的杏花村得以不断修建。至清代,方圆十余里,杏花浪漫,灿若烟霞,亭台楼榭,茅屋酒帘,有了铁佛禅寺、百浦荷风、栖云松月、杜坞渔歌等“杏花村十二景”。

清代贵池人郎遂感其独特,潜心编撰《杏花村志》,被收入《四库全书》。

以村建志,在我国绝无仅有,足见杏花村名声之大。

世事更替,战乱频繁,杏花村古景渐渐面目全非,惟有那口黄公井自唐代留存至今,井水清澈如故,成为杏花村坎坷见证。

杏花村,是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文化古迹,是安徽池州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

池州人心中明白,贵池之所以能在1996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城西有个杏花村,而且村中还有一口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唐代杏花村古井,古称“黄公井”,又名“香泉井”。

在我国志苑中,为村立志的可谓凤毛麟角。

能被搜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恐怕只有池州《杏花村志》了。

应当说,这全赖于杜公这首千古绝唱《清明》诗的巨大效应。

杜牧在会昌四至六年(844—846年)出任池州刺史期间,春游府城西杏花村,写下了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特色的艺术杰作。

之后,历代名士慕名纷至,古村不断修建。至清代整个杏花村已形成一片方圆10余里古色古香、风景如画的名胜古迹区,有闻名遐迩古“杏花村十二景”,

即:平天春涨、铁佛禅林、白浦荷风、黄公酒垆、三台夕照、桑拓丹枫、栖云松月、西湘烟雨、昭明书院、茶田麦浪、杜坞渔歌和梅州晓雪。

然而,千古杏花村,风雨流年,沧桑有变,尤其是侵华日军的狂轰滥炸,使古杏花村十二景惨遭毁灭。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古老的杏花村带来了生机。

1984年11月21日原贵池县政府提出,“将杏花列为县花”、“清时节作为杏花节”以及“把贵池变成杏花城”的美好构想。

九十年代第一个春天,贵池市在距昭明书院遗址不远处,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杏花村公园———烈士陵园。每逢清明佳节,这儿成为池州儿女,特别是青少年缅怀先烈壮志豪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十二景”中的杜湖,指的就是秋浦河入长江的那片水面。

湖岸有杜坞庄、杜坞山,山谷里有渔村叫杜坞村。

自古秋浦河上有渡,称杜坞渡,篙撑桨摇,渡了千年百载。

当政府于1990年8月,在“碧澄长似秋”的秋浦河上建起了一座雄伟的杜坞大桥,结束了千年摆渡的历史,给杏花村杜湖名胜架起了一座壮丽的彩虹。

1997年底,贵池市委、市政府把复建杏花村、开发杏花村景点作为确立“杏花村名牌”战略,将恢复建设杏花村的古迹摆上了重要日程,此举受到了国家建设部和省内有关部门的支持。

当年黄公酒垆的黄公井,史称“香泉似酒,汲之不竭”。当地杏花村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及杏花村酒厂先后开发了“杏村”、“牧童”、“九华山”3个注册商标的系列名酒,推出几十个品种的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品,为千古杏花村又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

新千年世纪之交,随着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杏花村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海外华人、欧华公司老板詹晓荣先生为古老杏花村所吸引,掀开了杏花村复建工程的序幕,建起了杏花村古井门坊、黄公酒垆和标志性的街心古樽雕塑。

最近,池州市政府正着手组织绘制杏花村整体工程的蓝图,千古名村无限美好的明天,将在“两山一湖”的旅游热线上,竖起一道亮丽的风景。

到那时,中外游人便再度领略“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古村神韵。

第三篇:

杜牧诗中“杏花村”之谜!

每当清明来临,人们常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作仅四句之简单,却字字珠玑,堪称传世之作。然而,人们在咏吟这首佳作的时候,也产生了一个深深的疑问:杜牧所说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呢?

长期以来,全国有好几个“杏花村”都说自己就是杜牧诗中所指。它们纷争不断,形成了一个“杏花村”之谜。

于是,人们试图从《清明》诗文中找出一些答案。《清明》诗中有清明、雨、杏花、美酒等几个特点,这些就成为确定“杏化村”归属的标准。

山西汾阳杏花村

许多人认为,山西汾阳杏花村是“真正的”杏花村。他们说,这个杏花村位于山西汾阳县城以北,以生产汾酒名扬于世,历代文人墨客曾留许多诗文碑刻于此,咏其酒美景好,而杜牧的《清明》诗更是位列群碑之首——这当然表明,这个杏花村的身份确凿无疑了。

然而经过考证,有人却提出了两个疑问:

一、据《杜牧年谱》记载,杜牧一生从未到过山西,怎么可能在汾阳喝酒?

二、汾阳清明从不下雨,有时还要下雪,又何来“清明时节雨纷纷”呢?

两个疑问切中要害。看来,山西汾阳杏花村不是“真正的”杏花村。

安徽贵池县杏花村

也有人认为,安徽贵池县杏花村是“真正的”的杏花村。他们说,这个杏花村在贵池县西南,古时也以酿酒著名。杜牧曾在贵池为官两年,期间他爱喝酒、郊游,均有记载。而《贵池县杏花村志》中还收有《清明》诗。这些都表明,这里就是杜牧诗说的杏花村。

上面的理由似乎充足,但经过考证,有人同样提出了两个疑问:

一、写《清明》时杜牧已经上任半年,他嗜酒如命,哪能不知杏花村去处而向牧童问路?

二、既然为官,喝酒自有下人服侍,杜牧又何必亲自去讨买呢?

如此推断,这里的杏花村也不“属实”。

江苏宜兴杏花村

还有人认为,江苏宜兴杏花村才是真正的“杏花村”。他们的观点是,杜牧晚年罢官后住在湖州,此时杜牧有些萎靡不振,便常到邻县宜兴游览解闷,并住在宜兴十里碑,还在那里修建了一座水榭。而据地方志记载,十里碑附近有个村落,四周多有杏树。显然,这里就是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遗憾的是,此说最终也被否定:经考证,此地没有“酒家”,更不曾有过酿酒历史,《清明》所写情景,与这里一点关系也没有。

几处“杏花村”均被否定,就有人说,杜牧的“杏花村”其实是泛指,并无实处。《四库全书·杏花村志》也说:“杜牧之为池阳守,清明日出游诗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泛言风景之词,必以一村以实之,则话句反为滞相矣!”

不过,多数人的意见是,《清明》诗中的杏花村是确实存在的,只是年代太过久远,不辨其真罢了。

看来,杜牧《清明》诗杏花村之谜,一时还难以破解。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杏花村在哪儿?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杏花村”在哪?

可能的地方有如下几个地方:

一、在山东省水泊梁山黑风、南崖下的「杏花村」。据传孔子问礼於老子的「问祖堂石窟」便在村上。还有「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常来此饮酒,素有「杏花飞霞」之称。

二、在山西省汾阳县城北三十里处的「杏花村」。村子小,人口少,除了耕作之外,都是酿酒(汾酒)的好手。唐代即驰名远近,也靠名将郭子仪(出生地)的受人景仰,又说因杜牧的诗,而吸引多数人的注意。

三、在湖北省麻城县古镇岐亭附近的「杏花村」。当地酒店非常有名。流传有民谣:「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杜牧被贬为黄州刺史时,常到此买酒浇愁。

有关带酒的诗句

【第1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第2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北宋-晏殊《浣溪沙》

【第3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第4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第5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魏晋-曹操《短歌行》

【第6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第7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北宋-苏轼《水调歌头》关于酒的经典诗句

【第8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第9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曲》

【第10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第11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唐-李白《行路难》

【第12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北宋-范仲淹《渔家傲》

【第13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14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北宋-李清照《如梦令》

【第15句】: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第16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第17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北宋-李清照《醉花阴》

【第18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

【第19句】: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北宋-苏轼《浣溪沙》

【第20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21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北宋-范仲淹《苏幕遮 》

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儿?

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儿?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关于“杏花村”归属地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三处,即山西汾阳之说,安徽贵池之说,以及江苏丰县之说。

陆游杜甫的名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九月一日,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剑门道中遇微雨》

游山西村古诗的作者是那一代的?

  南宋朝代的陆游

  生平简介

  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为秦桧所黜。桧死,绍兴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删定官。孝宗继位,赐进士出身。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饶,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战将领王炎聘陆游至幕中襄理军务,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军旅生活使他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腐败,只求苟安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邀陆游入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得到伸展的空间,故常有较放纵轻佻的行为,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自我嘲解。淳熙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淳熙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7]。淳熙十三年,知严州[8]。淳熙十五年,担任军器少监。

  之后历经多次升降官职,在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之后的二十余年,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家居时“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因为养生有术,嗜食薏米和木耳,到了晚年,依然耳聪目明。期间虽仍有向朝廷提出抗敌作战的主张,但始终遭受非议。最后于在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阴历日期,阳历为公元1210年1月26日)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享年86岁[1]。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气吞残虏”。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高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婉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诗人七十五岁时,住在沈园的附近,这年唐琬逝去四十年,“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重游故园,挥笔和泪作《沈园》诗:(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烟雨沈园中,恍恍惚惚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诗人,正缓步踱过伤心桥,踯躅在满地落叶中。已无蝉声,也无画角,只有一个默然凝望断墙柳絮的老人。

  诗人八十一岁,又作梦游沈氏园亭诗,写下了: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这两首诗以梅花作为主要意象关联到一起,既表示自己的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尘,犹有香如故”,老而弥坚,至死不变,也寓示唐琬高洁的品行,坚韧的节操,更表现出两人的爱情,尽管经历了尘世风霜,天荒地老,但不变依旧。

  诗人八十四岁,离逝世只一年,再次重游沈园,怀念唐婉,此情至死难忘。

  《春游》诗云: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是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自知不久于人世,仍然念念不忘当日眷侣,这一梦长达五十年——半个世纪,虽然仍自感匆匆,却赢得了天长地久,这正是诗人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精神境界。

  从那首脍炙人口的《钗头凤》词、传说中唐琬的唱和开始,加上他几十年后陆续以沈园为题悼念唐琬的几首诗,陆游用自己的一生写下了一段流芳百世、凄婉感人的爱情悲剧。

  陆游临终前一年,再游沈园,写下最后一首思念唐婉的诗:《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编辑本段]作品

  作品分类

  陆游一生力主北伐,虽然屡受主和派排挤打击,但是他的爱国之情至死不渝,也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诗人”。死前曾作《示儿》一绝:“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堪称是最能表现陆游创作精神的代表作。

  他的诗产量极多,至老仍然创作不懈。实际上创作了一万多首,经他自己删汰之后仍有九千三百多首。

  诗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少年到中年(46岁),时期最长但留存作品最少,约200首,因陆游将自己早期“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删除淘汰的关系。 第二期为46-54岁,诗约2400多首。此时期因深入军旅生活,诗风变为豪放壮阔,爱国思想也更加提升。此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成熟和丰富,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 第三期为蛰居家乡到逝世,现存诗6500首。数量之所以较多是由于他晚年未暇淘汰的缘故。此时期与农民接触较多,再加上宦海沉浮饱经忧患,并且其年事已高,因此风格转为清旷淡远的田园风格和苍凉的人生感慨。 不过即使诗风前后转变了三次,但是他诗中还是充满强烈的爱国情感,这也是他最大的特色与传颂千古的原因。其他也有较为平淡、清丽、甚至是奇谲的作品(诗集中有数百首记梦的诗),不过那是少数。

  《关山月》、《书愤》、《金错刀》、《农家叹》、《黄州》、《长歌行》等,均为其代表作。

  另也工于词,纤丽处似于秦观,雄快处似苏,超爽处更肖辛弃疾。以《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卜算子》(驿外断桥边)等最为著名。

  他的文学理论也具有相当影响力,主张诗文为发泄人心郁闷的利器,又主张养气以求工。

  作品一览

  《剑南诗稿》85卷

  《渭南文集》50卷

  《放翁逸稿》2卷

  《南唐书》18卷

  《老学庵笔记》10卷等。

  其他尚有:

  《放翁家训》

  《家世旧文》等。

  [编辑本段]相关景点

  陆游祠

  陆游毗邻罨画池,为纪念曾任蜀州通判的爱国诗人陆游而建。占地面积约4亩,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除陆游家乡浙江绍兴外,全国仅有的纪念陆游的专祠。

  陆游曾两次出任蜀州通判。在蜀州期间曾多次游览州中山川名胜,写下100多首寄怀蜀州的诗词,抒发他一腔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整个陆游祠为仿清建筑,含大门、长廊、过厅、序馆、两庑、正殿等,主体陈设突出“梅”的主题。过厅以“梅馨千代”命名。序馆为“香如故堂”,陈列陆游生平简介,陆游遗像玉石碑、陆游手迹碑。堂后辟梅园,广植陆游喜爱的梅花。正殿为“放翁堂”,塑陆游坐像。两庑陈列陆游诗文各种版本及诗意画。正殿之南新增了文物陈列厅,专供陈列崇州的历史文物。

  在城外的崇州境西北之隅的凤栖山,有个与陆游祠遥相呼应的梅花寨,被称为放翁遗香圣地。陆游任蜀州通判登临古寺时曾从这崖上山。山道断桥边的梅花在黄昏风雨中寂寞开放而芳香不改的美景,为他后来写《卜算子·咏梅》获取了创作灵感。有专家考证,“驿外断桥边”意境的原型,就在今梅花寨旁,寨区梅花近千亩,花开时节,呈现“十里梅花香雪海,千树万枝浮暗香”之美景。

  云门草堂

  云门草堂是陆游早年故居,在云门广福庵。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赐“寿圣院”额,为云门寺三在副寺之一。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年间,曾二度重建。现因年久失修,佛殿塌圯,仅剩断墙残壁和几间旧屋。陆游之父陆宰曾隐居云门,陆游青少年时读书处就在“云门草堂”,他32岁时赴任福建做主簿时曾作《留题云门草堂》诗作别。“云门草堂”遗址一旦开发,恢复旧观,其意义不在成都“杜甫草堂”之下。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

  陆游

  扩展阅读:

  【第1句】:百家讲坛之陆游:http:///nr/show225【第51句】:html

  【第2句】:气吞残虏--陆游:http://luyou.memsky.com

  【第3句】:南宋词人陆游纪念馆:http:///102160

  【第4句】:《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3【第70句】:htm?fr=al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