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长就职感言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省长就职感言

领导干部离任感言

楚天金报讯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昨日发布消息称,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仇和曾因“敢言实干”被称为“官场另类”,并引起媒体对“仇和现象”的讨论而一炮走红,被视为“中国最富争议的官员”。

  曾作自我总结  “一路被举报一路有惊喜”  3月15日12时53分,中纪委官网发布了仇和被查的消息。

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仇和全程参加,就在此前一天,他还以云南省委副书记的身份,在京参加了云南团审议,相关消息也刊登在了3月15日当天的《云南日报》上。

中纪委发布消息后不久,云南省政府官方网站上的领导人栏目上没有了仇和的相关信息。

  今年58岁的仇和在任职云南省委副书记前,曾任江苏沭阳县委书记,宿迁市市长、市委书记,江苏省副省长,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

他的“个性化”施政方式,曾引发巨大争议,使他始终处于争议的漩涡中、舆论的关注下。

仇和被查当天,一位媒体人透露,春节前还曾与仇和通过电话,电话里,仇和自称:“我是被一路举报,但是我的仕途却是一路惊喜。

”对照此话,仇和此次出人意料地落马,颇具讽刺意味。

  屡发反腐言论  “官员不干事也是腐败”  在公开场合,仇和屡屡对问题官员“撂狠话”,阐述其政绩观,把自己标榜成清新、实干的形象,频频博得舆论掌声。

在昆明的就职演说中,他主动披露,他的七个兄弟姐妹至今都在老家种地。

他还发表了著名的“八无感言”:“到昆明工作,人地两疏,和大家无亲无故;从未共事过,与大家无恨无怨;只身一人,无牵无挂;工作一定能无私无畏。

”  仇和还曾高调反腐,并为官员腐败行为作了总结:“腐败我看有三种:第一种是贪污,第二种是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第三种是宁愿少干事,甚至不干事,保证不出事,四平八稳,按年龄大小、皱纹多少、胡子长短排队等提拔,失去机遇,影响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后两种比第一种造成的损失更大,更可恶。

”  争议漩涡中的“仇和旋风”  ●宿迁式“拍卖”  从医院到学校“一卖到底”  江苏省宿迁市,曾经是个寂寂无名的地方。

这个新建的地级市一直被打上“穷”的标签,在富裕省份江苏排名倒数。

而因为仇和,宿迁几乎一夜成名。

也正是因为宿迁,使仇和这个“官场另类”一炮而红。

  仇和1996年起调任宿迁,9年间,从宿迁下属沭阳县委书记升任为宿迁市市长、市委书记。

在其任内,他推行一系列“铁腕”改革,引发巨大争议。

1998年,沭阳给教师下达“招商引资”任务,结果引起集体罢课,此事被央视《焦点访谈》披露;1999年,又是沭阳县,将犯有小偷小摸等行为的人,在电视上予以亮相、念检讨书,取名“沉重的忏悔”,此事再次被媒体曝光;2002年,宿迁推行三分之一干部离岗招商、三分之一干部轮岗创业,政府催生了上千“官商”,这同样引起媒体集中轰炸……  在主政宿迁时,仇和最受争议的当属其推行的经济改革。

仇和的改革方向,从一开始的出售国有单位门面房,到所有国企改制“能卖不股、能股不租,以卖为主”,再到拍卖乡镇卫生院、医院,再到出售学校,可谓“一卖到底”。

仇和说过的一句话,让全国哗然:“宿迁515万人民所居住的85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可以变现的资源或资产,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

”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发轩然大波,仇和因此赢得“中国最具争议的市委书记”之名。

  ●昆明式“搅水”  喊开会所有人跑步下楼  巨大的争议没有影响仇和的升迁。

2006年,仇和升任江苏省副省长,一年后调任云南,担任昆明市委书记。

  比起在宿迁的“个性十足”,仇和在昆明显得愈发“霸道”。

他喊开会,所有人跑步下楼、出门、上车,一个都不敢迟到;没人敢关手机,一位局长睡着了,没接到市委办公厅半夜打来的电话,第二天就受到仇和批评;女干部随仇和调研,不敢穿高跟鞋,否则跟不上……  媒体广为报道的“瞌睡门”事件中,第一排一位某县副局长在招商工作会上打瞌睡,仇和喊道:“第一排在睡觉的,站起来

你叫什么名字

哪个单位的

什么职位

”吓醒的官员站在会场上,不敢答话。

两天后,这名副局长被当地勒令辞职。

而仇和本人直到几天后看到媒体报道,才知道这名官员因为打瞌睡被免职的事。

  在“仇和旋风”下,昆明官场的神经绷到了极点,许多人表示不适应,也有人认为仇和“像一条快速游动的鲇鱼冲进昆明这个沙丁鱼池,搅动了池子里的水,吓得所有沙丁鱼醒过来,变了个活法”。

  ●“仇和式速度”  地铁6线齐修震动全城  仇和时刻表现出对速度的热爱。

早年担任宿迁市委书记时,他带领市委扩大会议成员进行现场观摩。

他会安排4名工作人员手持电喇叭,高声提醒落在他身后的400多名官员:“请后面的领导加快步伐跟上队伍

”媒体曾称,仇和每到一处,总会迅速掀起一场“运动”,通过“运动”让手下跟上他的“速度”。

  到昆明不久,植物学专业出身的仇和,一声令下,1年内要种300万棵树,每条人行道都要有3行树。

为快速完成目标,他要求园林部门、城建部门的公务员,统统上街参加“植树运动”。

2010年,仇和决定在昆明修地铁,并且6条地铁线同时开工。

当时昆明一片哗然。

支持者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典型的贪多图快。

  ●“非常规”手段  亲自追赶翻护栏女子  “不换思想就换人”,这是仇和在各地赴任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有媒体曾报道称,一名中年妇女翻越护栏过马路,仇和刚好经过,让司机掉过车头追赶,妇女吓得撒腿就跑,结果一直追得这位妇女躲进了厕所。

仇和打电话叫来领导班子成员中的一位女同志:“叫她出来,我就是要让她印象深刻,以后不要再翻护栏。

”有媒体曾总结说,仇和正是用这种“教育方法”,来给手下“换思想”。

此类引发争议的“非常手段”,还包括逼农民栽杨树,让有轻微盗窃行为的小偷上电视念悔过书。

  仇和在多地主政时,拆迁也是最引争议的。

他来昆明后,提出5年内改造重建336个城中村。

这个动静极大的项目于2008年2月底正式启动,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行动一时间让昆明“满城风雨”。

2024年,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曾罕见地对昆明城市规划建设提出六点反思。

有媒体注意到,仇和此后渐渐低调,甚至几乎淡出了媒体视线。

  仇和“名言”  ●中国的评判标准总是二元化,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好人,就是坏人,有没有一个模糊点的

  ●我追求的是群众认可,社会认同,组织认定。

  ●我会有累不垮的精神,耗不尽的精力,干不厌的激情,不折不挠的毅力,不来则已,一来就扎根。

  ●清正是为官之德,廉洁是民心所向。

作为“班长”,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凡是要求大家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大家不做的,我自已带头不做。

  ●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

  ●不怕困难多,就怕精神滑坡,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昆明不能变成困难的“困”、人民的“民”,交通拥堵就成了“困民”。

  动态链接  一汽集团董事长被查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昨日发布消息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建一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徐建一,男,汉族,1953年12月生,现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曾于2011年12月12日获得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自主创新奖。

  此前,中央第十三巡视组曾巡视一汽集团,第十三巡视组组长朱保成指出,本次调查过程中,一汽集团汽车销售、资源配置领域腐败问题多发。

当时身为董事长的徐建一表示,巡视组反馈的情况完全符合一汽实际。

兖矿集团单位怎么样

我就得是丁默邨 投靠日本人,历任汪伪政权的高官。

丁默邨(1901年-1947年7月5日),又名丁默村,原名丁勒生,中国湖南常德人,曾任汪精卫政权社会部部长、浙江省主席,1947年7月5日于苏州狮子口监狱刑场被国民政府处决。

丁默邨(1901—1947),又名丁勒生。

出生于今湖南省常德市城区大高山街一个裁缝兼裱画店的家庭。

“五四”运动席卷常德时,他在省立二师附小读书,加入“常德学生联合会”,进行革命活动,次年考入省立二师。

民国10年(1921)秋,丁默村去上海,结识施存统。

旋由施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同年与中共湖南党团组织取得联系,被派回常德,开展建团工作。

次年初,他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小组,自任组长。

6月,正式成立团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10月,被选为书记。

民国13年,丁默村在上海加入国民党。

民国15年,至广州,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办事员。

调查科为配合北伐,科长陈立夫派丁默村赴上海策反北洋军阀的三只军舰起义。

行前陈问他有无把握,丁说:“把握在于北伐军手中,如进军顺利,职虽不才,此去即使不成功,起码可使其中立”陈深感其言,遂替他寻到一纸“特派专员”的委任书。

民国19年,调查科转向特工行动,丁默村被派到上海,以“民党中学”校长的公开身份,直接领导一个直属情报小组,并与李士群出版《社会新闻》,专门刊登共产党人隐私的诬文,也攻击汪精卫。

民国23年,蒋介石在军事委员会设“调查统计局”,丁默村由陈立夫援引任第三处处长,专管邮电检查。

民国27年,共产党中央要员张国焘从延安叛逃武汉,陈立夫命丁默村主持“招待”。

丁受重用,引起二处处长戴笠嫉妒,向蒋介石控告他贪污,招待费受到追查。

不久,三处解散,丁默村以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衔寓于昆明养晦。

是年,日本侵略者妄图扑灭上海抗日力量,拟组织一支特工队伍,丁默村被日本人选中。

通过李世群拉线,丁默村于同年冬潜往上海与日本人挂钩。

次年2月,丁默村投拜日本大本营特务部长土肥原贤二,提出破获“蓝衣社”及共产党地下组织方案的《上海特工计划》作为见面礼。

土肥原贤二派晴气庆胤给予指导,复由大本营参谋总长下达《援助丁默村一派特务工作的训令》。

至此,丁默村正式投靠日本侵略者,并与另一汉奸李世群合组“特工总部”于上海极司非尔路76号,丁、李分别为正、副主任。

继与汪精卫合流,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志土。

日本记者称之为“婴儿见之都不敢出声的恐怖主义者”,国人则称为“丁屠夫”。

民国28年8月,汪精卫伪国民党“六大”在76”号秘密召开,丁默村被推选为中央委员,接着由汪提名任中央常委兼社会部部长。

次年初,日寇召开“青岛会议”,丁默村被推为“还都筹备委员会”委员。

民国29年2月1日,丁任汪精卫和日本的“东亚联盟中国总会”所属“社会福利委员会”主任委员。

翌年,丁默村发表《岁首感言》一文,主张惟有“东亚会战”胜利,东亚民族才能“解放”。

同时,夸耀日军战功,鼓吹整军建国,加强训练,与日军并肩作战,实现“大东亚共荣圈”。

民国32年,丁默村任“汪伪”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参与伪国策的制定,是“中日基本条约”,“中日满同盟条约”,及对英、美宣战的主谋者之一。

是年11月,汪精卫死,陈公博继任,丁默村于次年1月兼任伪最高国防会议秘书长。

5月,调任伪浙江省省长、省党部主任委员、驻杭州“绥靖公署”主任、省保安司令,集党、政、军权于一身。

时值日寇侵华崩溃前夕,丁默村复与日本特务中岛信一,策划组织突击队。

同时,谋取后路,千方百计与蒋介石的“军统”头子戴笠、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联系,并通过戴、顾向蒋介石保证:“决心以原样的浙江归还中央,决不让共产党抢去”。

民国34年8月下旬,蒋介石任命丁默村为军事委员会浙江地区军事专员。

9月30日,蒋介石将他与另一大汉奸周佛海逮捕,一并解到重庆白公馆监禁。

民国35年7月,押往南京老虎桥监狱。

民国36年2月8日,丁默村被国民政府首都高等法院判处死刑,时年46岁。

五四运动时期,丁默邨通过学生会开始参与政治。

1921年秋于上海受施存统赏识,组织社会主义政治团体,自任书记。

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任职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情报机构中统的前身)。

1930年转任特工,表面是明光中学校长。

1934年,受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举荐,任中统第三处处长。

1938年,投靠侵略中国之日军。

1939年起任职汪精卫政权社会部、交通部、社会福利部等部长、及浙江省省长等要职。

1945年9月被蒋中正国民政府逮捕。

是年,日本侵略者企图扑灭上海抗日力量,拟组织一支特工队伍,丁默邨被日本人选中。

通过李士群拉线,丁默邨于同年冬潜往上海与日本人挂钩。

次年2月,丁默邨投拜日本大本营特务部长土肥原贤二,提出破获蓝衣社及共产党地下组织方案的“上海特工计划”作为见面礼。

土肥原贤二派晴气庆胤给予指导,复由大本营参谋总长下达“援助丁默邨一派特务工作的训令”。

至此,丁默村正式投靠日本,并与李士群合组特工总部于上海极司非尔路76号,丁、李分别为正、副主任。

继与汪精卫合流,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人士。

日本记者称之为“婴儿见之都不敢出声的恐怖主义者”,部份国人则称为“丁屠夫”。

1939年8月,汪兆铭国民党六大在76号秘密召开,丁默邨被推选为中央委员,接着由汪提名任中央常委兼社会部部长。

次年初,日本召开青岛会议,丁默邨被推为还都筹备委员会委员。

1940年2月1日,丁任汪精卫和日本的东亚联盟中国总会所属社会福利委员会主任委员。

翌年,丁默邨发表“岁首感言”一文,主张惟有东亚会战胜利,东亚民族才能解放。

同时,夸耀日军战功,鼓吹整军建国,加强训练,与日军并肩作战,实现大东亚共荣圈。

1943年,丁默邨任汪兆铭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参与国策的制定,是中日基本条约、中日满同盟条约,及对英、美宣战的主谋者之一。

丁默邨自1941年起接受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招降,成为国民政府在敌营的内应。

并通过戴笠、顾祝同向蒋介石保证:“决心以原样的浙江归还中央,决不让共产党抢去”。

陈立夫及军统高层戴笠均曾保证丁默邨的生命安全。

但后来丁在狱中生病、保外就医。

根据陈立夫的回忆,丁在其间顺道游览玄武湖,被中央社记者认出,遂采写报道《丁默邨逍遥玄武湖》一篇登于报纸。

这一报道被蒋中正看到。

蒋极生气,说“生病怎还能游玄武湖呢

应予枪毙

”丁遂遭枪毙,时年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