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与人的距离佳句赏析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树与人的距离佳句赏析

【第1句】: 美文赏析最好有的好句赏析(文章里的)

【第1句】:站着(闻俊)

你一生只选择一种姿势——站立。

狂风袭来的时候,你不肯倒下;大雪压顶的日子,你不肯屈服;洪水肆虐的瞬间,你不肯俯首;刀斧临头的黄昏,你不肯折腰。一棵树,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一段英雄的人生。

茫茫大漠,一棵树站起来,是一座丰碑;巍巍青山,千万棵树站起来,是一座长城;悠悠河岸,所有的树站起来,是一条蛟龙;青春的树,在时代的浪潮里,歌唱着永恒的真诚。

站着,给大地一片绿荫;站着,给江河一滴清纯;站着,给生命一声问候;站着,给城市一缕温馨。不计荣辱,不计得失,一生的站立,只为报答泥土的养育之恩,只为证明生命坚如磐石的精神。

人,与树站在一起,就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更是一种撼天动地的奇迹!

赏析:

本文以充满诗蕴却不失刚毅的笔触书写一种风貌,一种让人感慨万端,让人心魂震颤的精神状态。

说它写树,还不如说是写人;说它是写人,还不如说是写一种生存姿势。置身滚滚红尘,人有时需要坚守,需要不屈,否则,在广袤无垠的时空中我们将迷失自我。

【第2句】: 描写树的句子加赏析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赏析: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第3句】: 一句话的赏析

《读书》2004年第四期熊秉明老先生对本诗的解释 你的诞生已经诞生 熊秉明 这首诗在内容上有浓厚的哲学意味。

在语言上则又颇为晦涩。一定有人觉得这首诗怪诞不 可解,我现在来写这一分析文章,觉得这首诗很清楚明白,然而要解释,却不容易。

全诗的结构分为三节。第一节和第二节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同。

第一节说一个主体:“你 ”。说你的生与死。

第二节说“之间”。“之间”是两点之间的距离,有两种不同的距离 :空间里的距离和时间里的距离。

两倍距离之间是打通的,因为时空本是不可分的。第三 部分似是一个结论。

为了解释的方便,我们按阅读的顺序把诗句截为若干段,一段一段地去说明。从语法构成 去看,第一节只是一句话,并且没有说完。

第二节也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完,一段一段地 去解释,只是不得已。 第一节 这一节说生与死。

主词是你,这一句说你的生与你的死。 你的诞生——“诞生”在这里是一个名词。

“你的诞生”抽象地指一个存在者(你)的起 点,指“你”来到世间的这个事件。“你的诞生”只是一个主语,有待宾语的补充才是一 个完整的句子。

所以说了这个主题滞后,这事件是否已经发生,或者尚待发生,或者已经 落空(流产、夭折),我们都不知道。这四个字可能是一个作家在妻子怀孕后他写给未来 的孩子的信的开头。

你的诞生已经诞生——读到这里,一个句子已经完整。“你的诞生”得到了说明。

我们知 道“你”这个存在者不是假想的、期待着的,而是来到实际的人世间了。 所以这里的两个“诞生”——你的诞生已经诞生——好像指同一件事,可以被认为是无谓 的重复,范了叨叨的逻辑(Taotology)的语病,其实不然。

“诞生(一)”抽象地指一个 存在的开端,“诞生(二)”指此开端已经成为事实。“诞生(一)”是名词,“诞生( 二)”是动词。

你的诞生已经诞生的你——在前面说“你的诞生……”是完整的句子,现在,又加上了“ 的你”,使原先的完整句式变成一个具有冗长的附加成分的代词的“你”。这里的两个“ 你”也不是单纯的重复。

“你(一)”只有作为对话第二人称的意义。至于“你(二)” 则是“已经诞生的”一个存在者,你正是具体的、有血有肉、握着小拳头嘶喊他的存在的 事实和权利的婴儿了。

你的诞生已经诞生的你的死——看见生,理应感到生的可喜,家中有新生儿是一喜事。悲 观而善感的人也许联想到生之苦,未来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艰辛和苦难。

而哲学家看见生 立即想到死,这是哲学家共有的恶疾。 叔本华说:人一降生便达到可以死的年龄。

海得格尔说:人一降生便步向死亡。 庄子借孔子之口说:生死亦大笑。

孔子本人说:未知生,蔫知死? 鲁迅在“立论”(《野草》)里讲一个故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满月时,客人来祝 贺,说了许多吉利的话。

有一个却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痛打。

在生的时刻,说死的来到,当然是不合时宜的,然而这是一句真话或者实话。预言凶吉都 是虚谎,因为一生中的苦乐顺逆都是不可预料的情节。

至于生和死有必然的联系。可以预 言存在者有个开始,便有个终结。

陶渊明“挽歌诗”第一句便是“有生必有死”。这句话 是不会错的。

只是这句话是说不得的。 你的诞生已经诞生的你的死已经不死——人一旦知道自己的死,便祈望自己的不死。

他明 知死的必然,而死仍是他最大的恐惧和不安。人类搬动了巨大的岩石、木材建造金字塔、教堂、庙宇,用了最稀贵的金属与珠宝来装潢……都是为了祈求或证明“死的不死”。

人类又用了无穷无尽的语言、无穷无尽的文字、无穷无尽的唱诵与管弦、无穷无尽的形象 与色彩来肯定、装潢永生的不虚。在这诗里,没有借助周密的逻辑或神学的说教来转化“ 死”为“不死”,而直截了当地写下“你的死已经不死”。

如果我们把句子“……已经诞生的你的死已经不死”改写为“……已经诞生的你的死亡已 经死亡”,我们会觉得掉入无力、无意味、无意义。接着,“诞生的已经诞生”一句说“ 死已经死亡”令人觉得同一个模式的叨叨逻辑。

唯有“死已经不死”的形式是成立的,有 跌宕,有突变,有诗的必然,诗人只能如此写,而诗句的必然带来命题的必然。 这里出现两个“已经”,“已经(一)”是表示过去式的副词。

“已经(二)”是未来中 的过去式,这“已经(二)”并没有过去式的作用,乃是一种特殊的肯定方式,死好像说 :“这是预言,但是我的现在 * 已经能够肯定预言:你是不死的。”这是以诗的语言说一 个预测,说一个生命的信念。

是一祈望,更是一坚信。 你的诞生已经诞生的你的死已经不死的你的诞生——这里出现了“你(三)”。

它不是对 话中第二人称的“你”,如“你(一)”。也不是实际世界中的“你”,如“你(二)” ,而是“不死的你”。

这“你(三)”只能是不死的,是超越的,是真际中的你。这里我 们用“真际”来表示理念世界,你一但诞生,则在现实世界里真正永存。

你的诞生已经诞生的你的死已经不死的你的诞生的你已经诞生—— *这个真实世界中你也 有诞生,而且已经诞生,如“你(一)”的诞生在人间,一如神子进入这个真实。

【第4句】: 关于树的现代诗与赏析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他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他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他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诗歌解读]:

要理解这首诗歌,还需要知道一个历史事实,就是过去曾经有外国人侮辱我们民族是“东亚病夫”和“一盘散沙”。这虽然不一定全部是事实,但也的确反映了在列强侵略下我们民族遭受凌辱的精神受到扭曲的一些现象。

艾青正是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才从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的意象获得灵感,产生了“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的联想。艾青赋予那些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棵棵树以活生生的性格,以独具的眼光看到了“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的潜在的事实,把它们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力量的象征。他的这种艺术的表现,使人们在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融入中,获得了一种诗意的快感并进而产生哲理的领悟。

【第5句】: 泰戈尔诗选中的好词好句及赏析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泰戈尔名言

总会发生些情愿与不情愿、知道与不知道、清醒与迷误的那种痛苦与幸福的事儿。但如果心里存在虔诚情感,那么在痛苦中也会得到安宁。否则,便只能在愤怒争吵、妒嫉仇恨、唠唠叨叨中讨活了。

思想以自己的言语喂养它自己,而成长起来。

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它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人生虽只有几十春秋,但它决不是梦一般的幻灭,而是有着无穷可歌可颂的深长意义的;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

青春啊,难道你始终囚禁在狭小圈子里?你得撕破老年的蛊惑人心的网。

青春是没有经验和任性的。

泰戈尔诗集选编

当青春的光彩渐渐消逝,永不衰老的内在个性却在一个人的脸上和眼睛上更加明显地表露出来,好像是在同一地方久住了的结果。

人的青春时期一过,就会出现名象秋天一样的优美成熟时期,这时,生命的果实象熟稻子似的在美丽的平静的气氛中等待收获。

学习必须与实干相结合。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

在你青春的无忧无虑的生涯里,你屋子里所有的门户始终洞开着。

一个人的青春时期一过,就会出现像秋天一样的优美的成熟时期,这时,生命的果实像熟稻子似的在美丽的平静的气氛中等待收获。

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的沟渠中流过。

在光明中高举,在死的阴影里把它收起。和你的星星一同放进夜的宝盒,早晨,让它在礼拜声中开放的鲜花丛里找到它自己。

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通过

永恒的献身是生命的真理。它的完美就是我们生命的完美。

生活不是局限于人类追求自己的实际目标所进行的日常行动,而是显示了人类参加到一种宇宙韵律中来,这种韵律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证明其自身的存在。

最遥远的距离赏析

---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令我潸然泪下。

---是的,有一种比生与死更为遥远的距离,那不是时间上的跨越古今,也非空间上的囊括宇宙,而是一种最难逾越的距离,那是心与心的距离。

---生与死本是一种永远无法溶合的距离。

---而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那是与所爱的人更为遥远的距离。

---相爱却不能相处,有情人却不能成为眷属,是千古遗憾有情人之间的距离。

---明明深爱却装作毫不在意,是矛盾和痛苦、逆离真心的距离。

---可是比这些更为遥远的距离,你亦可知?

---那是心的冷漠,是对爱的藐视,是面对爱自己的人断然掘上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把爱远远拒绝在自己世界之外的最为遥远的距离。

---距离原本可以产生美,但是这种世界上最为遥远的距离却是痛苦的。

---全诗以爱为主线,诗人敏感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痛苦而无奈的情怀,不能不令人为之动容。

---诗歌简短而齐整,全诗由四组“不是……而是……”构成,采取对比的手法,层层深入,把读者带到了那种遥远距离的意境之中,同时把诗人的伤感情怀感染给每位读者。使人读至最后,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实际上是心与心的距离之时,却已泪眼模糊。

【第6句】: 关于树的现代诗与赏析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廊,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第7句】: 《二倍距离》赏析

我觉得这个“二倍距离”可以理解成“二辈距离”。是说我们这辈已经诞生了,可只是诞生而已,上一辈乃至上上一辈的伟人,他们虽然死了,可是留给人类的财富却是永恒的,所以说他们是“不死的”。

第二句话树与树之间是有限距离,而早晨与早晨是空间的永恒距离,同样可以理解成我们现当代青少年得到了过分的庇佑,而前辈们的功勋却是永恒的。

第三句话,前一个两倍距离说我们这辈和上辈的两辈,即“两辈”。后一个两倍距离,说的才是真正的“两倍”。意思就说如果我们当代青年不努力前进,那么距离永远停留在前人的印记上。综上,我是以批评现当代青年的角度来思考的。和网上大家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仅供参考!我没参加南大的考试。这是我看到报纸后的第一感觉。

【第8句】: 急求席慕容孤独的树 精彩片段赏析及主要内容 加急

孤独的树 ·席慕蓉 在我二十岁那年的夏天,我看见过一棵美丽的树。

那年夏天,在瑞士,我和诺拉玩得实在痛快。她是从爱尔兰来的金发女孩,我们一起在福莱堡大学的暑期法文班上课,到周末假日,两个人就去租辆脚踏车漫 山遍野地乱跑,附近的小城差不多都去过了。

最喜欢的是把车子骑上坡顶之后,再 顺着陡峭弯曲的公路往下滑行,我好喜欢那样一种令人屏息眩目的速度,两旁的树 木直逼我们而来,迎面的风带着一种呼啸的声音,使我心里有一种要呼啸的欲望。 夏日的山野清新而又迷人,每一个转角都会出现一种无法预料的美丽。

那一棵树就是在那种时刻里出现的。 刚转过一个急弯,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不算太深的山谷,在对面的斜 坡上,种了一大片的林木。

大概是一种有计划的栽种,整片斜坡上种满了一样的树,也许是日照很好,所以每一棵都长得枝叶青葱,亭亭如华盖,而在整片倾斜下去一直延伸到河谷草原 上的绿色里面,唯独有一棵树和别的不同。 站在行列的前面,长满了一树金黄的叶片,一树绚烂的圆,在圆里又有着 一层比一层还璀璨的光晕。

它一定坚持了很久了,因为在树下的草地上,也已圆圆 地铺满了一圈金黄色的落叶,我虽然站在山坡的对面,也仍然能够看到刚刚落下的 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后者已经逐渐干枯褪色了。 天已近傍晚,四野的阴影逐渐加深,可是那一棵金黄色的树却好象反而更 发出一种神秘的光芒。

和它后面好几百棵同样形状、同样大小,但是却青翠逼人的 树木比较起来,这一棵金色的树似乎更适合生长在这片山坡上,可是,因为自己的 与众不同使它觉得很困窘,只好披着一身温暖细致而又有光泽的叶子,孤独地站在 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 诺拉说:“很晚了,我们回去吧。”

“可是,天还亮着呢”我一面说,一面想走下河谷,我只要再走近一点,再仔细看一看那棵不一样的树。 但是,诺拉坚持要回去。

在平日,她一直是很随和的游伴,但是,在那个夏 天的午后,她的口气却毫无商量的余地。 于是,我终于没有走下河谷。

也许诺拉是对的,隔了这么多年,我再想起来,觉得也许她是对的。所有值 得珍惜的美丽,都需要保持一种距离。

如果那天我走近了那棵树,也许我会发现叶 的破裂,树干的斑驳,因而减低了那第一眼的激赏,可是,我永远没走下河谷,(我这一生再无法回头,再无法在同一天,同一刹那,走下那个河谷再爬上那座山 坡了。)于是,那棵树才能永远长在那里,虽然孤独,却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来自 天上的金黄。

又有哪一种来自天上的宠遇,不会这在人世间觉得孤独呢?在我二十岁那年的夏天,我看见过一棵美丽的树。那年夏天,在瑞士,我和诺拉玩得实在痛快。

她是从爱尔兰来的金发女孩,我们一起在福莱堡大学的暑期法文班上课,到周末假日,两个人就去租辆脚踏车漫 山遍野地乱跑,附近的小城差不多都去过了。最喜欢的是把车子骑上坡顶之后,再 顺着陡峭弯曲的公路往下滑行,我好喜欢那样一种令人屏息眩目的速度,两旁的树 木直逼我们而来,迎面的风带着一种呼啸的声音,使我心里有一种要呼啸的欲望。

夏日的山野清新而又迷人,每一个转角都会出现一种无法预料的美丽。那一棵树就是在那种时刻里出现的。

刚转过一个急弯,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不算太深的山谷,在对面的斜 坡上,种了一大片的林木。大概是一种有计划的栽种,整片斜坡上种满了一样的树,也许是日照很好,所以每一棵都长得枝叶青葱,亭亭如华盖,而在整片倾斜下去一直延伸到河谷草原 上的绿色里面,唯独有一棵树和别的不同。

站在行列的前面,长满了一树金黄的叶片,一树绚烂的圆,在圆里又有着 一层比一层还璀璨的光晕。它一定坚持了很久了,因为在树下的草地上,也已圆圆 地铺满了一圈金黄色的落叶,我虽然站在山坡的对面,也仍然能够看到刚刚落下的 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后者已经逐渐干枯褪色了。

天已近傍晚,四野的阴影逐渐加深,可是那一棵金黄色的树却好象反而更 发出一种神秘的光芒。和它后面好几百棵同样形状、同样大小,但是却青翠逼人的 树木比较起来,这一棵金色的树似乎更适合生长在这片山坡上,可是,因为自己的 与众不同使它觉得很困窘,只好披着一身温暖细致而又有光泽的叶子,孤独地站在 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

诺拉说:“很晚了,我们回去吧。” “可是,天还亮着呢”我一面说,一面想走下河谷,我只要再走近一点,再仔细看一看那棵不一样的树。

但是,诺拉坚持要回去。在平日,她一直是很随和的游伴,但是,在那个夏 天的午后,她的口气却毫无商量的余地。

于是,我终于没有走下河谷。也许诺拉是对的,隔了这么多年,我再想起来,觉得也许她是对的。

所有值 得珍惜的美丽,都需要保持一种距离。如果那天我走近了那棵树,也许我会发现叶 的破裂,树干的斑驳,因而减低了那第一眼的激赏,可是,我永远没走下河谷,(我这一生再无法回头,再无法在同一天,同一刹那,走下那个河谷再爬上那座山 坡了。)

于是,那棵树才能永远长在那里,虽然孤独,却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来自 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