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怎么写(3篇真挚且有力的观后感推荐)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怎么写(3篇真挚且有力的观后感推荐)

  《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一

  大年初四,妈妈带我去奥斯卡影城观看了一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名字叫《长津湖之水门桥》,看完之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影片一开始,志愿军第七穿插连接到了炸毁水门桥的任务,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战士们背着长枪,拿着手榴弹,扛着火箭筒向水门桥出发了。可是美军陆战第一师天上有战斗机,轰炸机,地面上有坦克,大炮。子弹多的没处放。燃烧弹,火箭弹等多得数不胜数。这样的对比,让我替志愿军战士捏了一把汗。我心想:要是我们也有飞机大炮,炸桥不就简单的多了吗?这让我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对战争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随着战斗的打响,我渐渐的被志愿军战士的坚强、勇敢、智慧所感动了。美军开始反击了。可是他们却被中国志愿军战士打得节节败退。美军只好派陆战之王坦克出场了。这个庞然大物,子弹打不透,战士们无法接近。可是坦克所到之处的任何建筑以及志愿军战士都无处藏身。可志愿军战士一点也没有退缩,继续做着冲锋的准备。有一名叫伍万里的战士,他的投弹技术非常好。他在枪林弹雨中站起了身,拧开手榴弹的盖子,趁着美军打开坦克顶部的舱门出来扫射的一瞬间,精准的把手榴弹投进坦克里。手榴弹爆炸了,坦克被炸翻了。这样志愿军战士才接近了桥面。这时我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紧接着的战斗又让我的心绷得紧紧的。神枪手平和经历九死一生,终于带着炸药包到达桥面。可是美军的又一辆坦克开来了。他只好用巴祖卡火箭筒先攻击坦克,由于子弹上全是英文字母,志愿军战士不认识,错误地装上了烟雾弹。虽然精准的打到了坦克,可是烟雾弹对坦克来说根本没有作用,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志愿军战士平河被坦克碾轧致死。我心疼得眼泪直流,这该死的美国侵略者!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英语,一定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不能让别人再欺负我们!

  历尽千辛万苦,付出了许多志愿军战士的生命,终于完成了任务。在影片结束清点人数时,九连全部牺牲,七连只剩伍万里一人。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忍不住又流了下来。耳边又响起了指导员梅生的话:“这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无数革命前辈付出了生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向英雄致敬!我发誓: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好好学习努力奋斗,让祖国更强大!

  观后感二: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这是《长津湖》的续集,影片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环环相扣,伍千里、梅生、余从戎、平河、杨营长、谈子为,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是无数个志愿兵的代表,亦是朝鲜战场上所有无名英雄的代表。他们平凡而又伟大,面对死亡,只有保家卫国的信念,为了家人能够平安,为了战友能够活下来,他们舍身取义。

  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些战士壮烈牺牲的场景。梅生,开着一辆车从山上冲下来,他嘴里咬着女儿的照片,场景切换到他和妻子分别的那一刻,林子里安静而祥和,妻子和他拥抱了一下,说“你一定要活着回来。”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场景切换更让人感觉悲怆,一面是生,一面是死,明知结果也毅然前行,选择在烈火中永生,这就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

  谈子为,9连连长,此次担负着炸桥的任务,在兵力和装备都非常悬殊的情况下,怎么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他考虑了很多。坚持到最后一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无暇顾及生死,这就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

  平河,七连狙击手,枪法准,弹无虚发,对于一场战役,狙击手可以看到其他战士看不到的风险,保护战友的生命,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平河带着一小队人负责炸桥,在他被卷入坦克履带下,左手被碾压得粉碎,用眼睛和嘴巴示意不远处的伍千里开枪,引爆他头边的炸药包的那一刻,我眼睛和心里都有刺痛的感觉。一声爆炸,一团火焰,吞没了平河,生死已置之度外,这就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

  余从戎,7连的排长,话务员,在二次炸桥成功后,大家在山沟中休整,他爬上山顶想接收信号,发现敌机。他为了保护其他战友,在山顶吸引了敌机注意,引着机群把燃烧弹投置在别的地方,他被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点燃,化成一团火焰。这让我想到另一个场景,进攻前,所有战士面朝祖国的方向,那里一片美丽的霞光,每个人喊出新中国万岁,这是内心的信念,为了祖国,为了亿万万人民。心中有信念,心中有光,无惧生死,这就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

  伍千里身中数弹掉下水门桥,伍万里看着哥哥在自己眼前牺牲。第二天,敌军清理战场时,用燃烧枪点燃了伍千里,千里和万里两兄弟已被冰雪冻在了一起。千里虽然牺牲,最后还是以燃烧自己为弟弟的生换得一线生机。伍万里是七连最后唯一活下来的人,他是年龄最小的,他象征着希望,也意味着重生。

  这就是我感受到的《长津湖之水门桥》,这部电影中每一个人物都是缩影,是无数志愿军战士的代表,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观后感三:

  昨天,在合肥万象城电影院观看了大片《长津湖之水门桥》。我对军事战争、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怀有浓厚的兴趣。我想说说这部影片的观后感。

  在长津湖战役中,炸毁水门桥只是一个很小的战斗,远远比不上新兴里、下竭隅里战斗的惨烈、规模大。

  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连队,长途奔袭,缺少后勤保障,武器装备低劣,在严寒大雪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在对方掌控制空权、随时有炸弹落在头顶上,去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炸毁交通要道水门桥,切断敌人退路。这个任务是艰巨的,也极其考验这支小部队的战斗力和成员协作能力。影片客观表现了这只穿插连视死如归、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的作风,塑造了军人的血性。

  从这方面来说,这部影片是部成功的影片。

  这部电影整体,来说拍摄的很好。是部成功的主旋律影片。

  在观看影片时,我也提出诸多疑问。

  在异国他乡朝鲜作战,不同于在国内作战,遇到的困难更多。

  因为是长途行军,每个人的体力有限,不可能带很多备用衣物、枪支弹药。

  在雪地行军,衣服湿了怎么办,没有大太阳,不可能晒干,是不是就是挨冻?

  影片中,在和美军激战时,我军战士可以尽情扫射,不用担心缺少子弹弹药。

  其实,作为一支深入敌后的孤军,得不到友邻部队的支持和援助,如果不能取之于敌,子弹是打一颗少一颗。如果子弹打完了怎么办?

  如果影片能把这些困难突出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

  在影片中,对我军的作战能力有些夸大。

  这场战役是残酷的。

  在这场战斗中,志愿军战士几天吃不了饭,或者只是吃几个冰冻的窝窝头。没有力气去冲锋。

  在长津湖战役中,有时候我军一个团也打不下对方一个连。

  志愿军武器简陋,后勤跟不上,炮弹供应不上来。大白天有飞机随时轰炸。对方武器装备良好,炮弹像刮风一样扫射过来。

  我志愿军只能扬长避短,利用近战夜战战术,贴近敌人,如此才有取胜的可能。

  如果导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真实反映这场战争的残酷,则更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