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穿大人袜子的说说集合50条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宝宝穿大人袜子的说说集合50条

宝宝的袜子教育随笔范文

“猜猜是谁的袜子”

新学期伊始,我带着小班的孩子步入多功能厅,让孩子们像我一样在地毯上“打坐”,我轻声问孩子们:“找到王老师的眼睛了吗?”我一边用眼神与孩子们交流,一边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是一只奇妙的盒子,猜猜里面藏着什么?”我一脸神秘,孩子们忽闪着小眼睛猜想着……“雯雯你用小手来摸摸,猜猜是什么东西?”雯雯用心地摸着……原来是三只袜子。接着我出示了宝宝和爸爸妈妈的全家福照片,孩子们立刻兴奋地与宝宝一家人亲切地打起了招呼,我竖起拇指直夸他们是有礼貌的好孩子。“盒子里的三只袜子到底是谁的?”我引导孩子看看袜子,再想想家里有哪些人,鼓励他们大胆说出猜想,孩子们或从大小、或从颜色与图案的性别特征出发,成功区分出了爸爸的袜子、妈妈的袜子和宝宝的袜子,原来这是宝宝一家人的袜子。

幼儿是按自己的成熟大纲学习和发展的,小班幼儿喜欢用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他们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往往用情绪左右行为。作为教师首先应当研究和读懂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情感特点,遵循其成熟大纲,采用适宜有效的方法,诱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使教学过程积极化,实现有效教学。由此,我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就创设“猜猜盒子里藏着什么”“盒手里的三只袜子到底是谁的”两个情境,让幼儿通过眼睛看、用手触摸等方法获取信息,顺应了小班幼儿喜欢游戏,好奇探究的心理特点。

由于本活动是在小班初期进行,所以我选择了和幼儿生活和认知联系非常密切的生活用品作为素材,而且还选用了宝宝一家人的袜子,这不仅拉近了教学活动与幼儿的情感,还让幼儿能欣然接受教与学的互动。

“找找是谁的袜子”

“这是妈妈的袜子!”“不对、不对,里面有爸爸的袜子。”“麻烦了,宝宝一家人的袜子全混到了一起,你们来帮帮他们找自己的袜子好吗?”“好!”孩子们快乐地去为宝宝一家人找袜子,他们当中有的出手极快,有的时而犹豫,有的歪着小脑袋不断思索,有的为自己的成功而兴奋地叫起来,孩子们十分投入,几分钟的光景就把袜子都归入了盒子中。

“这是宝宝的袜子吗?”我从宝宝的袜盒里挑出一只爸爸的袜子。“不是!”很多孩子叫起来。“为什么呢?”“它很大!”“它是黑色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嚷开了。“是这样吗?我们来比一比。”我不肯定地说,一边把黑袜子放在展示板上与宝宝和妈妈的袜子比较。“谁的大、谁的小?”“颜色有什么不一样?”“这只袜子谁穿更合适?”……我又从爸爸的袜盒里找出一只妈妈的袜子,“这是谁的袜子?”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孩子迫不及待地喊起来:“哥哥的。”这一喊声让我始料不及,也出乎听课老师的预料。“为什么呢?”我追问道,远远大声嚷嚷:“它很小!”馨子迅速从地毯上站了起来学着我的样:“我来比一比。”……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孩子们激烈地争论着,听课老师的议论声也响了起来……此时的我“外冷内热”,平静外表下的内心却无比焦急,紧接着我打开了嗓门,这一刻教室里出奇地寂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好像也能听见:“在宝宝、爸爸和妈妈三个人中,谁穿这只袜子更合适呢?”我一边说一边辅以手势,随即我又稍稍压低了嗓门重复了一遍,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孩子们的回答,大概几秒钟后,远远挺起了身子肯定而响亮地喊着:“妈妈!”我又停顿了片刻,见没有不同的声音,便正式宣布:“确定了吧,把它放回妈妈的袜盒里。”孩子们信服地点点头,周围听课老师也发出了一片轻松的笑声……

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搭建学习的“脚手架”,让幼儿借助“脚手架”进行积极自主的认知建构,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我创设了“是否找对”的验证环节,重视运用“验证”这一“脚手架”,及时给予幼儿操作与认知的反馈,并进行个别化的矫正帮助,支持幼儿的学习,提高目标的达成度。

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常常会遇到突发情境,此时需要积极调动关于幼儿心智和学科领域知识的储备,迅速作出价值判断,寻求有效回应策略。找袜子的过程中,幼儿把妈妈的袜子说成是哥哥的,说明个别幼儿已经能细分差别,并能联系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对大多数小班幼儿来说由于比较范围过大,产生了辨认困难,此时我用语言提示:“在宝宝、爸爸和妈妈三个人中,谁穿这只袜子更合适呢?”以减少比较的范围,降低难度,即抛给幼儿增加“限定度刀和“明确度”的`“脚手架”,帮助幼儿化解学习难点,对“是谁的袜子”进行有效比较和辨别。

“卷卷宝宝家人的袜子”

在与孩子聊了一阵喜欢什么样的袜子、袜子的特点和用处之后,教室里传出了妈妈焦急的声音:“哎呀,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另一只袜子,宝宝上幼儿园要迟到了,怎么办呀?”“谁来帮帮宝宝妈妈呀?” “我!” “我!”孩子们争先恐后,我从孩子手中挑选了两只同色但深浅和大小稍有差异的袜子,“这是宝宝丢的袜子吗?它们是一双袜子吗?”“不是。”孩子们很快辨认出来,我又从另外一个孩子手中挑选了两只颜色、大小相同但图案稍有不同的袜子,“这下是了吗?”“是!”“不是!”孩子们变得有些迟疑,一番讨论后大家都否认了。最后孩子们从袜盒里找出颜色、大小和图案都相同的袜子,帮宝宝找到了袜子。教室里又传出妈妈愉悦的感谢声,孩子们开心地笑了。“找双袜子捧手心,袜头袜头亲一亲、袜跟袜跟亲一亲,咕噜咕噜卷卷紧,找个房子睡一睡。”我边念儿歌边演示,“还有这么多袜子没整理呢,我们来帮宝宝和爸爸妈妈把一双一双的袜子找出来整理一下好吗?”孩子们又忙碌开了,他们有的投入、专注地在袜盒内找寻,有的趴在地毯上认真地一一对应比较,有的用力而笨拙地努力卷紧袜子,有的愉悦和骄傲地正往“格子房”放入整理好的袜子……孩子们忘我地做着,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帮宝宝一家卷袜子的活动中。一双又一双的袜子都卷好了,望着整齐的“格子房”,大家兴高采烈。我向孩子们提议:“回家去帮自己的爸爸妈妈卷袜子好吗?”孩子们愉悦而略显兴奋地一致应答,接受这个有趣的任务。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教学过程必须以儿童心智发展的过程为依据,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安排。因而,教学过程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活动中教师需要搭建怎样的“脚手架”才能有利于幼儿积极自主建构,习得整理袜子的生活行为呢?我精心设计了操作程序:将辨别大小、颜色、图案三个维度的学习内容进行科学安排,由易到难,逐渐增加认知难度,帮助3岁幼儿克服细致观察能力弱而引起的认知障碍,学习掌握“一双”袜子的概念,并采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发挥小班幼儿形象记忆的优势,架设“语言导引”的“脚手架”,形象地给予幼儿操作提示,学习按顺序操作,用对应比较的方法,正确操作选袜和卷袜动作,化解了幼儿学习的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为幼儿完成整理袜子的任务提供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支撑。

解读幼儿心理特点、认知特点,搭建适宜的“脚手架”,让幼儿能辅佐“脚手架”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积极自主地进行认知重构,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这些都是有效活动的重要保证。

爱撕书的宝宝教育随笔

爱撕书的宝宝

我们班上有个小孩叫张超昱,总是爱把图书撕成碎片,我批评了他很多次,他总是用无辜的双眼看着我,也总是撕书。

于是,有一天,我轻声的问他:“老师批评了你那么多次,你为什么还要撕呀?你再撕我们就没有图书了。”只听一个微弱的`声音说:“我,我喜欢雪花。”我一下恍然大悟,原来是把图书撕烂当雪花玩了,真是又气又好笑,于是,我耐心地给他讲了很多道理,他不好意思的笑了:“老师,我以后不撕图书了。”

被丢失的接送卡

我们班李林果很久都没有拿接送卡接,老师一直叮嘱家长使用接送卡,为了幼儿的安全,可是她爸爸妈妈总是说:“老师,对不起,忘在家里了,”老师也就相信了,把小孩让他们接走了。

今天早上,中三班的老师拿了一张接送卡来问我:“这是你们班的接送卡吗?”我一看,正是李林果的,于是就问:“怎么在你这儿?”赵老师回答说:“是她们家长在早点铺捡到的,已经是很久了”,我听了非常吃惊,李林果的父母不是说在家里吗?

于是,我马上打电话给他妈妈,可是她还说在家里,我告诉她已经有人把接送卡送来了,她一听,不好意思了才说:“老师,对不起,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丢的?”

我当时很生气,批评了她几句,也感叹家长太不负责任了,要是遇到坏人捡到,把小孩子接走了怎么办?谁负责?

宝宝不要哭暖心教育随笔

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哭闹声,我们迎来了新一届的宝宝们。第一天来园时,只见他们有的拼命地抓住爸爸妈妈的衣服;有的在家长的怀抱里不肯下来;有的不停地安慰自己“妈妈很快就来接了……”;有的虽然没有哭出来,小嘴却也撇来撇去,十分委屈……不管怎样,这是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次转折。

这是我第一次带小班,面对这些情况,我有些不知所措。我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并尝试了一些安抚幼儿情绪的办法,有一定效果。例如,亲一亲,抱一抱:当孩子早上来园时,老师笑脸相迎,以妈妈般的态度亲一亲,抱一抱孩子,使他们得到身心满足;尝一尝:准备一些孩子们喜欢的食品,让他们在看看、尝尝、文案中消除焦虑,体验快乐;玩一玩: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变魔术、手指游戏、唱一唱、等都很受孩子的欢迎。游戏可以帮助幼儿之间尽快熟悉起来,从中找到安全感、归属感,以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

在孩子适应的过程中,家长也要做好配合工作,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如,家长在家里要多说上幼儿园多好、小朋友多,很开心这类的话题,千万不能将担心宝宝不适应等负面话题和商讨意见在宝宝面前流露,家长要私下交谈;平时要多带宝宝外出和其他小朋友及外人接触,虽然现在社会有丢失孩子的危险,但也不能以丧失从小培养宝宝社交能力为代价,家长要做的是在户外要照看好自己的宝宝,不粗心大意就行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吃饭、睡觉和大小便的习惯,这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在家长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们对幼儿园的生活已经非常熟悉,很好地适应了幼儿园生活。


玩具宝宝想回家教育随笔

早上来园,张老师把刚消过毒的混杂在一起的玩具给了我,我刚想和往常一样自己动手把玩具分类,看到已经到班上的雯雯,我灵机一动,对雯雯说:“宝贝,你愿意帮老师让这些玩具宝宝回到自己的家吗?”孩子高兴地点点头。我给了雯雯3个筐子,告诉她每个“房子”(筐子)住一种玩具宝宝。

那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玩具真是有点让人眼花缭乱,我有些担心雯雯能否胜任这项任务。首先,孩子会从哪儿开始下手呢?

玩具里有积乐高、小花状的插花、雪花片的插花3种,我想,如果是我,会3种玩具同时下手,3个筐子同时准备,拣到哪种玩具就分到哪个筐子。正想着呢,雯雯开始动手了。

只见雯雯先选择一个筐子,然后将与其他两种差异最大的积乐高拣起来,放到了筐子里。一直将这种玩具拣完之后,雯雯换了一个筐子,仔细打量剩下的两种非常相似的`插花,然后拣起了雪花片的插花放到了筐子里。同样的,这次孩子还是一直在拣这种插花,直到全部拣完。拣完之后,孩子还检查了一下,因为他从剩下的插花中又拣起了一个雪花片的插花放到了筐子里。最后,雯雯将仅剩下的一个筐子放到跟前,将剩下的小花状的插花一个一个仔细地拿到筐子里。

看着雯雯拣玩具,一下子就想到了数学中的归类——分物品,正是小班年龄阶段所能达到的目标,将同一类的物品分到一起。雯雯的操作使我认识到,孩子从“相同”中更好地感知到了“不同”,“大不同”(挑选第一种差别大的玩具)和“同中求异”(两种同样是插花但又存在差别,属于不同的插花玩具)的概念指引着孩子将玩具更好地分类了。

孩子是在用心接纳我的“教”啊。

在生活中,数学真的无处不在,比方说整理图书、收拾自己的玩具柜、收拾自己的小房间等,让孩子积极参与,不但可以使其更好地感知数学中的归类,而且可以使孩子养成很好的秩序感,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