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名句大全人生哲理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道德经名句大全人生哲理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相传为老子所著,其中蕴含的哲理简单而意味深远,其中最经典的十句话更是蕴含了中国式的生存智慧,领悟透了并在实践中践行的话,将会受益终身。

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二、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求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四、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我争。懂得不争,懂得忍让,往往却能笑到最后。

五、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世人得失名利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因此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人处事。

六、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应该懂得知足常乐,老子说,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得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七、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静下心来,守住宁静,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发现规律的存在。

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了解别人称为机智,认识自己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总能很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能实现他远大的志向。

九、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十、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的大道,是利用万事万物,但是不要伤害它们的根基,跟如今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道理。圣人的行为准则是,要把事情做好,但是不要跟人争名夺利,这样才能真正的长久。

如何看待日本现行高中二年级国语课本讲授《道德经》的名句名篇

今日在头条上看到日本国现行高中二年级国语教科书讲授老子的“小国寡民"“不尚贤“等名句名篇,而且是汉字的繁体字,感到非常震撼!我国目前高中语文还未把老子的章句正式编入教科书,刚出版的《大学语文》第十一版才编入老子两章,看来国学的传承竞落后邻国日本,如此文化自信从何谈起?本人《还原〈道德经〉本意》这由无名小卒的鄙作都卖到日本,标价一千四百日元,可见它对中囯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得不由衷敬佩。我曾和一位在高中教语文的同学探讨老子章句为何不编入高中正式教科书之事,他说因老子缺乏文学性而庄子富有文学性而编入,这是片面乏理性的错误观点,教学以传授道理为中心,人不懂道理就没有灵魂,什么文学性只能算是杂技从属的东西。老子的五千言是传授道理的无与伦比的精华,在此疾呼全社会与各界尽快达成共识,尽早把老子五千言全部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这无疑将极大有利于学生树立敬畏道理,学习与探索道理,遵守与运用道理这一人生最重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快国人的现代化步伐,尽早圆中华复兴之梦想!

出土了2300年前的《道德经》没有记述“圣人不仁以……”这些名句,怎么看这个问题

我的看法是:证据不足,不能妄下定论。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本,是目前最早的道德经版本,其实早在1993年10月就被发现,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在世界范围内也曾经有过热烈的反响和研究热潮,却又纷纷偃旗息鼓,不了了之。


现行道德经版本5000多字,而郭店出土的只有2000多字,墓主人下葬年代距离老子生活年代大约300年,并不能以此说明,这就是老子原篇,因为是手抄本,非老子本人所写。


郭店的版本,分甲乙丙三部分。甲本约1086字,乙本约390字,丙本约575字,分别对应现行版本的部分章节


我的看法是,郭店版本有可能是原本,也有可能是摘要、节抄。


另外,我觉得,即使现行道德经版本不是原始版本,也说明不了什么,因为道德经本身就是在老子学说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的,说白了,老子不是一个人,道德经是道家学者的集体成果和智慧结晶。正如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佛经也非世尊亲笔。其实,郭店出土的版本,本身也并不完全 ,因为据说经过盗墓者的洗礼,出土的典籍已经有部分丢失。


至于现在普遍流传的河上公本和王弼本,多多少少肯定是经过加工的,但这并不影响原著的思想。


道德经现行版本是目前世界流传最广的典籍,有着非常严谨,完善,和谐统一的文字结构和思想内涵。如果存在严重纰漏和伪造成分,是不可能立足于世的。


所以,不必纠结于版本的不同,也不必区分言语的差别,学道德经还是要以意会为主,旨在提升自己。不管郭店本有没有天地不仁的词句,天还是天,地还是地,道也还是道,不会因此而有丝毫的不同。

有多少人看过《道德经》

听过的人多的不计其数。

见过的人会少一些。

看过的人就很少了。

思考过的的极少了。

顿悟的就罕见了。

我属于看过的人!

我从三个角度分析一下:

第一:不看道德经不影响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道中。

第二:世界道理最简单的一本书就是《道德经》。可是最难懂。

第三:世界正在重新定义《道德经》。

我是自哲学,感谢您点击右上角关注我!

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

人生在世,从上帝王到平凡百姓,古人以七十二行。道,就是人的行业,德是各行业之人应具有的操守。不同道上的人及行业方式不一样,然德为本。这个德是各道上人行业精神与为人操守,是人心准则与行业规律。是社会不论发展,持心定向规律。老子把的是这个脉。

《道德经》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道德经的三大要素!余以多年修道感悟!认为就是!道!德!经!三个字,三字为修行治国的三大要素!老子五千言,始终围绕着道德二字,讲经要意!道乃天地宇宙之跟,万物生命之本,德乃物质生命的源泉,生命有德,则可立于天地间,万物有德,方可生机无限!修道者要修德养德,人者要积德守德,如何成器,则贵在一个经字!一个经字,往往不被人重视!无论修道和人中贤者,若想修道有成和治国有方,若非经常以德入道,以德养心,道不离体,德不离心,每时每刻,时时刻刻,精神思想意识,则溶于德,附和道,则道可成,国可长久太平也!是以经字!则贵在坚持,持之以衡,致至功成圆满!

则老子所言三宝,却始终沒有离开道德二字,而道德经五千言,所讲所说,始终是围绕道德二字!老子所言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何为慈!余修道心德与体悟!心慈者必有德之士也,心慈必人善!人善心慈则可积德养德,有德方可入道,修道讲究根基,而根基就是德性,德者闻道勤而行之,无德者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言道!德是修行人的根本,也是为人者的本分,不可损德失德!

何为!俭!余感悟!俭!为守德之意,人一生要想得到某种东西,则必会失去一些东西,得到越多就会失去越多,修行者以俭持身,则不失德,人者以俭加身,则不缺德,不失德不缺德方可守德,守德者处世!则不争,不抢,不夺,不要,不疾,不为世之繁华所迷,乃大根基大德之士也!

孑曰!不敢为天下先!余感悟,此言只是一个忍字!若想做什么,则先要忍住这个念头,不敢就是不能,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凡事要留余地,要有退路,一件事情的发生,肯定会有原因所在,人世间凡事皆命运,俗事皆因果,世上根本没有无缘无愿的事情发生,也许是前世之愿,也许是今世之因!不敢做,其实是不知做了会出现什么后果,做错了事从而失德,失德是修者和人者的大忌,若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什么事也没有,忍一时则风平浪静,什么事也不会发生!遇事不能主动出击,事出必有原因,修道讲有为无为,有为者则不顾因果,无为者则静观因愿,修行者若能忍,能退,能舍,能让,能放,能失!方为守德,必心地慈善!所做若无冤无怨,无恨无悔,则已在道中!上善!!上善!!!

2024年6月17日!于!五德道场!宣德!书!

《道德经》中第十二章怎么理解

《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

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通行解读】: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我的思路】:

首先,说说文中的“人”,你也许会问,人有啥好说的,其实不然,老子所谓的“人”可不是指一般老百姓,而是指帝王将相!啥,你没搞错吧?一点都没错!

五色、五音、五味、狩猎、奇货,这是老百姓会面对的“迷茫”吗?同样,末尾的“圣人”也只有帝王将相才会有资格去蜕变!《道德经》本来就是给帝王将相看的书——讲内圣外王之道的,这一点被很多人忽视了!当然,作为老百姓,也不要悲伤,当官的“正”了,咱老百姓自然也就幸福了……

搞明白了这一点,再看我下面的解读就不会感觉“拐弯”拐得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