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中表示人人可学的句子 《论语》中主张人人可学的句子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问说中表示人人可学的句子 《论语》中主张人人可学的句子

子曰:“有教无类。“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十五》,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在论语12章中人人可学的意思是什么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理念之一。

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解释二,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答案是B请问为什么不选A?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义务为贫困

问题中透露出人人有观念去做,A本身就有问题,不是什么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学雷锋,做好事其实是“人人可学,处处可为”,这启示我们,弘扬雷锋精神:①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D

试题分析:据题可知弘扬雷锋精神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故本题选D项。③④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把握能力,考生要准确的把握材料信息,就要准确的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本题又是四选二的题型,只要运用排除法,答案就已经出来了。

人人皆有可学之处读后感三百字

《红楼梦》读后感 此次通读《红楼》,共经一十三天,耗时四十而有余.然撰此文者,非为一"感"字,仅略表鄙人陋见是也. 可以说,《红楼》一书实际上是将笔墨集中在一代家族的兴衰,进而表现了整个清王朝的大体的兴衰史.纵观全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其实就在于它的《金陵十二钗》,以及它的副册,又副册.这里面包含了几十位性情各异的女子,可以说,实际上整部书的构架,就是围绕着这些人物而设计的. 可以说,曹雪芹先生在人物塑造上是相当成功的——我之所以不提高先生,是由于整部书的人设几乎由曹雪芹先生一人完成.纵观全书,人物间性格或有相似之处,但绝无重复.拿两个性格同样泼辣的人物,王熙凤和探春来说,王熙凤在性格上更重视钱财,并时常有炫耀自己的心理,而探春则自有一番孤高的性格,与王熙凤相差甚远.文中其他的人物也是一样的道理,可以说,在一个活动背景如此狭窄(容,宁二府,大观园)的地方,要集中如此之多的人物,又要突出各自的性格特点,本身就是一件奇事.《红楼》一书的可读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它优秀的人设有不可隔绝的联系. 《红楼》一书,在对待人物的处事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情痴情种类:代表人物贾宝玉,秦钟. 勤恳理家类:代表人物袭人,薛宝钗. 倚强好胜类:代表人物王熙凤. 下作无耻类:代表人物赵姨娘,王善保家的. 心小计大类:代表人物林黛玉,秦可卿. 麻木不仁类:代表人物香菱. 游手好闲类:代表人物贾芸,贾瑞. 软耳无能类:代表人物王夫人. 以下还有若干,皆因人数过少而不便提及. 从《红楼》一书的总线来看,故事是围绕着"宝,黛,钗"三人的悲情恋爱展开的.在这场横贯全书大约八十回的悲剧中,没有一个人是胜利者,他们都失去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自然,损失最惨重的是黛玉,她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全书的男主人公贾宝玉,由于他是在曹雪芹的反对封建思想的笔下成长起来的一个人物,因此,他的行为举止,不免与别人有很大不同.他性格乖张,敢冒当时"大逆不道"的事情,又是个典型的情痴,而且非得在女人堆里才能表现出自己"绅士"的一面.为此,无数评论家们曾说他是个"天生的败家子","好色之徒"等等.但我们不应该否定了宝玉所带来的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例如,封建礼教讲究婚姻是"父母之约,媒灼之言",而在他所属的大观园中,偏偏的有个薛宝钗,又偏有一块金锁,讲究个"金玉良缘".但宝玉偏不信这一套,以至于在睡梦中都会喊出"什么是金玉良缘,我偏说他是木石姻缘"这样的话来.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尽管用在这里稍嫌牵强,但宝玉反感于功名利禄的一系列做法都反映了他与封建社会的对立,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对于书中的女主人公之一林黛玉来说,——为什么要用"之一",是由于在《金陵十二钗》中把他们两个人的事单合为一首诗,列所有诗词之首,她的命运也算得上是数一数二凄惨的了:幼年父母双亡(另一人是史湘云),体弱多病,期望中的爱情不能得到(这其中的典范是迎春),最终在了封建礼仪制锆下(香菱也可以算一个,只不过她是精神的亡),也算得上是一生命运坎坷不断了.除了心胸不够开阔和体弱多病以外,她的其他能力都可以在大观园中的所有女性中算得上是佼佼者了.事实上,黛玉的性格之表现,就是受到了宝玉的进步主义思想的熏陶.和宝玉青梅竹马的她,本希望能有一段圆满的爱情,但最终就是在了这段爱情手里.同时,她的才气,她的灵性以及她未加掩饰的性格,也因此被一并埋葬了. 至于书中的另一位女主人公薛宝钗,她历来是人们争议的焦点所在.有人说,她从一开始所表现的那种端庄识大体,沉稳,宽容以及能取悦于长辈的能力等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那张写着"宝二奶奶"的宝座,而在此过程中,她还用了无数的阴谋.实际上,说出这种话来,真的是冤枉薛宝钗了.她确实端庄,沉稳,但并不显得做作.她和黛玉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里.本来,她也有活泼的性格,这一点从她听见黛玉无意间提起《西厢记》中的文字后,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而后又悄悄揭露自己实际也看过类似的书籍,以及她在螃蟹宴后与黛玉嬉闹的情景都可见一斑.事实上,宝钗是在封建势力的魔爪下一步一步走向现在这个样子的.至于说她"工于心计",这话用在王熙凤身上还可以,但宝钗本是为选秀女而上京,又在荣府中同众姐妹一并长大,哪里来的什么"心计"可言 难道说,这"心计"也是像贾宝玉的某事一样,是"密授"给她的不成 可以说,宝钗实际上背负了太多世人以不公正的眼光给她的压力.她有的是能够做事的头脑,而不是能害人的险恶用心. 说完了三位正牌主角,就不能再提一下有关的副主角.无论是从出场时间还是所起到的作用来看,袭人无疑都是首选.(其实可用的还有王熙凤等人,这是另说)作为此前贾母屋内的大丫鬟,袭人在书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贾府规矩,服侍过旧主子的奴才,比少爷小姐的地位更高;后文中林之孝家的也提醒宝玉"不可坏了规矩"),可以说,袭人是全书中出场时间最长的人物,有一百一十回以上.而她在贾府中所起到的作用,对上则是协调好宝玉和长辈之间的关系,对下则要统领宝玉全屋的丫环,在日常生活中又时常扮演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袭人和宝玉之间的关系,在第六回和第一百二十回中皆有提及).因此,这也就注定了袭人一生的命运.总体说来,袭人是一位称职的管家,她有效的协调了宝玉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麝月似乎也可以,但那只限于内政而不是外交).如果没有袭人,我想整部书一定会逊色不少.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义务为贫困生辅导功课…现在,全国各地有

B

试题分析:题中全国各地有一大批青年志愿者长期坚持开展志愿者活动,关爱他人,体现了人生的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答案B正确;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此A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C排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指的是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D不符合题意。

易经人人可学,看完此文就会预测 是谁的文章

易经人人可学,看完此文就会预测

作者:潜修

中华传统文化的总源头,无非就是三大篇:《论语》、《道德经》和《易经》。而《论语》、《道德经》的思想,其实也是来源于《易经》。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就是甲骨文。而甲骨文所记载的,几乎都是卜筮之辞。而《易经》,就是一本卜筮之书。《易经》产生于孔子和老子之先,这样我们便可得知,孔子和老子的至神至圣的思想,都是得益于《易经》的启发。比如,孔子就曾说过:借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所以,要讲中华传统文化,单讲《易经》就可以了。

经,是经典之意,人人必学,个个须会,万古不变的学说理论,就是经典。那么,何为“易”呢?易者,日月相间之谓也!这个“易”字,就是上面一个“日”字,下面一个“月”字。日月交替,阴阳轮回,这便是“易”。《易经》同时又叫《周易》,取周而复始地易动之意。《易经》所阐发的道理,就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是一个矛盾着,但又相互依赖的共同体。都是运动着的,都是有变化的。同时,这些变化,都是有周期性的规律的。白天过了,就是晚上来临;冬天过了,必然春天来临。这样周而复始地运动着。

将“日”或者说白天,用“阳”代表;将“月”或者说夜晚,用“阴”代表,将既有阴又有阳视为一个共同体。换句话说,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看成是既包含了阴同时又包含着阳。有太阳,同时有月亮;有白天,同时有黑夜。一个白天加一个晚上就组成一天。有男,同时有女;有大人,同时有小孩。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几个老的与几个少的,便组成一个家。自然现象和人类如此,其它生物也如此:动物有雄性和雌性;植物有雄花和雌花。事物有刚,同时有柔;有外表,同时有内核;有利,就必有弊;有得,就必有失。古人根据这样的一种朴素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创立了阴阳学说。把一切光明的、阳刚性的、少数性的、上面的、外表的、露面的,都归入到阳的范畴;把一切黑暗的、柔弱性的、多数性的、下面的、内核的、隐藏的,都归入到阴的范畴。

阴阳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是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共同体。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表示阴阳的话,最形象恰当的,莫过于我国的太极图。我在论坛使用的头像,就是太极图,大家可以仔细看一看。太极图一白一黑的两个象鱼一样的图形,就称为阴阳鱼。太极图及其阴阳鱼所昭示出的阴阳特性或者说包含的道理如下:

第一、阴阳必须兼备,才是一个共同体:

白天要与黑夜结合,阳光要与雨露结合,才能适合生物生存;男人要与女人结合,种子要与土壤结合,才能使人类繁衍不息。不管你搞什么,脱离这个原则,那绝对是行不通的。现代科技发明的电,就必须既有火线又有零线才能成功。一个国家,既要有代表阳性的军人护国,同时,又要有代表阴性的文人治国。这样的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才能长治久安。

单以军事而论:正面战场又是阳,地下情报工作则为阴了。若只有猛攻猛打的勇气,而没有地下情报工作为依托,那么,这支部队顶多只是侥幸取胜,而最终都会难逃覆灭的命运。真枪实弹拼杀为阳,瓦解敌人军心为阴。若不战而屈敌者,这才是用兵之上策。但是,若只会耍嘴皮子,自己没有武力做后盾,那么,碰上不讲理的敌人,就只能自己灭亡。所以,军事上也要阴阳结合。

这种贯穿于整个中华历史文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军事、农业、医学、预测学、人居环境学等,无不被广泛应用的阴阳五行理论,既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那么,作为个人的修身、齐家又如何利用这些宝典呢?

古代钱币就是圆中有方。圆代表天,方代表地,天在外为阳,地在内为阴。外表为阳,所以做人要外面圆滑;内里为阴,所以做人要内心方正。若阴阳颠倒,把方正放在外面,那就是有棱有角容易刺伤人。若内心不规矩不正直,那么,就会招至别人讨厌,会失信于人,直至遭人唾弃。古代驭人之术,也要讲究阴阳结合。所以,要求做到刚柔并济、恩威并举。

第二、阴阳是互根的,是相互依赖的:

阴与阳,都是以对方作为自己生存的依据。没有阴,就不可能有阳。同理,没有阳,就不可能有阴。没有静,就无所谓动;没有下,就无所谓上。

封闭国门为阴,打开国门为阳。关着窗户为阴,打开窗户为阳。所以,改革开放是绝对正确的,也是不容置疑的。因为打开窗户总比不打开窗户好,道理就这么简单。但是,只注重出口创汇,而不注重国内生产的技术革新,这就是纯阳无阴。在国内不讲诚信,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掺毒害人,可出了国门别人不认帐,这就是只注重掺毒害人的阴谋,而不注重国际公约和国际标准的阳谋,这就是纯阴无阳造成的恶果。

国家管理者为阳,苍生百姓便为阴了。只有管理层而没有百姓不行,只有百姓而没有管理层也不行。你再怎么民主,也得选出个带头人来。同理,若只顾官员享受,而不顾百姓死活,那只能是自掘坟墓。因为,只有白天没有晚上不行,只有阳光而没有雨露也不行。只向土地索取,而不向土地补充肥料,这样是绝对绝对不行的!所以,我国古代哲学理论早就下了这样一条定律:“纯阴不生,纯阳不长”!。

《易经》中有个最吉祥的卦,就是《地天泰》卦。泰卦的卦象如下图:

— —中间有断口的横线叫做阴爻;连通而没有断裂的横线,叫做阳爻。

— —总共六爻,分上下两卦。上面三个阴爻组成一个卦,叫“坤”卦。

— —“坤”卦代表地、代表下、代表百姓、代表大众。

———下面三个阳爻组成一个卦,叫乾卦。代表天、代表上、代表官员。

———上下两个单卦结合起来就是复卦。复卦的名称就叫《地天泰》卦。

———画六爻是从下至上。本爻为初爻。三个阳爻在底下,叫做三阳开泰。

这个《地天泰》卦给我们揭示的玄机就是: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交融,互通一气,这样才是吉祥如意,万事和合的象征。

官员要下到民间了解疾苦,老百姓的民意要能够上达,官民交融亲如一家,这才是融洽和谐,繁荣富强的国家。凡事要以民作主,把民众捧在上,而官员甘心当学生在下听着,这样的国家,才能处之泰然,稳如磐石。若反之,天高高在上,不下降阳光雨露给地球,地气不上升与天空交流,作物就无法生长,人类就无法生存。这个卦,就是《天地否》卦。否(pi),是阻塞不通之意。

这就是一心要搞民主的人所反对的《易经》!这就是中了文革流毒而至今不能醒悟的人所痛斥的封建迷信!可悲呀!可悲!对自己一窍不通的东西就妄加批驳,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凭主观臆断就先给它定个罪名,这只能是受文革的影响才能造成如此的恶果!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没有政府的管理,个个都是称英雄、逞好汉,你抢我夺,你顶我撞,这样的国家,我还没有见过,我倒希望你们不信阴阳学说的超圣们创立一个给我看看。只不过,在你们创办之前,我敢大胆预测:不管你怎么弄,你最终还得按阴阳学说这个原则办事!你再怎么厉害,也逃不脱如来佛的手掌心!

第三、阴阳是相互消长的:

太极图中那两个一阴一阳的鱼,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一头鱼咬着另一头鱼的尾巴,在不停地游动着。这就是易学理论“阴阳消长”之说。红日从初升开始,一路慢慢爬,等到爬到天顶时,它就开始倒斜了。从红日开始倒斜的那一刹那起,阴气就已经开始生发了。如此这样日夜的交替、寒暑的来往,就是阴阳的彼消此长,此消彼长。因此,阴阳只有相对的、动态的平衡,没有绝对的、永久的平衡。这也就是说,阴阳在总体上来论,是基本上相对处于平衡的。这好比夏天,是阳性的白天时间长,冬天,是阴性的夜晚时间长。但就全年的总体时间来说,日夜是平均的。

阴阳在消长的过程中,临时性地出现阳盛阴衰或阴盛阳衰的情况时,这是正常现象,这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只有当阴阳之间出现严重的偏差,产生巨大的悬殊时,才会出现异常变化,产生病机。比如太极图中的阳鱼头最旺的时候是那么大,而阴鱼尾却那么细微,这时候其实就开始走向反面了。接下来就是由阳转阴了。所以,中国古代提倡中庸,凡事都不可走向极端。东方文化的魅力正在于此,料事于未萌之时!他还没有衰败,但我从他红得发紫的时候就可以判断,他将要转黑了。作恶遭报应也是如此,恶贯满盈了,自然就是报应的日子到了。诚所谓“上帝要叫他灭亡,必先让他疯狂”正是此理!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地支所对应的十二个月,地支之首的“子”,并不是正月,而是放在十一月。因为,冬至后一阳初生。在严寒之时,我国的先贤们就已经看到了暖和即将来临。同样,今天的子时,并不是从0点开始,而是从昨天的23点就开始了。我们伟大的先贤们,在最黑暗的时候,就看到了曙光,就知道光明即将到来。

阴阳若处于绝对平衡状态,就会停滞不前,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事物也就不可能产生动力,同样,人类也不可能健康壮大。现代科学发明的汽车、火车,就是阴阳消长的原理。先用气把连杆压下去,轮胎又利用压下去的惯性再升上来,再压下去又再升上来,这样周而复始,轮胎就转动了。所以,只有阴阳的不平衡才能产生动力。

有医学科学者做了这么一个试验,把一个人放在完全无细菌的环境中,这个人反而体弱多病,浑身不适。我就听说过好多极端爱清洁的妇女,反而得了妇科病的故事。这也就是阴阳消长的道理。若没有有害病毒的侵入,那么,专职消灭有害病毒的细胞就会懒惰。没有坏人的出现,警察局就只能改叫饭局了。所以,在命理上,就有木无金克不成材,金无火炼不成器之说。所以,恰当的阴阳失调,恰当的相克,还是好事。

我曾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故事,一个留学加拿大的学生,把每周换下的衣服打包,用飞机运回家里让父母洗;我曾亲自听一个出省旅游的妇女打电话给留守在家的读初中女儿,叫女儿不能用水果刀切苹果,因为怕把手弄伤;我曾亲自看到一对夫妻,不准十三岁的儿子吃鱼,说鱼刺会卡喉咙。有一次,一个沾点亲戚的妇女教训她女儿:“你现在不学会做家务,将来成家后怎么办呢?那个女儿说,将来就请保姆。我听后气愤地说:“你将来不沦落到给别人做保姆,就已经是最幸福的了!”。有很多父母拿三年困难时期那种苦来教育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听了都很反感,说父母老土,今后再不可能吃观音土了。我心里在想,你父母吃观音土还是挺过来了,只怕你到时候连吃观音土的福份都没有!你以为后面就没有苦吃呀,你到时候吃的苦,可能比你父母吃的苦还要大!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类若象这样下去,那岂不是个个都变成废物!

所以,没有动力压下去,就没有动力升上来;没有恰当的克制,就不会发展壮大。以贫富而论:富为阳,贫则为阴。所有小数富人所拥有的财富稍微比多数穷人多一点,这就是正常现象,这样反而可以促使穷人去争取、去奋斗。但是,如果贫富悬殊太大,多数穷人若连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那么,他们必定造反。所以,国际上给贫富悬殊定了一个点。基尼系数0.4就是临界点,若超出了这个警戒线,这个国家必将动荡!所以,只能恰当的阴阳失调,不能让阳过于走向极端,这才是治国之道。

这就是《易经》阴阳学说“阳极必衰,阴极必败;太刚易折,太柔则废”的深刻哲理。懂得了这些道理,至少在教育孩子上会明智许多。温室里是长不出撑天大树的,只有让孩子见风雨、历冰霜,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同理,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让他吃大苦、压重担,或者不顾自然规律地揠苗助长,那么,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人类如此,动物界也如此。若没有天敌的梅花鹿,那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还可能种类灭绝。

知道这些理论原理,我们就可以预测:如全国人民都来买股票了,个个都想赚,那么,谁来亏本、谁来出钱呢?当然只能是股票大跌,傻瓜出钱。如果楼市比全世界的房价都高了,严重脱离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这时候若楼市还不跌,并且若不是跌得一塌糊涂,那么,你大可把《易经》扫进历史的垃圾箱!并且,我还可以告诉你楼市的死亡点:天亮前有下黑,这就是黑夜即将死亡,天亮即将来临;重病之人突然清醒、突然胃口大增,这就是马上要去世的征兆;敌人不顾一切地攻上来,这说明他已打算死了!这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就是死亡点。同时,我们还可以推测未来的事:正气永远会有,而邪气永远会存在。等到电脑再没有病毒侵犯的时候,迷信西方科学的人,你才有资格反对中华传统文化。

第四、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阴阳相对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既由阴转阳,或由阳转阴。比如人生得病,若感受严重的风寒,就会发热。若发热到极点,则反而怕冷。晴久必雨,雨久必晴。黑暗久了必见光明,光明久了必见黑暗。古代名著《三国演义》开篇就是:久合必分,久分必合,此乃天下大势。元末处于底层的农民,一跃身就在明朝处于国家高层管理者的地位。等等这样一些阴阳转化的事实,都可以为“阴阳相互转化”的理论作明证。所以,阴阳是永远交替轮回、周流不息的。所谓“乐极生悲”这一哲理,也就是说明阴阳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

若把阴阳转化用在人类本身,那就说明坏人若通过他人的有益教育、开导,以及处于讲信用,讲文明的大环境下,或者,有些人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修炼,他也可以变成一个好人。同理,一个本身并不歹毒的好人,若处于充满恶习的大环境中,到处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他逼得没法,想做好人也做不成了,想不做坏事也不行了。于是,好人也可以变成坏人。诚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

第五、阴阳是不纯的——阳中包阴,阴中包阳。

我们再来看一看太极图:白鱼的眼睛是黑的,黑鱼的眼睛是白的。这就说明阴中必有阳的存在,阳中必有阴的存在。白天也有黑暗的地方,晚上也有星光灯火明亮之处。男人为阳,女人就为阴。代表阳性的男人,其外表属阳,内脏就属阴了。表现、表露的就属阳,埋藏在心里的思想和动机就属阴。阳刚的男人也有柔弱的一面;阴柔的女性也有刚烈、强旺的一面。有的男人比女人的心还细,有的女性那敢想敢干的劲头,比大丈夫还大丈夫。所以,阳中必定有阴,阴中必定藏阳。一个集团臭名昭著,但这个集团里,也还有一些好人。比如二战时,就有德国的义士参加苏联红军抗击德国法西斯,日本的义士,参加八路军抗击日本法西斯。一个好人,他也可能做过坏事,一个坏人,他也可能做过好事。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也。好事,很可能就包藏着祸根,祸事,说不定也孕育着福胎。诚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是也。这就是阴阳鱼中,阳鱼有点黑,黑鱼有点白的玄机所在。

结语:

作为历史文化的总法,被中了文革流毒而至今未清的人们痛斥为封建迷信的东西,通过这样一解剖,大家就知道这纯粹是自然的东西了。你实在要说它不科学,也顶多只能说它没有加化学催化剂。然而,化学的东西现在人们又不喜欢了。尼龙布、的确良这些化学纤维,人们最终又抛弃了,还是改穿纯自然的棉布。科学发明的饲料添加剂,喂鸡是长快了,但是,这些鸡所生的蛋,人们都不想吃了,个个都想买点土鸡蛋。近来看到报道说,科学的转基因玉米,对北方农业,简直就是带来了一场灾难。并且还很可能对我们的下一代造成健康上的伤害。

有人担心《易经》太土、太自然、太唯物了,建议要象女人那样化点妆才好,尽量往西方靠拢。将天干甲,用大A代表,将地支子,用小a代表,地支丑,用小b代表,地支寅,用小c代表,这样就科学了,这样就会被人们接受和喜爱了。我说:“我喜欢的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这种美。有的女人化妆,我觉得她简直就象个妖精了,我怕”!

所谓唯心,就是眼睛并没有看到什么,而只是凭心里想象有什么东西;所谓唯物,那就是以眼睛看到的实物为标准。我真想请问毛泽东,《周易》的唯心又在哪里呢?你自己相信又不准别人相信,你这不是明显地在愚弄人民吗?!

《周易》是文化的源头,《宪法》是万法的总纲。既然一切法律都以此为基准的宪法都没有问题,那么,聪明的您总要相信那些分支的子法了吧?相信了,并且举一反三地去领悟,您不但可以知道过去,而且,还会预知未来。因为,拿阴阳学说这套理论,可以去检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司马迁说:“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成为一个聪明者,就是要在事物还没有形成之前就要看清它,至少要看出个端倪。料事于未来之时,防患于未然之前,这正是中华民族最最值得称道的思想和精神。那么,预测,又何罪之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