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夏丏尊先生优美文案赏析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悼夏丏尊先生优美文案赏析

把悼夏丏尊先生这篇短文压缩成作文素材

) 书法,很美的一种艺术,闲暇之余,练练书法,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好办法。

学好书法也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果真这样.,但经过两个多月的书法练习我也学到了很多.至少我们学习它可以了解更多的书法知识写字技巧.还能了解一些历代书法家和书法家的作品.特别是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与耐性. 学书法,如果真的投入当中的话,你可以感受很多的乐趣.果真没错,我们起初接触到的是篆书,然后过度到隶书,接下来是楷书,每种书法字体都有它的特点.我觉得篆书的笔画是非常优美的,隶书是比较柔和的,只有楷书是挺拔有力,有气势的.而且我个人比较偏爱楷书,特别是颜真卿的楷书.因为我能感受到它的神,所以每次我写的时候,都能胸有成竹的写好每个笔画的形,写的时候我都没想到要怎样的顿笔,收笔,提笔什么的,但只要心中有它的形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要真的学好某种字体风格,也就是说某个历代书法家的书法风格也是不容易的。

首先你得对所历代书法家和他的作品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要掌握他的书法特点和运笔技巧.其实书法的境界确实是无穷大的,你要学好它,真的得花时间,我们要花时间去领悟某种字体风格,多去了解些书法家的时代背景和他作品诞生的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掌握某种书法风格.学书法,我认为我们最好还是得从临摹开始,我们要注意向他人学习,向他人的优点学习,把他人的好东西吸收过来,才能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如果不向他人学习,就不能丰富和造就自己。

当然在临习前人的作品时也不能盲目的临,要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要注意对名帖进行研究,要取其长去其短,为我所用,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点。

最后,我觉得学好书法,也得有一定的审美要求,写出来的作品要有美感。

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断超越自我。

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追求美的风格,看一幅书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划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

由于每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

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才能从容地走进这一人类书法艺术的殿堂。

“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够学好书法的。

书法艺术是国人的骄傲,我们要一直骄傲下去!文章来源:耿庆泉书法艺术.(2) 看着外面大片大片的雪花在空中飞舞,纷纷扬扬、飘飘洒洒,联想到来年的春天我们南京的梅花一定会开得比往年更加鲜艳,我又回想起了我学习书法的经历。

《悼鲁迅先生》读后感

内容简介:1924年的初秋,我慕名转学到春晖中学求学。

那时的春晖中学校长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夏丐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刘大白、王任叔等一批在国内堪称一流的名师硕彦和青年才俊执教于此。

加上先进的开放的教育思想,使春晖享有很高的声名,故有“北南开,南春晖”之美誉。

春晖中学以教育爱国、民主的号角召集了如此诸多的饱学硕儒汇聚于白马湖畔,不仅对旧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教育当局的保守、落后和反动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在教育革命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同时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也有颇为丰厚的收获,形成了朴实无华、恬淡清新、自然流畅、意蕴深远的白马湖特色的作品群和作家群。

这些创作于七八十年前的文学作品,至今读来还是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

作者简介夏丏尊(1886—1946),原名铸,小名钊哥,字勉旃,号闷庵、丏尊,上虞崧厦人。

出身于商人家庭,父为秀才。

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出版家。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取秀才。

二十八年考入上海中西学院,次年考入绍兴府学堂,一年后辍学任塾师。

三十一年赴日本留学,三十三年因学费无着辍学回国。

次年经许寿裳推荐,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兼任舍监和国文教员。

先后与鲁迅、陈望道、许寿裳、刘大白、李叔同、丰子恺、朱自清、俞平伯等同事。

两级师范改为浙江第一师范后,仍任国文教员,并被选为校友文艺部部长,创办《校友会志》,加入南社。

1919年,与沈仲久、经亨颐等编辑浙江教育会刊物《教育潮》,支持新文化运动,与陈望道、刘大白、李次九合称为“一师”的“四大金刚”。

1920年,应湖南省第一师范之聘去长沙任教,与毛泽东等共事。

1921年,应经亨颐之邀回上虞春晖中学任教,并在白马湖畔盖平房定居,取名“平屋”。

邀集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等名师来春晖任教,招来许多外地和本地学生,苦心经营,立志把春晖办成全国的模范中学。

1924年起,兼任宁波浙江省立四中国文教员。

其时,利用课余时间,翻译并出版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小说《爱的教育》,创作了散文集《平屋杂文》等。

1925年3月,拿出全部积蓄与朱自清在上海发起成立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学园、《立达季刊》及《一般》月刊。

1926年,开明书店成立,出任编辑所长。

1927年,应聘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0年起,创办《中学生》杂志,次年3月任社长,叶圣陶任主编。

与叶圣陶合著《文心》一书,即在该刊连载。

1933年,为帮助失学青少年自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和谋生的必须艺能,开办上海市私立开明函授学校,自任校长。

1935年,与叶圣陶合编初中文科教材《国文百八课》。

1937年,又合编《初中国文教本》(6册)。

1936年6月,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当选理事并被推为协会主席,任《新少年》杂志社社长。

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创刊,任编委。

1938年至1940年,应邀到上海南屏女中任国文教员。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拒绝为日伪办事。

1942年12月,被日本宪兵司令部逮捕,以“我是中国人,不会给日本人干事”,拒绝出任日本人办的杂志编辑,经友人内山完造等保释出狱。

抗战胜利,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并发起组织中国语文教育会。

1946年4月23日,在上海病逝,墓葬上虞白马湖畔。

4月27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悼夏丏尊先生》,誉为民主文化战线的老战士,为文化运动和民主运动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86年6月15日,由巴金、叶圣陶、胡愈之、周谷城、赵朴初、夏衍等人发起在上虞举行了夏丏尊诞生100周年暨逝世40周年纪念大会,海内外各届人士1500多人参加。

我们学过朱自清写过的什么课文

六年级下册的语文第二课散文《匆匆》 匆匆 作者: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为什么号秋实

朱自清,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

1916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22年,他同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

1923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毁灭》。

1926年10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景》。

1931年到英国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

1932年回国主持清华大学文学系。

1947年,他为北平当局任意捕人发表抗议书,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宣言上签名。

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后因胃病复发,医治无效,终在贫病中死去。

死前,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

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9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著名记者柏生写的文章《永远怀念朱自清老师》。

文章说:记得1946年,朱自清先生从昆明西南联大回北平清华大学继续任教,那两年,正好我也在清华大学读书。

在文学系里,我选了朱先生的课,大约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史专题研究》、《历代诗选》等课吧

先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教学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这批青年学生。

当时朱先生因8年抗战中长时间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胃病时而发作,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

但每次上课,他仍然认真备课写讲义,课堂上板书一笔一画从不潦草。

朱先生不仅在课堂认真讲学,课下,还同我们青年学生一起探讨问题。

他总是那么谦虚,对我们既循循善诱,又非常尊重我们的意见。

甚至先生自己写了文章,也常常要倾听同学们的意见。

学生写了读书报告或学术论文,朱先生总是认真仔细地加以批改指导,甚至一句话,一个标点,他都从不放过。

至今,我还保留着朱先生用铅笔为我修改过的一篇学术论文。

1947年10月中国文学系举行迎新大会,1948年元旦中国文学系在余冠英教授家里举行新年同乐晚会,朱先生都参加了,而且和同学们一起扭秧歌。

朱先生对当时从解放区带进清华园里的秧歌,十分感兴趣,他非常有兴致地挤在我们男女同学的队伍里,进三步退一步地舞起来,而且学习得最认真。

当时朱先生虽然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但他那种向青年人、向新时代学习的认真严肃态度,令我们十分感动和敬佩。

我记忆最深的是,1948年元旦晚上,在余冠英先生家里开同乐晚会的那感人的场景。

那晚,朱先生带病,但是还兴致勃勃地和同学们挤在一个行列里热情认真地扭秧歌,同学们以民众喜爱的风俗,亲昵地给他化了装,穿上了一件红红绿绿的衣服,头上戴了一朵大红花。

朱先生呢,对这来自解放区人民大众化的演出形式和内容,表示十分支持。

他这种精神使在场的许多师生深受感动。

但我至今内疚的,是那晚不应让朱先生吃元宵,虽然他只尝了一个,但第二天胃病又发作,幸好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朱先生在清华这段时间,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是极为亲密融洽的,他既是我们的严师,又是我们的慈父。

在学生身上,他花费了多少心血啊

虽然朱先生的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但仍强忍着病痛,为我们上课,阅改论文报告,而且对我们学生运动表现得越来越积极支持了。

我们学生举办的各种文艺、诗歌晚会,朱先生总是高兴地来参加,而且会上还发表了受到学生热烈欢迎的讲话。

在办学方针上,朱先生也很有自己的见解。

在朱先生的主持下,中国文学系制定了用新的观点研究旧时代文学、开创新时代文学的办系方向。

朱先生自己不论在古典文学、新文学以及文学批评、语文教学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948年夏天,大学毕业考试结束后,党组织决定调我去解放区学习。

离开清华园的前一天,我怀着依恋的心情,来到北院十六号朱先生家里,向他告别。

我只说有事要离开北平一段时间,回来后一定再来清华园看望他。

多思的朱先生,大概猜到了我是去解放区吧

他凝神地望着我,轻声地说:为什么这样匆匆地走了呢

我无言对答,这是组织的决定啊

我真后悔当时为什么不明白地告诉朱先生我是去解放区呢

谁料到这一别竟是我们师生最后的一次会见。

记得,那天朱先生说了许多勉励我的话,分别时,朱先生不仅把我送到家门外,还缓缓地送了好几步路,然后伫立在院里望着我。

我一面摇着手,一面回过头,望着朱先生,直到再也看不见他的影子时,我才若有所失地发觉泪水已经模糊了我的眼睛。

朱先生1948年8月12日病逝的时候,我正在冀中解放区泊镇学习。

大约是隔了一两天,我才得知他因胃病复发,送到北大附属医院,手术后几天便凄凉地病逝在医院的病床上。

在解放区突然听到这个噩耗,一种难以抑制的悲伤萦绕在我的心头。

我独自坐在一间农民的小屋里啜泣着,窗外天阴沉沉的,落着细雨,仿佛和我一样在悲泣哀伤。

朱先生那清癯温和的面容,穿着一身淡黄色半旧西装,一手拿着书,一手携杖,慢步走在清华园林荫路上的身影,以及课堂上朱先生一板一眼、认真讲课的情景,又一幕幕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怎不令我深情地怀念啊

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入中学学习。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

他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江苏的多所中学任教,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

此外,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朱自清于1919年底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

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学研究会8位诗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内收朱自清的诗作19首。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

他的诗,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韩伯画往俄国》《羊群》《小舱中的现代》等,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

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以散文为主。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这一时期,朱自清的散文着力于揭示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暴行和帝国主义的罪恶,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充满了热爱和同情,表现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的热情、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正直诚实的性格。

朱自清写得更多、也最为人们称道的则是写景抒情的篇什。

这一类散文在艺术上呈现出多样而又统一的风格。

记述秦淮河风光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抒写静夜里独自漫步池边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绝佳名篇。

这些满贮着诗意的散文,于新异独得的观察和委婉有致的描写之中,寄寓着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黑暗现实面前怅然若失的寂寥和郁闷。

《背影》则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真挚强烈的感情,描写了家庭遭到变故,父亲到车站送别远行的儿子这一极富情味的动人场景,“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叶圣陶《朱自清新选集序》)。

朱自清以其散文的娴熟高超的技巧和缜密细致的风格,显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被公认为新文学运动中成绩卓著的优秀散文作家。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

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自此与闻一多同事论学。

1934年出版的《欧游杂记》和1943年出版的《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

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

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

叶圣陶曾指出:讲授中国文学或编写现代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佩弦先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初名长沙临时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4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

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终于成为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死于贫病交迫之中。

毛泽东称赞他和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摘自《别了,司徒雷登

》)。

朱自清在抗战胜利后写的杂文收入《标准与尺度》(1948)和《论雅俗共赏》(1948)等集中。

这些文章主要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抨击,显示出他思想的演变和视野的开阔。

这一时期,他还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的文章,先后结集出版的有《经典常谈》 朱自清先生的《诗言志辩》、《诗言志辨》、《新诗杂话》、《语文零拾》等。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小传,我想先生是为了勉励自己————“春华秋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