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获奖感言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失孤获奖感言

看《失孤》有感 500字

第一篇:电影观后感  去看的时候,已经抱着了会被煽情的心情。

但是没有,看完之后突然觉得心里一暖。

影片最后看着雷泽宽骑着摩托车再度启程,画面褪去,就想起了在春晚上唱的。

这首由自己填词的歌,或多或少的诠释了他对雷泽宽的理解。

  回家的路 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  数一数起起落落的旅途 多少的笑 多少的哭  回家的路 数一数一年三百六十五  数一数日子有哪些胜负 又有哪些满足  在里,有着丝丝悲凉酸楚的诉说,也有着挣扎呐喊的发泄,更有向天讨要公理的怒泣。

剧情的推进从雷泽宽的一个线索开始,根据网友的提示在泉州有一个孩子和他的儿子情况很像,今年17岁,腿上有伤疤。

一路波折雷泽宽最终来到了泉州,在这一段导演在叙述上略显不足,作为自己的荧屏处女作,在影片开头同时处理三条线索,让观众难以迅速带入,很多次疑问谁是谁的孩子?另一个女的又是谁?但是的演绎弥补了这一点,看到自己苦心寻找的孩子就在眼前,雷泽宽更多是犹豫,害怕,越想得到,越怕失去。

相认之后知道并不是自己的孩子仍坚持让自己回去,想做一次亲子鉴定。

很难想象这对坚持了15年的父亲是怎么样的打击。

  通过影像,观众能时时体会到主人公撕心裂肺的悲痛与煎熬,还好,这时候出现了。

这个4岁时被拐卖的年轻人,投出了试探雷泽宽那些欲解之谜的问路石。

殊途同归的遭遇,让两颗受伤的心如父子般开始相互依靠、相互包容,也相互给予。

  “!!”  “你要停下来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场景,两人走在路上,曾帅被街边的小店吸引,雷泽宽发现身边的曾帅不见了之后,着急的在街上寻找,那一刻雷泽宽真的害怕了,害怕再一次失去,感同身受的明白到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在看到我们调皮之后,严厉的责骂,爱其实就是那份对你的小心翼翼。

  在那个凉夜的街巷,曾帅在雷泽宽的怀里睡着了,雷泽宽细心地往曾帅的身上添加衣服。

此刻,曾帅的眼角滑落泪水,他看似无意地往里面翻转了身子,把头深深地埋进老雷的臂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个如默片般的镜头,看得令人心碎,也让我顿悟电影所释放的主题:失孤,既可以理解为失去了孩子,自己变得孤独,更可以理解为失掉孤独。

主人公都曾被罪恶剥夺了完整的人生,如今彼此却在不同的生命缺口处得到了圆满的咬合,并谨慎地掩埋起心照不宣的那份孤寂之困。

  作为女导演,有着女性细微的观察——在 《失孤》里,她没有刻意去传递愤怒的情绪,反而极大可能地收住悲情的袋口,努力展示其“不放弃、有希望”的明亮主题。

雷泽宽用那种明知眼前不是自己儿子却偏执请求“相认”的心酸绝望,来劝阻曾帅不要去和明知不是自己亲妈的“失子母亲”相见,因为错位的不舍只会令当事人最后的精神底线全然崩塌,雷泽宽不想让受害者尚留的希望被假象侵扰。

这是一种高级的艺术表达,也是一种理智的现实诉求。

害怕的不是失去,而是因为失去而失去更多。

  回家吧 幸福  幸福 能抱一抱父母  说一说 羞涩开口的倾诉  灯火就在 不远阑珊处  “世上有那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是我?”  这是雷泽宽最后的追问。

  而在我们中有大部分不是,换言之其实你已经是很幸福中的一个。

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幸福,就像歌词里说的:幸福就是能抱一抱父母,说一说 那些羞涩开口的倾诉。

  幸福,其实就在你不远的阑珊处。

  第二篇:观看《失孤》有感  有了去年执导的,拐卖孩子这个社会议题在大银幕上重新被点燃起来。

《失孤》同样如此。

这部电影和一样,都是以主角寻找自己被拐卖的儿子为主线。

里在后半段加入了扮演的“拐子佬妻子”的视角,把拐卖孩子的社会问题复杂化,在伦理上让观众陷入一种思考的困境:被拐卖孩子的家庭固然值得同情,那么拐卖孩子的家庭,说不定也有难言的苦衷呢?  而到了《失孤》里,除了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寻子的主线,也有一条副线——扮演的曾帅。

他是被拐卖的孩子,买他的家庭最终说出了真相,而他也开始了自己寻找亲生父母的旅程。

在这条副线里,故事为我们揭露了过去拐卖故事里不常见的一面:被拐卖的孩子如何寻找生父?  电影里,曾帅对雷泽宽说,你寻找孩子,可以大张旗鼓,到处宣扬;可我找自己的父母却不能。

不能的原因有很多,和他一起被拐卖的同村青年,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他乐享其成,不愿意再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曾帅理解他的这种做法,因为万一亲生父母有了新的孩子,过得幸福,可能这些年来从未想过寻找他;又万一父母家里条件很差,要是相认了,过得不如现在的生活好呢?  血浓于水,这是个看上去无须质疑的事实,但当生物学上的血缘关系遭遇到众多现实问题挑战时,儿女和父母的“寻找”、“抛弃”、“相认”,都成为了一个不太容易解决的棘手问题。

  所以,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寻子线,在电影里被淡化。

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夺走,十多年来穿越整个中国不停寻找,风餐露宿,受过多少苦可想而之;但是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实在太多,每年成千上万被拐卖的孩子,虽然残酷,但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悲惨故事是在是太常见了”这个现状;再加上《亲爱的》里,与张译的那条寻子线已经足够凄惨,足够真实,足够有代表性,所以在《失孤》里,没有对雷泽宽的15年寻子故事进行写实描述,只是用了几个重点去点缀出雷泽宽在现实里遭遇到了种种痛苦折磨:车祸、被殴打、被警察追、被城管追、被渔民围攻……  雷泽宽在寻子路上挨过打,受过饿,摔过跤,上过当,却始终没有放弃,是冥冥中亲情的召唤,也是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父亲的自我救赎,曾帅则曾在找到亲生父母后,困惑于养父和姐姐的情义,对生父的生疏,这样彼此对照,就是影片对现实的思考。

从东方人的情感来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血脉深情,骨肉相连。

可是当亲人离散之后,怎样面对,是像雷泽宽一样苦苦寻觅,还是凭其自然,是一道没有对错的选择题,而对于那些无法从内心深处原谅自己弄丢了孩子的父母来说,也许这没有尽头的千山万水,才是一种靠岸。

严惩不贷与严惩不怠

孝心之真切,叹我辈才疏学不敢冒昧唐突能举荐祭文一篇,以资。

    维  万物潜遁之时,家祖冥寿之日。

虔备香楮财帛 、三牲素果 、时蔬素酒 ,奠于祖坟前而泣曰:  祖诞于光绪廿七年,历清、明国、新朝,卒于新朝45年,享寿八十三载。

吾祖初诞,家资颇丰,幼承庭训,衣食无忧。

四代单传,责任维艰,礼师于塾,问道求惑。

初识四书,渐晓微言大义;新学五经,略通为人正理。

清之末运,国刁民闭。

家道中落,问师五载而辍;青春稚童,求道之路告终。

曾祖染疾,族内无依,延医问药,吾祖力行。

内侍病榻奉汤,外接营生济家。

卧病五载,曾祖西归;家失栋梁,远船迷航。

年未弱冠,稚肩挑重担;懵懂少年,识尽愁之味。

及长,娶赵氏之女。

家无外借之资,顿无隔夜陈粮。

先育长姑,后继二姑,吾父行四,吾叔行七。

家添二男,吾祖眉展,上慰列祖之灵,下抚二男五女。

时及壮年,子女成行,姑女外嫁,父叔成家。

父未谋职于外,叔亦耕种于田,耕读之余,绕膝祖前,天伦尽享,三代成欢。

开放肇始,家庭联产,生活渐丰,愁眉略展。

天不遂愿,祖母驾鹤。

南雁缺侣,哀哀孤鸣;琴瑟失谐,鸣凤噤声。

  吾、兄二人,尊祖尤爱,常授做人之理,时谈治学之道。

幼习书法,祖常训曰:夫习字者,先必心正,次者身正,再则笔正,眼观笔,笔观心,下笔如疾水行舟,运笔如内湖摆渡,方字字端庄,不偏不倚。

幼时懵懂,未悟个中深意;岁流年长,方明话语情真。

语于练字,实谓做人之墨绳。

孙虽不才,不负吾祖苦心;吾辈愚钝,谨奉大德遗音。

此训后辈,是为家训

  吾祖在日,兄考读师范,已为人师;予就读农专,前途未卜。

吾祖独自常乐,言未及彼,吾辈自明,祖所乐者,毕生宏愿:重振家声,二子不负

是年寒假,开学在即,吾祖染疾,卧病多日,心存不忍,踯躅不行。

辗转至校,不足廿日,接闻丧报,肝胆俱裂。

告假还乡,吾祖已逝二日也

青山呜咽,绿水含悲。

失慈祖而日月昏,悼先颜而天地沉

祖恩如山,祖恩似海,祖恩孙辈何以偿

悲夫,痛哉

  想吾祖:诞于清末,幼无愉悦之年;长于民国,壮无舒心之岁。

享寿八十三载,护吾一十九秋。

未尝玉食珍馐,未著锦衣华服,不嗜烟,拒酗酒,澹泊一生,月洁风清。

撒手之时,未谈身后大事;弥留之际,尚念孙辈前途。

谓吾父曰:此生无憾,唯膝下二孙尚在学中,未来竟未知也

语毕泪下,撒手人寰。

呜呼

痛哉

未聆遗训,孙之不孝,未瞻遗容,孙不孝大也

  吁嗟

吁嗟

苍天负我,我负祖也

袒荆负首,痛陈哀思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何况人乎

祖于病中,吾未奉汤药于前,未睹遗言在后,常怀孝念于心,独缺孝行于身,此大不孝者。

吾恨一也。

  祭之丰不如养之薄,子欲养而亲不在。

杏坛可有回天妙手,助祖延年;悟空可借九转还魂,护祖返生

家境渐宽,然天不假人愿,吾祖未享四代同堂之乐。

吾恨二也。

  吾祖逝后,逢清明、中元之日,俗务纷扰,未与坟上添土,未于坟前奠香。

唯,悔不能再听聆教,痛难再见亲容。

忝为人者

吾恨三也。

  呜呼

十五载,物相似,人已非。

  父过花甲,两鬓含霜;孙逾而立,家业俱成。

兄执教于晋原,予求职于外方。

祖愿已了,吾祖知乎

吾祖知乎

  兄育一男,吾抚一女。

曾孙聪颖,求学于邑;孙女乖巧,绕膝承欢。

家门幸甚,谱后续人。

吾祖泉下有知乎

  祈愿吾祖,频临吾梦,亲聆垂训,如睹真颜。

诚然如斯,吾愿足矣

  呜呼哀哉

伏惟尚飨

关羽是如何失去荆州的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

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

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

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

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西游记中有关树精的那一段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写那一段

这色难之一木仙庵三诗“在西游记中是挺特殊的一难。

唐三荆棘岭上被几个树精藤怪摄去与他们会友谈诗。

谈着谈着,杏仙美眉出场;树精藤怪们摇身一变从诗人隐士变作了“媒人” “保人“非要把杏仙MM嫁给三藏不行;直到悟空一声“师父”才把那些树精藤怪们吓得不见了。

这一难特殊处在于这些妖精们并没有打算伤害唐僧,对于唐僧肉也无甚兴趣;而在清风明月之下,风雅的作诗酬酢。

只是最后强要唐僧与杏仙成亲一出煞了一番风景,勉强凑做一难:“色“难。

在第九十九回观音菩萨清点三藏的灾难簿子时,这一难称为“棘林吟咏五十二难“, 似乎的确名不副实。

四名隐士分别为:劲节公(即松树),孤直公(柏树),凌空子(桧树),拂云叟(竹)。

这几位树精们都有了上千年的修行,能吟诗作对;他们各自给自己的名号简直概括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向往的一切特质:“凌空拂云“,又能“劲节孤直“。

而另几名植物妖精则是:赤身鬼(枫树),杏仙(杏树),还有丹桂,腊梅两名丫环(女童)。

基本上这几位妖精已经凑齐了文人们所向往的一切:隐士美女女童侍仆;加之他们还能经营出一片“仙境人家“,“隐逸去所“,生活堪称完美。

可是,百美终有一瑕:四个老头子还是觉得寂寞,寂寞

对,寂寞。

读书读人我常常如此,以自己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代入思考,往往会有些感触,或者会心微笑。

和我写一些关于西游的小文相似,当初写得寂寞,不知道如何,想发出来看看,听听,回响,交流。

四个老头子我想也是如此吧,修行了很多很多年,四个人日日相对吟了不少诗歌作了不少的对联,千年下来,四个隐士是不是觉得对方开始“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了

又则,四个人挤在一起闭门造车,到底各自水平如何不能确知。

如同理工科出身写的文章想得到文科生的首肯,四个妖精的诗歌水平是否也需要一个来自于“锦绣之乡““教化之地“的真正的 “人“的承认呢

于是,唐三藏就是这么个极佳的候选人。

他来自大唐,自小修行,是个有道高僧。

于是四个老头子趁此“风清月霁之宵,特请你来会友谈诗,消遣情怀故耳。

” 从前读西游,常常直接跨过里面的诗词歌赋,总觉得是些陈词滥调,与小说情节不大相关;不耐,不耐得很。

其实“省略“之处的信息量大得很,最好的例证莫过于红楼梦之判词,而西游记也不例外。

细细一读这短短的一段“木仙庵“之难吧。

这一难的文字大部分是诗歌。

四位树精首先开始自我介绍,文人隐士的自我介绍别有一番不同。

他们四位更为不同,因为句句都是“自我吹嘘“。

“非凡辈““远俗尘“ “傲风霜“等字眼触目可见。

且用拂云叟的自我介绍为例吧: “岁寒虚度有千秋,老景潇然清更幽。

不杂嚣尘终冷淡,饱经霜雪自风流。

七贤作侣同谈道,六逸为朋共唱酬。

戛玉敲金非琐琐,天然情性与仙游。

” 拂云叟说自己现在虽然老了,还是很潇洒;虽然经历不少风霜雨雪还是有一番风流态度;接着他把自己与晋代竹林七贤,还有唐代的竹溪六逸比肩,总结自己是“天然性情与仙游“。

竹林七贤也许人们都比较熟知,是魏晋的几名风流名士,包括有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据说这几个人成日谈诗论酒,啸傲山林。

而“六逸“则是说的唐代天宝年间,李白到山东任城做客,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该等,结社于竹溪,故号“竹溪六逸“。

这十三个人好歹算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人物,拂云叟却说与他们“作侣同道“,“为朋共唱酬“,口气不能说不大。

倒是唐长老调子挺低,说道: “四十年前出母胎,未产之时命已灾。

逃生落水随波滚,幸遇金山脱本骸。

养性看经无懈怠,诚心拜佛敢俄捱

今蒙皇上差西去,路遇仙翁下爱来。

” 有底气的人调子反而低,无底气的妖精还未真正做诗,号子就先喊得很高。

并且我深深的怀疑,他们那些“自我介绍“之诗是否已经吟过很多很多遍了;只是今日终于有机会在外人面前展示。

写到这里,想起一则关于伊丽莎白泰勒的小故事。

说是她当年提名奥斯卡奖女主角后,便在家里对着镜子苦练获奖感言;后来泰勒果真拿下最佳女主角,终于如愿以偿的表演了自己的那一番声情并茂声泪俱下的获奖感言。

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高调出场,往往会黯然收场。

咱先不说那么远的,还是继续欣赏四位树精的表演吧。

在自我介绍之后,树精们向三藏 “请教“禅法; 虽说四老侧耳倾听,觉得“无边喜悦“,似乎要“稽首皈依“;其实别当真,因为拂云叟马上站出来说啦:我们和你不同,你说的这些对我们统统没用(“我等生来坚实,体用比尔不同“……道也者,本安中国,反来求证西方。

空费了草鞋,不知寻个甚么

)。

我说,那你还请教什么呀

这简直是我当“知心姐姐”“居委会大妈“的情形的翻版。

有时朋友们遇到难处,向我述说烦恼,征询建议。

而我往往发现一番苦口婆心,如同开水浇在石狮子上—毫无用处;我说如此如此,她说如此如此不行;我说这般这般,她说这般这般不好;。

说来说去,我发觉原来她们只是想找个人说说,我只要耐心的听,认真的点头,用眼神和姿势表达出同情和理解就好了。

而“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位树精也是如此,他们要的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交流“;他们要的是“展示”和一些“承认“,以遣寂寞之涯。

到此处,四老还不算太失体面。

接着,拂云叟请众人入“木仙庵“饮茶。

此时的三藏,很值得表扬,因为他竟然有了自我保护意识,偷偷看到四老都把那茯苓膏吃了下去,才吃了两块,殊为难得。

饮茶之后,五人开始联句;联着联着,十八公慨然要“顶针“联句,这简直是要了四位树精的老命。

看看他们联的什么吧: 唐三藏:“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 劲节公:“春不荣华冬不枯,云来雾往只如无。

” 凌空子:“无风摇拽婆娑影,有客欣怜福寿图。

” 拂云叟:“图似西山坚节老,清如南国没心夫。

” 孤直公:“夫因侧叶称梁栋,台为横柯作宪乌。

” 扑嗵

简直不通! 李卓吾自然比我懂诗,五人唱和未完,实在忍不住就在此处评道:”一伙歪诗,堪笑,堪笑。

“ 做出一伙歪诗还不够,四老仍要三藏“请赐教全篇“他们好“勉强而和“。

再往下细细一看,每一句诗仍是说自己;说自己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有仙风道骨,如何如何有气节,如何如何有才华。

那么美好的夜晚,他们不咏月,不眠风,而是抓紧一切机会自我标榜。

其实整个儿的唱和酬酢过程中,他们几位基本在“自说自话“;并没有“交流“ 和“反应”。

很多的时候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谈话也与此极为相似。

我们似乎在“谈话”“交流“,其实是我说我的,你说你的,她说她的。

说童年,化妆品,说老公男友,她说的时候,我便在肚里构思回想,不在意她在说什么;我说的时候,她要抢着我的话头,因为她觉得自己的故事更有趣。

说来说去,最后其实只说了一个字:“我“ 。

我们是那么汲汲于表达自我,寻找听众。

四位树精和唐三藏在此月白风清之夜,做的就是这么件事情,只是方式不同。

周传雄唱的寂寞沙洲冷这首歌的歌词什么意思啊?

我觉得是对前女友的怀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