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读后感言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声律启蒙读后感言

声律启蒙读后感300字

我最近爱读爸爸给我推荐的《声律启蒙》,这本书作者是清朝的张思岩,共二十二卷,收有著名词家四百三十四人的作品。

这本书写得还不错,就是这本书的印刷和正常不一样,文字是竖着排版,读的时候需要反方向翻,这让我觉得很奇怪。

于是我问爸爸:“为什么这本书是反着翻呢?”爸爸说:“古籍都是这样的,是古人的习惯。

”我记得第一句是“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

”读着朗朗上口也很好记。

但是有些文字我从来没有见过,它的解释也很让人费解,比如说:疎墉(我不知道是哪个疎墉)的意思是懒也。

有些人根本就看不懂,只有文学修养很深的人才能看懂,比如说像我就看不懂,不知道我爸爸能看懂不,不过我爸爸说看不懂不要紧,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还有,这本书是押韵的,什么叫押韵?就比如说一(代表条目)东(代表韵脚),那么许多句子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ong(如东、中、空等等等等)。

我读《声律启蒙》的收获:一是认识了好多生字,能够非常熟练地查字典,二是学会了很多近义词和反义词,比如近义词有“金对玉,宝对珠,玉兔对金乌”等等,反义词有“邪对正,假对真,幽对显,寂对喧”等等。

三是读《声律启蒙》让我感觉到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我学会了很多对仗工整、语句优美的对子,如:“鸟翼长随凤兮洵众禽长,狐威不假虎也真百兽尊”。

学习《幼学琼林》和《声律启蒙》有什么感悟

《幼学琼林》是我国明清以来广泛流行的儿童蒙学读物。

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了天文地理、君臣父子、婚姻家庭、衣食住行、制作技艺等传统知识的大部分内容,可以称得上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

《声律启蒙》是一本专门训练儿童作诗、对对联、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全书文字优美,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对读者学习掌握对联这种文学形式极有帮助。

其目的便是想在教儿童学作对联的同时,为以后学习古典诗词写作打下基础。

声律启蒙里面的好句有那些

美丽而漂亮,如获至宝,她的笑容可掬

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去正确的意思是什么

一、平  一般来讲,话里的第一、第二声(既阴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诗词声韵的“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

如以普通话发音作为韵的平仄确定,一准出现错误。

因为在不少入声字里,它的发音就是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声,而入声字,又偏偏就是诗韵中的仄音。

我对入声韵字最头痛,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为入声字的错误使用。

  入声字怎样才能记住

有人总结了窍门,但我不太认可。

我认为入声字的掌握,应该是在长期写作时慢慢感悟出来的,在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靠查韵书去确定,这样做虽然比较烦琐,但是,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现错误。

  入声字韵书上写的很分明,这里就拿几个字作为例子,不过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剥、吃、出、*、激、息、等等,这些字的发音都是普通话的“阴平”,但在诗韵里,它们都是仄韵。

  附加讲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平仄声的问题: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

”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

”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其实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部,可在普通话读来却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说这么多,其实,如果手里有一本韵书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许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准的时候,就可以翻查。

过去我比较喜欢使用“平水韵”,而现在只喜欢在书店里购买的《诗韵新编》,在本书被称为“新韵”,而新韵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诗词的韵书。

如果到一些比较大的书店里去,应该可以找到这类书卖。

(三联书店里就有这些书籍)。

  附:《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书本定价

【第10句】:60元  二、关于韵的几个概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实,一个字如果出现在诗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称为律,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律”,一个字在韵脚处才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韵”。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

  一般人在写古典诗词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习惯不按格律平仄去写诗词,他们在格律上的使用,习惯按普通话发音确定,所以,出律与否不提了,本就没有按格律写作,但是,韵却很可能出现错误,我固执的认为,一首古典诗词,它能错律但绝不能错韵,否则就完全谈不上古典而属于现代诗歌,甚至属顺口溜了。

另一部分朋友喜欢按格律写诗词,参照的韵部多为“平水韵”或者是“声律启蒙”里的规定,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尽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话发音去确定一首诗词韵声部,但是,这些呼吁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或认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诗词在韵上不出现错误,还是要使用古人为我们写出的这些规定。

牵扯到韵的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总结归纳一下与韵有关的定义,也算是名词解释吧:  

【第1句】:通韵:古体诗写作时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第2句】: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

(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第3句】: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第4句】: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第5句】: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第6句】: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第7句】: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第8句】: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第9句】: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  

【第10句】: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第11句】: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三、对仗:  “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

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吃惊极了。

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

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

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对。

而上句又叫“出句”,下句又叫“对句”。

  律诗中的对仗与对联中的对仗是不同的,如果照搬则属错误。

对联里的对仗面很宽,意思到了就算工整(又称宽对),但律诗就不同了,律诗的对仗在工整方面要求的非常严格,甚至比词、曲中的对仗都要严。

因七律诗里对仗比较多,颔联、颈联都要求必须对仗,所以,对仗又多在格律诗中的“七律”体裁上使用,绝句则少用对仗。

词、曲的对仗要求比较松,一般来讲,古典词里出现的五言、七言句子,只要两两相对的出现,均要求使用对仗,词的开篇两句如要求使用对仗,词谱会做专门要求,比如“西江月”、“踏莎行”等词谱的开头两句,都是要求对仗出现的。

好在这些要求不少词谱没有刻意提醒,所以,现在我们在填词时,这方面即使出现错误也多被忽略不提。

  律诗的对仗规则有下面几个重点:  

【第1句】:句法相同。

  

【第2句】:不能用相同意思的字相对。

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律诗中则不允许。

  

【第3句】:词性要相对。

既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对仗里不能是同义词。

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

这样的对仗,才叫做工对。

  

【第4句】: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第5句】: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使用。

  词的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

  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非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

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城对河,是平对平;外对下,是仄对仄)。

  第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

如“千里冰封”对“万里雪飘”;又如“马蹄声碎”对“喇叭声咽”;“苍山如海”对“残阳如血”。

  除了上面这两点外,词的对仗跟诗的对仗是一样的了。

  关于对仗使用中的几个名词解释:  

【第1句】:合掌----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

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

合掌是作诗的大忌。

  

【第2句】:流水对---- 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四、古诗、古词用韵的不同点:  古诗的用韵与古词的用韵有一些不同。

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1句】:古体律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律诗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第2句】: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诗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第3句】: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齐梁体”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  词的用韵可以在词谱里查,填词时的用韵不象格律诗那样要求一韵到底,在词韵允许范围内可以选择其它韵部使用,这样的做法称为“通押”。

通押的韵部也不是可以自由使用的,依然还是词韵中规定的部分。

  诗韵、词韵和曲韵都有所不同,可以从网络搜索中找到,这是知识全是古诗词创作时的必备工具,如想写出一首合格合律的古典诗词,就不得不依靠它们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毕竟诗韵的内容太多,我们根本记不住,所以,打印出来放手边,或者是购买一本书籍,还是最佳选择。

  五、其它方面的几个问题:  

【第1句】:近体诗格律常识记忆诀窍:  从首句,往下推,联内必对联间粘。

一三便,二四定,平勿孤独仄可单。

  尾字平,是韵脚,句后三声调莫同。

中间联,讲对仗,句式尚变字性通。

  截邻联,成绝句,有无对仗各自便。

前加顿,为七言,后面无疑何须颦。

  字再多,理一样,只是格律稍放宽。

诗再长,律无异,中添几联自相安。

  注:  (1).最后三字不得同平或同仄。

  (2).不得犯“孤平”。

即可平可仄处必须为平。

  (3).一三不论,二四不动。

  (4).粘:联间第二字平仄相同。

  (5).对:各联内各字平仄相对。

颔联和颈联各字词性要相同。

  (6).韵:偶句押韵。

首句末句平字,须押韵  

【第2句】:“孤平”与“拗句”的定义: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

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就叫作“拗句”。

  

【第3句】:“拗救”的定义:为了避免孤平,就必须作些改动,把平仄音作些调整,(如第一个字必须是仄音时,那么,第三个字就换成平音救一下一句诗中平仄的不符),这样就避免了孤平出现。

而这种作法,就叫作“拗救”。

  特别交代:  自救孤平。

非常常见,非常有用。

  拗救万金油。

多用在起句。

  特拗句,合律。

常用于尾联。

赞同  12| 评论(2)

笠翁对韵的意义

的目的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

其作者是清代学者。

(1611年-约1679年)字笠翁,浙江兰溪人,清初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作家,著作有、等。

以平水韵的三十个韵部为目,把常见的韵字都组织进了韵语,这些韵语又都是富有文采的符合格律的对子。

该书的特点是词藻丰富、优美,曲故众多。

熟读《笠翁对韵》对孩子遣词造句、作诗、对对子都有很大的帮助。

要通晓韵律的精妙、优美,《笠翁对韵》是必不可少的。

简介在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中,《笠翁对韵》出现得比较晚,但对于学习诗文声律与对仗的儿童来说,它却非常有用,因此也非常有名。

中国古代韵文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十分讲究词语的声律与对仗。

这是因为汉字都是方块字,不仅字字独立,而且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字形、读音和字义。

所以人们在写诗、作文时,为了让语言更美,很喜欢用汉字来玩“派对”的游戏。

久而久之,在诗文创作上便形成了一种规矩,古人叫它“对偶”或“对仗”,俗称“对对子”。

古时候,只要小孩子刚刚开始识字,就会有老师来教对对子的种种技巧,目的是为了让他练好写诗作文的基本功。

《笠翁对韵》固然是写给古代儿童的,但它同样可以帮助今天的孩子增强,全面提高语文水平。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本书诗句所使用的词汇十分丰富,同时还含有许多典故,可以大大充实孩子的词汇积累。

第二,本书可以让孩子学到一些汉语的声律知识,如果把它们应用到作文中,文章就会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第三,本书诗句运用了许多绝妙的对仗,里面含有明喻、暗喻、拟人、夸张等多种新鲜有趣的语言表达法,这在一般少儿读物里是很难见到的。

假如孩子们能掌握这些语言表达技巧,写出来的文章也会妙语迭出,面貌一新。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由于“对对子”实际上已近乎一种,本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它教给孩子的,不是死的知识,不是可以生搬硬套的条条框框,而是一种灵活的语言修辞技巧,一种随机应变的语言应对能力。

倘若孩子们通过本书对“对对子”发生了兴趣,他们的思维将被锻炼得异常敏捷,对的感悟力也会加倍提高。

《笠翁对韵》的编写者是(1610-1680),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戏剧家,书名中的“笠翁”二字是他的别号。

由于本书主要是通过精彩的例句来介绍诗歌的对仗技巧和声韵知识,所以又叫“对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