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海滩优美文案描写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鼓浪屿海滩优美文案描写

关于鼓浪屿优美的句子

你如果有机会到福建美丽的滨海城市厦门游览,可以找到不少郑成功练兵的遗址。

在鼓浪屿的日光岩,高大的石壁上镌刻着“鼓浪洞天”、“天风海涛”等几个大字。

从这儿拾阶而上,可以见到一个石砌的寨门,那是郑成功当年建造的屯兵营寨。

寨门右边有块上端平坦的巨石,刻着“闽海雄风”四个大字,那是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水操台遗址。

水操台前面,现今龙头街至永春路一带,当年是一片海滩,涨潮时战船可以直接开进来。

郑成功就站在水操台上发号施令,指挥操练。

在今天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前面,有一片大操场,那是郑成功练兵的演武场遗址。

当年在演武场东北、西南两边的山岗上,各有一道城墙,城墙里面是一片总面积五万多平方米的大校场。

大校场旁边,现今厦门大学群贤楼的地方原有一个演武亭,郑成功就在那里集合士兵,每天进行操练、检阅。

厦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郑成功练兵的遗址呢

这事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郑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

他生于1624年,聪颖好学,体魄高大,被郑家视为“千里驹”。

二十岁那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长驱直下江南。

大江南北,到处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清斗争。

第二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和黄道周等人,在福州拥立明宗室、唐王朱聿键为帝,建立隆武政权。

隆武帝见郑成功年轻有为,忠心耿耿,赐他姓朱,改名成功,他因而被尊称为“国姓爷。

”1646年,清军迫近福建,郑芝龙决意降清。

郑成功苦劝不听,率领部分将士出走金门,在海上誓师起兵,展开抗清斗争。

此后十几年,他以金门、厦门为基地,建设政权,招募将士,训练军队。

上面提到的厦门那些练兵遗址,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

清政府把郑芝龙抓到北京,逼他派人招降郑成功,都遭到郑成功的严辞拒绝。

他几次亲自带兵,攻入广东、浙江等地,打得清军损兵折将,抱头鼠窜。

1659年,又联合浙江的抗清将领张煌言,举兵北伐,连破瓜洲、镇江,直逼南京城下。

后来战斗失利,不得不又退回厦门。

郑成功在厦门注视到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从唐、五代至宋、元,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人民,不断渡海移居台湾,和高山族人民一起,共同开发了这个宝岛。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原是个海上富商,曾到台湾经商,并组织数万名福建人移居台湾。

但到十七世纪,这个宝岛却不断遭到西方殖民强盗的侵略。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西南的鹿耳门港,修建了台湾城(今台湾安平),第二年又侵占新港社、蚊港,修建了赤嵌楼(令台湾台南)。

再过一年,西班牙殖民者也侵占了鸡笼(今基隆)和淡水。

后来,荷兰和西班牙在岛上展开火并,荷兰打败西班牙,霸占了整个台湾。

郑成功对荷兰殖民者的强盗行径极为愤慨,起兵抗清后,即暗下决心收复台湾。

1659年,郑成功从南京战败回到厦门,在台湾作通事(翻译官)的爱国人士何斌,向他进献一幅台湾地图,要求他攻取台湾,并且说:“台湾沃野千里,四通外洋,收复这个宝岛可以扩大你的抗清根据地,支助你的军饷供应。

当地的黎民百姓饱受荷兰人的欺凌压榨,早就想动手消灭他们,以你的威望带兵攻取,简直就同狼逐群羊一样,一定能把他们驱逐出去。

”台湾同胞的期望和支持,更加坚定了郑成功收复故土的决心,他立即着手进行渡海作战的准备。

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历4月21日)中午,郑成功亲自率领两万五千名将土、一百多艘战船,浩浩荡荡地开出金门料罗湾,经过澎湖,四月初一上午到达台湾的鹿耳门。

他们在何斌的引导下,利用涨潮的机会,强行登陆。

郑成功冒着敌人的炮火,首先登岸踏勘营地。

全体官兵深受鼓舞,纷纷跳下船只,冲上海岸。

几千名台湾同胞赶到岸边,驾着货车和各种运输工具,帮助他们登陆。

不到两个小时工夫,就有几千名士兵上了海岸。

他们占据有利地形,切断赤嵌楼与台湾城之间的联系,并择地扎营,修起了防御工事。

荷兰殖民长官揆一慌忙组织抵抗。

四艘荷兰战船从海上开炮射击,郑成功的水师英勇还击。

六十艘悬挂“郑”字旗号的战船;把荷兰船只紧紧包围起来。

郑成功的水师开炮击沉了其中最大的“海克托号”。

两艘荷兰战船也负了重伤,仓皇逃往外海,另一艘荷兰船见势不妙,逃往荷兰占领的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赤嵌楼的荷兰守将猫难实丁,开炮轰击郑军的营盘,郑军坚守不动。

另一名守将贝德尔率领二百四十名殖民军,用排抢向郑军射击。

郑军手持弓箭和大刀,同敌人展开拚杀,又分出七八百人抄袭敌军的后路,两面夹攻,当场击毙了贝德尔和一百一十八名殖民军。

台湾城守将阿尔多普又带着二百名殖民军出击,但顷刻之间也惨败而回。

郑军乘胜围攻赤嵌楼,并断绝了他们的水源,迫使猫难实丁投降。

接着,郑成功分兵从水陆两个方面围攻台湾城,抢占了台湾城的外市区,揆一和一千多名殖民军龟缩在城堡之内,闭门死守。

为了减少损失,郑成功派人送信给揆一,想争取他自动放下武器,献城投降。

揆一反而提出以每年送给郑成功几万两饷银和土产为条件,并送给劳师银十万两,要求郑成功退兵。

郑成功断然拒绝,他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现在我亲自前来索取,来自远方的荷兰人,自然应该把台湾归还给主人。

如果进行顽抗,我将被迫用最大的力量来实现收复台湾的主张,到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必须承担这次战争的全部费用。

”揆一企图凭借城坚炮利死守,以待巴达维亚的援军。

郑成功下令攻城,几十门大炮轰击了四个小时,使台湾城的胸墙受到严重破坏。

但殖民军在城内备有很多大炮、火铳,杀伤力很强,攻城的士兵伤亡很大。

于是,郑成功决定对台湾城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迫使殖民者力竭而降。

不久,郑成功的第二批军队抵达台湾,更加强了战斗力。

他们在台湾城的周围修筑防栅,挖掘壕沟,把台湾城围困起来。

在围困台湾城的同时,郑成功抽出力量,深入台湾各地,争取群众,发展生产,为彻底打败荷兰殖民者奠定基础。

郑成功亲自带领户官(随从侍卫官)杨英和许多将士到各地巡行,汉族和高山族同胞壶浆相迎。

高山族各社首领纷纷归附,郑成功设宴招待,并赐给他们每人一件浅色的丝袍、一顶有金色顶球的帽子和一双靴子。

传说高山族几个村社的首领向郑成功献上金、银、草、土四样礼品。

郑成功十分诚挚地对他们说:“我进兵台湾,是为收复台湾的土地,不是为了要钱财。

”说罢,他收下土块和一束草,把金银退了回去。

至今,福建沿海一带还流传着“国姓爷”不爱金、银的动人故事。

郑成功还下令实行屯田,全体官兵“有警则荷戈(武器)以战,无警则负耒(农具)以耕”,自己动手生产,解决军粮供应,以减轻人民负担。

这些措施深受台湾同胞的拥护,他们纷纷起来协助郑成功军队收复台湾的其他失地。

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最后只剩下台湾城一座孤城,成为瓮中之鳖了。

七月,揆一盼望已久的巴达维亚援军,终于开到台湾海面。

八月中旬,这支军队配合台湾城的守军,向郑成功军队发动进攻。

郑军经过一小时的英勇还击,大获全胜,打死了敌军一百多人,迫使这支援军狼狈逃回巴达维亚。

经过八个多月的围困,台湾城的荷兰殖民军饿死、战死一千六百多人,只剩下六百多名有战斗力的士兵。

郑成功决定发动总攻击,来消灭这股殖民势力。

1662年1月25日清晨,郑成功军队的二十八门大炮同时开火,两个小时发射了二千五百发炮弹,弄得荷兰殖民军无处藏身。

揆一走投无路,只好挂出白旗投降,在2月1日签署了投降书。

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三十八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

1662年五月,郑成功积劳成疾,病逝于台湾,时年三十九岁。

他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收复台湾的辉煌业绩,光照千秋,永远受到我国人民的敬仰。

三百多年来,海峡两岸的人民,经常到他当年生活、战斗过的遗址去凭吊,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