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发声的好句子精选200句

10109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关于科学发声的好句子精选200句

歌唱中的科学发声方法论文

摘要:本文认为,每个音乐作品都要通过表演者的演唱(演奏)来表现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情感,才能供人们去欣赏。器乐作品需要表演者用不同的乐器及其每个乐器的演奏技巧方法进行演奏;声乐曲则需要表演者用其自身的“乐器”——嗓音,来演绎作品,因此,歌唱中嗓音的训练更需要有科学的发声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歌唱 姿势 呼吸 发声 共鸣

【第1句】: 歌唱中的正确姿势

歌唱时身体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务必做到 “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最佳状态之中。歌唱者如果是站着唱,无论在演唱或在练习当中,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头部应当保持在眼睛平时的姿势上,面部表情兴奋而舒展,头的前部嘴角以下的各部分要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中。歌唱发声时,口形自然,下巴松弛且略为回收,开口演唱时,要做到口形是语音母音的外形。

第二,双肩于胳膊自然松垂,前胸自然挺起,放松胸肌。后背脊柱要挺拔,且略为梗直,给可以给咽腔通道固立的稳定,对共鸣形成积极地作用,后颈由微小挺拔紧张的感觉,形成“前松后紧”的姿势。

第三,歌唱者站立时,两腿前后略分开,身体重心放在前脚上。演唱时,收腹提臀,找到支持深呼吸的力量。

【第2句】: 歌唱中的呼吸

从科学角度讲,人的声音是由发声器官发生的生理现象。我国伟大的声乐艺术教育家沈湘教授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歌唱中的呼吸是建立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之上,但又不同于自然地呼吸。呼吸方法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歌唱发声的发音质量。

在我们学习的中,有人使用腹式呼吸法,有人使用胸式呼吸法,在我个人的学习中,体会到胸腹式呼吸是值得提倡的呼吸方法。首先,胸腹式呼吸要把气息吸的很深:其次,气息要经过肺部吸进胸腔,使胸腔底部呈扩张趋势,使肺部空间增大,再借助外部大气压的压力驱使下,气息随着压力与运动自然流入肺部,当肺部充满空气时肺壁随着腰腹外展的横向运动力,对吸进去的气产生了一个反作用力的向上回升,借助这个反作用力回升的趋势,顺势起音,便建立起歌唱的气息动力支撑点。

【第3句】: 歌唱中的共鸣

人体共鸣器官的功能包含:胸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声带发出的原始音是单纯的,共鸣给予了它们以音色、音量和响亮度。要掌握调整腔体共鸣状态的发声方法,就要弄清人体共鸣器官的共鸣作用以及腔体共鸣的调整方法,了解人体腔体的共鸣状态。

胸腔共鸣不仅是低音的主要共鸣腔体,而且在整体共鸣里发挥着基础共鸣的重要作用。在我们的声乐学习中,往往忽视胸腔共鸣的重要性,从而使声乐显得单薄、肤浅。在歌唱发声时我们要确定找到自己的很低的“发声口”,不仅要把胸部当作呼吸器官来用,而要把胸部当作共鸣腔体来用。歌唱时,不仅中、低音要用胸腔共鸣,高音区也要挂着胸腔共鸣,这样才能达到音色的统一。

咽腔共鸣,大家常把“打开喉咙”的办法歌唱发声来寻找咽腔共鸣。沈湘教授指出:“‘打开喉咙’这个声乐上常用的术语,说‘打开喉咙’容易把前面的嗓子也打开,声门如果开的太大,声乐就容易空虚、暗淡,听起来声音靠后。有许多人犯了这个毛病。‘打开喉咙’的正确提法应该是‘打开喉腔’,不包括嗓子那部分。”咽腔共鸣体为丰富共鸣、美化歌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口腔是从咽腔通向前方的共鸣室。形成好的口腔共鸣效果,就是由它上面的硬口盖与软腭连接,构成一个上口盖穹形的圆弧顶。口咽腔越接近“圆管形”为声波通过共鸣通道进入头腔越创造了有利条件。

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是密不可分的。人们把牙齿、雚骨和鼻咽协调运动而产生的艺术效果称面罩共鸣。我们练习鼻咽肌肉向上抬张的运动调控,随着鼻咽向上抬张和软硬腭交界处与腰腹内收向下吸的运动对抗力,与腰腹部外推横膈肌向上。“回升”的顺势相互作用力的动力起音,这时鼻咽腔失去了向下吸的对抗,同时鼻咽腔要完成咬字的任务,所以失去对抗力的鼻咽腔抬张的力,借助抬张消退的闭合反作用力的劲顺势咬住了字,把字和声安在高位致高集中的鼻咽腔和头腔共鸣里,这样就顺利获得了面罩共鸣。可以说获得面罩共鸣是歌唱状态正确与否的试金石,如气息的支持问题。喉头是否打开稳定的'问题,咬字、吐字、舌部和上下鄂的不协同运动的问题都会导致声道不畅,很慢获得理想的面罩共鸣。

由此我们在建立宏观运动框架链的同时,一定要精密调控形成低气息支持点的运动链;调控好形成高位置说话的运动链。只有运动链形成整体协同自动化的程度,才标志歌唱运动的关键性心理调控因素,充分发挥其调控作用,才能提高歌唱教学的科学性。

歌唱是全身心都要参与的一种表演艺术,歌唱的科学发声方法是歌者获得美妙歌声和音乐的坚实基础。在我们不断地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对发声技巧,而且在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等各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学习、研究和探索。俗话说“艺无止境”,“学海无涯”。每一位歌者都要保持谦逊、务实的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创作出更多美好的音乐作品,把自己最美妙的歌声奉献给人们,给人们带来精神上每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2]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3]赵梅伯。唱歌的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4]许讲真。歌唱艺术讲座。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5]杨立岗。论歌唱的支点问题。中国音乐。1999(2)。

歌唱中的发声原理探讨论文

摘 要:声乐是一门融语言和情感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用歌唱的语言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与心声。歌唱又是声音的艺术,是歌唱者与观众心与心的表达,它是通过以声传情、以情感人来进行的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本文从歌唱中的呼吸、共鸣以及歌唱中的母音探讨歌唱中的发声原理。

关键词:歌唱;呼吸;共鸣;母音

【第1句】:歌唱中的呼吸

呼吸是歌唱的源动力,气不动,声不响。有的声乐家将呼吸比作“工厂的动力车间” “汽车的发动机” “小提琴的弓子” “手风琴的风箱”等。这都阐明了呼吸在歌唱艺术与歌唱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到发声方法,当然最基础的是呼吸了,沈湘教授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在呼吸方面,呼吸状态是很自然的状态,比如说打哈欠的状态就是最自然的状态,因为哈欠本身就是人的一种自然生理活动,是我们每个人无意识中的一种行为。那么从心理上塑造人的整体歌唱发声状态,就要在歌唱发声时积极主动而又松弛的打开腔体。“共鸣状态和呼吸状态特别密切,好的共鸣状态就是深呼吸状态,用深呼吸的感觉把腔儿打开了等在那儿唱,好的声音也就出来了。上下通气儿,里外通气儿,音越高气儿也就越通,所以,‘高位置’与‘深呼吸’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没有‘深呼吸’就没有‘高位置’,没有‘高位置’说明用的气儿不深”。如果要想达到这种状态,就必须让声音靠着气儿流动,做到“以气带声”。当然了,此时也要注意气息的运用和控制,如果没有气息就不可能发声,就好像小提琴没有弓子就不能奏出声音,没有控制好气息就无法唱好歌,所以要认识到调整好呼吸、控制好气息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在演唱过程中情绪激动了,感情也会带动呼吸状态的。

【第2句】:歌唱中的共鸣

“基音不纯,泛音也杂”说明了共鸣音色不纯的主要原因,那么,如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让声音落下来”。基音只有得到各种腔体的混合共鸣后,其音响效果才能变得丰满、圆润而又富有明亮的色彩。所以说,这个问题不能总追求单一性,否则是达不到效果的。让声音落下来,往下吸着唱,要学会巧妙而又省力地建立良好的共鸣腔体与通道,如果歌唱者感觉到胸口有共鸣音响时,就能很快感觉到胸口是“松开、虚张”的状态,这时胸腔就有了共鸣的空间,如果在声音下落时感觉声带在振动,此时,就说明嗓子用劲儿了哪怕是一丁点儿共鸣色彩也就变的不纯了。

其次,“贴着咽壁吸着唱”。在呼吸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的想着吸着唱,使呼出的气流得到有效的控制。最后在一吸一呼的过程中使气息得到最有效的调整和有计划的使用。“贴着咽壁吸着唱”时感觉到口腔后部咽腔共鸣通道的管子。此时,声音要顺着这个管子的后壁“落下来”,打开喉咙使声音得到彻底的解放。他最重要的感觉是:上下通气、里外通气,感觉到气通后声音也就通了。这样以来歌唱者不但唱着舒服,嗓子也不容易疲劳,而且优美的声音使听众能够得到声音艺术最美好的享受。

最后,“扩张鼻咽腔”,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只要一张嘴唱就应该立刻找到在鼻咽腔里吸气扩张的感觉,使自己的声音拢在其中找到鼻腔共鸣。当音越高时声音就越贴着咽壁往后、往上集中。例如:在练习13 51531这条练声曲时,把高音1延长唱,声音就要往后、往上集中,此时要使声音与气息形成强烈的对抗,才能达到共鸣的最佳效果。

【第3句】:歌唱中的母音

在美声唱法里以意大利语五个基本母音(元音)a(啊)、o(奥)、u(乌)、e(埃)、i(衣)来进行声音训练的,但这五个母音有宽母音有窄母音,有着不同的音形,在音响与音色方面也存在着区别。若以唱歌与说话的语言母音作比较的话,它们在母音的音型与音色上有着相同与不同之处,说话用纯母音,a就是a,u就是u,不能掺别的母音音色,但是歌唱要求字“正”使观众既能听懂歌词内容又能享受到音乐演唱的艺术魅力,所以要赋予歌唱以“字正腔圆”的艺术美感。那么“混合母音”它可以使母音“圆化”,给声音润色,从而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调整共鸣状态,扩展音域,统一声区。

在不同的声部不同的音区“混合母音”的状态也不相同。“混合母音”是把原来的纯母音掺上点儿其他母音的音色成分,而不是把原来的母音唱成其他的母音,和原来的母音一点儿也不像也不行,“混合母音”不是突变的,而是渐变的。其实,由纯母音混入其他母音成分,主要是听觉上的。比如说在唱高音a时,此时必须要混入u的成分。这样以来声音就拢住了而不是那么“咧”了,听起来会更竖、更立,显得声音高亢挺拔、辉煌灿烂。

参考文献:

[1]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第86句】:

[2]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第2句】:

[3]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第98句】:

[4]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第96句】:

[5]兰皮尔蒂等.嗓音遗训[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第5句】:

[6]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谈语言在歌唱中的作用论文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是由语法、语音和词汇构成的一种方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深刻体会到语言不仅是我们的思维工具, 同时也是我们思想的直接反映。声乐是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它以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有声的语言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通过有声的语言和音乐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了丰富的艺术形象。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酆子玲指出:“声乐是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音乐艺术范畴中,唯一直接运用歌声和语言相结合来表达感情,塑造艺术想象的艺术形式。”由此可见,语言是声乐演唱的基础,歌唱是建立在语言之上的由发声伴随音乐有机结合的艺术,它突出的是语言和音乐共融的基本特征,所以在歌唱中的字腔是音乐化的字腔,这个音乐化的字腔运动的主要来源和依据是形成歌唱语言的本质,它决定了歌唱艺术第一感性的需要。

语言对于声乐演唱来说, 是不可缺少的, 两者相互相成。语言在声乐的展现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体现在歌词的创作上以及音乐创作、歌唱表演的每一个环节。可以说,声乐借助语言来表情达意,歌唱就是以声音来传递情感,以情感来打动人的艺术。无论是我国传统的声乐演唱,还是西方的美声演唱,都非常注重语言的清晰动听,都需要依字行腔,字正才能腔圆,这是一个贯通中西的语言与歌唱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一名声乐表演者,在演绎声乐作品时,首先要通过歌词去仔细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感情基调,不断在“依字行腔”上去苦下功夫, 才能将蕴含在歌曲中的不易记录的情感和思想情绪得以表露和补充,使潜藏于乐谱中的生动乐思得以充分挖掘,从而达到让听者融入其中,得到听觉上的审美享受。那么,作为一名歌唱演员,如何才能充分把握好语言在歌唱中的作用呢?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歌唱的基础,一切唱歌的技巧都要围绕语言这个中心来训练和应用。歌唱要求的是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所以掌握咬字、吐字的基本训练是歌唱者的重要素养之一。下面笔者从语言在歌唱中的发声训练和演唱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简单的分析。

【第1句】:语言在歌唱发声训练中的作用

在跟随教师学习声乐的过程中, 教师都要给学生做一些语言方面的训练,在演唱练声曲的时候需要特别注重声音的统一,一般都以a、e、i、o、u 五个母音来作为声乐训练,这几个单母音的发音有窄有宽,有靠前有靠后,所以成为声乐训练的基础。

从笔者自己学习的体会中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第1句】:e 音较容易发出来, 因为演唱它的时候喉咙要很宽敞,唱的`时候略带a 的口型,但是e 毕竟比a 窄一些,所以要保持喉头和口腔的宽度不变,将舌头略抬起,然后用气息将它送出;

【第2句】:母音i 是最窄的,学习者在发音的时候就要注意将喉头与口腔完全打开,并接近发e 的状态,前上下牙之间要留一点距离,再将舌面的中间抬起来,即就是i 的发声;

【第3句】:母音a 是最宽的,也是最容易发出来的,但是学习者在发声的时候仍要带着e 的口腔状态,保持e 的舌头位置不动,再将上颚微微兴奋地抬起,用“打哈欠”的状态进行发声,这样的a就集中、明亮;

【第4句】:母音o 是一个圆唇音,在发音的时候,学习者应该注意将舌的后部和上颚也略微抬起,上唇不动,将下唇带动下巴使上下唇之间形成了一道上弧形的空间,再用气息送出,这样的发出来的声音音色会很纯正、饱满;

【第5句】:母音u 发音时上下唇收拢呈圆形,带的口型,类似吹蒲公英的感觉,在眉心处想象出一个点,声音往点上送,笑肌微微往上提,这样发出来的声音显得十分圆润。另外,演唱时人的语言器官在歌唱发声训练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的语言器官由唇、舌、牙齿和上腭等组成。运用这些器官的时候,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着力点,形成了各自的辅音和元音,也就构成歌唱的语言。在进行演唱时,咬字、吐字器官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动作比我们日常说话的时候要更加敏捷和夸张。比日常说话更敏捷是为了让演唱时咬字更准确和清晰,比日常说话更夸张是为了让元音或韵母更加艺术化而更通畅地发挥。所以说语言器官是歌者在吐字咬字时的物质基础。人在进行歌唱时的感觉和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如钢琴、小提琴训练那样的肌体运动完全不一样,它相对比较抽象,这就要求声乐表演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自我意识,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反复训练,逐渐形成条件反射去断定自己的声音情况,检验其是否符合歌唱时各器官运动的自然规律。

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声乐演唱尤其是美声唱法中,更加需要体现母音的作用, 因为美声唱法十分注重声音的高位置,追求圆润、浑厚纯正的演唱艺术效果,强调母音的口形和咽肌的直立,会厌挺起来,将软腭抬高,将元音向上送到眉心处。声乐学习者在初学阶段就要注意不断培养发声和吐字的结合,掌握发声的各种技巧,这对声乐学习的帮助非常关键。

【第2句】:语言在歌曲演唱时的重要作用

歌曲演唱艺术的美体现在它的语言表现情感上,对于声乐演唱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是“声情并茂”。在每一首声乐作品的谱写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作曲家是根据歌词语言所提供的思想信息和情感意境来确定歌曲创作的体裁和风格等等的音乐表达,同时还会从歌词语言的组合规律和运动特点来谱写旋律的旋法进行。由此可以看出,作曲的情感源自于歌词本身语言的情感。歌者在进行声乐作品演唱时,歌曲感情的抒发是基于对歌词内涵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后再展开想象而进行表达的,所以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歌曲作品内容的创作背景及意图后,才能通过声音的演绎唤起自身和听众的共鸣,在演唱的歌声中把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只有把握住声乐演唱的语言才能更好地进行创作,歌者也同样只有把握好语言才能更好地进行演唱。在实践中演唱作品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的是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及语调色彩,声乐教育家余笃刚先生指出:“只有掌握了音节的结构特点,才能在歌唱时通过辨字审音准确完善地依字行腔,做到出字、引长、收音、归韵和谐适度情真意切。”中国传统声乐理论认为咬字、吐字在歌唱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关于咬字、吐字的技巧在古代文献中论述比较多,清朝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一字之音,必有首腹尾,必首腹已尽,然后再出下一个字,则字字清楚。”下面笔者以歌曲《我爱你,中国》这一作品为例谈谈自己的演唱体会。

歌曲《我爱你,中国》由瞿琮作词、郑秋枫作曲,是电影《海外赤子》里的一首插曲,是一首词、曲、唱都十分经典的名曲,成为久唱不衰的精品佳作。这首歌曲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引子式的乐段,速度自由,音调明亮、高亢。第一句:“百灵鸟从蓝天飞过”,发“百”[bai]这个音时,b 是字头,a 是字腹,i 是字尾,保持“ai”的口形状态,舌头放平,发音时舌头向硬鄂升起,发音后呈现出“i”的口形,然后在接近“i”元音的时候就结束了,接下来吐“灵”字的时候,演唱者要保持在“ai”的基础上,舌头的变化搭上“i”这个音就可以顺利完成,下面的吐字都是依照类似的方法,只是由于字音的不同,在腔体上作一些变换,这些变换主要是依靠母音去调节。在演唱的时候,必须要求声音的连贯、统一,母音一致,咬字清楚。第二句高音在re 上,演唱的时候要保持一种微笑状态,用叹气的方法使下巴保持向下,声音尽量靠后竖起来,发出高音的“爱”这个字的音,用“a”的状态,笑肌向上提,发“ai”的音口腔要打开,鼻腔兴奋,小舌向上提。在最后的结尾段,曲调起伏迂回,最后一句“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其中“国”字的音高在小字二组的fa 上,“国”是一个半开口音“guo”如果以日常说话的状态去唱这么高的音,是难以唱上去的,所以演唱者除了要加强气息力度,加大呼吸的深度外,还应将这个母音稍加变形来唱,也就是让它去靠近某个比较容易演唱的母音,这个“guo”如果尾音唱“uo”,声音就不能自然的出来,而是有一点靠后的感觉,并且喉咙也容易用过多的力量。因此,要把它尽量靠近“a”母音上去唱,去寻找打哈欠的感觉,这样声音比较容易产生共鸣,无论是唱闭口音、半闭口音、半开口及开口音都不应该按照开口的状态去咬字、吐字,尽可能保持“圆”一点发出每一个母音,这样就能使自己演唱时较为轻松,也使声音听起来也较为自然、圆润。这首歌曲的语调色彩情感饱满丰富,旋律起伏得当,演唱时要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抒发对祖国母亲美好明天的向往。

综上所述, 语言在歌唱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实践证明,只有解决好语言关,才不会影响唱歌者的艺术表现和歌唱能力的正常发挥。我们面对一首作品,常常是通过歌词去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首先是准确地理解和体会歌词,领悟音乐作品的内涵,形成内心鲜明的具体感受,然后把握内在的情绪变化、语气轻重、强弱对比,从而巧妙构思,精心布局,准确酝酿情感艺术的表现形式。反之,演唱时没有语感的力量,缺乏乐句的处理,缺乏激情,那么剩下的只有声音,也就平淡了,没有感染力,就不能与听者的产生共鸣。所以只有踏踏实实地对歌唱语言进行训练,掌握好语言的发声、情感表现和母音的发声技巧,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歌者,才能使我们演唱的歌曲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歌唱发声概念如何影响声乐教学进程论文

摘要:用“胸有成竹”这一成语,比喻声乐教学对歌唱发声概念的建立,最贴切不过。歌手在歌唱发声前,总想以自己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表现,这先入之见,就是所谓的发声概念。在实际操作中,歌唱发声的胸中之“竹”,比起画家眼中之竹,认知与审美难度要大得多得多,其中原因,下文将详细阐述。

关键词:歌唱发声概念;变迁;声乐教学

纵观我国的声乐教学,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其中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那么,从原来的默默无闻到今天的举世瞩目,我国的声乐教学进程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歌唱发声概念的“变迁”,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发声概念的建立,是获得美好歌声的顶层设计。歌唱发声概念,包括了感性(声音形象的审美)与理性(歌唱发声机能原理的认知)两个方面。在我国的声乐教学进程中,每一个阶段歌唱发声概念的确立,都有其审美特征和技术变化的内在逻辑。本来,歌唱发声概念的“变迁”是渐变而非突变,但为方便表述,笔者把我国(大陆)的声乐教学历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是我国声乐教学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官方创办了部分音乐专科学校,在学校进行声乐教学的多为外籍教师。其中,对我国日后的声乐教学影响最大的是俄籍声乐专家苏世林教授。斯义桂、沈湘、高芝兰、温可铮等声乐界大师级的人物均出自他门下。许多现在仍沿用的声乐教学术语,如面罩、共鸣、关闭等,大多从他传入我国声乐界。由于任教的多为外籍教师,这个时期学生们所演唱的作品多为欧洲的艺术歌曲或歌剧咏叹调。当时的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由于办学初期,学术沉淀较薄弱,与当时的国际高水准相比差距较大。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歌唱发声概念比较粗浅有关。在感性认识上,学生只能依赖教师示范,还有听唱片。教师未必都与学生同一声部,难以模仿。就算同一声部,其示范与职业歌唱家音乐会上的演唱还是有距离的。

听唱片亦如此,总有一定程度上的失真。因而,不是身处声乐氛围浓厚的土壤,对当时的学生是一种缺憾。再者,当时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仅靠教师通过一些术语对发声原理进行诠释,对歌唱发声整个系统的技术支撑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阶段为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一阶段为我国声乐界的教学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土洋之争”是之一阶段声乐教学特有的现象。因为学术上的百家齐放、百家争鸣,使得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外来文化的各个流派之间,在歌唱发声概念的审美方面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经过碰撞与反思,两种“唱法”均有受益,民唱法,特别是女高音,吸取了洋唱法的“混声”技巧,开始大幅度地扩展音域。洋唱法,开始注重吐字咬字,让外来的发声法结合国语放出异彩!另外,当时师从国外名师的我国声乐界的权威人物,其师承的学派有德国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也有意大利学派。最终,大家认同了意大利学派的美声唱法在歌唱发声方面的成就最高,也最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这就是为什么中央电视台在举办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时,把洋唱法直接归入“美声唱法”的原因。然而,由于当时对外交流很少和种种原因,美声唱法歌唱发声的核心技术与声乐科学界对发声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未能在全国广为传播。音乐学院教授学生的发声技术,大多沿用十九世纪充满各种主观感觉的概念。

第三阶段为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这是中国声乐界开始走向辉煌的阶段。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剧增,这一时期,发声概念的审美水平与发声机能原理的科学探究在全国范围的`传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特别值得一提的有两个大事件,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基诺.贝基大师到我国讲学,对推动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大师的贡献,主要是在发声概念的“正确”感性认识上,起着极为珍贵的引领作用!从那时起,声乐界歌唱发声方面的教学从注重“共鸣”转向“发声通道”的调整,注重大小管,注重“高鼻音”,这为解决高音区(特别是男高音)的困难指出正确方向。另一个大事件,就是央视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发声概念的审美认知。

在对歌唱发声概念的理性认知上,由于科学研究的深入,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咽音练声法的倡导者林俊卿先生的一系列声乐论著,尚家骧先生所著的《欧洲声乐发展史》、李维渤先生翻译的《歌唱——机理与技巧》等等,影响巨大。年轻歌唱家如胡晓平、张建【第1句】:傅海静、迪里拜尔等,开始相继在国际声乐大赛获得金奖,这些变化,与歌唱发声概念的转变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分不开的。第四阶段为本世纪初至今。这一阶段,我国声乐教学逐渐与国际接轨,声乐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得到空前的提升。笔者认为,获得如此令人欢欣的局面,乃是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互联网直至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歌唱发声概念的得到社会普遍认知所带来的结果。这个时期,由于审美的变化,美声唱法有传统的风格,也出现了融入现代或流行元素成为新的美声唱法。另外,音乐剧的传入我国,各种“唱法”互相融合成为“民通”“民美”唱法,等等,标志着歌唱发声概念也发生“变迁”,走向多元化。声乐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是高雅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院系,则是培养歌唱生力军的主要阵地。在培养歌唱人才的进程中,笔者深感建立正确发声概念的重要性,理性的认识及思考则为重中之重。目前,许多地方综合大学的艺术院系,其声乐教学水平与高端音乐院校相比差距较大,其中主要是歌唱发声概念的差距。从这一方面入手,既是抓住了声乐教学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