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重启的美好句子锦集200句

14375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武汉重启的美好句子锦集200句

描写武汉的散文(通用6篇)

导语:武汉的冬天就是这样,淡淡的忧伤着。以下是小编整理描写武汉的散文(通用6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描写武汉的散文1

武汉的冬天,很少有飘雪的日子。

当我把目光深情的凝向从前时,思绪终于还是停留在了记忆中的那个冬天里。

依旧是风花雪月,只是现在,似乎找不着当时的无邪与天真了。

有时候在想,那些错落冗长的记忆变成文字。若把它冻结在时间里,会不会让记忆逃离尘世?没有答案,也没有人希望得到答案。

看着冷冽的河面,想着曾经河上飘着温柔的雪,心里时时会涌起一丝无声无息的暖意。

武汉的冬天就是这样,淡淡的忧伤着。又觉得很漫长,也许只需从一场雾,或者一片落叶的落下就开始了。

有了雾,接踵而至的便是落霜轻寒。之后便出现了枫叶红于二月花的绝美景致了。

冰的出现,渲染了冬天的气氛和执着了寒冷的理由。这时候,武汉的冬天才算真正来临了。在少有温暖的日子里,冬天越走越深,我却在期待着一片雪花的诞生。

武汉的冬天层次太多,自是不甚分明。若去了城里某一处大型园林或者历史悠久的公园里,到处都是四季常青的乔木。眼里的绿色还在有恃无恐的招摇,或深或浅,或明或暗。这里一丛,那里一片。

更多的还是落叶科树木夹杂其间,在秋之尽头,能深深体会到一树凋零一树绿的奇情怪景。或有那遍地的落叶,均匀铺就,如柔软的地毯,躺在行人的脚下,很淡雅,很从容。

几棵枯树伴几杆翠竹,青松,几条藤蔓绕墙头。朝阳的叶子依然翠绿,阴暗处却很难看见绿色。便是这小小的植物,却表现出了春秋两种不同的景致。

这样的情形,大约在江南,更准确的说,武汉才能见到了。

初冬的晨雾黯淡了粉尘,抑或是寒风吹散了阴霾。

在这样的日子,天空反而洁净了许多,甚至连鸟儿的痕迹也稀少了。

立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倍感了那一句诗中所言的豪情与苍凉。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长江之水波涛滚滚,却不似从前那般纯净,碧蓝。隐约听见远方汽笛的鸣叫,竟似传自远古的关外城阙之上奏响的号角,竟裹着一缕浓浓的思乡之情。

冬天的来临,直接导致了沿江两岸的杨柳褪去了昔日容光焕发的军装。瘦了秀发,枯了容颜。

江滩的沙滩,芦苇杆近似枯萎,却仍在风中轻舞。一株株互相搀扶,如龙钟的老人。

谁曾留意,便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郁郁葱葱,赏景纳凉的好去处,转瞬间一切却沉寂了下来。武汉的冬天冷得怪异,很少下雪,人们便习惯于在芦花飘扬的日子去构思雪花的浪漫。

北方人在武汉是过不惯冬天的,湿漉漉的冷,一直从脚心冷得头顶。

一张口便是一团团白雾冒出,一挪窝便感寒气袭人。

可偏偏就是不下雪,不怕恼了你。实在冷得厉害的时候,老天就洒几粒雪籽籽下来,然后跟着下一场小雨。那雪粒儿砸在头上,脸上,似针儿刺一般疼。

着眼处,尽是武汉冬天的景色,再不留意其他的去处了。

  描写武汉的散文2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我跟大姐他们去了趟武汉。我们是去武汉的叔叔家。叔叔家在汉阳区桃花岛那个位置。从上海出发前我将电子地图看了几遍,确认自己已完全熟记了那个区域。这是我第一次上叔叔家拜访。本想同叔叔去黄鹤楼走走的,没想到黄鹤楼周围人潮汹涌,吓得我们赶紧掉头而回。

鉴于去年十月一日凌晨出发高速公路上事故频发、拥堵严重,今年我们选在了一号晚上十点多启程,而返程日期定在了五号。因此,这次来回的高速公路上一路顺畅,只是在武汉的行驶过程中,整个市区堵得一塌糊涂。主要是由于武汉市区的多条道路在修建地铁、或是道路开阔的缘故。

最早去武汉大约是在六十年代,那时还小,对城市的印象也不是很深,也不知道什么黄鹤楼之类的一些值得光顾的地方。现在,每年的“十一”黄金周差不多都会去武汉走走。但想及城市堵车如斯,实在心生敬畏。真盼着那路、那地铁能早日完工。要不然,看人潮就不必走那么远了啊!

想来上海算堵车厉害的了,只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那样的堵车已基本跟自己关系不大了。但没想到武汉堵车也如此厉害,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了那样的极度反差,我在回程的高速公路上非常顺畅地开着车时,一想到武汉的拥堵,心里便会漾起一种异样的舒坦。

开惯了沪粤长途,如今跑沪鄂这样的中途,实在觉得很是轻松。由此悟得:大运动量训练是很有好处的。尤其可喜的是,这次长途开车,依然毫无累感。若哪次出游觉得开车会觉得累了,就得好好开始注意休息了。

我知道叔叔四十多年前就热衷写作,但现在武汉却较难静下心来写点东西,原因颇多,我很能理解的。我如今在上海西南如此安静的境况下也没有动笔成全昔愿,同样也是因为有几多顾盼铸成的牵绊。

二十几年前就想弹电子琴。1990年,大伯从台湾来沪起,我就拥有了一架音质还算不错的雅马哈琴。由于之后颠沛流离、浪迹四方,所以学琴之事被一再耽搁。不久前,际会因缘让我终于肯将不少时间消磨在了学弹电子琴上了。也会忆及文章事宜,但不会勉强做任何哪怕曾经玩得很爽很心仪的游戏。既然弹琴刚弹出一点心得,那继续时若心花开依旧,文章之事放着以后再说吧。

此次武汉之行,让我又一次体验到了如海人潮带给我的心灵暗示。这世上人真是多啊!好在我在上海的一个人还不算太拥挤的区域,真的还算是蛮幸运的。

我是6日早上回到上海的。当天下午开始睡觉,到了7日凌晨醒来,看了会儿电视,又继续睡。这次醒来已是7日上午八时。这是个秋阳非常令人心悦的日子。本来是想写点儿什么的。但见琴后还是让自己的十个手指——活动在了琴键上。

《送别》这首曲子算是练得差不多了,现开始在练节奏有些明快的《爱拼才会赢》。歌词比较励志,但我似乎不怎么需要了。武汉的人潮,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也更让我巩固起一种曾有的向往——人,应该悠游在少人的区域,那会存活得比较轻松、有趣……

好久没跟文字打交道了,也不曾想到会突然让手指拨弄出上面这些文字轨迹,是有觉得思路极其跳跃,甚至文思也好生混乱。不过,在那么悲惨的境地,一种异乎寻常的随意感,令我产生出少见的心动。同秒针声赛跑出来的文字,原来也是会令我留恋的……

  描写武汉的散文3

夏天去武汉,坐两天火车,可见其远。

武汉住三天,可赏之景实在不多,只是隐隐约约地感到,它很特殊,尽管很难发现。

武汉确实是个容易使人迷路的大城市。有人说中国城市只有两座可称大,大上海,大武汉,上海我是去过了的。

既大则必杂,包罗万象,上海就是个典型,余秋雨写过关于上海人的文章,从性格特点,古今历史逐一分析,没有心情读完——实在太长!武汉又有些不一样。

刚出火车站,便见满地公共汽车,都漆得光鲜油亮,不愧为湘鄂之都。司机披着厚实的旧制服,年纪不小,斜倚在方向盘上,瞟着缝隙里漏出的一缕阳光入神,车上人的多少都与他无关,他所关心的,就是这辆车了。

上车找位坐下,一开车,带着一阵机器的轰鸣,人就差点飞出去,公交车速度不快,但摇晃得好似拼尽了全力。司机不以为然,打太极似地转起方向盘,汽车就一个转弯接一个转弯,一不小心,户部巷过去了,昙华林过去了,黄鹤楼只看到了一个飞檐,就与我告别了,车过长江,一艘艘渡轮就在我们脚下弯腰过了桥,这就是武汉?我们要去的是哪?

我不熟悉长江,它太大,导致我们对它的期望也太高,看到真正长江总会有点不过尔尔的感觉。在长江最老的那座跨江桥旁边,岸是土黄的,江也是土黄的,高大的桥影落下来,江水的一半便染成了青黑色。两个桥头好像海岸边的灯塔,隔着一条长江和上面粗犷的铁架,不失忧伤地对视着。几个老旧的铁板绘画有意思,描绘海鸥过日边,虽然长江边没有海鸥,这个宣传栏也已经锈迹斑斑,但它仍是我长江对我最生动的印象之一。

原来许多武汉人跨江上班不一定会坐车,从东头到西头,只需一艘渡轮便顷刻而至。

所谓船坞就是一座建在水上的建筑物,与普通房子无异,只是多了两扇紧锁的大门,对面就是波澜阵阵的长江。从窗子里向外看,这种渡轮似乎已经不多了,零零星星地拴在岸边,有的歪倒在浅水区,好像醉酒不醒的人。

发船有固定的时间,只剩几分钟时,侯船的人多了起来。有的推着电动车,摩托车,有的带着长长的钓鱼杆,这种杆是专为长江鱼而准备的,有的带了刚买的热干面,将酱料拌一拌,香气就扑到了鼻孔,于是呼噜呼噜地当众表演吃面——他们不一定是老人,也有不少年轻人在其中,一同等待着那艘老船。

这艘船果然从对岸缓缓开了过来,靠着周边围着的,浸湿的旧轮胎,它歇在泊位里,于是大铁门打开了。

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拥挤,推着自行车,摩托车的人们都去了另一扇门,大家让一个正捧着热干面的.老先生过去,几个带了长长的钓竿与鱼饵的老人呆在最后,怕不小心戳到别人。

船很稳,毫不摇晃,只是马达发出不小的声响,我们就在这种低吼声中离岸。船大人少,于是大家便都跑到最上层的甲板上,那里的脚下就是长江。

这天可真大!别处没有这么浩大的江水,怕也支撑不起这么广袤的穹际。八月阳光刺眼,天空在一阵亮白色中透出一点蓝韵,好像女孩子们漂洗着的衣裙。这便是夏天吧。

那最老的一座桥从这边一直跨过那边,两边是西洋风格的砖塔楼,中间则是钢铁组成的桥架。长江上已经建了无数新桥,一座座气势不亚前作,但这座老桥,还是与众不同。

它不能算美,整座桥都只是单调的钢铁色,好像一根钢柱贯穿了南北;而且这根钢柱锈迹斑斑,可谓最老的一根。但我感到它应该出现在这里,应该出现在武汉,也应该出现在武汉人的眼中。不由得想起那个公交车司机,乘客,推着自行车,夹着鱼竿,捧着热干面等船来的人们。

后来与武汉人谈话,问路,我总想起这跨江的大桥——它也是一个武汉人吧。

  描写武汉的散文4

早就听说过"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和坐落在珞珈山的樱花胜地——国立武汉大学以及号称“风情小吃一条街”的户部巷,今年中秋我终于乘上前往武汉的火车。

一位挚友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早晨六点我们就在车站会面了。中秋当天,武汉天气很好。白云飘飘,阳光微斜,好友开着小电动载我穿过华科校园里一排排的法国梧桐。参天的古木让我不自觉地哼唱起张靓颖的那首歌"那排法国梧桐,多繁茂的枝桠,听到一曲G大调巴哈…"。稍作休整后我们决定前往武汉大学。

从华科东小门出来后乘坐340路公交没多久就可以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武汉大学。"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清末湖广都督张之洞创立的武汉大学,就像是武汉的一张名片。武大校园濒临东湖,坐落在珞珈山,校园内绿树成荫,除了极富盛名的樱花园,更值得一提的我认为当属校园里的民国风格建筑:宋卿体育馆,老文学馆,图书馆,老法学院和被学生们称之为"樱花城堡"的宿舍。临波门外的东湖是游人的一大落脚处,宽窄不一的石柱小道伫立于胡波之上,三三两两的人们结伴走在石路面上。我和好友寻了块较为宽敞的石面坐下,湖上清风拂来,脚下未触及之处皆是东湖的水。在高出湖面两米多的石柱路上走走停停,闲适时光似乎过的太快。

晚上我跟随好友与她的同学们在操场赏月。其中一位高个子女生是校笛箫社的,当即就在我们的起哄下起身吹奏乐曲,一曲《女儿国》以后紧接着又是一曲《枉凝眉》,曲声婉转悠扬,"何以箫声默,默以箫声何?多情深几许,几许深情多。"我不禁在中秋这个团圆夜中感伤起来,好在身旁众人隐约也都有所感触,我也就不觉有多难堪了。

第二天早晨,好友的一位湖北学长主动提出给我们充当导游,八点多我们就到达了辛亥革命纪念馆。事前,我并不知会来这,朋友见我诧异,开口嘻笑:"来了武汉,怎么能轻易错过红楼呢!"

隔着老远就看见孙中山先生的塑像伫立于坛上,一道铁栅栏围住的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鄂军都督府。这座在蛇山南麓绿树丛中掩映着的一组红墙红瓦的山字形建筑,就是100多年前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权湖北军政府的遗址,也就是武汉人称之为红楼的地方。

我们首先去到的是靠左侧的一楼,里面陈放有关章太炎的遗物。章太炎是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国学大师及民主主义革命者。1898年春,曾受张之洞之邀赴武汉办报,后来又逃亡至日本于孙中山结识其后加入了同盟会。许许多多历史的见证——旧报及遗物被整整齐齐地陈放在玻璃柜里供后人参观。在这众多物品里,只两件衣,引起了我的最大兴趣。一件是民主革命者的挨过枪眼的破洞血衣,另一件则是一袭碧绿旗袍,旁边摆着的是一双三寸金莲绣花鞋。我停下脚步驻足良久,之后又跟着朋友前往博物馆。博物馆同样大气磅礴,内里行人如织。

后来我还在朋友的引领下来到了武汉长江大桥。灼热的阳光疯狂抢夺着皮肤的水分,我俯身倚着栏杆,颇有点“凭山阑槛倚晴空”的味道。数百米下的江风裹挟着热气扑面而来,我们的头发早已在风中凌乱。由于在武汉长江大桥和户部巷耽搁了过久,我们赶到美术馆和湖北省博物馆的时候两边都已经闭馆了。我们只好作罢,稍微休整了一会便一起前往光谷。

短短三天并不足够让我体会武汉这座城市的美,但这几天的快乐记忆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上,历久弥新。

  描写武汉的散文5

您到过武汉吗?您知道武汉站是啥模样?不妨我们一起去看看。

武汉站气势宏伟,外形似鲲鹏展翅为:9片波浪型重檐屋顶,中部为拱起的大厅屋顶,象征九省通衢、中部崛起。车站高达50米,总建筑面积37万多平方米。它又是武汉三大交通枢纽的重要站点之一。车站建成后于2009年12月26日正式通车。

车站主楼出口分前后为东大门,西大门,东大门前方是一道绿色屏障,由种植的红叶石兰形成密密丛丛的绿篱,分界出外围行车道。西大门为后方出口处,这里是一片阔大的林园。

车站从地下到顶层分为三层为:地铁站,一楼大厅,二楼候车厅乃至出站口。地铁口就在车站一楼大厅中央,一出地铁口,可以迅速地疏离,不受任何阻扰。

一楼大厅以高架桥下穿内空层设计建设而成,充分利用了空间,减少土地占用。顶部呈半圆艺术造型,给人以美观的感觉,前后通透,宽敞明亮,舒适恬怡。

东大门前两条去往武昌、汉口的各条公汽站,是这里重要乘车站点,站点醒目耀眼,无论多少旅客的到来,很容易找到自己要乘的车次。

车站东广场的南侧是去往其他城市的长途汽车客运站,名为:“杨春湖长途汽车客运站。”这里也有去往天河机场的客运服务。售票大厅宽敞明亮,服务窗口排列有序,无论平常还是节假日,都不会造成拥挤与混乱,给旅客带来便捷快速的服务,减少滞留现象。

车站主楼靠北侧分别为:一座工作人员值班办公楼,大休息间,供工作人员进餐,小憩,更衣。一座为大酒店。

车站一楼大厅前设有露天电梯,乘动车的旅客,可以对接乘电梯上二楼。二楼有宽敞的平台,平台上有二十四小时服务的士车辆,为来往旅客提供方便。

车站一楼大厅内设有各种副食品商店,商品以湖北地方特色为主。另有餐饮部,全天候服务,旅客就餐、小憩任由之。

晚间的车站灯火阑珊,四周通明,仿若无影灯下映明月的美景。

车站东大门广场备有一排排木制条纹长长的坐凳,沐浴乘凉,可坐,可躺。广场绿荫怡然,景观树,花卉随季节适时绽放。广场的正前方,穿越绿篱,跨过一道外围公路,就是一道高高的土墙,通过建造形成一道绿色长廊,宽大约五十多米,长足足有一千五百多米。北侧进站口处是多种树木组成的林园,长廊里分别有竹园,松园,桃园,红叶石兰园,樟树园等组成,形成多种自然风格,各种园区色调分明。墙地脚是蜿蜒图形的月季花卉,整个长廊似卧式在东大门的正东面,它为车站平添四季风情风貌。尤其是北侧进口处一道长条花坛里通过嫁接的月季,似牡丹,似月季,花朵硕大,色泽娇艳欲滴,色彩斑斓,蹊跷的是有红色,竟有绿色,还有黄色,黑色的。像是人工雕琢,其实是科学培植出来的自然花朵。它们盈盈满满地开,突突突地勃发,旅客进站以夺目的色彩,吸引旅客为之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东大门广场南侧,是一处宽阔的轿车停车场,可容纳上百辆之多,停车处井井有条,标志着管理严谨规范。

东大门广场北侧是一条宽敞的进站公汽马路,行驶便捷。

车站北侧外围,是一片沙树林,沙树林里穿越一条人工修建的荷池。荷池南北走向,由里至外大约百把米长,不宽。夏季到来,朵朵莲花竞相开放,小小的荷池满满的绿映红,红映绿,红绿相间,生机盎然。即便是夏日炎炎,都会给旅客带来阵阵舒爽与清凉。

北侧不远处是杨春湖,与车站相依相伴。都说山因水而灵秀,水因山而雄厚。车站因水的衬托而显为灵动秀美。清澈的湖面,在微风中,轻波荡漾,物影绰绰,旖旎潋滟。旅客们的到来,不妨到湖岸观光,释放一下旅途的劳顿,留下缕缕情思。

车站的整个西面,是一座庞大的林园。它紧紧地簇拥着西广场,掩映西楼。林园深处,曲径通幽,几条悠长而洁净的道路,供旅客行走,直接进出站内。林园中央横穿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渠,宽约十来米、它的上游是杨春湖,下游通往大东湖的排水管道。水渠中建有音乐喷泉,岸边有小型亭台,供旅客游玩欣赏。这条水渠中段因西广场平台的覆盖,表面隔成南北两段,底下水流畅通。水渠里长有野生水草,少许芦苇点缀。它的构建形成一道水源生态,源源不断地巡回流淌,起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作用,它的观赏价值全在依林傍水,依园而行的艺术景观。

水渠靠西向外延伸,是精美别致的人工花坛。花坛穿插着一些名贵树种,如柞树,银杏树,樟树,红叶李,沙树,不同品种的桃树,樱花树,松树,石榴树,梨子树,柳树,还有些不知名的树种等等。由这些常绿树构成的林园,格外茂密蓬勃栩栩生辉,彰显着车站四季如春。尤其是春季桃花盛开,弥漫出阵阵甜蜜的芳香,将那处绿叶吐纳出的新鲜氧气溶解成一道道轻波袅绕的云烟,在阳光里放射出迷人的光彩,辉映着车站的全貌。雨天如一席轻纱垂帘,覆盖在车站的整个上空,犹如大自然的朦朦胧胧。晴天郁郁葱葱,滴萃满目,不乏群鸟栖憩,鸟语花香,令人如痴如醉,梦幻交织。仿佛整个车站静卧在林园深处。

紧挨林园南头是一处宽敞的绿荫草坪,草坪为旅客提供了开阔的绿色视野,可以席地而坐,可以漫步而行,让身心贴近泥土,在绿色的光阴里放牧。

车站的上空,悠悠的白云下,工作人员放飞的和平鸽展翅飞翔,一个人鸟和谐的灵动画面时时铺展在车站境内。这样一个以园林生态环境为主体的交通枢纽,实为不多见。

这里建站前,是一片荒草丛生,行人稀疏,交通不便的“野外”处。建站后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它也是太平盛世,盛世中华的象征。大家不妨来武汉一睹它的芳容!

  描写武汉的散文6

记忆中,每个人都会恋上一座城,因为某些事某些人某些故事。我在武汉这座城市的小故事,温馨感动。人们说,城中书香气自华,就像昙华林,我记忆中的天堂。

第一次听到昙华林的名字是听室友说的,她在那里买了一些很好看的信封与明信片。我记得那一张张樱花邮票,那么小巧,那么古典。从那以后,我便心心念念要去昙华林了,可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去。

2024年的元旦,我终于踏上了去昙华林的旅途。人们说,昙华林在一条很隐蔽的街里。昙华林就像是一位蒙着面纱坐在纱窗后的曼妙女子,多少爱慕者不远千里只为一睹芳容。而我,就是昙华林的爱慕者。下了车后,我和朋友沿着路牌寻找,路的两旁都是一些奇怪却很古典的房子,零星的路人。走着走着,街道上人很多了,我看到女生一般都拿着小糖人,还戴着花环,是的,这就是昙华林街了。

我喜欢昙华林带给我们的这种文艺的气息。我也应景的买了花环,糖人,就像自己到了小时候。昙华林的房子每个差不多都不一样,但都是一样的文艺,而且它们一般只有一层,我喜欢这种可以看到屋顶的房子,我看到它的青砖黛瓦,不想城市中那些高楼大厦带给我的距离感。我最喜欢一座有着红色窗户的房子,他看起来跟其他的房子差不了多少,门口的石阶,不知道被岁月刻下多少痕迹,门口,有个白发的老爷爷搬了个木头板凳坐着晒太阳,不知道怎么的我觉得很窝心。那个红色的木质窗户,更为这座房子增添了一份强烈的时代感,窗台放着一个金色的花瓶,里面插着向日葵,故意打开的窗户,大家争相拍照,好像这样自己也可以融入这份美丽似的。

来昙华林,也许买东西吃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它我们能够懂这座城市。梧桐小院,咖啡馆,书店,饰品店是它们最大的特色。店里的物品不一定有多么特殊,但每一个都是那么的精致,而店主竟神同步的用一些美丽的明信片装饰整件店,看似家家店大同小异,走进去看才发现别有洞天。

我最爱一家叫做罗克慢递的店,它并不是在路边,而是在一条巷子里,高大的树遮住了它美丽的容颜,我们兜兜转转走好几个石阶才到达。店主是一位年轻的女子,正在从容的给到来的客人准备奶茶,房子很小,还有桌子,除了明信片,还有一些别致的饰品,店里没有什么装修,朴实舒适,浓浓的奶茶香,还有午后的阳光绕过窗户,暖暖的洒满整个房间。我想到之前在电影里看到的一个情节,几个姑娘也是在午后,发现了一家叫做乌龟慢递的小店,她们兴奋的拿着笔在桌子上认认真真的给自己写一封信,有用笔悄悄脑袋甜蜜微笑的,有相互偷看的,那时的她们是最美丽的。后来,她们遇到一些事,爱过,伤心过,开心过,她们都在长大,并且成长的更加美好了。后来,她们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在一个海边婚礼上她们收到了曾经的乌龟慢递的信,青春一幕幕浮现,那时稚嫩的自己。我以前一直都在为这个情节所感动,却不知道,某天我也可以身临其境这种感动。

人们都说,来昙华林一定会收获很多很多的照片。的确,它有太多的意想不到,它有太多的值得记忆的东西。而昙华林最有趣的就是那些街景。那些店主也很聪明,每个店外都是一番风景。有各种各样的桌子椅子,盆栽,流苏复古的灯,还有个性的墙画,古典的门,好看的地方必定会吸引很多游人争相拍照,与此同时,店内的生意自然红火了起来。当然,武汉方言的叫卖也是蛮有风味的,地道,最原始的拉客方式。路边有很多卖棉花糖冰糖葫芦的,这些儿时的回忆汹涌而来,于是迫不及待的买了尝尝鲜。当然路边最有趣的是一些人的表演啊,和一些手工做的东西,令人惊叹。

来昙华林,你不仅可以收获美景,还可以当个安安静静的吃货,昙华林街的尽头就是一条美食街,各种小吃,像什么臭豆腐,炕土豆,锅贴豆皮,烧烤应有尽有,每次都是吃撑着回去的。

昙华林被称为武汉最文艺的地方,的确,它的一砖一瓦都让我感受到了它身体里迸发出来的古老,而我,也看到了这座城市么文明与繁荣,生生不息。

邂逅昙华林,时常梦回,再来一场文艺之旅。

寻找最武汉散文

妹妹的女儿叫杉杉。开学后才上一年级。

大半个暑假在我们这里,只顾着玩的发疯,身上却总起一些小疙瘩,闲下来时,就不停的抓痒。后来听她妈妈小瑞说,这叫做水土不服。

要回武汉了,在我们家吃顿午饭。我们做的焖饼。这在我们这里属于家常饭,家家都会做。但要真正做得好,做得地道,也有许多讲究。按地方志上一些记载,曾有一个京戏名家来我们这里献艺,点名就要“湖滨楼”的焖饼。那天适逢阴雨,派去买饼的小伙计就偷个懒,从旁近一家小店买了一份。结果,那名家只挑了一筷子,就拍手不吃,又使个小性,要罢演――这哪里是我要的正宗焖饼!

我的小外甥女也扒不过两筷子,就丢下不吃,问她,说:你们河北的饭不好吃!

问:那你们武汉吃什么?

她回答:热干面。

问:什么是热干面?

答:就是又热又干的面呗!

……

武汉人不叫做吃早饭吃早点,叫做“过早”。到武汉的第二天,小瑞就带我们去街边过早了。几步路走下来,发现些武汉迹象了。沿街边走着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不时就能看见边走边吃的形象。他们左手托一个小花盆样子,薄薄的圆纸桶(也可以叫做纸饭盒)。右手拿了筷子,边走边挑着面条往嘴里送。有赤了上身,腆着鼓肚皮的大汉,呼噜呼噜吃的八面威风;也有窈窕明媚的时尚女子,走的轻盈,尖着嘴巴也吃像轻巧可爱;更有老太太,走路也已经颤微微的一步一挪,也一手托着纸钵,一手挑面条往嘴里送。一边嘴里塞面,一边抬起眼睛来看路。我们看得有些发呆,也忍不住景仰。赶紧绕着大弯,给那位奶奶让道。又忍不住回头,看她驼着背影,看她一手托钵,一手挑面,一步一挪颤悠悠的渐行渐远。这不禁让人感叹:她这样肯定已经走了几百年,还会走下去几百年吧,嗯,甚至一千年。

卖热干面的铺子,遍地都是。我们去的这家也是生意红火。当街面板上盘曲堆积了小山般的面条。黄金颜色,丝丝清楚,没有半点粘连(后来,我也忍不住问过卖面师傅:这面条堆在这里,却不粘黏,什么原因?师傅手里忙碌,嘴里回答:很多原因。)。那些面条应当是已经煮得熟的。面客点饭后,师傅就抓一把面丝,放到一个带柄的小竹篓里。然后去一个大汤锅里逛啊逛,这也是个热的过程。把竹篓里的面倒进那个小纸钵里,另有人往里面加调料。柜台里面看不清楚,也叫不上名字。只见那人手法飞快,从几个调料碗里,用一把小汤匙在舀,刷刷几下就成全一碗,往前面一推,好了。从点餐到吃到嘴里,前后应当不过五分钟时间,这就叫做现现做现卖的快餐。

从汤锅里现捞的,热是没问题。难得的是一个“干”字:那面初看来也没什么大特别,调料也简单的很,好像有榨菜末,小葱花什么的,再就是略一些汤汁。问题在哪里?略一调弄就出来了。挑动一下,刚出水的面条就发干,吃到嘴里有种干涩的香,好似有什么火样的东西一下子把面条烘干了。再吃,再挑动,上面一层面条,竟如在烈日下暴晒过,吃到嘴里,还是软软的面条,但心里又不得不说“果然热,干,面”!我也好奇,又伸筷子去纸碗底下一抄。下面明明还是有些面汤的,可上面又是被什么烘干了呢?我没有问那卖面师傅,想到的情景是:师傅,这是什么原因呢?师傅说:这,有很多原因。――天上九头鸟,你知道他在用哪个脑袋和你说话?

我也开动自己的`脑筋做了一个浅层的研究:可能是与调料有关系。调料中应该有麻酱。嗯,应该是。吃起来是这个味。但在我们北方吃面条,吃涮羊肉时也拌麻酱的,可却没有这么“干”样儿。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或者也是“有很多原因”。

小瑞的住处,往后转过去不远,一趟街都是卖美食小吃。到晚上更是热闹非凡。各家门店都有自己招牌,各个招牌下都是各色小吃。五花八门,酸辣香臭。我尝了几个煎包,比我们那里的皮要薄,馅大,汁也多。臭豆腐霸气当街,不想吃也得闻。儿子还斗胆试了一块,我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敬而远之。

其中一天早晨,我和老婆儿子三个河北人,难得自己出来一次“过早”。还是那趟街,想来想去,还是要了三碗热干面。我提义,我们应当一手托纸圆桶,一手使筷,边走边吃,这才叫做真正的会吃武汉的热干面了。走不两步,老婆就叫苦边天:不行不行。这么走着吃,老怕迎头撞了什么东西。再就是哆哆嗦嗦,筷子杵不到嘴里去。最后,我们只好停顿到一个街角,围着一个电线杆子,站没得站,坐没得坐,心惊胆战的吃完了几桶面。现在想想,差不多可以用几句诗来形容“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学吃热干面的!”――好多表面文章好做,内里的功夫却不是一天半天能修得来。

武汉小吃自然不少。除却热干面,还有一样很受当地人热捧的叫做“豆皮”。看那家老字号,从早晨六点钟到近中午十点多。从门口锅边排队一直到当街。看如此盛况,也是妹妹小瑞重点推荐,我们也挤在队伍里等着挨着。最后拿到,去里面小铺子里坐着吃。那间老屋子不过十五六平米。坐着站着来回钻来挤去的都是食客,天气是武汉式的闷热,屋子里不装空调,几个电扇只在那里鼓吹热风。不是不想好好品尝一下传统的盛名的老字号“武汉豆皮”,我是真的怕自己再待不一会就成了外地人肉包了。这时,我那外甥女杉杉同学,就吃的得意洋洋。把大半碗豆皮扒到自己脸前,埋头大吃,半天含着饭嘟囔一句:你吃这一块,我还要吃一大块。然后,她还要一碗“蛋酒”。

武汉还有“来双扬”的鸭脖,还有剁椒鱼头。妹夫大伟不失时机的讲解:这个鱼头必须是胖头鱼才能做,其他鱼不行……他还骄傲的盛赞一种他们湖北老家的一道“锅巴炒饭”。说是就算武汉大厨几次想学,我们不教的。好吃的很!只是他们想学,我们不教。呵呵。我也百分百的感动,胀着肚子,也奋力吃了几口。的确不错,金黄瘩巴,香脆,又有米粒,又有些碎的青菜末盖在下面。强忍住一个念头不好说:这在我们老家,蒸米饭糊了锅,不是要扔掉吗?不是要喂那什么吃吗?看看看,还是又说出来了。真是欠抽。老妹千万注意。你若看到以上几句,千万删掉,不能让妹夫看到。大大的不该,不该哦!

上面那些吃过的东西,写出来的感受,不过十有一二。字面有限不再多说。本节结末处,略再提几句。一周过后,我们回到老家。没进家门,老婆就一片声嚷着要买豆沙包,还要买个葱头生吃。说自己想得要哭出来了。儿子回来也大叫,还是自己的饭吃着舒服。这几天在武汉,也吃过他梦想中的“匹萨、寿司”,又是一顿接一顿的贝壳鱼虾,江鲜海味,他的最直接反应就是呲牙咧嘴皱眉头,按着肚子找厕所。据他说,是那里水,喝不习惯。

我们晚饭是小米粥,馒头。炒了半棵大白菜。一口稀饭下去,那些老旧相识的米粒们顺顺当当的下去,在肠胃里各自安分妥贴,又有米汤平稳安然。舒服不过两个字。

武汉之念散文

很多事情在心中就是首一怀旧的歌,每次打开心灵的播放器,歌声自然给人舒心和温暖的感觉。

昨天看茨威格写的《三大师》之一的狄更斯时,其中一句话说到“他把平庸乏味的生活散文解构成了诗”,而且是令人畅想的田园诗时,我对茨威格思辨精彩的文笔所感染,更被狄更斯的世界所牵动。“他的长篇小说,都在悲剧风光的崖缝里散布些小巧妩媚的动人之处,犹如鲜花一般。这种令人难忘的优美雅致的花朵到处繁茂盛开,像欧洲紫罗兰的小花,简朴谦卑,隐儿不露”仔细回味,确不知道怎么忽然想到了武汉大学的那座幽静禅化的珞珈山,他们之间似乎没有联系,但我思之心切,在记忆的河床驻足流连,狄更斯微笑而去,茨威格就在那座山上的老房子里怀想自己身处东方的感动。

而我,和朋友已经坐在了珞珈山上戈雅咖啡馆的屋外平台上。

思绪就是这样,快点急速,往复来去,对于武汉大学,我是神往已久,但没有想到自己会以一个过客的身份端坐在文化和樱花围拢的珞珈山上,静寂的瞬间,总能想到自己忘我与无我的神游之境,想到方方、池莉她们笔下的众生和水色,想到在美丽的校园里滋生或者淹没的智慧和思想,品尝咖啡的过程,其实就在品尝武大给我的灵性和厚重,自然也会想到刚到武汉的感觉。

到武汉的时候,朋友说东湖不能不去,武汉大学不能不去。而我其实牵挂的是悠悠东逝水,那条贯通东西的大水——长江,牵挂或已忧或已乐名享历史文化长河的那座名楼——岳阳楼。故而游历的先入之念使我和朋友在刚刚到达武汉三镇的那个下午,就匆匆寻水而去,过大桥,浩淼的江水悠悠荡荡,远去的船舶影影忽忽,宽阔的江面给武汉以雄奇、富贵和神秘。而朋友则希望能坐到江边,直面大水,淘洗连日来城市给他的烦躁、郁闷和压抑。这多多少少也是我心的向往。尽管在过大桥时我忽生感觉,江水驰于野,天地自开阔,人心随境移,物我已无迹。但毕竟水在大地的胸肌上走过,我在思绪的空间穿梭,水乳交融的瞬间还没有形成。于是,我们下车、绕桥头,依龟山小径徐走,人迹无,空落落,闻山上树木芬芳,听水声隐隐传来,无涛无浪,回归平静和自然,彼此在感受生命的神奇,人的不可思议。这一切,非我们多情多思,概因心里不舍,不舍在江对岸緑色中巍然独望的那座名楼的牵引。人啊,难了贪欲,难了占有、难了对美的奢望和穷极。这时,朋友站在我面前,挡住了我的去路,我回过神来,长江已忽入眼帘。我静望大水,幻想的激动和狂喜荡然无存,平静的心在泛起的浊浪里沉浮,没有随水而去的渴望。望大水,夕阳的色彩玄幻出水的多变,远去的驳船没有承载我的任何思想,我只感到和朋友在一起看水,是一种幸福,能在朋友身边如此平静,是我生命的一次超越,于是看江看楼的欲望,就化成一种对自己已往的回赠和弥补,心灵的缺失似乎已经圆满,但我又在想,悠悠而去的大水呀,滋润着多少人的心,使历史在武汉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大地的胸肌饱满、圆润,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而追思的我们,在把握和游历的过程中则不断丰富着自己的世界,延续着生命的神奇。正如这小小的咖啡馆,在樱花和桂花交错呼应的日子里,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品行和格调,不能能不说是一种操守和追求,也是一代年轻人延续文化交融文化传播文化的方式,更是武汉大学非凡之处的灼现和标识。也许这种说法有点过处,武大的魂在于环湖而不囿于湖,在城而不囿于城,学子的开放、学识的开明、使飞翔的灵魂自由飞翔,使先进的.思想根深叶茂,这才是本和源,是花和果。我以为然,只是在穿过武汉的大学,感受年轻、活力、张扬、文明的气息的过程种,有一个僻静而高远的地方,让心灵平和,让身心自然,戈雅咖啡的选择,珞珈山的蓊郁,使人对武汉大学有一个观望和整理,有一个注目和浸淫,融入的陶醉和触摸的温热都潜入人的全身,有一些偏爱也不为过。

靠在老藤椅上,品着朋友点的咖啡,一股苦丁香使我的神经从迷恋的状态中走出,凭依珞珈山自然的风光,再直身于这风光的境外,我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过客。就是在东湖的云杉下,看着休闲的武汉人,舒心地散步、垂钓、嬉戏,我也投入其中,甚至和朋友不顾周围的存在,仰天平躺在东湖的怀抱,闭上眼睛,让南国的阳光痒痒的照人,让湖面的风撩开心扉的窗户,接受祥和、宁静和快乐。带着这种感觉品着咖啡,苦丁香的苦也含着一丝干爽和甜蜜,朋友说,难忘武汉。我呢,看着朋友喜悦的神情,就想赋诗一首,去请教在老房子力感受东方文明的茨威格,起身时,才知道一切都得幻境,唯有武大的珞珈山,依然透着几分优雅、华贵和厚重。

重看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名著《三大师》,不是怀旧,是珍惜,是回忆,也是美丽的遭遇。正如茨威格在写三大师之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时用歌德的诗作的题记那样:你不能消亡,这使你伟大。

武汉的风情散文

去武汉已经几年了,对武汉的感触就像那轻轻的江风一样,淡淡的,没有激动,也没有失望,更多的如中年人的感情,平平静静、若隐若现。

武汉其实是武汉三镇的统称,长江、汉江交汇,把武汉分成三地。几座大桥,凌空飞渡,如同铁锁,把三镇紧紧地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坚固的大武汉。

武汉最有名的是外滩,一栋栋精美的别墅,绅士一样优雅安静。迥异的风格,精美的雕塑,精良的工艺,如若精美的艺术品,这些古物,若是在他处,大可当作宝物陈列了,而在武汉,却仍然当作店铺或是办公楼使用,丝毫不以为意。一些不知名的小道,幽幽寂寂,两边精美的建筑,浓密的绿阴,就像丰韵的贵妇,朴素而得体的.着装中,透着雍容与从容。武汉是一个真正的贵族,不做作,不显摆,举手投足之间,彰显著骨子里的奢华。

但很快你就会发现,奢华豪爽的大武汉,有着安静的内心。在老城那些深深的小巷里,你是感不到外面风云的,这里太安静,太深遂,静谧得历史在这里都放缓了脚步。有的只是悠长的日月,静立的老树,还有白发的老人,最多再加上几声鸟啼。几个武汉男人,几碟鸡肠鸭肚,咀嚼着城市的鸡毛蒜皮,咀嚼着江风,就是一天。

浩浩长江,衔天接日,如若狂飚野马,奔涌而来,在这里却突然变得舒缓,像慈爱的母亲,柔柔地把怀中的孩子抚触。江水的乳汁丰润,江风的温润温柔,滋养了大武汉,是以这里的男人皆粉面,女人多水色。说话柔柔婉婉,如若唱戏,一唱三叹。水浒中的英雄是不会住在这里的,因为不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东坡先生大概也不会爱上武汉,因为实在不宜于大江东去。

武汉人是自信的,下塌的小旅馆,店主人神态热情,油头粉面,皮肤细腻,性情耿直。一间房间客人没有,电视仍在响着,好心告之关了吧,他却说,我不关!活是小孩子赌气。寻他要地图,他说要那做什么,去哪里给我说。俨然就是活地图。问店主人武汉有什么特色美食。店主人呵呵一笑,武汉啥都有,啥都吃,哪的东西都有,自己却什么也没有。几分幽默,几分调侃,几分单纯,几分丰富。须知道,这种调侃,往往是丰沛自信的展现,富翁是不介意别人笑他衣服破的,只有穷人才会打肿脸去充胖子。

武汉的节奏是快的,但再快的节奏武汉人也能品出诗意,过出从容。迎着第一缕晨光,车只管窜,人只管忙,但早点摊上,热干面仍是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嚼着,豆浆仍是一口一口地品着。他们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

杂而乱,雅而静,一片土地,就在大江的涛声里沉浮,就在历史的风云中憩息,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骨子里风情却拂之不去,像那热干面一样,甜里有咸,辣中有酸,欲说还羞,欲拂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