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大师课文好句子聚集三篇

12304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剃头大师课文好句子聚集三篇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写人的。包括三篇精读文章、一篇略读文章、一个口语交际、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司马光》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赞扬了他的机智与勇敢。《掌声》写了一次掌声改变了一位残疾姑娘的生活态度的故事,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很重要。《灰雀》描写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故事。《手术台就是阵地》讲述了白求恩大夫在炮火中坚持给伤员做手术的事迹,赞扬了白求恩大夫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课题内容简说

司马光本文通过写司马光砸缸救落入缸中的孩子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掌声课文通过写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因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而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

灰雀课文通过讲述列宁在公园里找灰雀时与一个男孩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对男孩的关爱和尊重,以及男孩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手术台就

是阵地本文写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把手术台当作阵地,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抢救伤员的事,表现了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赞扬了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1句】:认识41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第2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第3句】:学会默读,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救人英雄司马光和白求恩,了解掌声的意义,看看“剃头大师”的趣事。

【第4句】:学习写人叙事的方法。学习表现一个人品质的技巧。

【第1句】:掌握本单元的字词。

【第2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第3句】:学习文章中表情、动作、心理、语言的人物写作技巧。

【第4句】:学习文章中的人物的优点:如司马光的机智勇敢。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24句】:《司马光》………………………………………………………………………1~2课时

【第25句】:《掌声》…………………………………………………………………………2~3课时

【第26句】:《灰雀》…………………………………………………………………………2~3课时

27*.《手术台就是阵地》……………………………………………………………1~2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4~5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可以按照“课文讲读——收集名人故事——口语交际——习作”的顺序进行。本组课文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发挥其整体优势,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而收集名人故事。在阅读教学中,使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24句】:司马光

课题司马光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孩子掉进一口装满水的大缸里,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司马光用石头砸破大缸,救了那个孩子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朗读课文,读通、读懂句子,并借助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司马光的沉着,机智,遇事肯动脑筋的品质。

学前准备【第1句】:查找司马光的资料了解司马光,预习课文,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第2句】: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第1句】: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字,学会新词。

【第2句】: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学习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懂句子,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第1句】:激趣导入,走进故事(用时:5分钟)【第1句】:师(出示课件)看见大屏幕上的这幅画,大家会想起哪个故事呢?

【第2句】:板书课题。

【第3句】:师介绍古文的特点。【第1句】:学生看图后回答。

【第2句】:齐读课题。

【第3句】:了解古文的特点。【第1句】:简要说说文言文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20分钟)【第1句】: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文,试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句子。

【第2句】:师出示生字,指导学生学习新字。

【第3句】:教师范读,领读,指导学生读通顺,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大意。【第1句】: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节。

【第2句】:小组内利用识字卡片交流识字方法。

【第3句】:练习朗读,注意句中的停顿,读通句子。【第2句】: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句】:再读课文,理解内容(用时:10分钟)【第1句】:读课文,思考: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哪些人。

(2)在孩子们玩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在万分危急的时候,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从中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第2句】:教师指导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

【第3句】:指导朗读。【第1句】:学生边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文中画相应的句子,词。

【第2句】:学生相互交流。

【第3句】:借助注释和老师的提示理解句子。

【第4句】: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第5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句】:解释下面字词的含义。

庭:___________________

瓮:___________________

皆:___________________

光:___________________

迸:___________________

【第4句】: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用时:5分钟)【第1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句】:检查背诵课文。

【第3句】:把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第1句】:朗读课文。

【第2句】:学生背诵课文。

【第3句】:讲故事。【第4句】:看拼音,写词语。

dēnɡshāndiēdǎo

()()

tínɡyuànfànɡqì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三年级孩子首次接触文言文,但这个故事大家并不陌生,而且文字也比较简单,所以设计本课时,我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读通、读懂句子,再把司马光与其他孩子的不同做法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司马光沉着、机智、勇敢的特点。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领略到了文言文的魅力,也理解了课文内容。

《司马光》教学片段

情境渲染,引导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师: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院子里做游戏,正当他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

生:一个孩子掉到大水缸里去了。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文中说“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课件出示句子)“瓮”是指什么?“足跌没水中”又怎么理解?

生:“瓮”是指大缸。

生:“足跌没水中”意思是孩子掉进缸里,被水淹没了。

师:理解得很好,自己的小伙伴掉进这么大的水缸里,危在旦夕,这样危急的情况,该怎么读。

(指导学生朗读)

师: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生:众皆弃去。

师: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其他孩子全都跑了。

师: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生: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出示课件)请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生:司马光拿起一块石头朝大水缸击去,大水缸被打破了。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时司马光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然后讲给大家听听,并表演出来……

赏析:老师借助课件和文中的注释,引导学生弄明白发生的事情,以及司马光和其他孩子处理事情的方法,降低了学生初学文言文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让孩子们想象司马光的想法和做法,表演给大家看时,同学们更是活跃,而且表演时的神态、动作、语言都很有个性。说明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司马光优质课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2.学会本课  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1句】: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2句】:教学重点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3句】: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光为什么砸缸,其道理是什么?

【第4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课题,司马是姓,叫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让学生打开书,看本课的内容,除课文以外,有一幅插图,课后有3个作业题。

2.范读:边听边想,这一课写的是谁的一件什么事?

(1)范读。

(2)看插图上画的都有什么?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本课写的是司马光砸缸,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玩:音w2n但是读课文时一般带有儿化音。

读词语卡片:

古时候  孩子  朋友  跑去  叫  有一回

5.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学习。

(2)同桌交流学习情况。

(3)指名汇报自学和同桌交流情况。

同学们,老师现在指名来汇报学习情况,老师叫到的同学,你不仅是代表你自己,而且是代表你同桌,因为刚才是你们两人讨论的,一个说完后,同桌还可以补充。

利用熟字记字形的有以下几个:

古:上边“十”,下面“口”,

时:左边“日”,右边“寸”,

回:大口套小口,笔顺:  回。

朋:左边“月”,右边“月”,

玩:左边王字旁,右边“元”。

跑:左边足字旁,右边书包的包字,笔顺是  包。利用偏旁加部分记字:

候:左边单人旁,中间一竖,右边是:  。

孩:左边“子”,右边笔顺:丶亠  。

友:一横加一撇,带上一个“又”。

让学生理解词语和一字组多词帮助理解字义:

古时候:很早很早以前称古时候,昨天,前天叫古时候吗?不叫。

古(古代)(仿古)(蒙古)

时(时代)(时间)(小时)

候(气候)(等候)。

朋友:关系不错的人称朋友,本课小朋友,指关系好的小孩。

友(友谊)(友好)(亲朋好友)

玩(玩耍)(玩艺儿)(贪玩)

跑(跑步)(跑来跑去)

(四)在学习生字、生词的同时,把课文读通顺。

1.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得”的音。

请同学读词语:长得又大又圆。

这里的“得”读de轻声;本课“得救”了,这里的“得”读二声d6,是得到的意思。比如:我得到妈妈的宠爱。我得到同学们的帮助。

2.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小声读课文,一是注意生字词在句中的读音和字义,二是把课文读通顺。

(五)指导书写生字:

1.让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格中的位置,包括每一笔的位置。

2.重点指导下列字:候、孩、跑。

3.学生在本上描一遍田格中的生字。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第1句】: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二)进行句子训练,体会词的作用。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句】: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遇事不慌,动脑筋想办法,在紧急情况下,做事果断的教育。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3句】: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第4句】: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指名读。

古时候  小孩  朋友  跑  回去

(二)谁能告诉老师,司马光姓什么?叫什么?

(三)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标出共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

2.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四)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古时候”是指很早很早以前,从图上可以看出,小朋友全是古代人的着装。

2.学习第2自然段。

(1)小声读这一段,数一数共有几句话,再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每一句话,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找重点词理解。

①第一句话中“他”指的是谁?(司马光)

②学习第二句话时,让学生认真观察书上的插图,思考:

a.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几个孩子,哪个是司马光?

b.从图上假山和水缸的位置,再看这口水缸怎么样?从句子中哪儿看出来的?

“假山”是用石头人工堆砌成的,大树下面有假山,假山脚下有口大水缸。

让学生观察水缸到底有多大,和几个小孩子的个头比。里面装满了水。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句要突出“他”的音,第二句话要突出“大”,“装满”,让大家能够通过你的读听出来这口水缸怎么样,里面装的水是怎么样。

通过看图,指名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也为理解后面的课文打下基础。最后说一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4)总结学法。

刚才我们学习课文的时候,是先读课文看共有几句话;接着找重点词,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学习第3自然段。

小朋友们和司马光在花园里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插图,想象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里的。

司马光和小朋友玩得很高兴,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的。

(2)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再读这段,想一想,缸这么大,里面又装满了水,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面临着什么样的危险?一方面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理解下段课文奠定基础。

4.学习第四段课文,小组学习。

(1)小声读课文,自己想一想掉进水缸里小朋友的处境,再想一想别的小朋友的心情会怎样,他们都是怎么做的?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谈自己的理解:

从“别的小朋友”看出是除司马光之外的小朋友。“都慌了”和后面句子中的“有的……有的”,“叫”、“喊”、“跑”、“找”是相对应的。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面临着被水淹死的危险,小朋友们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叫喊”目的是叫大人们听到呼救的声音,来救小朋友;“跑去找大人”,也是这样。再让同学们想象,时间就是生命,这样做能来得及吗?为理解司马光的聪明、果断打下基础。

(4)指名朗读:要读出小朋友们那种心里焦急的紧张气氛。读“有的”“有的”时和逗号前面的句子接得紧一点。

5.学习第五自然段。自己学习。

同学们,小朋友们都慌了,因为他们知道,时间长了,那个小朋友有生命危险。想通过叫喊,跑去找大人来救小朋友。这时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1)按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学这一段。

①提醒同学们自学时,抓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去理解句子。

②看图,哪个是司马光,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司马光没有慌,从表情上看出来的,其他小朋友惊慌地咧着嘴,而司马光的神情表现很镇静,不慌张。

③指名读自己理解。

“举”、“使劲砸”、“几下子”说明什么?遇事不慌,认真动脑筋,想办法,聪明、果断。缸破了,水从破洞里流出来,落水的小朋友就不会被水淹死了。

④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6.学习最后一段。

同学们,司马光遇事不慌,他机智勇敢地举石头砸破了缸,救出小朋友,这时大家的心情如何?带着轻松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得救”重读。

总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句子训练。课后作业第2题。

1.投影出示句子。

2.让学生自己填空。

3.填空后,自己读一读每一组的两个句子,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4.指名说一说。

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意思更具体,更明白。“在花园里玩”限制了玩的地点。“石头”说明司马光用“石头”砸缸,不是用别的,意思比第一句更明确,更完整。

(六)作业。

1.巩固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第1句】:教学目标

(一)巩固字词。

(二)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内容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句】:教学重点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且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3句】: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4句】: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

1.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边读课文边注意生字在句子中组成的词的写法。

2.听写。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且同桌听写完后,互相看是否正确。这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一种好方法。

有一回,古时候,小朋友,跑去,孩子,叫。

(二)小声读全文,想一想每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大家。提醒按上节课告诉同学们的句式来说。段意:

1.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2.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有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4.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哭着,喊着,去叫大人。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破大水缸。

6.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组织语言,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能看着插图,把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1.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2.同桌互相讲一讲,强调不是背课文。按自己的理解,照课文内容讲故事。

3.出示投影插图,指名让同学讲故事。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向他学习什么?

(五)你学习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谈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1.字词方面:学会了哪些字词,或者是在识记生字过程中,学会了哪种识字方法。

2.本课语文知识方面:比如按句式说话,学习课文的四步方法。

3.受到的思想教育方面:这是最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教师根据学生谈的,进行总结、深化,表扬好的,使大家都有所启发。

【板书设计】

(4)“我”字第一笔是撇,“找”字左边是提手旁。

同学们,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有很多字,音相同,还有很多字字形很相近。所以,我们学习要认真、仔细,区别它们的不同之处,不要弄混了。

(四)学习第3题:这四幅图,每一幅图是独立的。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司马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第1句】:多种形式朗读,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尝试背诵。

【第2句】: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字词意思,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第3句】:通过观看微课,反复朗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初读,感知文本特点

【第1句】: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里,有一些少年,他们智慧的光芒点亮了我们的童年,想认识他们吗?逐次出示图片,学生说出故事。(课件出示——图1:孔融让梨;图2彦博灌水取球;图3曹冲称象;图4司马光破瓮救友。)

【第2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生说。(板书:司马光)司马是姓,光是名。亲切地叫一叫。大声喊喊他。生读课题。像这样由两个字组成的姓,你还知道吗?生说。听说过“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吗,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第3句】:如果把刚才同学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那你知道古人是怎么描述这个故事的吗?翻开课本102页,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第4句】:读过了吗?和平时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生自由说。

【第5句】:师小结:你们发现得真好,这是古人写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文言文(板书:文言文)。那什么是文言文呢?让我们简单了解下。生观看微课视频,初步了解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细读,把握停顿节奏

【第1句】:朗读生字。小老师带读。“瓮”字的读音强调,“瓮”长什么样子?图片出示瓮和缸,让学生来猜,说出理由。(板书:插图)补充和瓮有关的成语:请君入瓮,瓮中之鳖。

【第2句】:一读,意在正音。

要求:两分钟时间,用自己的速度,朗读课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自由读。指名读。师相机引导正音。

【第3句】:二读,重在停顿。

引言:读古文讲究“断句”。我们知道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有标点的地方当然要停顿,但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没有标点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请大家拿出笔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便于大家听和画,我读的慢一点,拖音也放长一些,明白吗?师范读。指名读。

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生校对修正。

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要求:不但要读正确,更要注意句子的停顿。男女生读。

【第2句】:三读,贵在节奏。

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自由读。齐读。

第三板块:品读,理解文本含义

【第1句】:课文读通读顺了,那你是否读懂了呢?我来考考大家?出示电子课文。

老师刚才读了课文内容,发现没有司马光这个名字啊?(生说)光就是司马光,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师板书:注释)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借助注释,我们还理解了这些字的意思。(课件出示注释)

文中就只有司马光一个孩子吗?还有哪些人,用横线划一划。(群儿、一儿、众、儿)生说,并理解意思。

这些孩子在干什么?请用笔圈出文中人物的动作。(戏、登、跌、去、持、破)指名说。师圈画。

【第2句】:品读句一: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戏”是什么意思?生说。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用古文来写就是——群儿戏于庭。那么,如果一群孩子在园中玩耍呢?就叫——(群儿戏于园),在树林中嬉戏呢?叫——(戏于林),在池塘里嬉戏呢?原来,这“戏于什么地方”就是在什么地方嬉戏、玩耍!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玩得多开心哪!读——群儿戏于庭。

“足跌没水中”,一不小心,脚下一滑,“呯——”地一声,掉进了瓮中,水很深,一下没过了头顶!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一眨眼的工夫哪!所以,“跌没/水中”你不妨读得快、急。

【第3句】:品读句二: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猜猜看这一句大致是什么意思?生说。当看见有人掉进瓮中,其他的小孩有怎样的反应?能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样子吗?有的孩子……有的孩子……还有的孩子……小朋友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也来当一回古人,把刚才的话用简短的文字说一说。试着用“众皆弃去,一儿_______,一儿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一儿呼救,一儿大叫,一儿惊走,一儿狂叫,一儿大哭……)

部编版三年级《司马光》教学设计当小伙伴们惊慌失措的时候,司马光在干什么?生说。这“持石击瓮”要读得迅速有力,才能显得司马光做事果断、利落!“破之”呢?你就长舒一口气吧,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光,所以读地慢些——破——之——,结局皆大欢喜,所以要缓,语气上扬,儿——得活——。

【第4句】:师生合作带着语气读课文。

【第5句】:从司马光破瓮救友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指名说。生说师板书。

6.司马光真了不起,想记住这个故事吗?自己先试着背一背。生自由背诵。填空形式集体尝试背诵。

小结延伸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司马光》这篇课文,从司马光破瓮救友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一个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孩子;我们还第一次学习了文言文,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可以借助注释、插图,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

延伸:还记得以前学过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老师这儿有一篇用文言文写的《曹冲称象》,想不想读一读?(下发课外阅读:文言文的《曹冲称象》)喜欢的话课后去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司马光文言文

机智勇敢插图

司马光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第1句】: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2句】: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第3句】: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全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孔融让梨》和《道边李苦》。

【第1句】:导入新课,感悟语言。

【第1句】:老师说一句话,同学们说意思。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2句】:同学们说出老师说的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文言文非常简练,有时一句话就只有一个字,但细细品味,隐藏着很多意思在里面。学习文言文要会想象,把一个字读成好多字,把一句话读成好多句话。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板书:司马光)。

【第3句】:学生齐读课题,师介绍“司马”是复姓。

【第2句】:初读课文,培养语感。

【第1句】: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wèng),足跌(di)没水中。众皆(ji)弃(qì)去,光持(ch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g),儿得活。

后出示读音易错字:登瓮 水迸

【第2句】: 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课件出示)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第3句】: 师生承接读

师:群儿/戏于庭,

生:一儿/登瓮,

师:足跌/没水中。

生:众/皆弃去,

师:光/持石/击瓮/破之,

生:水迸,儿/得活。

【第4句】: 你问我答读

读:群儿干什么? 诵:群儿/戏于庭,

读:一儿干什么? 诵:一儿/登瓮,

读:发生了什么? 诵:足跌/没水中。

读:其他小孩子的反应如何? 诵:众/皆弃去,

读:司马光又是怎么表现的? 诵:光/持石/击瓮/破之,

读:事情结果怎么样? 诵:水迸,儿/得活。

【第5句】:变换格式读(ppt上竖着排列,由右往左读)

【第6句】:记忆比拼读

群儿戏于庭,( ),( )。众皆弃去,( ) ,水迸, ( )。

【第7句】:去掉标点读。(配乐)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第3句】:理解课文,感知人物。

【第1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谈话引入: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同学们就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要求:利用注释、插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已积累的经验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

【第2句】:交流汇报

句式:我读懂了 (词或句子),它的意思是 。

【第3句】:古今对译读。

古文:群儿戏于庭, 现代文: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

古文:一儿登瓮, 现代文: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

古文:足跌没水中。 现代文: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

古文:众皆弃去 , 现代文:其他的孩子都离开了,

古文:光持石击瓮破之,现代文: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

古文:水迸,儿得活。 现代文:水从而流出,小孩得以活命。

【第4句】:一主两翼对对读。(带文)

主:群儿戏于庭, 两翼:有几个小朋友

围呀围着那大水缸

大家一起捉迷藏

调皮又欢畅

主:一儿登瓮, 两翼:扑通通一声响

足跌没水中。 有人掉进了大水缸

主:众皆弃去 , 两翼:大家全都吓坏了

慌里又慌张

主:光持石击瓮破之 两翼:有一个小朋友

名字叫做那司马光

搬起一块大石头

砸向那大水缸

主:水迸,儿得活。 两翼:呀 哐当当一声响

流水哗啦啦往外淌

伙伴钻出那破水缸

【第5句】:学生复述故事。

【第6句】:想象补白,丰满故事。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他们(怎么玩?),一个小孩(玩着玩着?),就站在大缸上面,( 他朝水里看,看到了?),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那个落水的小孩?)其他的孩子好慌张,(有的······有的······还有的······)都跑掉了,司马光灵机一动,(他心想:?)拿石头(怎样?)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得以活命。(小孩和司马光会说些什么?)

【第7句】:读了课文,说说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乐于助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第4句】:延伸拓展,以文带文。

【第1句】: 自由诵读《你读我诵》中的《孔融让梨》(p132)和《道边李苦》(p134),用横线画出表现主人公美好品质的句子,在边上批注上合适的词。

【第2句】:交流

【第3句】:作业

自选《你读我诵》中的《孔融让梨》(p132)或《道边李苦》(p134),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它改编成一篇现代文。

【教学反思】

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为了激发孩子们热爱文言文的兴趣,不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我设计了“读一读”“译一译”“说一说”“编一编”四大板块,在教学中进行层层推进,特别是在“读一读”上下足了功夫,通过划分节奏读、你问我答读、变化格式读、记忆挑战读、去掉标点读等多种形式的美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因为《司马光砸缸》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同学们基本上都听过,所以在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时,我没有一词一句地去解释意思,而是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利用以往理解词语的方法去翻译,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见效果还可以。最后说说课文大意,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我依然由“趣”入手,在按原文复述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补白想象的创编,目的`是为学生平时学会抓细节写一件具体的事而服务的,课后练习的布置也是这种指向。纵观同学们的课堂表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挺高涨的,跟我的配合也很默契,不足的方面也有很多,如课堂上我对个体学生的关注还是不多,对学生的评价语也缺少针对性,对于个别偶发细节处理得不够机智,这些方面都是以后我需要在教学中大力去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