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前生”的诗句大全

5803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带“前生”的诗句大全

本文搜集整理了带“前生”的诗句145句,包括“前生”开头的诗句37句;“前生”结尾的诗句53句;“前生”在中间的诗句55句。其中五言诗句36句,包括前生开头的14句,前生结尾的16句,前生在中间的6句;七言诗句109句,其中前生开头的23句,前生结尾的37句,前生在中间的49句。

带“前生”的五言诗句

带“前生”的五言诗句36句,其中“前生”开头的五言诗句14句,“前生”结尾的五言诗句16句,“前生”在中间的五言诗句6句。

“前生”开头的五言诗句

【第1句】:在世忧何事,前生得至音。——出自唐·薛能《送刘驾归京》

【第2句】:前生身已到,归路首重回。——出自戴栩《劝耕题正觉寺诗次王文康韵二首》

【第3句】: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出自南宋·陆游《得猫於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

【第4句】:异世陶元亮,前生刘伯伦。——出自唐·白居易《醉中得上都…多时忧…兴咏而报之》

【第5句】:前生陈正字,今代傅中书。——出自周必大《端明尚书汪圣锡挽词二首》

【第6句】:前生丹在否,岁晚要重丸。——出自王迈《仙水归程》

【第7句】:见说岩头树,前生手自栽。——出自宋无《辟支严道人》

【第8句】:莫怨身轻薄,前生是柳花。——出自宋无《萍》

【第9句】:前生老居士,识我臭味同。——出自袁说友《又和三首·怀萧居》

【第10句】:近住应名玉,前生约姓阴。——出自唐·薛能《赠歌人》

【第11句】:前生或草圣,习气馀惊蛇。——出自宋·苏轼《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

【第12句】:前生修行来,见山入骨贪。——出自董嗣杲《游盘塘山后废寺》

【第13句】:早惠能言者,前生结习馀。——出自刘克庄《葵女》

【第14句】:前生非亲契,今生如何好。——出自谢枋得《赠道士阮太虚何存斋》

“前生”结尾的五言诗句

【第1句】:新诗出故人,旧事疑前生。——出自宋·苏轼《次韵孙莘老斗野亭寄子由在邵伯堰》

【第2句】:邓攸无后嗣,卢老是前生。——出自郭印《次韵蒲大受书怀十首》

【第3句】:却来书处在,惆怅似前生。——出自唐·顾况《天宝题壁》

【第4句】:辛勤自不到,遥见似前生。——出自唐·薛能《杂曲歌辞·升平乐》

【第5句】:只言如昨日,不悟已前生。——出自罗公升《看书有感》

【第6句】:此时知不死,昨日即前生。——出自唐·齐己《新秋病中枕上闻蝉》

【第7句】:习读在前生,僧谈足可明。——出自唐·郑谷《赠刘神童》

【第8句】:久不观陶诗,仿佛如前生。——出自赵蕃《重九才四日…酒饮予…诗强和渊明》

【第9句】:每看闲意思,渔父是前生。——出自徐照《鹭鸶》

【第10句】: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出自唐·王维《杂诗三首》

【第11句】:表襟空皓首,往事似前生。——出自徐铉《送王监丞之历阳》

【第12句】:耳边无俗语,门外是前生。——出自唐·裴说《不出院僧》

【第13句】:到时为彼岸,过处即前生。——出自唐·吕温《送文畅上人东游》

【第14句】:便令无点翳,谁解照前生。——出自顾逢《古圆镜》

【第15句】:钟才枕上尽,事已眼前生。——出自唐·杜荀鹤《秋晨有感》

【第16句】:偶来游古寺,景逐眼前生。——出自南宋·陆游《宝积寺》

“前生”在中间的五言诗句

【第1句】:匹似前生读,茫然记不来。——出自刘克庄《乍归九首》

【第2句】:若有前生债,今朝不懊还。——出自唐·郑还古《吉州道中》

【第3句】:几日相别离,门前生穞葵。——出自唐·李白《代秋情》

【第4句】:只恐前生是,蓬山阁上蟫。——出自高斯得《耽书》

【第5句】:今日如许贫,总是前生作。——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第6句】:故知又故为,颇悟前生是。——出自五迈《辛未中元记…凡事如…勉之之语既》

带“前生”的七言诗句

带“前生”的七言诗句109句,其中“前生”开头的七言诗句23句,“前生”结尾的七言诗句37句,“前生”在中间的七言诗句49句。

“前生”开头的七言诗句

【第1句】: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出自宋·苏轼《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 过旧游》

【第2句】:前生出处黄山谷,后代风流范蜀公。——出自吴泳《寿范漕》

【第3句】:七岁能吟天骨异,前生应折桂枝来。——出自宋白《赠麻仲英》

【第4句】:前生似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出自宋·苏轼《答周循州》

【第5句】:三叹鹤林成梦寐,前生阆苑觅神仙。——出自宋·择璘《咏杜鹃花》

【第6句】:前生子美只君是,信手拈得俱天成。——出自宋·苏轼《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五首》

【第7句】:无梦去陪王母宴,前生多是紫虚身。——出自宋·白玉蟾《赠紫华侍经周希清》

【第8句】:前生问学仰前修,亲发星星禄始谋。——出自李复《送阳孝章户曹》

【第9句】:前生杜牧吾身是,又向江南遍倚楼。——出自南宋·陆游《春晴泛湖入城》

【第10句】:前生纵使希真是,已死尚存忠简知。——出自刘过《呈胡季解》

【第11句】:乌帽素餐兼施药,前生多恐是医僧。——出自唐·韩偓《腾腾》

【第12句】:前生疮痏生潢池,手披腹摩随所医。——出自宋·敖陶孙《送别张长官东归》

【第13句】:前生坐下一高僧,失脚中元自怨辰。——出自周必大《能仁监寺智超为予写真求赞》

【第14句】: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出自宋·苏轼《赠虔州术士谢君》

【第15句】:自恋香林不归去,前生恐是住山僧。——出自胡仲弓《天竺呼猿》

【第16句】:曩劫曾为观大士,前生又是派禅师。——出自宋·白玉蟾《呼唤体自述》

【第17句】:前生自是卢行者,後学过呼韩退之。——出自苏轼《答周循州》

【第18句】:前生檐葡林中梦,到死旃檀国里香。——出自张道洽《句》

【第19句】:前生定是张公子,一见相从意自亲。——出自王洋《德茂以两小篇报聘再成一章》

【第20句】:前生一念有今日,投老相逢复几时。——出自赵文《寄欧阳振仲》

【第21句】: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出自唐·白居易《爱咏诗》

【第22句】:此世喜登金骨塔,前生应是育王身。——出自唐·贯休《蜀王登福感寺塔三首》

【第23句】:前生疑是老头陀,却笑今生狷愤多。——出自刘黻《和叶正父见寄》

“前生”结尾的七言诗句

【第1句】:别后几回思会面,到来相见似前生。——出自唐·罗隐《送杨炼师却归贞浩岩》

【第2句】:旧诗零落似前生,岂意公能识姓名。——出自赵蕃《别赵常德》

【第3句】:天上河从阙下过,江南花向殿前生。——出自唐·包何《阙下芙蓉》

【第4句】:猿狖尽当吟里见,烟霞祗向眼前生。——出自詹中正《香山》

【第5句】:秋兴悲秋俱有赋,安仁宋玉是前生。——出自姚宽《下章安杜渎七首》

【第6句】:散关旌旗扫昨梦,少城丝竹真前生。——出自南宋·陆游《丁未正月春色已粲然露坐高风堂北观种花》

【第7句】:别路算来成底事,旧游言著似前生。——出自唐·罗隐《送友人归夷门》

【第8句】:遥指高峰笑一声,红霞紫雾面前生。——出自唐·吕岩《七言》

【第9句】:尽怪阿戎从幼异,人疑太白是前生。——出自潘兴嗣《戏郭功甫》

【第10句】:往往诸公眼亦青,尚疑崔浩是前生。——出自张埴《赠云留道人》

【第11句】:此生今日似前生,重著麻衣特地行。——出自唐·杜荀鹤《投宣谕张侍郎乱后遇毗陵》

【第12句】:把酒未须论后约,读书已恨欠前生。——出自李曾伯《甲午淮幕和萧应父赠郑允蹈韵》

【第13句】:谩忆同游期后会,因思往事悟前生。——出自陈纪《夜宿增江松鹤庵》

【第14句】:醉里工为青白眼,定应阮籍是前生。——出自王炎《和至聊述怀二首》

【第15句】:今日重看满衫泪,可怜名字已前生。——出自唐·元稹《褒城驿二首》

【第16句】:篱上晓花斋后落,井边秋叶社前生。——出自唐·许浑《南阳道中》

【第17句】:异域岂能医异疾,前游真已隔前生。——出自现代·陈寅恪《乙酉秋赴英…自印度…飞机至伦敦》

【第18句】:度岭当年惜远行,过淮今日似前生。——出自苏辙《和王定国寄刘贡父》

【第19句】:贫贱知心老弟兄,祗疑相得似前生。——出自戴表元《畲斋次韵》

【第20句】:里唱涂讴铙吹轰,软尘梁苑记前生。——出自苏籀《元夕偶成》

【第21句】:疑是仓公回已死,恍如羊祜说前生。——出自南宋·文天祥《吴小村》

【第22句】:试问老人那得病,定应金粟是前生。——出自王炎《和麟老韵五绝》

【第23句】:秦刑次骨政如虎,六合瓦分访前生。——出自陈长方《读萧相国传嘉召平出处之合义作召平诗》

【第24句】:昨夜秋风入短檠,试繙编简似前生。——出自赵蕃《夜坐读书有感示儿曹》

【第25句】: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久已交前生。——出自苏轼《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

【第26句】:总道老来无用处,何须白发在前生。——出自唐·王建《镊白》

【第27句】: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出自唐·李朴《中秋》

【第28句】:岂有文章妨要务,孰知诗律自前生。——出自陈师道《次韵苏公督两欧阳诗》

【第29句】:还似萧郎许玄度,再看庭石悟前生。——出自唐·李涉《题涧饮寺》

【第30句】:少作回看如两手,旧书重读似前生。——出自刘克庄《健忘一首》

【第31句】:中年岁月渺前生,变尽孩提古性情。——出自清·张问陶《观我四首 老》

【第32句】:许我杖藜来宿昔,观公诗律自前生。——出自释宝昙《又和归南湖喜成》

【第33句】:蒲柳先衰祗自惊,静思前事似前生。——出自王洋《吉父用晁恭道韵作诗谢同会次韵》

【第34句】:二十九年穷未死,却思当日似前生。——出自南宋·陆游《感旧四首末章盖思有以自广》

【第35句】:彭泽因家凡几世,灵山预会是前生。——出自唐·刘禹锡《送僧元暠东游》

【第36句】:十指中央了五行,说人休咎见前生。——出自唐·章孝标《日者》

【第37句】:歙境争先睹使星,玉川风致是前生。——出自杨公远《上疏斋虑按察》

“前生”在中间的七言诗句

【第1句】:看翻后夜月囘照,梦忆前生地不同。——出自谌祜《句》

【第2句】:似是前生师弟子,两年今日入山来。——出自王之道《题德章山亲公塔》

【第3句】:休言无补公家事,留得堂前生树阴。——出自孙祖德《题琴堂》

【第4句】:更将此印印渠诗,是我前生那得知。——出自张闰《太平印歌》

【第5句】:恐是前生林处士,晚年不饮至今醒。——出自赵师秀《再游北山和韵》

【第6句】:身外流年波渺渺,眼前生事叶纷纷。——出自文同《山城秋日野望感事书怀诗五章呈吴龙图》

【第7句】:妙转之机掣电飞,目前生杀尽交驰。——出自释安永《颂古三十一首》

【第8句】:白银红锦满牙床,拜赐仗前生羽翼。——出自范仲淹《和葛闳寺丞接花歌》

【第9句】:莫笑凄凉周茂叔,窗前生意草成堆。——出自苏泂《又叹庭前杂花草》

【第10句】:逃身下降唐谪仙,袭姓前生汉丞相。——出自曾丰《贺德庆陈倅生朝》

【第11句】:此翁已死谁与言,欲言已似前生记。——出自苏辙《梦中咏醉人》

【第12句】:一寿二富三康宁,总是前生修种得。——出自释道生《偈颂二十二首》

【第13句】:檐端痚竹前生瘦,瓶里寒梅到死香。——出自巩丰《句》

【第14句】:自计前生定蜀人,锦官来往九经春。——出自南宋·陆游《梦蜀》

【第15句】:至如叙述所知友,但若前生略相识。——出自郑刚中《寄姚文发》

【第16句】:六十年前生子日,三千里外忆亲时。——出自方回《丁亥生日纪事五首》

【第17句】:还從旧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觅手书。——出自宋·苏轼《去杭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

【第18句】:辟谷餐霞得长生,老子前生老人屋。——出自曾丰《寿广东提举韩判院》

【第19句】:相逢一饮清阴下,与子前生定有缘。——出自刘望之《古柏》

【第20句】:莫是前生封即墨,便堪作酒博青州。——出自陈普《赠叶洞春画葡萄》

【第21句】:正好长松水石间,更忆前生后生事。——出自苏轼《王晋卿得破…画邢和…次律论前生》

【第22句】:游欢殆类前生事,老态惟思白昼眠。——出自张闰《寒食不出遨》

【第23句】:房传往世为禅客,王道前生应画师。——出自唐·白居易《病中诗十五首·自解》

【第24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差差。——出自张栻《立春日禊亭偶成》

【第25句】:僧仪又入清流品,却恐前生是许询。——出自唐·张祜《题画僧二首》

【第26句】:描来月地前生瘦,吹落风檐到死香。——出自张道洽《梅花二十首》

【第27句】:摩顶尚记前生误,堕地举手一笑俱。——出自仲并《深正卿得男以诗庆之》

【第28句】: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出自清·曹雪芹《五美吟·绿珠》

【第29句】:料师多劫长如此,岂算前生与后生。——出自唐·方干《赠乾素上人》

【第30句】:虎丘寺前生野草,一花一叶皆丽好。——出自薛师石《送叶季重之官吴门》

【第31句】:依约前生是蠹鱼,坐窗不觉晓钟馀。——出自刘克庄《夜坐二首》

【第32句】:老来清思浑如许,自笑前生莫是僧。——出自连文凤《书齐夜坐》

【第33句】:未收浮世风沤梦,尚了前生蠹简缘。——出自南宋·陆游《戊午元日读书至夜分有感》

【第34句】:翠草庭前生意足,甘棠堤上去思多。——出自厉文翁《句》

【第35句】:精神冰玉前生瘦,骨髓栴檀抵死香。——出自张道洽《梅花七律》

【第36句】:偈言恍似前生说,诗秽犹烦侍者收。——出自刘克庄《白鹿寺》

【第37句】: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出自宋·柳永《鹧鸪天》

【第38句】:云母窗前生晓色,梧桐叶上得秋声。——出自宋·无名氏《望江南》

【第39句】:眼前生后姑置论,红紫事休天地贫。——出自宋·敖陶孙《次韵翁伯绍教授》

【第40句】:废兴尽系前生数,休衒英雄勇冠军。——出自唐·介胄鬼《掷裴武公诗》

【第41句】:丹成不愿千千岁,乞与前生一味闲。——出自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

【第42句】:应是前生有宿冤,不期今世恶因缘。——出自唐·楚儿《贻郑昌图》

【第43句】:还从旧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觅手书。——出自苏轼《去杭州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

【第44句】:松因往日门人种,路是前生长老开。——出自唐·徐夤《题名琉璃院》

【第45句】:幕前生致九青兕,骆驼礨峞垂玄熊。——出自唐·杜甫《冬狩行(时…章彝兼…留后东川)》

【第46句】:旧游半似前生事,要路多逢后进人。——出自唐·包颖《和徐鼎臣见寄》

【第47句】:云自雨前生净石,鹤于钟后宿长廊。——出自唐·伍乔《游西禅》

【第48句】:更问前生李居士,南行今到几人间。——出自王洋《李尹叔知丞…道其事…诗因以次韵》

【第49句】:十年灯火有何效,赢得眼前生眩花。——出自李若水《次韵高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