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好句子汇集50句

8525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漫长的告别好句子汇集50句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1

虽然说这是一本推理小说,可却又和以往看过的推理小说有比较大的区别,感觉和传统的探案小说不一样,我想,或则作者并不是把这本书定位在探案小说吧。如果你是一个急性子,希望能够一开始就进入推理现场,那钱瑞勒的作品就不适合你了,他的节奏很慢。《漫长的告别》亦是如此,他好像是在讲述一个过程,慢慢的,一点一点的,甚至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一点没有案件的影子,只有那浓浓的酒味和香醇的咖啡味道......

《漫长的告别》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艾琳对特里长达几十年的期盼,最终在起自杀后与特里永远的告别。第二层则是马洛与特里在两宗谋杀案和艾琳自杀后的重逢、道别。这不长的时间给马洛的感觉却是恍若隔世,因为对于硬汉而言,告别本应是干脆利落,义气凛然的,但和胆小鬼特里的告别则显得拖泥带水。在这个故事中,我觉得作者借以讽刺了特里的胆小、懦弱、以及不负责任;同时也有暗赞艾琳为爱的举动,虽然说这个举动是错误的犯罪,可心里的那份漫长的为爱等待着实也有让人佩服的地方。

有没有一个人,和你经历过漫长的告别,你们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说再见,然而,总会在下一个路标处巧遇或者重逢。相逢后彼此面对面的叙旧,彼此叙说着各自的故事......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2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人生由许多“你好”和“再见”串起。所有的“你好”一定对应着一声“再见”,直到和这个世界说“再见”。这是一本哀伤的小说。

作家们塑造了许多侦探,彼此性情各异,只有一点相同:都是虚构的。因为真实的世界不存在如此有魅力的侦探(们)。我知道的侦探手指头数得出来:工藤新一,金田一,福尔摩斯,大侦探波洛,马普尔小姐,再就是这部《漫长的告别》中的菲利普.马洛。许多人应当都熟悉前面几位侦探,但对马洛很陌生。不奇怪,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雷蒙德·钱德勒,他在中国谈不上著名。我从这本书才得知这个作家。和其它侦探小说相比,本书侧重的不是逻辑推理,而是人物,命运,和故事——至少我的感受如此。

本书在国际上闻名遐迩,曾获爱伦坡奖(此奖项在世界推理小说界享有极高声誉)——而且受村上春树推崇(以及艾略特、加缪、钱钟书等多位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曾阅读此书多达十余次:“每当我的写作没有灵感而停滞不前时,就会翻这本书。”进一步说明《漫长的告别》不仅仅是一本侦探小说,更是一本重要的文学作品。我把本书当作严肃小说阅读,希望从中学到一点写作技巧。

一个作家曾这样评价《漫长的告别》:每一页都有闪电。雷蒙德·钱德勒擅长描写和比喻,短短一两句话勾画出生动鲜活的情景,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甚至可以让读者“看见”,“听见”,“闻见”,享受到文字的美妙,不时地会心一笑。精妙绝伦的句子几乎每一页都能看到。如此高超的表达技巧只有少数顶尖作家才具备。另一本让我体验到“每一页都有闪电”的书是钱钟书的《围城》——而钱钟书是钱德勒的粉,他们都姓“钱”。

侦探马洛的形象与其他侦探的不同之处突出表现在“硬汉”二字——马洛是一个硬汉。他身上具有美国文化中的拓荒精神,粗旷,豁达,西部牛仔的勇敢和正直;他对朋友义薄云天,对顾客忠诚尽职;“好管闲事”,“怜香惜玉”体现了他浪漫的一面。他幽默乐观,不畏强敌,蔑视凶狠狂妄的人,遭受打击毫不气馁。此外,还能映衬“硬汉”形象的是他手中的卷烟,总是一支接着一支,几乎永远不会停。马洛身上吸引人的地方很多,最有感染力的是,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会挨打,会受伤,会郁闷,伤心,痛苦,悔恨。这是其它侦探不具备的。我们成为不了福尔摩斯,但是从马洛身上,或许可以看到一点点自己的影子。

我读的这个版本译者是东北人,文中多处出现东北俚语,我需要查百度才能知道它的含义。翻译难以做到完美,译作总体瑕不掩瑜,感觉良好。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3

《漫长的告别》是我在网易蜗牛读书app上随意翻到的`一本书,我有段时间对书不感兴趣了。在看《漫长的告别》之前,我看得是《枪炮、病菌与钢铁》,老实说这本书让我昏昏欲睡,在极强的忍耐力下我总算是翻完了这本书。

网易蜗牛读书的机制很有意思,每天可以免费读一个小时,读满一个小时就可以得到一个蜗牛壳,通常十几到二十几个蜗牛壳可以买下一本书。

网易蜗牛读书算得上是读书app里的一股清流,它竟然可以做到对网络小说不屑一顾,完全没有网络小说这一版块,即使以比较高的标准来看,网易蜗牛读书里面图书的质量也是非常高的,这点让我觉得很满意,我爱网易蜗牛读书。

但我并不是用网易蜗牛看完的《漫长的告别》,这父母的爱本书并不短,我用的是微信读书,微信读书总是在送无限读书卡。

我不喜欢在读一本书之前或者看一部电影之前就对其了解太多,我更偏爱意外的惊喜。我在读《漫长的告别》之前对这本书和其作者雷蒙德·钱德勒都知之甚少,大约十几分钟之后,我就知道自己该认真对待这本小说了。它不是我前些天读的《七个房间》那种故事会水平的读物,也不是我很久前读的东野圭吾的那种类型小说。

《漫长的告别》是部严肃小说,是文学,文学性和故事性俱佳的典范之作。

严肃小说和通俗小说并没有特别严格的界定,严肃小说作家通常而言更关心的是世界的复杂性、人性的深度、叙述的可能性,他们不太会去在意读者的感受,读者通常会觉得晦涩、迷惑,不爽快。严肃小说就是值得严肃对待的小说。

《漫长的告别》文字当然是很好的,很多时候让我想起了《洛丽塔》,读到后半部分的时候我又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村上春树,看完书后,我才知道村上春树对钱德勒推崇备至,文学上的这种师承,即使是隔着两三种语言了,还是有迹可循。这本书的故事轮廓一般,但在细节上特别能吸引人。书中对于艾琳·韦德美貌的描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关于本书的译本,我读的是姚向辉译本,读完后通过百度,对比了下宋碧云、卢肖慧和宋佥版,我觉得姚向辉版本是最好译本,通过他的翻译,最大程度体现了中文的那种韵律美。姚向辉的中文水平蛮高的,最好的中文是翻译家创造的。

引用三句书里的话:

【第1句】:我是个有执照的私家调查员,已经做了一阵子。我独来独往,没结过婚,人近中年,不富有。我进过不止一次拘留所,我不接离婚案。我喜欢喝酒、女人、象棋和另外几样东西。警察不怎么喜欢我,但有几个我还算合得来。

【第2句】:她没有爱上我,我知道,她也知道。她不是因为我哭。她只是到了该洒几滴眼泪的时候。

【第3句】:你有一个朋友要告别。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通用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漫长的告别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1

作者孤独的内心加上细腻的笔触总能触发人们内心的共鸣。每个人都有一块静地孤独的纯净的不被人理解的慌恐。钱德勒有一种魔力让人开启这个静地,让我们在他的作品里狂欢。

钢筋水泥灯红酒绿霓虹灯下的车流变成了画家手里黑白交错的静谧的夜空,星星点点洒落在你心底。马洛是孤独的不合群的,在那样一个不安定的时代他随时都有可能面对死亡,他过的小心翼翼,直到遇到另外一个孤独的灵魂——特里。在特里无助失意的时候,马洛成为了他的朋友。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慰藉,只需要一杯螺丝起子酒就能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怀。平静的日子被特里妻子的死所打破,特里逃走了。马洛不相信自己的朋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就如同相信自己不会杀人一样。他的周围突然出现了很多人警察,律师,黑道大哥,韦德夫妇等,这些人随时都可能要了他的命。为了他内心的纯真(特里),他义无反顾的去救赎一位死去的朋友。他想向世界证明纯真是存在的正义也从不会缺席。他就是哪个正义的使者,到最后他找到了真相却失去他。特里哪个和他一样纯真孤独的人,已经变成和周围人一样带着面具生活。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2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人生由许多“你好”和“再见”串起。所有的“你好”一定对应着一声“再见”,直到和这个世界说“再见”。这是一本哀伤的小说。

作家们塑造了许多侦探,彼此性情各异,只有一点相同:都是虚构的。因为真实的世界不存在如此有魅力的侦探(们)。我知道的侦探手指头数得出来:工藤新一,金田一,福尔摩斯,大侦探波洛,马普尔小姐,再就是这部《漫长的告别》中的菲利普.马洛。许多人应当都熟悉前面几位侦探,但对马洛很陌生。不奇怪,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雷蒙德·钱德勒,他在中国谈不上著名。我从这本书才得知这个作家。和其它侦探小说相比,本书侧重的不是逻辑推理,而是人物,命运,和故事——至少我的感受如此。

本书在国际上闻名遐迩,曾获爱伦坡奖(此奖项在世界推理小说界享有极高声誉)——而且受村上春树推崇(以及艾略特、加缪、钱钟书等多位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曾阅读此书多达十余次:“每当我的写作没有灵感而停滞不前时,就会翻这本书。”进一步说明《漫长的告别》不仅仅是一本侦探小说,更是一本重要的文学作品。我把本书当作严肃小说阅读,希望从中学到一点写作技巧。

一个作家曾这样评价《漫长的告别》:每一页都有闪电。雷蒙德·钱德勒擅长描写和比喻,短短一两句话勾画出生动鲜活的情景,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甚至可以让读者“看见”,“听见”,“闻见”,享受到文字的美妙,不时地会心一笑。精妙绝伦的句子几乎每一页都能看到。如此高超的表达技巧只有少数顶尖作家才具备。另一本让我体验到“每一页都有闪电”的书是钱钟书的《围城》——而钱钟书是钱德勒的粉,他们都姓“钱”。

侦探马洛的形象与其他侦探的不同之处突出表现在“硬汉”二字——马洛是一个硬汉。他身上具有美国文化中的拓荒精神,粗旷,豁达,西部牛仔的勇敢和正直;他对朋友义薄云天,对顾客忠诚尽职;“好管闲事”,“怜香惜玉”体现了他浪漫的一面。他幽默乐观,不畏强敌,蔑视凶狠狂妄的人,遭受打击毫不气馁。此外,还能映衬“硬汉”形象的是他手中的卷烟,总是一支接着一支,几乎永远不会停。马洛身上吸引人的地方很多,最有感染力的是,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会挨打,会受伤,会郁闷,伤心,痛苦,悔恨。这是其它侦探不具备的。我们成为不了福尔摩斯,但是从马洛身上,或许可以看到一点点自己的影子。

我读的这个版本译者是东北人,文中多处出现东北俚语,我需要查百度才能知道它的含义。翻译难以做到完美,译作总体瑕不掩瑜,感觉良好。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3

相信每个人的心底里都有不能说的秘密,不见天日,难以启齿,将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最深处,也许直至随着肉体消失殉葬了,也永远不会为外人所知晓。

原因何在呢?小说《漫长的告别》半遮半掩地讲述了男主人公的心理波澜变幻,探讨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人,天生具有一颗不安宁的心,然而胆量与气魄却大相径庭,虽然英雄好汉比比皆是,大多数还是屈从种种顾虑束缚,所谓的“有贼心无贼胆”,于是就由此制造出了心底里有不能说的秘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其结果呢?或平和地永远埋葬在心底;或不可控制地而突然迸发,其后果难以预料;或自己忧郁发疯......谁又知道呢!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大学辅导员,身边围绕着三位女性,分别是老婆、老婆闰密、女学生。他迷惑了,到底 谁是他的“爱人”呢?他似乎都爱,又都不怎么爱;她们全都爱他吗?敏捷的心灵感应告诉他:他集汇众女宠爱于一身,但雨露可不能均沾,道德、法律、良知等等捆困了行为,于是,男人有了深藏心底里不能说的秘密,潜伏期遥遥无望,他“感到一阵来自生活的琐杂与烦闷,它们像便秘一样不可言说”。“我努力让自己的魂魄游离在外。我感受着眼泪的轻盈与沉重,感受着自身体液的循环,唯其如此,我方能避开一种更加猛烈的情绪,那种情绪,叫作心痛,抑或是,愧疚”。

小说中三位可爱女性的名字分别叫:老婆——乐思。我猜想,是思考为善为乐;老婆闰密——逃逃。我猜想是欲避,可避不开;女学生——郑杨。我猜想,是上升的爱,难煞老师也!

面对这些愁死人的现实,被残酷撕裂的心,血淋淋的结局,郑扬自缢了,逃逃跑掉了,只有老婆还守在身旁,思考决定于行动,理智最终占胜“邪念”。然而,不能说的秘密永远躲藏在心底最深暗的角落里,只有他自己独享而已。

其实,我的心底里也有不能说的秘密,她是我最最亲密的闰密、爱人,只要我不说出来,她永远都会守着我,爱着我,永生永世都不会背叛的。

爱你,捧着你——你的心底里永远不能说的秘密。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4

用我习惯的字号,这本书有1063页,我是看到500多页以后才感觉到好看的,这书前半部分一度让人觉得无聊想放弃,可能是译本的原因,也可能是我笨拙没有体会到深意。我跟随着马洛去探索真相,被他睿智的头脑所征服,待一切明朗之后,也只能跟着他叹息。

我可以理解马洛为了告别做的所有事情,被打被关被诬陷还不被其他人理解。但我实在理解不了特里到底有什么值得马洛这么付出的。在我看来,特里就是个吃软饭又懦弱的酒鬼,让人避之不及,他的`闪光点唯有脾气好这点,另加十几年前为救人而炸伤了脸,其他优雅什么的不出来啊。

特里这个早该死去的人,居然还活着回来了。感觉,如果,他诈死前没寄那封信出来,马洛是不是会好过些呢?大概也不会,向他那么执着的人,估计还是会有其他办法去查案,而另一头,那个作家夫人,特里前妻也会对马洛下手,大概明明之中都安排好了的感觉。

马洛后来对特里说了一段话,“你深深打动过我,特里,用一个微笑、一下点头、一次挥手和这儿那儿的安静酒吧里安安静静喝几杯酒。感情还在的时候真是不错。别了,朋友。我不会说再见。我已经和你说过再见了,那时候说再见还有意义。那时候说的再见悲伤、孤独而决绝。”

马洛也不曾真正了解特里吧。反正以后也做不了朋友啦。

  漫长的告别读后感5

虽然说这是一本推理小说,可却又和以往看过的推理小说有比较大的区别,感觉和传统的探案小说不一样,我想,或则作者并不是把这本书定位在探案小说吧。如果你是一个急性子,希望能够一开始就进入推理现场,那钱瑞勒的作品就不适合你了,他的节奏很慢。《漫长的告别》亦是如此,他好像是在讲述一个过程,慢慢的,一点一点的,甚至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一点没有案件的影子,只有那浓浓的酒味和香醇的咖啡味道......

《漫长的告别》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艾琳对特里长达几十年的期盼,最终在起自杀后与特里永远的告别。第二层则是马洛与特里在两宗谋杀案和艾琳自杀后的重逢、道别。这不长的时间给马洛的感觉却是恍若隔世,因为对于硬汉而言,告别本应是干脆利落,义气凛然的,但和胆小鬼特里的告别则显得拖泥带水。在这个故事中,我觉得作者借以讽刺了特里的胆小、懦弱、以及不负责任;同时也有暗赞艾琳为爱的举动,虽然说这个举动是错误的犯罪,可心里的那份漫长的为爱等待着实也有让人佩服的地方。

有没有一个人,和你经历过漫长的告别,你们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说再见,然而,总会在下一个路标处巧遇或者重逢。相逢后彼此面对面的叙旧,彼此叙说着各自的故事......

一场漫长的告别杂文随笔

扶手栏杆,微闭双眸,聆听耳边的小城,呼吸这片熟悉的空气,细数记忆里小城的点滴。

这个夜晚,她还是和寻常一样,迈着往常的步伐,按照来时的路,踩在一块块记忆里的小城青石板上,流连于夜灯底下小城的条条小巷,穿梭在人来人往的街道,湮没于人海中。走走停停的那个身影,时而匆忙前行,时而转身回望。她要将小城的每个画面放进她即将远行的行囊中。终于,来到彩虹桥下的她停下了匆忙前行的脚步,抬头仰望这座桥,目光停留了数秒后,她将手轻轻地扶上栏杆,闭上眼睛,缓缓地前行,渐行渐远的模糊的身影倒映在彩虹桥底波光粼粼的水纹上,她好似在桥上行走,好似在水面轻盈漫步。这样的她让人琢磨不透,或许只有这座城市的灯光明白她的`内心,整座城市的灯光为她照亮,一直陪伴她,灯光看着这么煽情的一面,忍不住在风中轻轻呢喃:“年轻人,为何不直接说出来了,你舍不得它。”听懂了风中灯光之声的她,还是继续着脚下的步子,微微一笑,然后轻轻地摇了摇头。

清晨,城市的灯光还未关闭,拉着行李杆的她走在了离别的路上,停滞不前的她回过头去和那半倚在木门上的身影挥挥手,回过头去的她眼眶早已浸湿。可她还是依旧加快脚步继续前行,远方的笛鸣声在等着她。坐在计程车上的她,耳边仍旧是行李箱轮子与小巷青石板发出的咯咯咯的声响,脑海里回荡着那个深巷里不愿归去的倚在木门上的身影。她不愿离开这座城,但又不得不离去。她拿出手机,打开相册里的照片,看着自己亲手拍下的城市的一幕幕。小巷里那个孤独的夜灯,那条寂静的长长的巷子,被光晕笼罩的彩虹桥,这一幕幕都滑动在眼前,一颗剔透的泪珠滴在隔屏的灯光上。她侧过身躯,用衣袖的一角轻轻地揩去车窗上的水汽,将脸紧紧得贴近,窗外睡意朦胧的灯光疲惫地闪烁着,照耀这座城,照亮了远行人前去的道路。城市之光映在车窗上,与车窗上的人影交相辉映,它轻轻地拭去她眼角的泪痕,趴在车窗上的灯光隔窗低呢着:“别伤心了,我们会永远驻守着这座城,我们会等待着你的回归。你放心吧,我们也会照顾好深巷里的那人。”城市之光一直趴身在车窗上,为远行人送别,直至远行人下车的那一刻,城市之光才缓缓转身离去。

远行的她和大家一样,是一个为了梦想不得不远行,尽管有百般不舍,可那又能怎样,前去的路还是依然在脚下,感谢深巷里的那个倚在木门上的身影,感谢这一路上支持和陪伴着她的每个人。远行人会坚持地走好人生的每条路,走稳每个步伐。最后,远行人想对她人生里每个难忘的人说上一句话,感谢一路有你们。你们就是一路上照耀这我的城市之光。

我与父亲漫长的告别-情感散文

我与父亲漫长的告别

美国前总统里根和小女儿帕蒂曾闹得不可开交,但在里根患老年痴呆症之后,帕蒂就后悔了,那些与父母斗争的日子成了她最痛苦的记忆,她多么希望能再听听父亲的声音和故事,这样的悔悟似乎有点儿晚,但又好像来得及,因为这成就了她的回忆录——《漫长的告别》,带给人们很多启示。

1

在我大约十岁的时候,父亲和我开车去一个在我孩提时代属于我们家的牧场。在路上,我们谈到了父亲的爱马南希·D,还有它那即将出生的幼驹。这可不是一次计划中的生育:一匹别人赠送给父亲的阿帕卢萨雄马,勇敢地跨越两道围栏,与南希·D相会,并且成功地当了爸爸。

刚开进牧场的粮仓空地,就看见了负责照看牧场的雷,他的脸上带着明显的泪痕,双眼因哭泣而红肿,低着头站在父亲面前,不愿直视父亲的目光。我们立刻意识到,一定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原来,前一天夜里南希·D因未知的病毒感染而身亡。没有任何症状,没有任何迹象,病毒就这样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杀害了南希·D,还有它肚子里未出生的孩子!

我的眼里立刻噙满泪水,因为南希·D是我生平骑过的第一匹马。当我还很小的时候,通常是父亲骑在马上,把我抱放在他前面的马鞍上。等我稍大些时,他举我坐到南希·D的背上,牵着它带我遛圈。这天,当我注视着背对蔚蓝色晴空的父亲时,发现他的眼里竟然没有一滴泪!他抬着头,望着那一片蔚蓝,眼睛里透出的是无限的深情和温柔。

"你为什么不哭?"我含着眼泪问父亲。

他慈爱地把手放在我的肩膀上,望着我的眼睛。"因为,"他说道,"我正在回想和南希·D经历的所有美好时光。我们一起度过了那么多令人怀念的光景。"我不解地望着父亲,后来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是我人生中关于如何看待死亡的'第一堂课——超越它,去回顾已有的生活,哪怕仅有零星美好瞬间的存在,那也是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是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中要经历和承受的,也是父亲要努力教给我的。

2

父亲教会他所有的孩子骑自行车,都是用一样的方式。当助学车轮被拿掉后,他就跟在我们后面跑,用手抓住车座后部,好让我们有安全感。某一次,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他会松开手。我还记得自己回头望去,期望看到父亲还在保护着我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在没有他的辅助下,骑出了一段距离——他正站在那儿,冲我招着手,微笑着。

父亲还坚信应该让孩子们对生活中的灾难做好准备,否则一旦灾祸发生,震惊和突变将使我们措手不及。他会给我们设想一些情景去面对和处理,然后耐心地教导我们,让我们明白——面对人生危难,唯有知识才能给予帮助。

有一次他问我:"如果你的卧室起了火,堵住了通往门口的路,你怎么办?"在电影里看过许多类似的情景,我立刻回答道:"我跑着穿过去。"

"那你就会死掉的,"父亲平静地说,"当你与火焰的距离近至两英尺时,高温就会灼伤你的肺。"

"那我就打碎玻璃跑到院子里去。"

"那好,"他点头说道,"那你用什么方法打碎玻璃呢?"

"用椅子。"

父亲探身并用非常缓慢但认真的语气对我说着,急切地希望他的忠告能在我心中扎根:"你拉出一个抽屉,用它来击破玻璃。那样,形成的就是一个齐整的缺口,你爬出来时就不会被玻璃划伤了。"

这就是我的父亲,他教会我怎样看待死亡、怎样防御火灾、怎样面对空袭警报和地震,但就是忘记了教会我如何面对将要失去他这一灾难,也没有教我用任何方法来面对我的幡然悔悟。这些成了深藏在我内心的痛苦记忆,真希望还有治愈的可能,可我还没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