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风其一中好句子集合5篇

7400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李白古风其一中好句子集合5篇

李白《古风(其一)》译文及赏析

《古风·大雅久不作》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此诗表现了李白政治上的功业欲望和文学上的复古精神。

  古风

  其一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⑴?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⑵。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⑶。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⑷。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⑸。

  废兴虽万变,亦已沦⑹。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⑺。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⑻。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⑼。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⑽。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⑾。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⑿。

【注释】

⑴大雅:《诗经》之一部分。此代指《诗经》。作:兴。吾衰:《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陈:《礼记·王制》:“命太史陈诗以观民风。”

⑵王风:《诗经·王风》,此亦代指《诗经》。委蔓草:埋没无闻。此与上句“久不作”意同。多荆榛:形容形势混乱。

⑶龙虎:指战国群雄。啖食:吞食,此指吞并。兵戈:战争。逮:直到。

⑷正声:雅正的诗风。骚人:指屈原。

⑸扬马:指汉代文学家扬雄、司马相如。

⑹:本指典章制度,此指诗歌创作的法度、规范。沦:消亡。

⑺建安:东汉末献帝的年号(196~219),当时文坛作家有三曹、七子等。绮丽:词采华美。

⑻圣代:此指唐代。元古:上古,远古。垂衣:《易·系辞下》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意谓无为而治。清真:朴素自然,与绮丽相对。

⑼“群才”句:文人们正逢休明盛世。属:适逢。耀鳞:比喻施展才能。

⑽“文质”句:意谓词采与内容相得益彰。秋旻:秋天的天空。

⑾删述:《尚书序》:“先君孔子……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

⑿希圣:希望达到圣人的境界。获麟:《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传说孔子修订《春秋》,至此搁笔不复述作。因为他认为骐麟出非其时而被猎获,不是好兆。以上四句意谓:李白欲追步孔子,有所述作,以期后垂名不朽。

【白话译文】

大雅那样具有规讽意义的诗歌不见已久,如今我也已衰老,此意向谁陈说呢?

想当初,春秋战国的年代,斯文扫地,文明弃于荆榛与蔓草之中。

诸侯互相吞并,直到强秦统一六国之时,龙争虎斗,血雨腥风。

雅正之声微弱,只有屈原行吟洞庭湖边,形影憔悴,悲愤欲焚。

汉朝的扬雄与司马相如虽然文章中兴,开荡诗文的源流。

然而政治体制已然改变,政风已经沦落,难有好的诗风。

特别是汉末建安时代以来,诗歌已经走上了绮丽浮华的套路,不足为珍贵了。

如今圣上要恢复圣古时期尧舜所提倡的清净无为而治,真是天下之大幸福啊。

众多才华之士人现在遇到了清明的君主,正是风云际会,大展宏图之时。

他们正直的品格与粲然的才华交相辉映,就像天上的星星烁烁闪亮。

我的志向就是要如孔子一样,用春秋笔法,除邪扶正,让正义辉映千秋。

希望能像前代圣贤一样完成这一使命,不到获麟那样不合适的时候决不停笔。

【创作背景】

《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此篇原列第一首。该组诗并非作于一时一地,但内容大体不出“指言时事”、“感伤己遭”(胡震亨《李诗通》)两大方面。此诗重在论述自己的文学理想与诗歌创作主张,针对“大雅久不作”,明确表示以恢复“正声”为己任,在历叙战国后“王风”沦丧、骚人哀怨、扬马颓波直至建安以后诗坛“绮丽不足珍”的基础上,颂扬唐代已出现的“复元古”、“贵清真”的文学思潮与倾向,并直接说明自身“希圣”理想。李白崇儒思想,在政治上表现为功业欲望,在文学上则表现为复古精神,此诗对这一思想的表述最为集中。

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一说作于天宝安史之乱以前,所据“吾衰”一语。一说“当属早期‘大言’之作”(裴斐《李白与历史人物》,载《文学遗产》1990年第三期)。关于诗意,俞平伯《李白〈古风其一〉第一首解析》云:“本篇大意,只是《孟子》(离娄下)上的两句话:‘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载中华书局版《李白研究论文集》)。王运熙《李白〈古风其一〉中的两个问题》认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也包括建安诗歌在内。“我志在删述”之意是删述、编选诗歌,而非如俞平伯所云通过作史以显褒贬(文见《天府新论》1988年第一期)。王又在《略谈李白的文学思想》(载齐鲁书社版《中国古代文论管窥》)中说:李白推崇《诗经》的风雅正声,主要是重视《诗经》的风雅比兴传统。他表示仰慕孔子作《春秋》的事业,实际上还是要继承《诗经》的美刺和褒贬传统。《唐宋诗醇》卷一:“《古风》诗多比兴,此篇全用赋体,括风雅之源流,明著作之意旨……指归《大雅》,志在删述,上溯风骚,俯观六代,以绮丽为贱,清真为贵,论诗之意昭然明矣。”

【赏析】

宋朝程颢曾把《论语》的文章比做玉,《孟子》的文章比做水晶,认为前者温润,而后者明锐。一般说来,李白的诗偏于明锐而有锋芒的一路,但这首诗却气息温润,节奏和缓,真正做到了“大雅”的风度。

开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是全诗的纲领,第一句统摄“王风委蔓草”到“绮丽不足珍”,第二句统摄“圣代复元古”到最后“绝笔于获麟”。这样开门见山,分写两扇,完全是堂堂正正的笔仗。这两句虽则只有十个字,可是感慨无穷。这里的“大雅”并不是指诗经中的《大雅》,而是泛指雅正之声。雅声久矣不起,这是正面的意思,是一层。然则谁能兴起呢?“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落出“吾”字,表出诗人的'抱负,这是第二层。可是诗人这时候,已非少壮,而是如孔子自叹一样“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即使能施展抱负,也已来日无多了,这是第三层。何况茫茫天壤,知我者谁?这一腔抱负,究竟向谁展示、呈献呢?这是第四层。这四层转折,一层深一层,一唱三叹,感慨苍凉,而语气却又浑然闲雅,不露郁勃牢骚,确是五言古诗的正统风度。

首两句点明正意以后,第三句起,就抒写“大雅久不作”了。春秋而后,以关雎麟趾王者之风为代表的诗三百篇已委弃于草莽之中,到了战国,蔓草更发展为遍地荆棘。三家分晋,七雄争强,虎斗龙争直到狂秦。四句一路顺叙下来,托出首句的“久”字,但如再顺叙下去,文气就未免平衍了,所以“正声何微茫”一句,用顿宕的问叹,转一口气。“正声”即是“大雅”,“何微茫”即是“久不作”,一面回应上文,一面反跌下句的”哀怨起骚人”。《诗经》本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说法,这里把屈原宋玉,归之于哀怨,言外之意,还是留正声于微茫一脉之中。屈宋都是七雄中楚国的诗人,论时代在秦以前,这里逆插一句,作为补叙,文势不平。于是再用顺叙谈到汉朝,“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说明扬雄、司马相如,继楚辞之后,在文风颓靡之中,激起中流,可是流弊所及,正如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所说:“竞为侈靡闳衍之辞,没其风喻之义”,和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所说“扬马沿波而得奇”一样,荡而不返,开出无边的末流。诗人写到这里,不能象帐册一般一笔一笔开列下去了。于是概括性地总束一下,“废兴虽万变,亦已沦”,说明以后的变化虽多,但文章法度,总已沦丧。尤其“自从建安来”,三曹七子之后,更是“绮丽不足珍”,这与《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大意相近。诗人反对绮丽侈靡,崇尚清真自然的文艺主张是显而易见的。诗写到这里,自从春秋战国直到陈隋,去古不可谓不远,写足了“大雅久不作”句中的“久”字,于是掉转笔来,发挥“吾衰竟谁陈”了。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这六句铺叙唐代的文运,诗人故弄狡狯,其实半是假话。唐代是近体律绝诗新兴的时代,未尝有所谓“复元古”。唐太宗以马上得天下,高宗、中、睿之间,历经武后、韦后之变,也不尝有所谓垂衣裳无为而治天下。王、杨、卢、骆、沈、宋的诗,虽各有胜处,但用“清真”两字,也只是李白个人的说法,而不足以代表初盛唐的风格。文才处休明之世,乘时运而飞跃,有如鲤鱼踊跃于龙门,繁星罗布于秋天。这里写唐代的进士科,比较真实,但唐代主要以诗赋取士,文胜于质,也未尝有所谓“文质相炳焕”。这些还是枝节的问题,如果唐朝统治者真能如李白这六句诗所写的那样,李白应该早就复兴“大雅”,重振“正声”,也不至于“吾衰竟谁陈”了。这六句与“吾衰竟谁陈”之间的矛盾,说明了诗人这六句是故布疑局,故意地正反相形的。所以下文从“众星”中跃出“吾”来,用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申说自己已无创作之意,只有把“废兴万变”之中的那些作品,像孔子删诗一般,把它整理一下,去芜存菁罢了,这样庶几还可以“垂辉映千春”。可是孔子毕竟不是仅仅删述而已,赞周易、删诗书、定礼乐之外,最后还是作了流传千载的《春秋》,直到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时才绝笔。诗人的抱负,亦正是如此。最后两句,从“吾衰竟谁陈”,“我志在删述”的较消沉的想法,又一跃而起,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斩截之辞,来反振全诗,表示愿意尽有生之年,努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诗人以开创一代诗风为己任,自比孔子,正说明他对自己期许很高。这一“立”字又遥遥与起句的“作”字呼应,气足神完,于是乎“大雅”又“作”了。

由于这首诗的主意在复振大雅之声,所以诗人在写作时,其胸襟风度,也一味的大雅君子之风,不能骏发飘逸,也不能郁勃牢骚,完全用中锋正笔。因此,即使在“吾衰竟谁陈”的慨叹之中,对当代有所不满,而只能以“圣代复元古”等六句正面颂扬之辞,来微露矛盾之意,这并非诗人故作违心之论,而是写这首诗的立场使然。千古以来,对此诗都是顺口随便读过,未尝抉出其矛盾之处的用心所在,未免辜负了诗人当时以此诗冠全集卷首的苦心了。

全诗一韵到底,音节安雅中和。最后两句,由于立意的坚决,音调也不自觉地紧急起来,“立”、“绝”、“笔”三个入声字,凑巧排列在一起,无意中声意相配,构成了斩钉截铁的压轴。

李白《古风其一》唐诗诗意赏析

古风其一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偶蒙东风荣,生此艳阳质。

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

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

注释: [1]讵知:岂知。此诗一作:芙蓉娇绿波,桃李夸白日。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宛转龙火飞,零落互相失。讵知凌寒松,千载长守一。

《古风·桃花开东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全诗十句五十字,通过桃花与松树的形象的对比,嘲讽小人,赞颂君子。

作品译文

朝阳的花园里,桃花含笑开,太阳爷爷喜满怀。

有着春雨春风的滋润,桃花格外艳丽妩媚,光鲜亮丽。

的确佳人如花在皇宫,只是恐怕有花不结果,实用性很差。

皇上的'宠爱也许须臾之间就失去,那时就只剩下冷清零落的感觉。

要像那南山上的青松,宠辱无惊,高风亮节,独自在风中吟唱。

赏析: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四十七首。萧士赟曰:“此诗谓士无实行,偶然荣遇者,宠衰则易至于弃捐。孰若君子之有特操者,独立而不改其节哉!”

李白此诗与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同工异曲。前四句叙述。后六句议论,其中末二句与中四句形成对比。[2]

此诗主要是针对皇上身边的小人所发,可以是指无风无节的文人,也可以指受到极端宠爱的后妃们,歌颂赞赏独立特性的知识分子。此诗基本没有用典故,词句也简单,就龙火(此指皇上的心)一词稍有难度,简明流畅。

李白《清平调·其一》唐诗译文及赏析

《清平调·其一》

唐代: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其一》译文

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清平调·其一》注释

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清平调·其一》译文二

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

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清平调·其一》创作背景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组诗共三首。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或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时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本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赏析

此诗想象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首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就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容颜与衣裳之美,表现出杨贵妃的富贵之态。

其次,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如,“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就是通过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亮丽容颜和高贵身份。

《清平调·其一》赏析二

诗人首先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想”即像。“花”指牡丹花。读解这一句,是可以双解的,或者说,看见天边的云彩就想起杨贵妃的衣裳,看见娇嫩的牡丹花儿就不由得想起杨贵妃的容颜。诗人通过“云”与“衣裳”,“花”与“容”的相似性,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衣着的绚丽轻盈,容颜的娇嫩可人。也可以理解成衣裳像云彩一样轻盈,容颜像花儿一样美丽可人。无论那种解读,诗人都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联想方法,形象而生动地描写了杨贵妃的富贵及其容颜之美。

接着写道:“春风拂槛露华浓。”“拂”即轻轻擦过。“槛”即花圃的围栏。“华”通“花” 意思是说,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春风”一词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写自然环境之美,春天的风和煦的,暖暖的;二是暗示杨贵妃受到皇帝的恩宠,正是春风得意之时。这一句表面描写了环境之美,其实暗示了杨贵妃春风得意状态。特别是诗人抓住了杨贵妃那似如花儿上沾满了露水一样泽润容颜来突出了内心的骄人之态。可以说,诗人在比喻中兼有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放大了杨贵妃的娇态与大红大紫(“华浓”)的美艳。

第三句写道:“若非群玉山头见。”“群玉”即山名。“群玉山”指神话中的仙山。出自《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周穆王巡游之事的著作),书中说,“群玉山”是西王母住的地方。这里以西王母居处来指代仙界,诗人借此暗寓杨贵妃美貌似天仙。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如此天姿国色似如天仙的女人,如果不在“群玉山头”见到你是见不到的这样的美人的。诗人把杨贵妃比作天仙。天仙美,本身就是朦胧之美,这样,给人留下了审美想象的空间。这一句是在上面把杨贵妃的玉颜比作花儿而的过渡到写人的整体。此时的杨贵妃真有飘飘欲仙之美。

最后写道:“会向瑶台月下逢。”“会向”即应在。“瑶台”也是西王母的居处。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这一句还是写杨贵妃是天仙。这一句与上一句是相互联系起来的,一个是“见”,一个是“逢”,都有相遇的意思。二者之前用“若非”与“会向”相连,即“若非……会向”即是“不是……就是”之意。也就是说,杨贵妃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相逢的神女。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清平调·其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梦李白·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注解】:

【第1句】:明:表明。

【第2句】:枫林青:指李白所在;

【第3句】:关塞黑:指杜甫所居秦陇地带。

【第4句】:落月两句:写梦醒后的幻觉。看到月色,想到梦境,李白容貌在月光下似乎隐约

可见。

【韵译】:

为死别往往使人泣不成声,

而生离却常令人更加伤悲。

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

被贬谪的人为何毫无消息?

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

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

你如今陷入囹圄身不由己,

哪有羽翼飞来这北国之地?

梦中的你恐不会是鬼魂吧,

路途遥远生与死实难估计。

灵魂飘来是从西南青枫林,

灵魂返回是由关山的黑地。

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屋梁,

迷离中见到你的颜容憔悴。

水深浪阔旅途请多加小心,

不要失足落入蛟龙的`嘴里。

【评析】:

天宝三年(744),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深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

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

不知赦还。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

??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

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

??“故人来入梦,明我长相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这些佳句,体现了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

友谊。

??诗的语言,温柔敦厚,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读来叫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