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7篇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7篇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7篇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从人生规划、家庭关系、修身养性、学习成长、职业素养、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家校合作等8个方面,全面总结、提炼、阐述了帮助教师成长的100条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篇1

  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今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完美灵魂的塑造者,培养有道德,有思想,有才能,有潜力的学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与追求。从教十余年,所教学生无数,看着他们学习,成长,感受他们的欢笑,泪水,体味他们的成功,挫折,我深深地体会到肩头的责任: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它能成就学生梦想,国家的未来,人类的进步,我们要塑造学生,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所以这是本为我们指路的书,看一看读一读,你会感觉受益颇丰。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层楼的比喻—————登上自己职业幸福的三层楼。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在作者看来这是幸福的第一层楼。但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人的惟一目的时,人将会迷失自己。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经常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

  掩卷深思,我终于明白:做为一名教师,我工作是因为我热爱这事业,我教书是为在事业追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工作时间越长,我越应该理解幸福的含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篇2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让全体教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后进学生应该怎么做: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三、调动情绪、控制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四、加强阅读、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篇3

  本学期,朋友推荐了好几本著名的教育专著,建议我们要抽空学习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是其中的一本,暑假间,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都认为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时间就过去了,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读书。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在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特别爱开小差,于是在老师他们的评语中都有这样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究竟给我们提出了怎样好的建议呢?在这里,他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有一定的困难。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好书,好书的特点之一就是常读常新。我想,当我在教育上遇到困惑时,我还可以再读一读这本书,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篇4

  没有比教师更富有求知精神、不满足现状、更充满创造思想的人——这是我深信不疑的。

  感悟 : 想给孩子一滴水,教师需要有一股源源不断的长流水。教师的职业性质和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使得教师产生更盛的求知欲、更大的创造性。从教一年多,深深地感受到了“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体会。

  每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都向往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以及由于劳动的创造性而带来生活上的充实。

  感悟 : 关于“创造性劳动”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使人快乐,大量繁琐的工作使多数人产生了职业倦怠,作者指出了创造性的劳动给人带来快乐。关于“劳动的创造性”劳动的创造性给工作和生活注入了新的血液,它使得每天的工作和生活由“注血型”转变成“造血型”,它使得人产生工作和生活的激情。

  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分晓的。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

  感悟 : 思想支配行动,教师的思想格局决定了他的行动目标和行为方式。培养人的长期性,决定了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俗话说“放长线钓大鱼”,教师要放大自己的思想格局,将其定位在更高更远的层次上。

  许多人和生活现象影响着儿童,对他起作用的有母亲、父亲、同学、所谓“街头伙伴”、读过的书和看过的电影(而关于这些你是不知道的)、以及和能有力地影响年青心灵的人进行的完全料想不到的会见等等。

  感悟 : 此处作者阐述了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物质和非物质)对人的影响,我最先想到的一个故事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所要做的正如作者所说“学校的使命,咱们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为人而斗争,克服消极的影响,使积极的影响发挥作用”。施加给学生积极的影响,并使自己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施加最鲜明、有效和有益的影响。(皮萨列夫写道:“人的本性是如此丰富、有力而富有弹性,它能处在最坏的环境中而保持自己的鲜艳和美丽。”)而且使得自己所给予学生的影响使得其能克服环境的影响,甚至是影响周围的环境。如何去施加影响?作者也有谈到:智慧、感情(创造丰富的感情体验环境)、意志(强大的意志力)、信念(坚定的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影响的方向是学生的精神世界。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篇5

  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近三十年的骨灰级教师来说,自己的经历和感悟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了。可是,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时,依然感慨万千。不同时期阅读的收获也不一样,给人常读常新的感觉。

  对一个资深教育者来说,读这本书就像在读自己的故事,一次次的回味,一次次的触摸,不仅静静地梳理了自己的从教经历,更让人欣喜的是,在一遍遍的回味中,那些鲜活的镜头,那些曾经让自己付出了血与泪的画面,都一一在面前铺展开来,幸福、激动、满足、自豪感油然而生。

  整本书读起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让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笔调清新,在娓娓道来中让你收获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指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在心理上拉近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亲切感油然而生。

  没有大而空的理论,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每一个案例都联系教育的生活实际,用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

  从进校的那一刻起,自己就像天空中飘动的风筝,看似自由自在,却又有一根看似无形又有形的绳子把你牵着。又像被人随时抽打的陀螺,身不由己!所以,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让我迫不及待想从字里行间中寻找答案。

  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每天备课、上课、写教学后记、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忙忙碌碌的一天很快就结束了。

  回到家里感到身心俱惫,可静下心来想一想,感觉自己做了很多事,又似乎觉得什么都没干。日子就在无声无息中,在充满戾气和抱怨声中悄悄流逝……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读书!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

  人到中年,褪去岁月的铅华,衰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容颜,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对生活无所适从的态度。读书不仅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还可以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沉静。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少点戾气与抱怨。

  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感动之余,我也深有体会。开学之初,作为中年教师的代表在学校全体教师面前上了一节展示课。我大气自信的台风,挥洒自如的应变,灵动变幻的语言,赢得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有位年轻教师一本正经地问我:“您的语言如此丰富,难道备课时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吗?”我笑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何以成江海?”

  有人说:“一日不读书,别人看不出;一周不读书,出口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不如猪!”这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而已,但形象地诠释了读书的重要性!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理。

  我自己也是一个善读之人,白天见缝插针读点小文章,晚上远离电视,静静地看上一二十页书。日复一日,阅读开始在身体上悄悄发生着变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读多了,你才可以满足学生要一碗水,你可以给他们一汪清泉的愿望了!

  所以,与其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太杂,不如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学生课堂注意力是否专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情绪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很多孩子容易让自己的脑袋处于放空状态,看似在专心听讲,其实思维早不知道跑哪遨游去了。

  其实,注意力不集中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年龄越小,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也就越短。一节课四十分钟,孩子注意力能保持二十分钟就已经是不错的了。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障碍。但如果你去强制,只会适得其反,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早已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了。

  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提出了怎样好的建议呢?在这里,他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用积极的途径,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亢奋的状态,让儿童体验 到学习的兴趣和成功体验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肯定有很大困难。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是对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炼。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学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学习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让孩子们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例如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教师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大大降低课堂学习的效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一种氛围,善于发现和激发孩子的兴奋点,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用情态语言和肢体语言给学生以引领和导向。也只有眉飞色舞的老师,才会有莺歌燕舞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和我们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无定法,但要得法”!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好书,好书就应该常读常新。“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我想,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困惑时,当我们的教育遇到瓶颈时,再捧起这本书细细地品读,一定能从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一定会给你的教育生涯带来柳暗花明的春天!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篇6

  早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就知道前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及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可惜那时候人太浮躁、太功利、太没有耐心,始终只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囫囵吞枣般读了读,丝毫没有从这本伟大的教育名著中吸收到营养。终于利用暑假阅读向大师学习,让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我集中阅读了前五十条,最大的感受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源于他抓住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最好条件让学生去阅读,大量的阅读,不断地阅读。他说:学生如果没有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就谈不上顺利地学习。又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能够更顺利完成任何作业。是的,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师之所以觉得学生难教,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欲望低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不注重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广泛的阅读。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可以让他们更好的理解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融会贯通。这告诫我在从今往后的教师生涯中不管走到哪个学校,无论碰到什么学生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都是想方设法让他们阅读,甚至整个课堂教学时间的40%以上都可以放在阅读和引导阅读上。要收集图书,建立图书角,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甚至于强迫学生去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创造书香校园是我们正在做的,相信新教育这股强劲的力量会让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好。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篇7

  这个寒假为了响应学校的教师读书活动、充实自己的假期生活、同时更为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在上个暑假的时候,我读的是当代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当时这本书中的教育理念对我的影响颇深,李镇西老师曾多次在书中提到大教育家苏霍姆利斯基,并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十分推崇,因此,这一次我便把目光放在了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上。

  苏霍姆林斯基的大名相信教育界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直被各国学习效仿。这本书在1981年就以问世中国,书中提到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是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因此,这本书也不断出版发行,长盛不衰。

  《给教师的建议》又名《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在上个学期学校的业务培训中曾以本书作为主要参考文献,而这个冬天,我更是好好的对此书仔细的研读了一番,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好好品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却是我们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提高业务水平,从而对教育有一番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此外,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正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指引了方向。

  一、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认为,学生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学生。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他们充分发展,就要提供良好的条件。

  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观点我十分认同,我觉得最失败的教育莫过于把几十个孩子培养成一个模样,他们说同样的所谓“标准”的答案,有着同样的动作、同样的眼神。

  这一观点在去年夏天一年级语文教材改革培训的时候语文出版社的社长王旭明也曾重点提出过。我记得当时那节公开课的学生是南一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讲授的内容是口语交际课“打电话”,不得不说那节课上的是十分成功的,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节日的时候给妈妈打电话你会说些什么?孩子们回答道:祝妈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天天开心……当时我还觉得这些孩子说得真得体大方,然而王社长却就这一现象给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说“万事如意”这些词并不是孩子自己的,孩子甚至可能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只是看别人在节日的时候说过这个词于是他也那么说。于是,王社长一步步的引导孩子,不允许说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些词,只说你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你会说什么?那孩子想了想说,妈妈,我希望你好好活着!当时会场爆发出了一阵笑声,我却眼角不觉的泛起了泪花……是啊,“妈妈,我希望你好好活着!”这句话在我们大人眼里可能是有些好笑的,但是却是孩子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我想这句话要比那看起来华丽实际却冷冰冰的“万事如意”更容易打动人心吧!

  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鼓励孩子说不通的答案。在学习分类别时,有这样一道题:

  “牛  羊  鸡  猪”  请划出不同类的一个

  这道题对于我们大人来说太简单不过,“牛”、“羊”、“猪”属于牲畜类,而“鸡”属于家禽类,因此划掉的是“鸡”。

  我们班孩子这道题也都做对了,然而划掉“鸡”的理由却可以说“千奇百怪”。

  有的孩子说,因为鸡是两条腿,其他的都是四条腿;有的孩子说,鸡有翅膀其他的都没有;还有的孩子说,其他动物都是高的,只有鸡是矮的……看!多么好的答案!我想这么出色的回答是我们这些已经被常识所固化得大人所回答不出的!这就是我想要的教育!哪怕那答案是天方夜谭、听起来甚是可笑的,因为我希望我的学生在踏入校门的那一刻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今后更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鲜活的灵魂!

  二、正视所谓的“后进生”

  不可否认,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给了我太多太多的触动,然而,让我触动最深的就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五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章提到的内容。

  “为什么一年级就常有成绩不好、落后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有时还会遇到不可救药的落后生,教师已经对他不抱希望了?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重要领域、即脑力劳动领域,对幼小学生没有区别对待。”

  这一章的内容对我来说简直再适合不过了。

  我们班就有这样的学生,我讲课一节课,她能35分钟都在走神,一道题别人听一遍就会了,她听六遍还不会,作业从来都是乱七八糟布满脏兮兮的油渍和小黑手印。平时的测验连及格都成问题,我曾一度想,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也真是够倒霉了!教师的职业底线我无法说出不让她参加期末考试这样的话语,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追求上进的老师来说在看到她又一次考四十几分的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我真的快气炸了!为什么坐在同样的教室,听同样的课、做同样的作业,替他的孩子就可以考九十七八分,她却次次不及格?如果期末考试要是没有她拉平均分我们班也能名列前茅了!

  然而,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真正正视了这个问题,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问题出现在学生身上、家长身上,我认为班里其他孩子能考高分而她不能就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其他孩子的家庭作业可以工工整整的交上来,课文背的流畅自如而她不能就是家长在家辅导的不够到位。我们总是习惯在问题出现时寻找客观原因却很少习惯从自身找到问题所在。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他擅长和所不擅长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可以区别对待。我有没有区别对待这个孩子呢?答案是有的。她课文不会背,我就留她在教室里背课文,直到背会为止才能出去,实际上,在她背得结结巴巴的时候,我怕孩子一直在教室背诵太枯燥吩咐她回家继续背就让她出去自由活动了;她生字默写错一堆,我让她一个字再写十遍就结束了……是的,一直以来我都有区别对待这个孩子,那为什么她依旧考试不及格?因为我只是下意识的做了,但是没有做“到位”。当她第一天课文背得结结巴巴时,我应该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接着考,直到她将课文内容熟烂于心为止;当她一个字写完十遍以后我应该再考一考她,错的继续写,写完接着考,如此反复又怎会有学不会的东西?做了,但是没做到位其实就等于没做。

  在学期初的教研活动中,张晓红老师也提到了差别对待问题,他说,当其他的孩子会做五道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认真的教会后进生三道题,这就已经成功了。我觉得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不谋而合的。只是,对于我们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说,一道题还没教会的时候就已经火冒三丈、已然放弃了。

  如果,教育做到极致,这个世界上真的不会出现所谓的差生,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付出的还不足以得到回报罢了。

  愿我们都不忘初心,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越攀越高。

  感谢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雕塑 信息流广告 竞价托管 招生通 周易 易经 代理招生 二手车 剧本网 网络推广 自学教程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信息网 石家庄人才网 买车咨询 河北人才网 招生考试 精雕图 戏曲下载 河北生活网 好书推荐 工作计划 游戏攻略 心理测试 石家庄网络推广 石家庄招聘 石家庄网络营销 培训网 好做题 游戏攻略 考研真题 代理招生 心理咨询 游戏攻略 兴趣爱好 网络知识 品牌营销 商标交易 游戏攻略 短视频代运营 张家口人才网 秦皇岛人才网 PS修图 宝宝起名 零基础学习电脑 电商设计 职业培训 免费发布信息 服装服饰 律师咨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语料库 范文网 工作总结 二手车估价 短视频剪辑 情侣网名 爱采购代运营 保定招聘 情感文案 吊车 古诗词 邯郸人才网 铁皮房 衡水人才网 石家庄点痣 微信运营 养花 名酒回收 石家庄代理记账 女士发型 搜搜作文 石家庄人才网 铜雕 关键词优化 围棋 chatGPT 读后感 玄机派 企业服务 法律咨询 chatGPT国内版 chatGPT官网 励志名言 儿童文学 河北代理记账公司 狗狗百科 教育培训 游戏推荐 抖音代运营 朋友圈文案 男士发型 培训招生 文玩 大可如意 保定人才网 沧州人才网 黄金回收 承德人才网 石家庄人才网 模型机 高度酒 沐盛有礼 公司注册 十亩地 造纸术 唐山人才网 沐盛传媒 铜雕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