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蔡元培传读后感作文800字左右优质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年蔡元培传读后感作文800字左右优质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蔡元培传读后感作文800字左右篇一

在某一方面有相当的造诣。这就进而先生所说的“约”的地步。“深”是学生后期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智力,时间毕竟有限,在那些方面的研究并不会很深,在中学、大学、甚至在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如何保持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便是自己能否在这方面有突出成就的重要因素。而“美”,是总领这一切的灵魂。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纯粹精神上的东西,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他们并不能领会其中的精髓,而我们可以把他们往这方面引导,这也和我们的德育相联系的。

另外蔡元培先生力倡“尚自然、展个性”。

“尚自然、展个性”是蔡元培针对封建教育无视学生的特点,违反自然,压抑、禁梏、束缚个性而提出的教育主张。蔡元培认为教育要顺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指出“守成法”与“尚自然”、“求划一”与“展个性”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为此,提倡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要摈弃注人式教学方法,强调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动、自学、自己研究的方法。独特性不单单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个性得以确立的表征,是个体内在自然——天赋的凸现、显发的确证。

鉴于主体性与创造性的独特性是个体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也就是说,越是具有以主体性与创造性为底蕴的独特性,个体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个体自我实现的程度越高,那么个体内在自然——潜能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

所有个人的独特主体性的正常健康发展或自由发展,会给人类集体的发展与人类整体的发展,提供最丰富生动的动力和源泉,在每个人的这种发展的交互作用中,每个人的人生将会获得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当自由的权力成为每个个体的实际权力(特别是思想的自由),自由才不会是空洞的概念。一个社会只有以个人为本位、为目的,为每个个体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尽可能地提供最佳条件,这个社会才能在整体上大踏步地前进。

先生的素质教育思想也在教育史上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蔡元培认为:人天生具有修养德性、吸取知识的能力,具有发展至善的可能性。要使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经过教育。

蔡元培传读后感作文800字左右篇二

蔡元培

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他塑造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救人北大校长,蔡元培三顾茅庐力邀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将上海的《新青年》搬到了北大。他给大学的定位: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陈独秀到北大后,又聘请了胡适、刘半农、钱玄同等,启动了北大文科的改革。北大成为《新青年》的基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术独立和学术本位的是蔡元培,他的主张概括为16个字: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北大精神。

在北大,辜鸿铭被称为怪人,他上课带着瓜皮帽,穿着长衫,留着大辫子,蔡元培要学生学习他的英语,不要学习他的复辟。

蔡元培请梁漱溟到北大讲授哲学。

他展开民主办学,展开教授评议制度,即教授办学。种种措施使北大脱胎换骨。

蔡元培曾接受了完整的旧式教育,考中进士,后考进翰林院编修,这是旧中国科举制度下的最高学历。后离开翰林,回绍兴老家,以一介布衣从事教育。几十年间,革命和教育成了蔡元培奋斗的双重轨迹。他游学欧洲,了解西方。 蔡元培在北大还有一个发明,即将学生的学年制改为选科制,即今天的学分制,让学生自己自由选择。

蔡元培和鲁迅是同城老乡,沿用至今的北大校徽即他让鲁迅设计的 。 蔡元培提倡的兼容并包,对有着长期文人相轻、党同伐异历史传统的中国的意义非凡。

1907年,41岁的蔡元培到德国留学,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学习了七门外语,37门课程,奠定了多学科的学养基础。在著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涌现了周恩来、陈毅、邓小平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人物,但很少有人知道,留法勤工俭学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就是蔡元培。他将西方先进的美学、心理学等理论介绍到中国。

《中国伦理学史》是中国伦理学的开山之作。“美育”这个词是蔡元培从德语翻译过来的,他认为,美育就是美感教育,他把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劳动并举,简称为“德智体美劳”,并在北大的教学中体现出来。他是第一个在北大开设美育课程的人,他支持参与北大的多种艺术社团。他亲手创办了国立音乐学院和国立美术学院,他们是中国美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和当今中国的教育。

王昆仑的姐姐王兰进了哲学系,北大开了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河。主张学校要覆盖更多的人,关心平民教育,使学生富有为天下的人普及教育的使命。北大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允许校外旁听生自由出入,自由选课(旁听生制度)。毛泽东、瞿秋白、矛盾、黎锦晖、沈从文、丁玲等等都得益于这个旁听生制度。他们后来都成了一代导师,一代大家。

曹靖华成为注册旁听生,在北大学习俄语,后成为一代翻译大家。 五四运动后,为了保护学生,保留北大,蔡元培辞职离开了北大。

五四运动严格地说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北大教授所发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还有一部分是学生发动的五四爱国运动。这两个运动都统一在蔡元培的旗帜下,所以北大成为“五四”的精神圣地。

蔡元培强调学术救国。在晚年,蔡元培最钟爱的事业是为中国建立一个最高学术研究机关。这是中国几代有识之士的理想,孙中山、严复、梁启超、以及他的老师马相伯等没有完成的事业落在了他的肩上。1928年,蔡元培设想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它按学科在上海、北京。南京规划了10个研究所,形成了中国现代科学研究组织和评议的完整体系,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长足进步,今天中国科学院就是在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蔡元培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大13年之久。

抗战期间他流亡香港。

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去世,毛泽东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科学救国、美育救国”八个字可以说是他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