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作文有多难?如何得高分?语文高考试卷释放了哪些信号?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2023高考作文有多难?如何得高分?语文高考试卷释放了哪些信号?

黑龙江考试资讯教育信息发布平台

重要通知

黑龙江考试资讯(ID:lk11777)公众号将在高考后及时为大家提供高考作文,高考真题,成绩查询时间,填报志愿等重要事项。

高考路上,黑龙江考试资讯伴您前行!!

2023黑龙江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23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23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组专家权威解读(立意参考)

1、试题向考生展开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2049年)的特定历史时空,从中精心选择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

2、突出各自的时代主题,启示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深刻感受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创造青春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历史

3、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4、写作任务设置五种身份,意在引导考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设身处地体验历史,思考未来,激励他们自觉接续奋斗,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5、通过材料与任务驱动,营造真实的奋斗情境,让考生感知青年奋斗与现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相互关系,体会青年奋斗精神的价值与意义,正面引导考生增强担当意识,激励奋斗精神。

教育部考试中心:试题评析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8套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分省自主命制5套。命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充分体现高考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和不懈追求。

1、全国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精心选择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启示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深刻感受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辉历史,引导考生以参与者的身份体验历史,思考未来,激励他们自觉接续奋斗,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2、全国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提供五个特定写作情境,要求考生结合特定历史背景,以特定身份、特定文体完成写作任务;

3、2023高考语文将深厚的家国情怀融入试题之中。全国Ⅱ卷作文“青春接棒,强国有我”呈现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历史,生动展现了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的光辉历程。

4、2023年高考语文突出试题命制的情境化设计与应用导向,落实高考综合性、创新性考查要求,引导考生重视实践,学以致用。命题将材料选取与教材内容、生活现实相结合,创设开放的、综合的探究情境,凸显语文的应用性考查。

5、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6题“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引导考生将材料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由此及彼,在开放的情境中获取新知。命题将作答要求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

5、Ⅱ卷作文“青春接棒,强国有我”创设与真实生活高度接近的写作情境,要求考生采用应用性文体完成写作,强化写作的应用导向。

6、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鲜明体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健全高考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探索高考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方法,持续推进高考语文科内容改革,积极服务高校科学选才,积极引导基础教育改革方向。

命题专家:语文试卷释放了哪些信号?

“满满的正能量、浓浓的育人味”“德智体美劳高考全体现,试卷带领孩子美起来动起来”“高考试题让学生答卷有益”……这是专家们对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评价。

今天是2023年高考第一天,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8套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分省自主命制5套。专家指出,所有试题均保持较高质量及合理难度。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高考命题专家、高校教授及一线语文教师,梳理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所释放的改革信号。

满满的正能量

既要弘扬主旋律选材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

专家们都对今年全国II卷的作文题目“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表示了赞赏,他们认为,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题之中,营造极富时代特点和青春色彩的语境,彰显高考育人功能。专家们同时认为语文命题从材料选择、题目设置等方面充分挖掘优秀品德文化内涵,切实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榜样人物的示范功能,对考生及青少年的品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比如,全国Ⅰ卷名篇名句默写题要求默写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的是为国戍边、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全国III卷默写题要求默写《论语•子罕》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喻示的是青少年要有坚定的理想,要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命题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利用传统的优秀品格感染学生、影响学生。”高考命题专家说,再比如,全国Ⅰ卷名篇名句默写李白《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两句,隐含的是传说中“五丁开山”的奋斗故事。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了鲁迅的《理水》,小说塑造的大禹及其随员正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实干家、奋斗者的真实写照。命题设置就是在着意引导考生思考“中国的脊梁”,进一步强化奋斗者形象。

“试卷要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但是选材还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说,本次语文试卷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全国卷中,材料涉及港珠澳大桥、“一带一路”、“嫦娥四号”等国家发展热点,也涉及世乒赛、冬奥会等体育热点,传统音乐、中国书画等文化热点,还出现了一些现实中的“压力与肥胖”、生物酶与饮酒等生活热点。专家指出,这种选材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有助于引导考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理解语文、应用语文,在应用语文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更强调思辨

高考试题既要服务高效选才也要引导高中教学

应该说,每年高考试题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重视,不仅因为高考关系到万千学子的命运,同时,人们也从高考的变化中探寻着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

“从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看,服务高校选材和引导高中教学这两个功能都体现得非常好。”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说。比如全国I、II、III卷中的第二十题,学生在进行每一次填答时,都要建立在严谨的逻辑推理基础上,“这与大学的逻辑性训练非常一致。”

“确实,这几年的高考试题强调思辨和论述了。”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这个特点从今年的作文题上就有明显的体现。“比如今年的江苏卷以‘五位调和’为主题,‘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实际上是引导考生能换位思考,然后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是在督促学生去思辨。这一方面检验同学们的论述能力,同时也在对同学们的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的考察,如果没有很好的思辨能力,很难写出优秀的作文。”

高考命题上的特点,一定会影响到基础教育。

一位来自一线的语文教师指出,老师们不一定都会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但是所有老师都会研究高考试题。

因此,既然“指挥棒”确实存在,那就应该用好它。

教育部高考命题专家指出,从今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确实实现了“精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持续深化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这样的命题目标:适应新时代高素质人才需求,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精准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增长考生知识见识,提高考生能力素养,凸显语文学科的应用导向,突出试题命制的情境设计。在服务高校人才选拔的同时,引导基础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应该说,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和家长对语文的重视程度正在提高。甚至有人提出了“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不过也有专家指出,现在社会上也存在着对高考甚至对整个语文改革过度关注的倾向,不少人对语文的重视还停留在“语文能拉分”这种浅层次的认识上。

这种“热炒”语文的现象并不利于语文学科的改革。“我甚至发现,现在有的小学生的作业也有往高考的出题思路上靠的现象。”巢宗祺教授说。这种倾向非常不好,因为高考的考察是以理解为主的,但是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重点并不在这里,而是语文的直觉的培养,靠的是积累的丰富。“小学阶段孩子出现的病句,老师根本不需要去特别纠正,随着语感的丰富,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专家指出,语文改革不需要炒作而是应该聚焦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上。

高考命题专家介绍,“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而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正是聚焦在了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上。信息处理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从今年的试卷中,我们就能看到考题加大了对考生实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力度。全国I、II、III卷均在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及文言文阅读部分专门设题,重点考查考生面对不同问题情境时的信息处理能力。此外,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第21题还要求考生对一则真实新闻报道进行关键信息提炼。“这一创新题型引导考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信息的获取、筛选、提炼和表达,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处理能力的实用导向。”高考命题专家说。

远离“炒作”,把焦点放在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提高上,其实更有助于人们对语文的改革保持更为理性的认识,寻找真正的问题。

“应该看到,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能力上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欠缺,比如说,如何表达。”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说。

很多专家都有类似的感受。

陈志文介绍:“一些高校正在把表达与写作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这件事本身就说明我们同学在这方面存在着普遍欠缺。”

这个问题的解决依靠的不是几次作文突击教学,而是要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陆俭明教授举例,鲁迅的作品《祝福》中有一段对祥林嫂的描写:“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我们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能否把这样的句子改成一个长句?‘比她更长的竹竿’能否去掉那个‘比她更长’这个修饰?在课堂上进行这样的引导,才能让学生逐步去学会思考,表达能力才能真正提高。”陆俭明说。(教育科学部编辑)

来源:本文由黑龙江考试资讯(ID:lk11777)综合微言教育(ID:jybxwb)、中国青年报(ID:jybxwb)、光明日报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你点的【好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