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李未熟喊话浙大教授写范文,并亮出自己2011年的高考满分作文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武汉李未熟喊话浙大教授写范文,并亮出自己2011年的高考满分作文

我们先回顾一下之前的事情。

浙江某刊物刊登了一篇2023年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作文的评分者和推荐者浙大教授陈建新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目标。接着,武汉的自媒体人李未熟实名举报这位浙大副教授,主要是说这位教授违规透露阅卷细节和考生文章、作文培训和考试之间存在利益链。

目前,相关部门公布了对这位教授违规透露相关信息的处罚结果,至于是否存在“利益链”,说还在调查。

举报人李未熟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其某号上的一些文章阅读量有一万以上,部分文章的留言已经排成了长龙。

目前,这位自媒体人在山里种菜,闲暇之余写写文章,看看新闻。李未熟在文中向陈教授喊话,说想看看他的水平。语气也相当霸气了。

主编过大学教材、有丰富的作文培训经验的中文系教授写一篇文章无疑是没问题的,但肯定不会在这节骨眼上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这点,李未熟应该也能想到吧。

李未熟还讲述了2011年被一家城市晚报约稿写高考作文的事情。

那年的高考那天,他在语文开考半小时后拿到作文题目,当天上午交了稿,第二天文章发表在报纸上。被约稿的还有高二的学生、老师、写手等。

▲ 当年的高考作文题

李先生的这篇文章《牢记我们的衣食父母》发表后,被很多培训班疯狂转发,并被冠以“高考满分作文”的称号。

我查了一下,这篇文章在网上确实大面积存在,它的名号有“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等。

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呢?我就说一下感受最深的一点,题材吧。其余的语言、构思等方面,大家可以来见仁见智。

这篇文章所选的素材还真和学生不太一样。学生的素材更多的会来源于课本、摘抄本。刚看了几篇那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也不知道真假,素材大多是李白、刘邦、廉颇之类的古人,涉及现实生活的很少。而李先生的素材都是来自现实社会,有赵本山,有农民工,有参加高考的学生,不仅接地气,而且很有现实意义。文章的观点是“感恩”,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接触到的人来说理,更容易引发共鸣感,将白居易主张的“文章合为时而著”体现得更好。

下面是《牢记我们的衣食父母》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