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各地高考满分作文选读20篇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2023年全国各地高考满分作文选读20篇

2023年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选读

张宗明

【真题再现】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23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23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23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满分选读1】

文明的韧性

                                     北京考生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那文明的韧性又是什么呢?文明如光,文字如灯,文明的传承,特别是久远文明的延续,靠的是文字的传播;如果没有文字的出

再优秀的文明也有可能中途失传。可见,文明的韧性需要文字这个载体。 

在我们地球村里有着诸多先进的文明和文字。古埃及帝国有象形文字,古代巴比伦有楔形文字,古老中国有汉字。但时间如同一块磨刀石,经过岁月的洗礼,很多古老的文字一一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毫无韧性,嘎嘣一下,粉身碎骨。唯独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得以流传下来,文明的韧性没有被岁月这把杀猪刀割断,靠着绵绵的韧性,延续至今。 

秦朝“书同文”让文明韧性增强。中华大地上,曾经靠着结绳记事传承文明,但这明显不给力。最初出现的是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历史悠久之美。这段时间,虽谈不上优秀,但韧丝不断。为了让文字更加利于交流,一代雄才秦始皇,开始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中华文明从此步入了动力强劲的快车道,韧性从此更韧。 

文明的韧性体现为文字的演变之美。文字在演变的过程中,跟着文明的步伐,不断进化和发展,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到草书和楷书,文字逐渐变成了美的藝术,成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书法艺术,像一杯美酒,醇香浓郁,令人陶醉。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典型代表作品。里面的字,或端庄大气,青松挺立;或勾画了了,龙飞凤舞;或豕突狼奔,各具形态;或古朴笨拙,暗含哲理。 

文字的消失,就是对文明韧性的破坏。在日本进攻中国时,中国东三省被长期霸占,日本人深知中国文明的坚韧,居然对满洲国里的小孩,从出生起就改用日语教育,上学一律写日本文字,妄图实行语言霸权的奴化教育,结果幸好没有成功,否则中华文明由此割裂。可见,文明的韧性首先是语言的韧性,对语言和文字韧性的保护,就是对文明韧性的保护。 

值得庆幸的是,曾经一统天下的英语不再是世界唯一的用语,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喜欢汉字。随着中国文明韧性的增强,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地纷纷设立。从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起,截至2023年,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汉字誉满世界,表明中国文明韧性更韧、地位更高。

点评

1、巧立视角,论述新颖。这篇文章巧妙地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论述文明的韧性,选取的角度不同于考场里一般的文章,可谓发人之未发、想人之未想,令人耳目一新。 2、正反论述,道理深刻。文章既有中华文明中语言文字的正面传承,如从甲骨文到书法艺术,再到孔子学院;又有反面的西方古老文字的流逝消亡及当代英语的现状,正反结合,手法多样,论证遒劲。 3、古今结合,语言华美。文章笔力雄厚,巧用比喻,如开篇的“文明如光,文字如灯”等,又能古今结合,纵横中外,语言华美而有韵味。

【满分选读2】

文明的韧性

北京考生

作家夏衍讲述了一个故事: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的方法都没有成功。后来有人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里面发芽,最终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这就是《种子的力量》。纵观中国文明发展史,中国人的品格里就具有这样的文明力量——韧性。 

所谓韧性,就是不易折断的特质;中华文明的韧性就是中国人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表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民族的脊梁总能保持文明的韧性和正气的风骨,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屈原虽然被谗佞挑拨离间而离开朝廷,但却留下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离骚》名篇,毅然决然地纵身投入汨罗江中,用生命书写了文明的正义之篇;岳飞为了抗击金人,捍卫民族的文明火种,十二道金牌也换不回头,勇往直前,从不惧怕“莫须有”的罪名…… 

文明的韧性需要中华儿女的牺牲和奋斗来浇灌。许多革命烈士为了红色真理,用自己大无畏的品格,捍卫着文明的尊严。日本自恃军事强国,曾一度掌控东三省,欲用枪炮摧毁中华文明。革命烈士方志敏北上抗日,却被捕牺牲,但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文明赞歌《可爱的中国》。像方志敏这样的人格品质,如赵一曼、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等,数不胜数,无不是文明韧性的组成分子。 

文明的韧性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维系的。当代时代先锋,为了文明的繁荣,莫不是以身许国。被号称为“天眼之父”的南仁东,抛弃国外高薪,为了文明的价值,返回祖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是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等的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吃苦奉献,身先士卒,几经周折,玉汝于成,终于,他带领团队,在贵州省平塘县城西南部群山中,建成了500米口径球面射電望远镜(FAST),被号称为“中国天眼”。这是文明品格里面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新时代的今天,大国工匠层出不穷,时代英雄纷纷涌现,特别是面对国外文明技术的封锁,一大批“中国芯”正在挺身而出。中国民族的文明韧性,在优秀的中华儿女身上不断演绎和点燃。曾经,我们能“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相信未来,我们一定会“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

1、结合妙,主题鲜明。这篇文章巧妙地从中国人的品格角度去论述文明的韧性,将中国品格和中华文明有机融为一体,如盐在水,浑然天成,从而让本文的主题更加集中、更加鲜明。 2、论证强,过渡自然。议论文说白了,就是逻辑思维的训练。这篇文章开篇引用故事导入主题,接着从古代屈原说起,列举抗日革命英烈,再巧妙地过渡到“天眼之父”,结尾自然而然地举出大国工匠精神。全文论证严密,条理分明。 3、叙写美,回味无穷。文章引用了大量名人事例和诗词警句,有略写,有详写,非常得当,读后满口余香,韵味无穷。特别是最后“直挂云帆济沧海”,借用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典故,面向未来,意境深远。

【满分选读3】

2023的色彩

                                   北京考生

夏季绿色浓烈,就像青涩而又热烈的青春,正如《六月夏初》中随处可见的青春的甜蜜和酸涩。今天,我要为2023赋予青春的色彩,那就是绿色,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绿色。 

我至今依然记忆犹新:2023年的高考让我的过去蒙上了一层阴影,那是灰色。我在彷徨中痛苦地自责着,在大学的门外伤心痛苦。这不是我的结果,这不是我要的结果。今天我坐在考场上,看到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了这一年的酸甜苦辣。 

绿色,是希望的颜色。选择再来一年是我的决定,也是父母给我的机会,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为我们青年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我在大家的鼓励下勇敢地由彷徨走向坚定。复读的时光让我从幼稚走向坚强。今天我无畏地面对考试,相信自己,如同夏日的葱茏绿色,满怀希望。 

复读是需要坚强的心理的。由于我一直以来总以为自己会以不错的成绩考取理想的大学,所以高考的失利给我的打击是沉重的,以至于我脆弱的内心都近乎崩溃。在我心情最低谷时,父母一直陪伴我并鼓励我,给我讲了很多的故事,特别是当年1958年的悲催故事。老师们也在这个特别的时刻给我反复打电话,希望我要牢记五四运动精神,不要因一次的失败而自暴自弃,希望我能复读,用一年的奋斗成就更高的梦想,来一个因祸得福,实现青春的华丽转身。同学们也是适时出现在我的视野之内,陪伴我四处游玩,让我投入绿色的怀抱,舒散心情,给我莫大的支持与鼓励。就这样,我复读了。   

复读的生活不同于过去,生活里没有了昔日的疯野,没有了昔日的轻狂,没有了曾经不可一世的盲目自信。我唯有卧薪尝胆,苦读诗书,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奇迹。我不能再失败,我不允許自己再失败,唯有学习,让我看到了青春的那一抹绿。我深知: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作金子,就必须拼搏。我深知只有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那才是青春的本色——绿色,所以我要用一年的酸甜苦辣来换取青春的五光十色。   窗外绿树成荫。今天,我再次坐在考场上,希望我能用青春的绿色,绘画出美丽的篇章,为新中国70周年献礼,让我的梦想伴着青春的激情飞向美好的远方。

点评

1、视角新颖,别具一格。作者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借助一名复习生的视角,从落榜到复习再战,特别是教师、学生和父母的谆谆诱导,五四精神的洗礼,让我精神振奋,东山再起。 2、心理描写,形象生动。作者用特写的笔墨,将复习生的痛苦心理加以反复刻画,从而化痛苦为动力,为祖国高歌,为人生添彩。行文笔力婉转,九曲回肠,令人唏嘘不已。 3、首尾呼应,结构圆融。文章在结尾,呼应开头的夏季和青春的色彩,让全文的结构显得紧凑、圆融。同时为祖国诞辰70周年献礼,升华了中心,突出了主旨。

【满分选读4】

2023的色彩

                                    北京考生

2023的色彩?对面高楼上的五星红旗让我看到了红色。我想,2023的色彩可以是红色的。 

生活在国际化大都市里,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幸福。每天徜徉在繁华的街道上,看车来车往,看霓虹闪烁,我都快要觉得自己就是天上神仙了。 

其实,我是适应了都市生活的农民工的儿子。我是精准扶贫国家资助结对,让我有幸来到了北京。我不舍得离开那片一直陪伴我度过了童年的乡村。我爱那里的云卷云舒,爱那里的花草树木,爱那里的调皮伙伴。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我来到这繁华的京都之地。我成了这人来人往的街市人之一了,我害怕过,我怕找不到路,怕交不到朋友,怕接触到别人的眼神,怕我的學习找不到方向……然而,我却很快地喜欢上了这里。 

那一天是我到新学校的第一天。班主任王老师把我引到教室,“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张三将成为我们班的一员,他的到来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与收获……”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让我无所适从,我在全班同学的争先恐后的欢迎中潸然泪下。这是我到新学校的第一天。 

我来自农村,同学们是知道的。而这也让我成了他们最感兴趣的地方。闲暇时,他们总爱找我一起聊农村的故事,总爱和我一起分享我的别样童年,总爱拉我一起熟悉城市的生活。同学们带我来到天安门前,来到五四运动的发源地,给我以生活的勇气。 

我是幸福的,我要感恩祖国。父母的生活艰苦,家庭条件无法支撑额外的补习班支出,再加上母亲身体不好,我就只能全靠自己的努力了。然而我却依旧难以跟上学习步伐。我不止一次地躲在角落里流泪,然而我却不敢把这一切告诉任何人。直到有一天傍晚,我的异常被好朋友余某发现了,在他的刨根问底下,我道出了我的所有苦衷。也正是这一次被发现,我就开始成了班上的“宠儿”。在余某的帮助下,同学们自动成立了“学习帮助小组”,对我问症把脉,开方治疗,轮番帮助,从不间歇。于是我成绩突飞猛进,信心满怀。 

今天,我坐在这里,过去的三年生活历历在目。和同学们的青春时光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青年强则国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有青年如我们,何患国不强?何患民族不强? 

今天,我坐考场上,为2023 描上了红色!

点评

1、紧扣热点,主旨深远。当代中国正处在全面奔小康的关键时刻,脱贫攻坚成为时代主题。本文紧扣精准扶贫题材,从小处着手,表现出一个被资助到北京上学的高中生的幸福人生,这也是建国70周年来辉煌成就的影射,构思新奇。 2、对比刻画,描写精妙。文章通过对“农村孩子到都市”这一特别的场景故事,对比刻画城乡之美好,对比刻画农村青年的幸福、兴奋、紧张心理,中间巧妙穿插五四运动100周年和建国70周年的话题,含而不露,手法高明。 3、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文章结尾以红色呼应开头,紧扣考场环境,点题而收束全篇,结构完美无缺,也深化了主旨,再次彰显精神。

2023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选读

张宗明

【真题再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满分选读1】

陶罂

江苏一考生

墨子在游学鲁地时招收了一个绝顶聪明的门生耕柱子。据说此人心灵手巧,灵巧到什么程度呢?他能将不起眼的东西制作成有意思的物件,用他自己的话说,融多物为一物。

墨子遇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用芦苇叶做着乐器,只见那乐器层层包裹,吹口处尤为精致,貌似是一个不完整的埙,整体酷似一只纺锤。墨子请他吹上一曲,于是“纺锤”的圆孔处传出别致的声音,一种介于浑厚与清脆之间的声音,流淌着夏季的活力。墨子对他大为赞赏,认为他“多知”,于是表达了收他为门生的意向。耕柱子双眼乜斜,要求墨子露两手绝活,他给出的理由是“学高为师”,也是嘛,师傅水平不高,怎么带得起学生哩!只见墨子微微一笑,随手撅下半根芦苇,撕剥下横生的芦苇叶,找到一片沙地在上面画了两座城池,接着给耕柱子推演起了攻城与守城的策略,眼花缭乱的招数融阴谋秘计于一炉,令耕柱子佩服不已。耕柱子倒身便拜,直言师尊在上,耕柱子我有眼不识泰山。于是简单地收拾一番,耕柱子跟随着墨子过上了游学的生活。等到了墨子府第,耕柱子才明白他的老师来头太大,因为老师正是天下显学“墨学”的开创者,而墨学的核心奥义之一就是“融”,所谓“兼爱”也。 

墨子给门生讲授守城器械“陶罌”的制作技巧。这一器械是墨子的得意之作之一。那是一种陶制的容器,类似水缸,制作者在上面蒙上皮革,将其放入井中,用来听挖地道的声音,以防止敌人挖地道偷袭。墨子侃侃而谈,耕柱子在听到一半时便心飞天际,因为在墨子的门生中耕柱子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是数一数二的,老师墨子时常在门生面前夸赞他。墨子讲完后,开始向门生们提问,只听他问道:何以强罂(如何强化陶罂的效果)?门生们一个个抓耳挠腮,墨子突然喊到了耕柱子,此时耕柱子正神游天际呢,自然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墨子当众变了脸色,狠狠地批评了耕柱子,骂得他即刻想找一条地缝钻进去。 

第二天,耕柱子私下里找到老师,抱怨说:“老师我觉得您批评我批得有点过了头了,难道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您讲的那个‘陶罂’我能制作得跟您一样好,我觉得再无添加材料强化的必要了。”墨子目光如炬,注视着耕柱子讲道:“你错了,你不应该只将注意力放在陶罂上,你可以融合外物以扩大陶罂的效果。学问是没有止境的,一个人的学识就像一个圆圈,圆圈大,包容的东西多,就会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太多。我再问问你,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是要鞭策马还是要鞭策牛呢?”耕柱子说:“那我当然鞭打好马了。”墨子说:“为什么要鞭打好马呢?”耕柱子说:“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我鞭策的,我想让你不断扩大自己的圈子,所以才对你感到生气。”听完老师的话,耕柱子幡然醒悟,从此把“融”这一独门绝技做得越来越精深。   正所谓共存相生,百味纷呈,天下学问起于融,也辉煌于融。

点评

1.借题发挥,细节考究。本文以古典故事“墨子怒耕柱子”为改写对象,作者想象力丰富,构想的细节逼真、生动,而且符合墨子在历史上的形象定位,这样的改写难能可贵。 3.立意突破,合情合理。通常寓言故事改写多会改变主旨,以体现“新”之意,本文就是如此,作者将主旨确定在“融合”上,突破了原作的寓意,而这一突破合情合理,完美地契合了试题内涵。  3.行文严密,有机一体。文章的全部内容都围绕这一主旨:开头点出耕柱子的融多物为一物的技能,主体先后点出墨子的厉害技能、墨学的核心奥义之一都在于“融合”,结尾提炼的有关学问的观点,同样扣住融合,有深度以及新颖度,发人深省。

【满分选读2】

元和年间的自述

江苏一考生

元和元年

我来到永州已经一年了,此地瘴气肆虐,像极了我乱糟糟的心情。短命的改革在我心底刻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再加上母亲病逝,我落下了失眠的病症。 

今天我又早早地醒了,脑海里又跳出当年的一幕幕:顺宗中风变哑,主事的二王,一个因丧母告假回家守丧,一个也中了风,宦官俱文珍等人趁机沆瀣一气,胁迫顺宗禅位,并策动神策军发动宫廷政变……宪宗一上任即颁下一道圣旨,驱赶我们这些参与改革的臣子到荒远之地,过了一些时日,王叔文被赐死……现在看来,我们当年是忽视斗争的复杂性了,泾水、渭水确实是不能相融啊!王叔文也真是的,改革动机不纯,怎么能利用改革来为己牟利呢?听说他家里有个专门用于收受金银珠宝的箱子,泾水被混进渭水,怎么还能保持清澈啊?   唉,窗外鸡鸣了,心头忽然涌上两句诗: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待后面有时间再补足吧!

元和三年

忘年交吴武陵也被贬到了永州,令我惊愕的是这位小兄弟做官还不到一年。血气方刚的小子性格还是太刚烈啊!权贵们那个金圈子硬碰硬还是不行的啊! 

吴武陵落脚在潇水之西,和我只一水之隔,我自我幽默地感慨:永州这地方还真是与我柳宗元密不可分啊,好友娄图南刚离开不久,皇帝又送了個吴武陵给我。 

初识吴武陵,他的才思敏捷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曾经夸他:一观其文,心朗目舒,炯若深井之下,仰视白日之正中也。这些年过去了,他的学识更见长了吧?不知道他对哲学又有了怎样高明的见解?从这个角度讲,对于吴武陵的到来我反而该庆贺一番咧! 

我是一个爱交朋友的人,朋友们与我相得,给我的生活添加了许多色彩。他们不同的秉性足以使任何一个时空绽放精彩。 

迅速地研磨,铺开信笺,我在最右侧先写上六个字——湘浦大人台鉴,我期待着那个学富五车的青年的到来。

元和四年

这一年西山给了我别样的感受。这座山正对着法华西亭,从亭子里眺望,其巍峨奇异直入眼帘。我带着仆人一路披荆斩棘,焚烧乱草,忙活了大半天终于到达了山顶。 

从山顶下望,山下的一切变得渺小,四面青山白水萦绕,如同挂在四周的山水画,此境绝美,人间的烦心事在这一时空里不足一哂。我闭上眼睛,随意、舒适地坐下,吐纳着山顶的空气,只觉得此境辽阔浩渺,只与天地之间的大气有机融合,我的内心难得的悠然,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 

西山之游在我心间萦绕,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世间行走,要选择性地融合,学会融合,人生方能进退从容! 

永州这个地方第一次让我觉得亲切,我决定把西山这座奇山推介给世人,文章的名字我已经想好了,就叫《始得西山宴游记》。

点评

 1. 形式创新,构思精巧。本文读下来,可以说让人眼前一亮。文章采用随笔的形式,其形式之美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性。在紧张的时间里能有此构思,确实难能可贵,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满分作文。 2. 素材熟稔,融会贯通。作者对文学家柳宗元相当地熟悉,记述的相应历史事件,从宏观到微观基本吻合史实,因此,即使将本文看成是研究柳宗元的参考资料也毫不过分。本文的成功给读者的一条启示是:详尽地占有材料,并且做到融会贯通。     3.立意绝妙,有机一体。本文在立意方面立足于《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天人合一”的意境,立意绝妙,前面的两部分完全可以看成是第三部分的“因”,也就是人生中的挫折促使柳宗元邂逅了西山,三部分有一体。

【满分选读3】

和而不同两君子

江苏一考生

我们小区里有两位饱读诗书的前辈,人称愚公和智叟。

愚公今年七十有二,他性情豪爽,仗义执言,动辄拍案而起。村长用公款买车,供自家儿媳上下班之用,村里人看在眼气在心里,就是没人敢到老虎嘴上拔毛,可愚公竟去拔了这根毛。他先找村长交换意见,村长不惹他,他就跑到乡里找纪检。结果村长老老实实把钱退给村里,还落了一个警告处分。愚公赢得了众人的夸赞,可村长心里却留下了芥蒂。 

智叟比愚公还大两岁,他为人谦和,从不得罪人,人缘极好。在愚公刚有告发村长的动议时,他出来阻挡:“官场里这样的事多呢,你管得尽吗?告倒一个官,得罪一帮人,自己又伤神动气,何必呢?”可是在村长受了处分之后,他又跑到村长家里劝村长:“不要记恨愚公,他不告发你,也还会有别人告发的,和为贵,和为贵。” 

愚公喜欢悲剧,他说悲剧给人力量;智叟喜欢喜剧,他说喜剧教人平和。愚公喜欢项羽,他赞项羽顶天立地,敢作敢当;智叟喜欢刘邦,他夸刘邦伸屈自如,进退有路。 

两人走到一起常为一些与己无关的小事争论不休。某老师专业水平很一般,请人代写几篇论文,发表在什么杂志上,又暗中疏通关节,买通各路神仙,终于获得高级教师的职称,于是便学者型教师俨然,平日里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动辄便曰:“我是高级教师。”愚公闻之,批曰:“骗来的王冠无光彩!”智叟则说:“偷来的钞子也是钱。” 

一日论及某官不学无术,愚公义愤填膺,智叟说:“不学无术而官运亨通,此术中之大术也,你学而有术,何以混不上一官半职?”愚公驳曰:“人吃苍蝇会得病,鸭吃蛆虫好长膘,你愿作人,还是当鸭?”智叟气得哑口无言,从此两人不再来往。 

有一天,一个小偷乘老人外出,窜进智叟家里,偷走了抽屉里2000元钱。老人回家,在门口与小偷撞个满怀,小偷掏老人一拳,撒腿就跑,周围邻居尽作“壁上观”,无人去追拦小偷。这时候,他多么希望一个侠客从天而降啊。说来也巧,侠客真的出现了,他就是智叟的老对手愚公。愚公听到外面有吵喊声,出来一看,见一小青年狂奔,便上前阻拦,小青年拔出刀子,向愚公猛刺,愚公缠着他死死不放。众人见有人与小偷交上手,胆子便大起来,纷纷出来援助,很快将小偷制服,扭送派出所。 

走出派出所,两人相视而笑。愚公说:“君子和而不同。”智叟则曰:“小人同而不和。” “哈哈哈!”两位老对手的笑声合二为一。

点评

1.立意深刻,颇有哲理。两位老人,一个敢于斗争,一个坚持和为贵,文章通过他们的性格冲突,展示了两种文化、两种价值观,表达“君子和而不同”的主题,切合题意,且构思巧妙,颇有哲理意味。 2.构思巧妙,布局合理。文章先展示两位老人的行为上的差异,再展现他们思想上的差异,最后通过智叟家中遭窃盼望侠客、愚公勇斗小偷的情节,在“哈哈哈!”的笑声中传达“君子和而不同”,构思巧妙独特,布局安排合理自然。 3.选例典型,形象鲜明。文章赋予两位老人以愚公、智叟之名,选用举报贪官、文学喜好、评人论事等情节,在对比中刻画人物,一个拍案而起,勇于斗争,一个息事宁人和为贵,选用事例典型,叙事简明扼要,人物形象鮮明。

2023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选读

张宗明

【真题再现】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满分选读1】

心的归属

                                    上海考生

“如果说国际路线的英文歌是我的翅膀,可以带我飞得更远;那传统的中文,传统的东方神韵就是我的根,可以带我回家。”这是歌手张靓颖在第三届全球风格论坛的演讲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她的话让我更坚定地认为,无论走多远走多久,心的归属都会是最初的起点。 

中国,具有她独特的“味道”。正所谓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才能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倾听”不是简单的听,是在开放的心态下去理解,而“不同风格”意味着现代文明有着巨大差异,才需要我们有自己见解地去感受,认知属于中国的味道。 

首先,我想先来谈谈“中国味”。上下五千年,中国是不断发展的,也在不断开放。而所谓的“中国味”,也许是一首《青花瓷》,也许是上海的小弄堂,又或許是一段京口相声,四川的大熊猫。我们谁都不可否认,“中国味”是缤纷多彩,好比说年初的《流浪地球》,中国式的科幻迈出了崭新的一步。这意味着“中国味”发展向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既有传统的保留,更有新的发展。 

 然而当下,有越来越多的人面对不同风格的地域文化时失去了自己的思想,要么盲从,要么固守,前者缺乏思考,没有主见,终寻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后者固执己见,一味的坚守终会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所淘汰。因此,在我看来,应该既不迷失自我,又勇于接收他者。 

认识事物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应当是认识自我,老子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想要知人,首先要自知。一个人若是连自己都不了解,何谈去认识了解他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水平,进而取别人之所长,避别人之所短,才能更好地调整、提升自己。其次是认识社会,社会,简单来说是人的集合,故认识社会的基础就在于认识自我与他人,社会中需要的是良性竞争,各种观点相互整合,融为一体是在认识社会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最后我更想来谈谈认识世界,认识世界更需要我们突破认知的局限性,因为有地域、文化、种族的差异,准确地认识世界才变得更为艰难,在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下,国与国的交流更加密切,视角从单一变为多方位的,也让人们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但唯一保持不变的应是以发展的眼光看世界,拿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而言,中国主动地与沿线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因为对其他国家、事物的开放与包容,我们才可以接纳并认识一个全面的世界。 

开放与包容,我相信是中国走过这么多年来越来越强大的原因,也是中国人可以对中国文化引以为豪的自信,即使是在如此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依旧可以坚定地热爱并弘扬中国文化,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绚丽的世界,对于新鲜事物,我们热情地接受并欢迎,可心中那一方净土始终会为“中国味”而保留,因为那恰恰就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心的归属。

点评

1. 首段扣题,观点分明。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通过引用来亮明观点,并且扣合文题,目的是为后文内容张本。体现了作者整体构思的精巧与独特。 2. 思维辩证,逻辑缜密。文章的主体部分,紧紧围绕“应该既不迷失自我,又勇于接收他者”这一观点,运用辩证的视角,展开说理,环环相扣,深入浅出,观点鲜明,逻辑性强。 3.首尾呼应,语言有力。文章很自然地做到了首尾呼应、文题呼应。同时,借助排比、对偶等修辞格,不仅增添了语言的气势和表现力,也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满分选读2】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上海考生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昏黄,午后,庭院里。 

外公躺在木藤椅上小憩,他身边放着一个圆形茶桌,茶桌上除了一个龙纹紫砂壶,还搁着一台老式收音机,而这歌声便是从这老古董里发出的。 

到了夏天,外公不愿在室内吹空调,更乐意在挂满葡萄藤的庭院里休憩,而与他相伴的有这张木藤椅,还有这收音机。 

这首歌,他尤其喜欢,说是每每听着内心都能升腾起一股雄浑的自豪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一条大河,波浪拍打着两岸,微风习习,裹挟着稻花香。委婉细腻是真,雄浑豪迈却未寻觅半分。”我常疑惑,便这般问过几次。 

他只是笑我,说你们小娃娃听不来,也听不进,只有像他这般的老骨头才乐意,才欢喜。 

我不答应,他这般说法委实小觑了我。外公见我不悦,也不急着哄我,只是把我拉到一旁,让我好好听完。 “这是美丽的祖国……” 

不知为何,这一合声起,如万马齐喑,似九洲风雷,在我心里跌宕起伏。我竟被震撼得无以复加,只好朝外公望去。 

 外公按下暂停键,风马牛不及地问了一句: “小蓓,你爱咱们的祖国吗?” 

我点点头,我喜欢中国,这不假,这个国家安定繁荣,蒸蒸日上,强大的国家谁不喜欢呢? “你眼里的中国是啥样子?” “幅员辽阔,高山流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四海升平,国泰民安。”我背着书本上的内容,算是回答外公的问题。 

不对不对,外公对这次的回答并不满意,他指着收音機,继续说道: “繁荣昌盛是中国,内忧外患也是中国;风调雨顺是中国,天灾人祸也是中国;勤劳勇敢是中国,作奸犯科也是中国。我们这个国家历经了太多太多,多到穷尽我们一生,也只是沧海一粟。” 

我继续追道: “那这些和这歌有什么联系呢?” “总算问对一道题!”外公似乎兴致高昂,他接着说道,“这歌里有咱中国人的灵魂,你听得出来不?”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便是中国的魂,她绵长上下五千年,屹立不倒时,要居安思危;山河破碎时,要团结一致。这才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味,才是在歌声中留下的豪迈! 

外公突然转头对我说:“和你分享一个故事。” “作家龙应台在香港大学有一个演讲,叫《一首歌,一个时代》。期间有一个小插曲,令观者振奋不已,倒不是演讲内容,而是龙应台问台下观众,你人生最早的启蒙歌曲是什么的时候,一位中年大哥拿到话筒说,是很多师兄带他们唱的《我的祖国》。” 

外公顿了顿,心驰神往,继续说着: “当时龙应台不相信,反诘了一句,这首歌怎么唱?” “话刚问完,全场响起大合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第一句唱起的时候,歌声还很单薄,有点怯生生地。但越往后唱,现场加入的人也越多,歌声越大。最后,观众们连唱了五、六句,到最后一句时已经变成了全场大合唱!” 

外公讲到这的时候,眼眶润湿,他默默说着:“这才是中国味,这种味道是永远不会变的。” 

我深以为然,思绪飘向那芦苇湖畔…… “一条大河波浪宽……”

点评

1. 一线串珠,形散神聚。作者不仅以“一条大河波浪宽……”作为文题,还以此开头和结尾,实现了文题和首尾的呼应,并且以此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来构思全篇,这样的谋篇可谓精巧独到,令人击节称好。 2.语言精美,文采斐然。读着本文,犹如正沉浸在“一条大河波浪宽……”这美妙的歌词之中,给人一种享受,一种沉醉,一种愉悦,精神为之振奋,心情为之激荡,思想为之濡染,心灵为之陶冶。对话形式恰当,内容精彩,语言凝练、蕴藉深厚,足见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之强。 3.感情充沛,中心突出。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祖孙俩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崇敬的思想感情,突出了《我的祖国》所代表的“中国味”。 主题非常鲜明、突出。

【满分选读3】

走出庐山,才能看清庐山

                                   上海考生

  在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占领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空前热烈,胡族音乐渗入中原,为中原音乐注入了刚强有力的异域活力,此后的许多次民族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中国古典音乐。现在,我们能在国内听到各个国家的音乐,在比较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中国音乐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家国情怀,不自觉地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味”。这便很好地诠释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此启发我们,要走出去,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我们走出自己的小天地,是为了在更广阔的世界中找寻独一无二的自己,是去发现新的事物。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各自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果我们拘泥于自己的世界,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便全部只有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东西。这样,我们就不清楚我们与世界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我们也就不会找到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也不会更好地体验自己身边所拥有的美和价值。 

曾经周国平的一位朋友问他为什么世界上有歌德,有波德莱尔,我们还要写诗?周国平只说了一句话:“尽管有歌德,有波德莱尔,却只有一个我,这个我是他们不能代替的,我会向他们学习,但我还是要写。”可见,只有找到了独特的自己,才会体认与尊重自己的价值,欣赏自己,接纳自己。 

国家的民族自豪感也是如此。央視有一条公益广告曾说“看过世界,更爱中国”。这体现的正是我们国家包容自信的民族心态。我们敢走出去,所以我们会发现我们与世界的不同。我们吸取外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从而为我们的文化注入活力。所以鲁迅先生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 

当然,“拿来”与“占有”是有原则和条件的,并不是“拿到篮里都是菜”,正如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所说的那样,接受抛来的东西和送来的东西一定要有选择和鉴别,不停地将文化送出去却不懂得主动吸收反而会失去文化自信。所以鲁迅先生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因此,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特点和特色,这需要勇气和毅力。我们必须要有敏锐的头脑和清醒的认识,去分析普遍性中的特殊性,从而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如果一个人一味地发现却不反思,不保持着求同存异的心态,很容易陷入自我迷失和价值沦丧中。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我们不可能独善其身。我们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心怀敏锐和智慧。 

综上所述,不独音乐这样,其他方面皆然,只有走出庐山,我们定会看清庐山!

点评

1.文题出新,引人入胜。文章以“走出庐山,才能看清庐山”为题,既契合所给材料,又简洁意明,并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因此,运用此法拟题,对于考场作文,尤其值得提倡。 2.论点鲜明,以理服人。在首段即引出论点,接着,文章从“走出自我小天地”的目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如何认清自己、保持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等方面加以论证,末段总结全文。思路清晰,结构紧凑,论点凸显,有理有据。 3.引用精当,以一当十。本文引用了诗句、广告语和名言,有力地论证了本文所持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美和文采,具有以一当十的效果,也体现出作者积累的丰富与文化的内涵。

2023年高考天津卷满分作文选读

张宗明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 不少于800字;④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满分选读1】

人人脚下都有吉祥的云

                                    天津考生

  两个大学毕业生,一个因为有家庭背景而很快在理想的单位上班了,一个却因为缺乏社会关系而迟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后者叹息道:“都说路在脚下,那不过是安慰人的口号而已,平民子弟脚下哪有路!”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这倒并不是什么唯心主义的心灵鸡汤,而是无数强者的人生总结。走路要用双腿,假如一个人没有了健康的双腿,他的脚下还有路吗?史铁生,在他19岁那年,无情的上帝却夺去了他健美的雙腿。不能奔跑在绿野旷地上,他放飞梦想与希望,让智慧驰骋于文学的蓝天,用手“走”出了绚丽人生。史铁生用他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谁,无论处在怎样的困境中,脚下总是有路的,与其叹息,不如用心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脚下自有千条路,问题在于你有没有正视现实的勇气,有没有自我调整的智慧。《茶馆》里的松二爷,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在辛亥革命断了旗人的“铁杆庄稼”以后,不自食其力,最终饿死了。而另一位旗人常四爷,在同样没了“铁杆庄稼”以后,卖青菜,卖花生米,凭力气挣饭吃,活得堂堂正正。无视变化了的现实,脑子里只有一根筋,只认识习惯的一条道,自然会四顾茫然,深感脚下无路,发出松二爷一样的哀嚎。 

时代先锋黄大年说:“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人只能是滚滚洪流中的一朵浪花,随时代奔腾向前,而不能是回流中的枯枝败叶,有意无意地阻挡历史的前进!这是一个充满梦想的时代。国有大梦,人有小梦,大梦牵小梦,小梦促大梦,将个人梦和民族梦结合起来,每个人都会演绎出壮丽的人生。 

路是人走出来的,有怎样的人便有怎样的路,一个心灵世界充实健康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会有路可走,反之即便有了一条宽广的路也不会走多远。“官二代”“富二代”应该是脚下之路宽且广的,但是许多“官二代”“富二代”成了“坑爹族”。那些落马的大小贪官,也曾有过宽广的人生之路,结果却没有能够走进辉煌的境界。路本身不是人生辉煌与否的决定因素,有怎样的精神境界,如何脚踏实地、兢兢业业走好自己的路,比别人走得更久,比别人走得更远,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总有人认为自己被命运女神抛弃了,心有怨气。其实,每个人脚下踩的都是吉祥的云,那是命运女神的垂青,只要你抓住信念,有不灭的希望,勇于实践,脚踏实地,你就能够走出公主、王子的路。

点评

1.有的放矢,为时而文。有人羡慕“官二代”“富二代”,感叹平民子弟脚下没有路,这一现象较为普遍,作者特此撰文针对这一社会现实进行分析,指出人人脚下都有吉祥的云,有感而发,有的放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标题新颖,诗意浓郁。文章以“人人脚下都有吉祥的云”为题,喻指人人脚下都有路可走,标题诗意浓郁,生动形象。文中亦多诗意语言,如“让智慧驰骋于文学的蓝天”、“被命运女神抛弃”“ 走出公主、王子的路”等,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3.纲举目张,层次分明。文章主体部分以“天无绝人之路是无数强者的人生总结”“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和自我调整的智慧”“要有充实健康的心灵世界”为分论点,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心论点,纲举目张,层次分明。

【满分选读2】

养育爱国志提振精气神

                                      天津考生

方志敏是革命先驱,在黑暗的年代,他曾经说过:“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重读革命先驱的语录,我们会感受到革命者的胸襟,也深感某些当代青年精气神的不足。 

何为精气神?简言之,就是家国情怀,就是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人要吃喝拉撒,有儿女情长,但是在国家和时代需要的時候,他不回避,不逃避,勇敢地担起自己的责任。两年前,复旦女生樊悦书在一篇文章里叹道,我发现光考上好大学是没用的,再努力也买不起上海的一套房子。她的观点引起广泛共鸣,樊悦书身上所缺的正是青年应有的精气神。 

是的,我们的社会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公正、公平离人们的理想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必需正视严峻的现实,加快改革的进程,推进社会向更加公正、公平的方向前进。但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变成现实。而青年正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生力军,作为这个队伍的一员,我们需要的不是悲哀叹息,怨天尤人,而是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我们的青春。 

青年狂飙突进,不当叹月的弃妇,他们吼唱慷慨激扬的歌。想想五四时期,多少纨绔子弟陶醉在灯红酒绿里,而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青年,奔走工厂田头,宣传主义,唤起民众,更有多少人后来牺牲在战场上、刑场上,他们叹息过不公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胸中有使命,心中无怨言。 

我们都是普通的人,谁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但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还是要有一点精神。不是说不可以考虑个人命运,而是说不能只有个人命运,更不能超越时代的许可,追求绝对的公平公正。即便是谈个人命运,也不能指望父母,指望婚姻。三分靠天命,七分靠打拼,我们是自己的上帝,我们现在的样子,是曾经的我们使用时间亲手塑造的样子;而不久的未来,我们的样子,又取决于现在的自己使用时间的方式。 

今年两会期间,“快递小哥”柴闪闪成功刷屏,他的一句“哪有什么开挂的人生?奋斗是唯一的标准答案!”瞬间传遍网络,让无数追梦人感同身受。柴闪闪正像当年的革命青年一样,是一个精气神十足的青年,充满家国情怀的青年。祖国的未来靠我们,我们的未来靠自己,让我们养育爱国志,提振精气神,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点评

1.关注现实,切中时弊。文章在第一段段末指出某些当代青年精气神不足的问题,全文针对此作为评议对象,关注现实,有的放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作精神。 2.入题自然,中心突出。文章开篇引方志敏的语录,赞其胸襟,引出当代青年精气神不足的问题,继而进入评议,入题自然,扣题紧密。全文紧扣青年精气神不足进行分析议论,阐释道理,中心突出,观点鲜明。 3.说理辩证,客观公允。阐释公平、公正问题时既承认问题的客观性,又承认解决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更谈青年的责任。阐释个人和社会关系时,既承认个人追求的合理性,又谈青年应有的态度。全文说理辩证全面,客观公允。

【满分选读3】

美在追求美在梦

                                    天津考生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毫无疑问,人应当具有家国情怀。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展现我们的家国情怀呢?这使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高三的学生,在离高考前三个月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得知消息,他依然一如既往地投入紧张的备考复习,不迟到,不早退,坚持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做好每一次作业。高考分数揭晓的当晚,他和同学一起守在电话机旁,当得知自己达到一本分数线时,他幸福地离开了人世。 

 一个多美的故事!有人为他惋惜,覺得他的努力没有意义,不如适时而退,早点享受生活。人各有志,人各有异,对于垂死的人应当怎样生活,我们不必苛求,但是这位同龄人身上闪烁的精神正是家国情怀的体现:舍弃个人得失的计算,生命不息,梦想不止。 

读诗经《蒹葭》,会有一种美荡涤我们的心胸。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追寻思慕的人儿;眼前是弥望的芦苇,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宛在水中央”。一个“宛”字说明“伊人”是一个不确定的存在;即便是一个真实的她或他,也身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若用某些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起早来追寻这样一个臆想的对象,显然是不明智的,但是人们爱这首诗,代代传唱不已。究其原因,就在于它彰显了一种人类的普遍精神:即使遥不可及,也不放弃追求的梦。 

生活在现实中,当然必须遵循现实性原则,不能拔着头发而梦想离开地球;但是,现实和梦想又不能绝然分开,它们是一枚铜币的两面。如果说现实是一栋大楼,那么梦想就是大楼的根基,没有梦想,现实的大楼就无法越积越高;如果说现实是一只苍鹰,那么梦想就是羽翼,没有梦想,现实的苍鹰就无法越飞越高;如果说现实是一艘船,那么梦想就是帆,没有梦想的帆,现实的船就无法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与《蒹葭》相似的故事,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悬在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目标的切近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和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蒹葭》和古希腊神话里的故事,其实是在揭示人类生存的境况,揭示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凸现人类追求精神可贵。 

人无精神不立,木无主干不挺。《蒹葭》里的古诗人和早逝的高三学子,他们都是美丽的,美在追求美在梦,舍弃个人得失的计算,生命不息,梦想不断,这也是家国情怀,这就是家国情怀!

点评

1.入题自然,立意独特。文章开篇即引陶行知的话,提出如何展现家国情怀,展现文章与文题材料的关系。文章从“舍弃个人得失的计算”和“生命不息,梦想不止”的角度阐释家国情怀的内涵,立意新颖独特。 2.诗意阐述,不落俗套。从爱情诗中分析出执着的追求精神,揭示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蕴含,解读深刻、独到。运用《蒹葭》作论据,论证“生命不息,梦想不止”的论点,既有说服力,又有文化品位,恰到好处。 3.语言优美,论证有力。文章第四段先以一枚硬币的两面作比,阐述理想和梦想的关系,再以大楼、苍鹰和船为比喻,以假设关系的复句构成排比句,比喻、排比兼用,语言优美,颇有气势,增强艺术感染力。

2023年全高考卷3满分作文选读

张宗明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满分选读1】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考生

学子,愤笔,回廊中。 

斯人,独立,寒窗前。 

面对埋首读书的学生,老师饱含深情地说了一句话:你们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寥寥数字,背后是老师多少热切的期盼与离别的不舍? 

看着这句朴素的文字,我突然红了眼眶。我想象着,当高考结束时,走出考场时的情形。满街脚步突然静了,漫天柏树突然没有动摇,仲夏的夕阳落在我的肩上,没有轰轰烈烈的感觉,一切终归平淡。只是,将与恩师分离,将与母校告别,当下心中轰然一恸,若有所失。 

我明白,老师的心中也一定是矛盾的。“你们看看书”,盼的是我们鹰击长空,“我再看看你们”,怕的是我们一去不回。 

是的,我们毕业了,带着老师无限的深情。谁还记得那一个个挑灯的月夜,谁还记得那一张张乏味的试卷?离别的钟声已然敲响,高中的巨轮将至终点,而那一个个坚守岗位的恩师,正像是一个个摆渡人,渡人渡己,教人领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阔。   岁月迁,华章易。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此去一别,无问西东。 

古语云,天地国师亲。念师恩,唯有以一颗赤诚之心投身祖国建设事业,方可为报。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争当一个有情怀的人,胸怀天下,我们要找到个人与时代的交叉点,与国共振,这样才是对恩师最好的报答。 

诚然,我们是被历史选中的一代,欣逢改革开放的伟大契机,伫立在新的历史坐标。40年惊涛骇浪,70年风雨兼程,中国的蓝图是伟大的,所以更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的确,在过去,我们已然取得可喜的成就,创造了無数令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然而,我们更应清楚地看到,国际风云依旧变幻无穷,乱云飞渡,风吹浪打,中美贸易战持续升温,那句“中国人民到了最困难的时刻”永不过时,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再回首,那是恩师企盼的目光。 

一枝一叶总关情,此情不关风与月。这份情,是淳淳的师生情,是铮铮的家国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当筑强国之华梦,报拳拳之师恩。 

此去一别,山高路远,但问你我,无问西东。

点评

1.标题形象,揭示寓意。引用清代诗人郑板桥的诗句“一枝一叶”:这里可以是师生,亦可是师生之间的细节故事等,“总关情”:把漫画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连接了起来。不可谓不巧妙,既彰显了文采,又揭示了漫画的寓意。 2.语言凝练,行文大气。语言经过锤炼:三字句、四字句等,不仅语言形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更是简洁而自然; 行文大气:笔锋雄健,有气势,还饱含深情,实属不易。另外行文过渡衔接自然,文章浑然一体。 3.富有思想,立意高远。文章不仅内容丰富,更有思想内涵。前半部分写师生情,后半部分写作为学生要如何回报老师:高考完了要继续努力,让国家强大,这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这样的写作整体立意,思路开阔,乃上等佳作。 

【满分选读2】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一考生

犹记当年丝丝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四时流转,白驹过隙。转眼,又是一年六月天,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而那个“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我只愿,再为你默念千千万万遍…… 

琴瑟一起,笙箫不默。初见你,你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潇洒豁达;再见你,你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的念念不忘。你是“操千曲而后晓声”的智者,是“曾是惊鸿照影来”的一瞥,是蓦然回首谈笑间,忍不住心头温暖的惊艳,也是我们天涯作别,仍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信件。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箫急?席慕容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亦是如此,曾经,你行过千山,越过万水,披星戴月,在我们面前,所以,你不来,我们亦不走。 

丹心不改,寸许犹深。人生若只如初见,待多年后忆起,料想你定还是那样“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翩翩君子。你说,你也曾有过“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纵肆轻狂,一腔孤勇,勇往无前;而今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庆幸,我在这“玉冠轻裘,少年不识愁”的年纪遇上了你,今生得师、得友且如此,承蒙一路教诲,三年殷切,兹当白水鉴心,一世师情,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至此一别,日后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再见,千帆阅尽,归来定还是少年模样! 

桃熟流丹,李熟枝残。“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于是,孔丘遇上了老子,成儒之大宗,万世师表;于是,苏轼遇上了王安石,成千古风流,名冠京华。所谓“雏凤清于老凤声”,便是这般佳话!我向来不愿以“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吟诵你,因为你曾说自己不过是在平凡的人生中找了份安逸的闲差事,故而《洛神赋》“铅华弗御,芳泽无加”八字于你境界而言,恰再贴切不过。只祝今后,纵使天各一方,依旧“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君可见,满目秋华无春事,桃李流霞无限光?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仓央嘉措曾说:“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遇。”而今,我已默念了千千万万遍,却是为了别离。原来,不过是为下一次的重逢作序。或许,人生需要留白,你是我所有的彩云易散,也是我最好的萍水相逢。 

千千万万遍,只为你。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水恒常;天地有大愛而不言,师恩恒长!

点评

1.语句隽永,诗情画意。文章画面感强烈,“琴瑟一起,笙箫不默”,“丹心不改,寸许犹深”,“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等俨然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曾经,你行过千山,越过万水……” ,“或许,人生需要留白,……也是我最好的萍水相逢”等语句简明隽永,落笔不凡。 2.旁征博引,尽显底蕴。从日月星辰到花草桃李,从云山霞露到风雨沙尘,从琴瑟笙箫到诗酒物人,从“春风得意马蹄疾”到“阳春布德泽”,小作者“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旁征博引,尽显底蕴干货。 3.情感真挚,个性十足。小作者饱蘸师生之情谊,个性化地一抒离别,标题“为你,千千万万遍”,直抒胸臆而不觉矫饰,“犹记当年丝丝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自然渲染,“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彰显真性情,动人心魄。 

【满分选读3】

不负春光不负卿

                                  一考生

六月鏖战,吾辈之意气;三载春秋,先生之培养。吾不言春蚕丝尽蜡炬泪干之词,吾不言十里长亭万里送君之词。弥漫硝烟之中, 吾壮怀激烈,却只言:不负春光不负卿。 

初识恰似少年之遇,你教我放下过去,迎接未来。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初遇时,我还沉浸在初中的离别之中。你不动声色地在作业上批着“有一天晚上,我放下所有的过去,从此我的梦便轻盈了”。高一,恰似少年。我遇到少年的你,你指明我少年的路。不畏将来,不恋过往,这是你教给我的。少年之识,你解开我过往的桎梏,带我走向新征程。 

渐识恰似壮年之遇,你教我把握当下,挑战现在。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心理学中有一个有趣的三分之二定理:一件事情的三分之二处是最难的,也是最容易放弃的,却也是最有价值的。高二,壮年之时伴着它的三分之二跌跌撞撞走来。你借用莎士比亚的话说“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你说,人生百年无几何。你拨正那颗浮躁的心,你浇灭那颗渐生放弃的心。你说,三分之二后,将是我们愿意为之拼搏的人生,江阔但云不会低,所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也是如此。你拉着我走向现在,此刻。 

初别恰似老年之遇,你教我为人处事,走向社会。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三年的时光终于聚集在此刻。兢兢业业,不舍昼夜三载,只为一将功成,拔剑示天下。但你说,走出学校,我们这一株株苗也将成才。我们,将不仅仅是一个人,我们代表着你,代表着学校,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你说,今后的我们,将是下一批杜富国、程开甲,即使难以望其项背,也要全力以赴。老年之遇,更似一位智者的指点。那位智者将一生所学教给下一代,教给我。 

先生之风,贯彻“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先生之风,坚持因材施教,不懈不怠。先生以为只是尽了师责,殊不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行远必自尔,登高必自卑”,先生之言,铭记于心。今日,吾辈挥洒战场,源自先生滴水之恩;今日,吾辈以筆为梦,源自先生循循善诱;他日,待吾辈逐梦未来,定不负春光不负卿!

点评

1.标题靓丽,富含深意。标题引自南怀瑾《习禅录影》中的名句“等闲若得东风顾,不负春光不负卿”,意思是若得到别人的帮助,定不辜负时间和帮助的那个人,用于此处彰显对老师的一片赤诚,且“春光”蕴含青春之意,作者抱负不言自明。 2.行文流畅,过渡匠心。小作者文笔可见一斑,对于正文三个分论点和分析论证之间的过渡的把握别具匠心,分别用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和“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领起。 3.凤头豹尾,劲道十足。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对偶、对照和引用之法倾心打磨,要言不烦,荡气回肠,很有劲道。

2023年全国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选读

张宗明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满分选读1】

心中期许 笔下风云

浙江一考生

有人说:“人生如同不断誊改的诗稿,从青丝到白发,有人还在灯下。”而我们埋首于生活的几案,拾起笔却满心踯躅时,总有纷扰的杂音在背后响起,指点我们将于何处落笔。 于是我们心中朦胧的理想蓝图便被涂鸦所淹没。

总有人认为作家心中要装着读者,顺着读者的呼声走;也总有人认为作家要坚持自我,不被外界左右,当我们成为生活的执笔者,我想,我们应将外界呼声化作心中期许,以笔下风云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们以笔墨为权,行至今日已对父母不绝于耳的叮咛嘱咐感到麻木,可我们总还记得第一次妈妈摸着你的头,爸爸拍拍你的肩,目送你尚稚拙的身影去迎考时眼底饱含的热泪与期望。那是我们在一次次被路上的荆棘绊倒时,于苦痛的血泪中再次爬起的不竭动力。这一份真诚的祝愿, 这一份热切的期许,将用温和柔软的风力托举你的双翼,是生活的“读者”馈赠于我的第一件礼物。

但又有那流言中伤、冷嘲热讽,抑或是尖酸刻薄地对你的生活评头论足。诚然这些打击使我们暂失“写作”的勇气,但在轰然交错杂的舆论风向中,我们更能看清自己,更能看清自己所坚守的理想信念不愿为之失去方向,风狂雨急之时,鸟云笼罩在茫茫苍穹,一片阴翳之中,我们才能意识到脚下的土地方是心之所向,这便是“读者”的第二份礼物。

由是观之,“读者”的呼声并不能左右我们的笔端,而我恰要把他们予我的压力与动力化为笔下风云。

“活过、爱过、写过”的司汤达还曾言:“我的梦想值得我为之奋斗,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昨天的冷淡抄袭。”我们书写我们的故事,必有我之思想、著我之色彩。难道没有旁人的导引,没有既定的道路,我就只好日复一日地抄下昨日的词句,陷入循环往复的生活漩涡之中吗?不,不是这样。各人之所以执笔各自的生活,是各人拥有其独特思想境界与情感体验,自然也有其不同的趣味追求与志向节操,而我们所应做的,便是把个人的独特性刻入生活的骨髓,完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口中“人不是齿轮”的自证。

我不循规蹈矩,自然也不会停滞不前。 辛波斯卡偏爱那“写诗的荒谬”,我亦珍视手中握笔的机会。读者的呼声或许打断了你的思路,行文的艰涩或许凝滞了你的笔尖,但生活的书页唰拉拉翻过,那空白是否让你惶恐?又是否让你有愧于那些生活的“读者”?

读者的呼声与要求无论承载着压力或是动力,我们都应将其化为心中怀着的感激、存着的期许,以其写出自我色彩,崭露笔下风云。

翻山越岭,他们就会听到你的事。

【满分选读2】

愿为苍生鼓与呼

浙江一考生

  如果把每一个人都看成是创造生活的“作家”,那么他当然应该“心中装着读者”。

  为什么?因为,作品需要传播,传播需要读者。作品好不好,需要围观,需要争鸣,更需要喝彩。

  世界上,心中装着读者的大作家,他们的作品大受欢迎,享誉世界,是文学的丰碑,是文化的经典。《水浒》中那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江湖好汉,面对无法忍受的压迫,于绝望中奋起,用刀剑棍棒诉说自己的反抗。《聊斋志异》里的那些鬼怪狐仙,他们或丑陋或美艳,但是无论悲欢离合,他们与生死以之的爱情故事,赚了多少痴男怨女的眼泪?还有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古今中外名家,典型事例不胜枚举。

  而我们,每一个识文断字的中学生,既然我们的生活是“作品”,那就意味着要对得起“读者”。这些“读者”,与我们的生活与命运息息相关。他们是父母,是老师,是同学,是其它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亲友。面对他们,我们应该尊重、理解、热爱;对待自己,我们则应该坚韧、勤奋、努力。唯有行得正走得端,踏实勤勉,才能创作出一部杰出的“人生作品”。

  还是允许我用“作家”来说吧!尽管我的“读者”和我一样只是芸芸众生之一,在滚滚红尘中极容易被轻忽被无视,我还是愿意小心翼翼地把他们放在心上。

  我知道他们微不足道的快乐。清晨树叶上闪烁的的一颗露珠,傍晚水面上暗红的一抹夕阳,父母一缕慈祥的笑靥,老师一道赞许的目光,被他们尽收眼底。我知道他们无法诉说的忧伤。头顶烈日,劳作在尘土飞扬的工地;推推挤挤,穿梭在污水横流的菜场;卧病在床,担心没钱求医问药;四处奔波,总是难逃生计无着。

  如今,生活确实有了很大变化,可是每个村落每个城镇的建设,都需要有人关注。譬如:家乡的道路是否通畅?往昔的街巷是否繁华?远处的青山是否依然翠绿?村边的小河是否还是碧水荡漾?而那些古塔、水碓、黑瓦、白墙,是否还能承载那一段浓浓的乡愁?

  我为苍生代言,我为他们歌唱。那些只为自己写作的,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最后我想说,每一个人,都是自己这部作品的“首席作者”,也是这部作品的“第一位读者”,那么请想一想,你不也是平凡微小的苍生吗?

  我愿意是作家,我愿意为万千苍生鼓与呼!

【满分选读3】

坚定奋发,争做有为青年

浙江一考生

假如,我们是创造生活的“作家”,我们的生活是“作品”,那么我们将如何对待“读者”?个人认为:我们要坚定自我,奋发向上,争做有为青年。

有人说:“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声音。”

作家在写作时,常常会站在群众的角度,为群众发声。俗语说:“听人劝,吃饱饭。”善于听取周遭人的忠告,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历代君主创造伟业时,若没有敢谏敢言的忠臣,一国之立也要“呜呼哀哉”;瓦拉赫起初在文学上毫无建树,听取老师建议后改学化学,成就斐然。但有时生活的“读者”也会是“作家”自己。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鲁迅、海涅这样的作家,在修改自己的作品时,也常常是以读者的身份,质疑自己,使其更加完善。这就像对待我们自己的生活,在“吾日三省吾身”中,回想自己的态度与不足,从而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诚然,懂得倾听“读者”可以摆正自己、警醒自己,但是一味的听取也可能造成媚俗、从众的心态。

如果一个作家只是单纯地把读者之想写下来,那何不成为一位优秀的笔录员呢?故而有人说:“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这就是要时刻保持思想的独立性,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近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走红,很多年轻人沉溺其中。但是以一个少年的姿态,不禁想问:为什么要在最该努力的年纪选择转发“锦鲤”?为什么甘愿做一个躲在角落里、在抖音视频里仰望别人生活的卑微的人,而不是那个握紧拳头,把汗水挥洒在星空大海的征程上的人?杨绛先生有言:“做人,要做好自己选择的事,而不是选择容易的事。因为容易,意味着价值可以忽略。”在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我们不避免会踏入污泥。但即使脚踏污泥,也决不改变高洁的品质,做到“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不为势屈、不为利诱,才是可靠的内心。我始终相信,生活中真正动人的戏,不是谁拥有了完美的人生,而是那些苦苦坚守、认真演绎的生活。

当然,坚持自我不代表固执己见,做得太偏执,反而失去了创作的本真。

但丁有言:“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并不意味着要狂妄,而是要倾听理性的声音,舍弃那些杂音,坚定地做我们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被《自然》杂志誉为“石墨烯驾驭者”的曹原,敢于挑战权威的质疑,坚信石墨烯能传导的大胆判断,最终历尽艰辛破解了困扰物理学界107年的世界难题。他的成功也说明要理性对待他人的声音,要心有坚守,不能轻易被外界左右,即使是梦,也要好好地做,认真地做。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我们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始终坚定自我理想信念,为诗与美好的生活献出泪水,为改革开放奉上我们的热血!

| ID:gzywxxzs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高考加油

长按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