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节气集合3篇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节气集合3篇

【篇一】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节气

春分、夏至、冬至和秋分,分别叫做春分点、夏至点、冬至点和秋分点。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卯,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平分”,传统以立春到立夏之间为春季,而春分日正处于两个节气之中,正好平分了春季;另一含义是“昼夜平分”,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斗指酉;太阳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时称“秋分”为“平分”。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个节气,冬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短。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节气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

【篇二】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节气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卯,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平分”,传统以立春到立夏之间为春季,而春分日正处于两个节气之中,正好平分了春季;另一含义是“昼夜平分”,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春分的气候特点是天气温暖、阳光明媚。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9月22日前后。秋分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80°,日光直射赤道,大部分地区昼夜几乎相等,形势持平。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意思是雷声逐渐消失,冬眠动物开始准备过冬,此时水气少,将出现干旱。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270°;于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23°26"S),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冬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

【篇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节气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四个节气。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卯;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平分”,传统以立春到立夏之间为春季,而春分日正处于两个节气之中,正好平分了春季;另一含义是“昼夜平分”,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春分的气候特点是天气温暖、阳光明媚。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斗指酉;太阳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渐向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气温下降,阴雨天多,白昼短夜长等气候特点也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