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不够汇编5篇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不够汇编5篇

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不够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严谨的科学性彰显真理魅力,以崇高的人民性展现赤子情怀,以独特的创造性问诊时代主题,以实践的全局性高扬战略智慧,以鲜明的开放性凸显国际视野,要深刻领会这一科学思想的理论品格,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深刻领会这一科学思想的理论品格,学懂弄通其精神实质,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以严谨的科学性彰显真理魅力。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品格。这一科学思想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把握时代大趋势、回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中,构建中国理论、分析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不断增强理论的现实解释力、时代回应力和实践引领力。这一科学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崭新境界中彰显真理魅力,在新时代中国的实践创造中释放真理力量,在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中闪耀真理光芒。

以崇高的人民性展现赤子情怀。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价值底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性融汇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项决策部署中,我们党始终关心人民群众的大事小情,留心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尽心回应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求,永远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坚持把“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大事”,以“人民满意”回应“人民关切”,让“人民需求”成为“国家追求”,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彰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以独特的创造性问诊时代主题。任何一种理论要获得认同,就一定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现实践伟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的创新理论,在创造性中焕发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创造性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曾设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曾关涉的一系列时代难题,提出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的过程中,不断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科学内涵。

以实践的全局性高扬战略智慧。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唯有宏阔的大实践才能孕育创生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充分展现出其全局性的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紧密结合,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以“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系统谋划和“十三个方面成就”的生动实践,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全局性问题作出深刻阐释和科学部署,在推动实践中鲜活体现其战略眼光、战略智慧和战略定力。

以鲜明的开放性凸显国际视野。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更广泛地联系起来。同时,网络安全、气候变化、传染疾病等各种风险挑战层出不穷,贫富分化、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各种博弈和威胁持续蔓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宏大的全球格局、深切的人类关怀和强烈的担当意识,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新倡议新构想新举措,饱含对人类发展命运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发挥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担当。

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不够2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奋斗历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其成功的原因莫过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正如党的XX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的论断,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行”的进一步阐述。提出“马克思主义行”,凸显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的批判性革命性意义,而党的XX大报告首次并列实为递进意义的阐释又指出——“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则是基于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彰显把握历史主动的理论自信与实践自觉。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行”的深刻意蕴,对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深化我们党的斗争意识,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每个时代都有应时代问题而生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为彻底地批判资本主义而产生、形成并不断发展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不仅指导了处于帝国主义薄弱链条上的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也指导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实践都生动诠释了“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

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其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将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科学理论,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基础之上以哲学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具备作为一门科学的本质要素即事实、规律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体现在观照的事实、呈现的规律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看,马克思、恩格斯在探寻人类社会发展方向时,洞察到作为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前提即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个事实,从而将“物质生产”作为探究历史进程的支点,这样便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束缚,由此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进行批判,并借助不断深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进而为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经济事实意义上的确证。相较于唯物史观对人类历史进程一般规律的揭示,剩余价值理论则深入到对资本主义运行逻辑的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规律,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如同恩格斯指出的,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来说,也正是这两大理论基石,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理论。

当然,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理论,其科学性不是指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实证科学,而是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言,“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在这门历史科学视域中,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自然界无人的自发起作用的客观规律不同,它是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产生后,正因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才实现了工人运动由自发到自觉,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二、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行”

“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向我们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行”,但这只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的必要前提,而非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普遍性真理的视角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展,为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更为关键的在于中国共产党不是把它作为教义,而是作为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理论创新,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涵,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并用以指导实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XX大报告又强调“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明确回答了在中国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才“行”。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经验、汲取历史智慧,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凝练出坚定的历史自信,积淀为历史主动精神。一方面,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既强调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并把它视为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又强调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涵,并运用这一思想武器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探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即“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揭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对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要在探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基础上,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更好指导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要善于挖掘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贯通之处,并把其思想理念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谱写马克思主义“行”新篇章

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的论断,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何以取得成功的因果关系论证,也是展望未来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以何取得更加辉煌成就所作的政治宣言。正是因为我们党在百年历程中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始终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涵,生发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并用以指导中国实践,才铸就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要以一种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时代意识,准确研判“两个大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际遇及所面临的新时代新课题,积极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诉求;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实践遵循,以全新视野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就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马克思主义新高度,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成为引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与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强大思想武器。

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不够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严谨的科学性彰显真理魅力,以崇高的人民性展现赤子情怀,以独特的创造性问诊时代主题,以实践的全局性高扬战略智慧,以鲜明的开放性凸显国际视野,要深刻领会这一科学思想的理论品格,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深刻领会这一科学思想的理论品格,学懂弄通其精神实质,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以严谨的科学性彰显真理魅力。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品格。这一科学思想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把握时代大趋势、回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中,构建中国理论、分析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不断增强理论的现实解释力、时代回应力和实践引领力。这一科学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崭新境界中彰显真理魅力,在新时代中国的实践创造中释放真理力量,在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中闪耀真理光芒。

以崇高的人民性展现赤子情怀。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价值底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性融汇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项决策部署中,我们党始终关心人民群众的大事小情,留心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尽心回应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求,永远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坚持把“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大事”,以“人民满意”回应“人民关切”,让“人民需求”成为“国家追求”,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彰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以独特的创造性问诊时代主题。任何一种理论要获得认同,就一定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现实践伟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的创新理论,在创造性中焕发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创造性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曾设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曾关涉的一系列时代难题,提出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的过程中,不断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科学内涵。

以实践的全局性高扬战略智慧。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唯有宏阔的大实践才能孕育创生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充分展现出其全局性的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紧密结合,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以“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系统谋划和“十三个方面成就”的生动实践,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全局性问题作出深刻阐释和科学部署,在推动实践中鲜活体现其战略眼光、战略智慧和战略定力。

以鲜明的开放性凸显国际视野。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更广泛地联系起来。同时,网络安全、气候变化、传染疾病等各种风险挑战层出不穷,贫富分化、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各种博弈和威胁持续蔓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宏大的全球格局、深切的人类关怀和强烈的担当意识,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新倡议新构想新举措,饱含对人类发展命运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发挥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担当。

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不够4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

学懂、弄通是前提,用好、做实是根本。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学以致用,用新的思维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在工作中不断创造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锲而不舍在深学细悟中感受真理伟力。学好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思想武器,确保学习创新理论要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持续优化创新理论宣传学习的形式、平台。凭借“干部夜校”加强干部的创新理论学习、依托高校课堂讲理论提水平、借助互联网开展“创新理论主题云辅导”、利用乡村大喇叭用乡土话接地气宣传党的创新好理论,做到创新理论的宣传有广度、学习有深度、实践有力度。

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持之以恒在知行合一中汲取奋进力量。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在紧跟时代步伐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用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确保实践出真知、显成效、提水平。

广大党员干部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思想觉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在解决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互促”的相互转化,在理论学习中推动实践,在实践中加深思想认识,从而做到学思用结合、知信行统一。

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中做到深学细悟,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谱写新的时代华章、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不够5

百年来,党带领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风险挑战,我们更加需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

首先要“学”。我们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坚决纠正“对理论学习不重视”“学习只是走形式”等问题,切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深入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效果,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转化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要“思”。要在全面学、系统学、原原本本地学的基础上,多学多思多领悟,切实把握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确保入脑入心,在学思践悟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在学思践悟中深刻领会新的赶考之路的重大要求。坚决克服“理论学习不深、不透、不系统”“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等倾向,坚决防范“学习碎片化、随意化”“学用脱节”等现象,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为工作指导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最后要“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我们要自觉将创新理论学习体现到强党性、提能力、改作风等各个层面,将初心使命之根基有效转化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增强贯彻落实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