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闹五台山的名人名言-经典名人名言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大闹五台山的名人名言-经典名人名言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金刚经》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的境地。以下是其第六品正信希有分解说。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文喜和文殊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这是加进来的一个问题,我们把金刚经放轻松一点,当作是师生问答的记录,或者当成一个剧本,不要像念书一样死板,要把心扉打开一点去了解。现在佛告诉须菩提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如果你梦中看到了佛,或者佛真的站在云端上,那你就着魔了;那不是真见佛,你尽管拿石头去丢他,拿金刚经打他,你可以说:是你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跑来干什么?

当年有一个故事,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喜禅师,从小出家,三十几岁开始参禅,总不能开悟,于是他从南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常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智慧第一,释迦牟尼佛和许多佛菩萨,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大家求智慧、想开悟,都是三步一拜去朝五台文殊道常也有人拜了三年两年才拜到,为的是要见文殊菩萨。

话说这位文喜和尚拜到了五台山金刚窟,看见一个老头子牵一头牛,胡子白白的,头发也是白的,请他到他的茅蓬喝茶,问他道:和尚你了不起啊!三步一拜是从那里来的?文喜说南方来的,想求见文殊菩萨。老头子说:南方佛教怎么样?他回答说:南方佛教麻麻胡胡,所以到这里来,想求见圣人……你们北方五台山的佛法怎么样?老头子说: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啊!

其实整个世界人类社会,都是有圣也有魔,都是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文喜问道:五台山一共有多少出家人啊?这老头子说:前三三与后三三。这一句话,千年来也没人知道他讲什么?一般修道的人就讲,前三三与后三三,这就是要人修气脉呀!后面有三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前面是印堂呀,守窍的灵门关,这里是什么关,那里是什么关,都是讲这个。其实这个可以作话头参,前三三与后三三就是禅宗的话头。

那么两个人谈到这里,老头子就问文喜佛法,这位文喜和尚却答不出来;老头子皱了一下眉头,叫声:均提,送客。茅蓬后面出来一个童子就说:法师你请吧!就把和尚送出茅蓬外了。这个文喜和尚正回头要道谢,就看到文殊菩萨骑一只狮子站在空中。

可叹这位文喜,千里迢迢,三步一拜要见文殊,这时才发现原来与文殊菩萨当面对谈而不自知,真是后悔莫及,痛哭流涕。以后,文喜发愤努力,终于大彻大悟。文喜悟了以后,到丛林下做苦工,就是部队里所称的伙夫,大陆上禅林中就叫作饭头。饭头的工作很辛苦,一个庙子中千人吃饭,那个大丛林的饭桶,像我这种个子啊,站在锅里头,从外面绝对看不见人。要煮一千多人吃的饭菜,所用的锅铲之重,如果没有练过武功的人,拿都拿不动。所以少林寺学功夫,只要能烧三年饭,你武功就不得了啦!米要整袋倒进锅去,要搅的时候,要有武功才能转得动那个锅铲。文喜禅师因为自己悟了道,愿意发心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这就是菩萨道。

有一天文喜在做饭的时候,文殊菩萨在饭锅上现身,还是骑他那只狮子,在饭锅上跑圈。文喜看到文殊菩萨,就是当年在五台山金刚窟看到的那个老头子,他拿起锅铲一边就打过去,一边嘴里说: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你跑来这里干什么?你是你,我是我。文殊菩萨的那个化身飞到空中一笑,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苦瓜当然连根都是苦的啦,这个甜瓜当然连那个蒂都是甜的。修行三大劫数,连释迦牟尼佛都是做过他的学生的,倒楣了,反被老和尚讨厌。这说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反覆叮咛。也就是禅宗祖师们后来说的:佛来斩佛,魔来斩魔的道理,这也是修行的无上秘诀。

烧佛的和尚

所以说,诸位千万不能着相,一着相后来都变成精神病了,这是反覆请求诸位,也是警告诸位,不能着相的道理。禅宗到了后来,有一桩丹霞烧木佛的故事。

丹霞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大弟子,他已经当方丈了,冬天冷起来没有柴烧,就把大殿上木刻的佛搬下来劈了,用来烤火。当家师出来看到了,吓得说;烧了佛,这个罪过多大!有因果啊!奇怪的是,这个当家的胡子、眉毛当时都掉下来,脱了一层皮。佛是丹霞烧的,因果反而到了当家的身上去,这是禅宗里头奇怪的公案,是有名的‘丹霞烧木佛,院主(就是当家和尚)落须眉’的公案。这些道理都说明了真正佛法不着相的道理;所以各位用功的时候,千万不要着相,一着相就严重了。

对于佛的这个说法,在第六品中,须菩提提出怀疑的问题了,他说:佛你这样讲了以后,将来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听到你这样讲,尤其金刚经这一种理论流传到后世,‘生实信不?’他们能够相信吗?一般人信佛都要着相,完全不着相能够办得到吗?‘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佛告诉须菩提说,你不要这样看法,接着,佛就说预言了。

五百年后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相。】

这个话很严重,因为讲到一切无相,不着相才是佛。如果落在鬼神相,一天到晚闹那些境界,自己走入着相的路线,自找麻烦还是小事,已经落入了魔道事大。因此须菩提提出来问佛,他说你这样讲法,后代还有人真正懂得,能够相信吗?佛说你不要这样看,当我死了以后,过五百年──为什么讲过五百年?佛在世的时候,叫做正法时代;佛过世以后是像法时代,就是有佛像有经典的时候;到了佛经都没有了,只有迷信的时候,叫作末法时代。所以他说,等我过世五百年后,有人真正持戒、修福,多行善道,功德到了,他的智慧打开就可以相信这个话了。

佛说五百年后,重点是指后世,也有许多说法,针对五百年后这句话,多方研究推测论断,在此不多作讨论。

善行功德智慧

刚刚讲到释迦牟尼佛说,有人持戒、守戒、修福报,福报修成就了,才能得到无上智慧。一个人不要说智慧,生来能有一点聪明,都还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要想得到无上的智慧,不是求得来的,是修来的。要修一切的善行,一切的功德,才成就无上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悟得的,是持戒、修福而来的,守戒累积起来,加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修福,才真正得到大福报的大智慧。佛在此特别提出来,在他过世以后五百年,有持戒修福的人,才能相信他的话。

五百年后文化演变更不同了,这是一个大问题。我经常跟青年同学讨论这个问题,站在物质文明的发展来说,时代愈来愈进步;站在人文、道德、精神来讲,愈来愈堕落,是退步的。所以我们现在讲时代进步,是站在物质文明的立场来说的;佛法是从人文的立场来看时代的。迟五百年,人的智慧变得越来越低,到了末法时代,人十二岁就可以生孩子,脑袋非常发达,四肢和两手两脚越来越小,极聪明而没有智慧,草木都可以杀人。换句话说,灾难、病痛、战争随时存在,这是末法的时候,现在还没有到。

五百年后,有人真能够行善修福,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对于佛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说法,能够注解,真的般若智慧才出来,这是非常难的事。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注重在形式上,而且多半以有所求的心,求无所得的果。尤其我们看到庙子上拜拜的人潮,以前是十块钱啦!现在充其量是一百块钱,买一大堆香蕉、饼,一人把香,烧了以后又拜,拜了以后又磕头,然后求神明保佑丈夫好、身体好、爱国奖券又中、生意发财、样样都好,然后还把香蕉带回去慢慢吃。你们看!出这么一点点本钱,那个要求多大啊!我如果是佛是神,是不会理这一套的。哼!你这个人自己都成问题嘛!花一点点本钱,要求一切都圆满,达不到目的,还要讲这个菩萨不灵,这个菩萨好当吗?就像古人的一首诗,讲这个天气很难办:

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

出门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

你说老天爷究竟该怎么办?人同天一样更难,菩萨更是难上加难。两家人打官司,两边人都烧香要帮忙,保佑他打赢,你说这菩萨究竟帮那一边好呢?你说菩萨是看谁的香蕉多一点,猪头大一点来决定吗?所以啊!这些都是宗教仪式,从心理学立场来研究,这是很滑稽的。我们经常听人家讲宗教仪式的,也只好写四个字来形容,不可理喻!不可理喻!简直不可理喻!嘴里没有办法讲出来,只好说对对对,你说的差不多啦!是那个样子,慢慢来吧!将来再说吧!那个将来再说,也许是三大劫以后才再跟你讲呢!就是说你现在听不懂,只好三大劫以后再说吧!

现在佛说这个真理,是非常平凡而难相信的,他说后世有人对于平常的道理就是大道,信得过的要有大福报才行。这个福报不是世间的鸿福啊!所谓能生信心,可不是迷信,是理性上的正信。‘以此为实’,认为这个是实在的真理。佛说你要晓得,将来世界上这样的一个人,他不止是跟过一个佛两个佛三个佛四个佛五个佛而种的善根;这样的人,他也不是一生一世修智慧来的!他已于‘无量千万佛所’,不知道经过多少世,在这些有成就人前面学习过!‘种诸善根’,他已经做了无量的好事,种了这样大的善根,才生出这样大的智慧。

净信和无所住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这样的人,听了我刚才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这个观念,他信得过的,甚至于一念之间生出来净信。

这个要特别注意!净信很难啊!它不是正信,而是净信,干净,空灵,什么妄念都没有。心境清净到极点,心地上的净土,能够生出净信。假使有这样一个人,一个生净信的人,他已经是悟道了,已经到达真正无所住了,到达一念不生全体现了。金刚经开始叫你无所住,无所住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个才是净信。净信是要证得的,不是理论上了解。

佛说须菩提啊!我统统知道,我也亲眼看见这一种人,当下已经得到无上的福德。拿现在的观念来说,真正得救了,得到大福报,大功德了。佛说的只是这一句话,但是我们晓得,证得这个真理极难,达到这个智慧成就更难。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一个人到达了一念净信,知道凡是有现象的都不是,而是一切无相,连无相也无。能够这样悟道的人,就得大福报。为什么?因为此人现生已经到达了佛境界,他就是肉身佛了。为什么说他到达佛境界呢?因为这个人已经到达无人相,无我相,真正净信了。一念放下,当然无我相,也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个四相是非常严重的啊!人生一切的痛苦烦恼,都是这四相来的。从心理学上来讲,四相是四个观念,也就是人类普遍的四种现象。每个人的我相都很重,尤其知识份子‘我’的意见非常重。知识份子什么都可以忍让,假使碰到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你对他说让开一点我坐好不好?他看看你,哼!这个蠢东西,好吧!看你可怜,让你坐。这就是我相,因为‘我’看你可怜,让给你了;因为看到你不懂,懒得跟你讲。所以知识份子的那个我见啊,当然同我现在一样,是很厉害的。

人,处处落在我相,我相能够去掉就差不多了。我相去掉了,当然无相,一切平等,看一切众生皆是佛,看天下的男女都是父母,看天下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能够作得到这些就是因为无我相,无人相,自然就做到无众生相,平等,也无所谓寿者相;活得长,活得短是一样。所以生死看得很通,寿夭同视,生死一条,这是庄子的观念,生与死是一个道理,同早晨晚上是一样,到了晚上啊,就要休息休息,不须要觉时恋梦梦恋醒的。‘相’,在外境界是现象,在心理上是观念,主观的观念。

下面两个更重要,‘无法相’,一切佛法及什么叫佛法,都把它放下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不着相,统统放下,这个是无法相。但是你要认为什么都不是,一切都不是,佛也不是,不是的也不是,你又落在‘是’上。什么‘是’?‘非法是’,一切都否定,对不住,你又错了,你又落在一个‘对’上,这个对就是‘无非法相’。换句话说,一切都不是,一切也是。

有人研究金刚经,认为金刚经是绝对讲空的,错了,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换言之,认为一切皆空也错了,因为一切有也是它变的。所以,楞严经中佛说了两句名言,‘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也就是‘无法相’的注解;即一切法,也就是‘亦无非法相’这句话的注解。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离也离。所以金刚经并不是讲空,它只是说在见道的时候,见法身的时候,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我们起而行之,修行的时候,孜孜为善,念念为善,是不可以空的。

禅宗大彻大悟的大师们,解释学佛人基本的道理说:‘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着一尘是讲本体;万行门中,起而行之,在行为上是不能空的,念念都是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万行门中不舍一法;样样都是有,不是空。这个道理,我们学佛的首先要清楚。下面再说第三重理由,它整篇里头,正面、反面,反覆说明,最后综合起来产生一个结论。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他说,什么理由呢?假使一个人,心里的观念着相来学佛;譬如今天非来烧香,非来拜拜不可,就是着相。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正是破除迷信,推翻旧文化的时代,上庙子很想拜菩萨,实在不好意思,怕人笑我迷信。看看四顾无人的时候,赶快跪下去拜一下,立刻站起来表示我是不迷信的。有一次被和尚看到了,他赶快拿引磬‘咚’一敲,把我吓坏了,怕被同学们看见笑我迷信。后来我就问这个和尚,为什么你要敲这个大磬呢?他说年轻人不知道,‘烧香不敲磬,菩萨不相信,拜佛不放炮,菩萨不知道’。听得真是啼笑皆非,这也算是一本经。实际上啊!杭州的庙子又多,这样一拜佛,他敲一声磬,口袋里的钱就要跳出来了,非要给一块不可;香油钱总要拿呀,所以他这个烧香不敲磬,菩萨不相信是有道理的。

我说拜佛为什么要放炮?好像菩萨耳朵聋要把他吵醒才知道有人拜他。这个就是说着相,一切众生心理上的信佛都是大著相,就是着于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着相就不是佛法。有些宗教骂其他的宗教拜偶像,迷信,那么他的正信又是什么?他说不拜偶像,事实上还是要拜的,这就是着相了,就是取法相,还是一样落在一个不是正信的观念上。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这四段的反覆说明,反正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这很难办了,所以真正佛法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要想悟道,是在这个地方,是要真智慧。

真非真

佛又很坦然告诉我们这是什么道理,‘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真正学佛不应该着相,也不应该不着相。这真是很难办,这里我讲两个故事,虽是笑话,但是其中有真理。

话说孔子绝粮于陈,学生就向老师建议,向对面那个有钱人借一点米来吃吧!孔子心里很难受,好嘛!你们坚持要这样,你们去借吧!谁去呀?子路向来是最冲动的人,子路就去了。敲开门,那个人问,你是对面那一批落难的人吗?你既然是孔子的学生,一定认得中国字,我写个字给你认,认对了,不要借,送米给你们吃,不认得,就不借,有钱也不卖。他写了一个真假的‘真’字,子路说,这个字你还拿来考我,这是‘真’嘛!这个人把门一关说,你认不得,不借。子路吃了闭门羹,回去告诉老师,孔子说:我们到这一步,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你还认‘真’个什么!不应该认‘真’了。这一句话讲完,子贡说:老师呀!我去借。子贡当然比子路高明得多,又去敲门,老头子出来又是写这个‘真’字。子贡想到刚才子路为了认真吃瘪了,他就说这个是‘假’字,老头子更生气,‘碰!’把门一关。子贡跑回来跟孔子一报告,孔子说:唉呀!有时候还是要认‘真’的啊!所以这个人很难做,认真不认真之间,很难拿准火候;所以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讲做人行为。

第二个是禅宗里头的故事,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开悟了的人,一起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着一根木棍子,上面一个铁打的方方的,叫做铲子。和尚们背着这个方便铲上路,第一准备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有泥巴的地方,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吃饭,不要化缘了。第二个用处是,路上看到死东西就把他埋掉。这两师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表现是两样,究竟那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我们通过这两个故事的道理,了解金刚经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应无所住’,‘不应取法’。不应该抓住一个佛法去修,落在某一点上,就先着了相,就错了。你说,我什么都不抓,所以我是真正学佛法,你更错了,有时候也要认真!所以,‘不应取非法’。

何处是岸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一段非常重要,佛吩咐弟子们,‘以是义故’,由这个平常教你们的道理,‘汝等比丘’,你们这些出家跟我的一千二百人,‘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我的说法像过河的船一样。筏就是木头捆起来过河用的木排,你既然过了河就上岸嘛!过了河还把船背起来走吗?没有这样笨的人。佛说:我的说法,都是方便,都是过河用的船,你既然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所以我所说法,如筏喻者,这是个比方。‘法尚应舍’,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非法’,何况一切不是法呢!正法,如果最后舍不干净,还是不能成道的,何况非正法,更不能着相了。这里佛讲得非常彻底。

佛法传到中国,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岸在那里呢?不须要回头啊!现在就是岸,一切当下放下,岸就在这里。

禅宗有个公案,有一个龙湖普闻禅师,普闻是他的名字,他是唐朝僖宗太子,看破了人生,出了家到石霜庆诸禅师那里问佛法。他说,师父啊,你告诉我一个简单的方法,怎么能够悟道?这个师父说:好啊!他就立刻跪了下来:师父啊,你赶快告诉我。师父用手指一下庙子前面的山,那叫案山。依看风水的说法,前面有个很好的案山,风水就对了;像坐在办公椅子上,前面桌子很好,就是案山好。他这个庙子,前面有个案山非常好。案山也有许多种,有的案山像笔架,是笔架山,这个家里一定出文人的;有些是箱子一样,一定发财的。石霜禅师说:等前面案山点头的时候,再向你讲。他听了这一句话当时开悟了。换句话说,你等前面那个山点头了,我会告诉你佛法,这是什么意思?‘才说点头头已点,案山自有点头时’。说一声回头是岸,不必回头,岸就在这里,等你回头已经不是岸了。

有些禅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有同学问我,我说不错啊!可是不是你啊!你们连刀子都不敢拿,拿起来怕割破了手。拿屠刀的人是玩真的,真有杀人的本事,大魔王的本事,是一个大坏蛋,但他一念向善,放下屠刀,当然立地成佛!你们手里连刀子都没有,放下个什么啊!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就应该懂得金刚经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的道理。

也许有人会说金刚经一切讲空,既然空了,什么坏事都可以做了。那可不然!善事都不可着相,何况坏事,坏事更不可以作了。下面是我当时所作有关这一品的偈子:

第六品偈颂

金鸡夜半作雷鸣好梦惊回暗犹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信知万象一毛轻。

‘金鸡夜半作雷鸣’,这一品佛告诉我们了生死的道理,这一句就是说,像我们睡觉一样,一切众生都在睡梦中,半夜听到鸡叫,把我们叫醒了。人生开悟的时候就是这样,觉得自己从迷梦中清醒了。虽然在半夜三更迷梦中,却被鸡叫醒了;诸佛菩萨说法等于鸡叫一样,把我们叫醒了。

‘好梦惊回暗犹明’,你不要以为自己悟了,你如果有个悟的境界,你还是大混沌一个。真正悟了的人,连悟的境界都不会存在,有一个悟的境界,你已经着法相了。所以说好梦惊回暗犹明。

‘悟到死生如旦暮’,真正的了解了,悟了,悟到死生如旦暮,人生出来等于天亮了,睡醒了是活着,死了呢?夜里到了,应该去睡觉了,死生一条,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中国文化素来就讲,‘生者寄也,死者归也’,能够悟到死生如旦暮,你才能够得到正信,真正相信了,相信什么?

‘信知万象一毛轻’,宇宙万有在庄子的观念中是,‘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这个天地就是这一指,整个宇宙万有也就是这一指,就是这么一点;万象万物就是这么一马,整个的宇宙万有像一匹马一样,有马头,有马尾,有马毛,所以说宇宙万有轻如鸿毛。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如果我们真懂了这一品,就懂了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换句话说,学佛的人都想了生死,怎么样是真正的了生死呢?我告诉诸位一句话:本无生死之可了,那才能够了生死。

《金刚经》第六品:正信希有分释义

《金刚经》之经义与果报皆不思议,其理甚深,其义稀奇,皆在言语、思虑之外。以下是yjbys小编分享的《金刚经》第六品经文——正信希有分的释义,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金刚经》第六品:正信希有分释义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在这里佛明确告诉了我们一个修行的过程,以及宇宙与人生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的。如果真的是直心是道场,平常心是道场,这些经文都统统不用看了。马祖没有看过,马祖和惠能几乎是一样的大字识不了几个。中国的禅宗是从马祖之后才走向了巅峰,才有了以后的五宗七派。

达摩西来写了一首偈:一花开五叶,五叶自然成。现在临济宗和曹洞宗在中国还是有的,其它的三个宗派已经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是因为传法的地域非常窄,又没有大智慧的人来接法,所以法门就断了。

临济宗传播非常广,临济义玄在河北传法一直传到江南。曹洞宗想当初也非常壮大,但传来传去也是机缘都不算太好,现在的法脉香火不是那么旺盛。

正信希有。何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和信念。什么叫希有?就是我们在无始劫已经种好的善根才叫希有。如果你现在听闻我讲一句半句,或是看一句半句,你突然开悟了,或者是明白释迦佛所说的话了, 这不是你现在就有的根基。后面说:不是在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种的善根,而是在无量千万佛所种的善根。因为无始劫种的善根,所以说一听就会开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须菩提又一次直截了当的向佛请问:世尊啊!非常多的众生听您老人家说完这个真实不二的法义之后,他们能不能生起信心呢?

“颇有众生”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当时听释迦佛讲法的这帮人,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另一个讲法,就是说释迦佛涅槃后的众生,他们听到了这样的说法,能不能生信心?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佛马上告诉须菩提以及在法会上听法的众生,不要有这种想法。我释迦灭后五百岁,有持我的戒律,来修福报的。

在我释迦佛去世五百年后,能按照我的戒律去修持,会得福报。比如说打三皈依的时候,戒律只有五个:杀、盗、淫、妄、酒。真正能按照五戒持戒,福德是无量无边的。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章句就是佛经里的话,或者说《金刚经》里的某一句话,不仅深信,而且信心十足,并且履行于实践中,才是真正的心无所住、无有牵挂的真修行人。只要心无所住、心如虚空,常常住在常寂光里,身口意是一致的。口说心行,是为般若行。口说心不行,是为凡夫行。

【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紧接着就说,既然信我释迦所说的这些话,认为是真实不虚的,而且又心无所住,不会被外界所干扰,这个缘分不是在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种的善根,而是在无始劫无量千万多佛的国家,在佛跟前侍奉佛种下的善根,而非今朝才种的善根呀!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只听闻只言片语或者一个偈子,就直契内心深处,深信不疑,具有这样清净一念的为净信者,也都是在无量劫佛所处所种下的善根,才会这样的。

如何是清净的第一念?比如说你恨这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人,某一天碰到他了,你第一念如果是:这个人作恶多端,把他杀了也是度他。这个念虽然是错了,但是它是清净的。大家如果没有明白这个念头的时候,你可以回去私下里慢慢参,因为我已经参过这个念头。因为杀人放火的人,他会危害更多的善良的人,如果你第一念是为了众生去把他杀掉,你这个念虽然在佛法上来看是错误的,但你这个念是为了更多善良的众生,把这个恶人除掉,那这个第一念就是正确的。但如果说第一念是偷点钱花,这个念头就是错误的,是不清净的。我们修行就是修本来的无为的清净的第一念。而不是第二念,第二念就是妄念了。

佛在一部经里讲过,如果一个比丘危害到了更多的群体的时候,就可以把他除掉。这个除有两个意思:一是把他撵出队伍。二是摒弃。

清净的一念一旦生起来,就会阻止很多的恶缘,自然就会行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禅宗里有句话:三界火宅炼金莲,性海之中莲花开。就是用火来冶炼金莲。昊天一字轮,九界齐欢呼,用功在方寸,回归诸佛国。只要用功用到位了,从哪儿来的还得回哪儿去。

学佛不能落在两边见,两边见就是一边是有,一边是空。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开悟后总结出来:不住有,也不住空,住中道,但又不执著于中道。

打个比喻:高速路是中道,高速路下边都有辅道。善根种得好的,刚开始就可以上高速路上跑,好比一闻佛法即开悟,这种人是利根人。一上路就在高速路上跑,因为资粮够了,无始劫的资粮非常足,所以说能跑高速路。

差一点的,是从辅道跑一段距离才到高速路上。因为资粮不够,钱不足,还得算计在哪儿上高速路,钱刚好够。所以先跑一段辅路,才上高速路,即入中道了,说明这种人的善根刚刚成熟。

再差一点的人,从辅道上跑到还差几公里才上高速路,因为兜里资粮就那么一点点,刚好就够十公里的钱,就在十公里处上了中道。

这个比喻说明我们的善根资粮够不够。如果够,刚开始就在高速路上跑,又平坦又快。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就是说善根种好了,资粮足够了,一听闻佛法就中道行不两边见,也不空,也不有,但又不执著于中道。如果执著于中道的话也是病根,也会执药成病的。

释迦佛苦口婆心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东西都不能执著。如果执著了就会堕落下来。他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就教导身边的罗汉。罗汉都是自了汉,自了汉和魔有点相像,因为魔也算是自了汉。

魔和佛的区别就在于:佛是自觉觉他,自度度人,觉行圆满。魔是自觉觉自,自己觉悟了就拉倒了,觉行没有圆满,不知道去度别人。所以说佛和魔的区别就在这儿。他俩的本领是一样的,一念慈悲心生起即为佛,一念恶法生起即为魔。

佛和魔本是一体的,藏密有的佛像一面是慈悲相,另一面是非常凶狠的相。凶狠的相也是方便法门,是为了降魔的。自了汉和魔稍微有点差别,罗汉没有贡高我慢那种心,更不会去害别人。魔会害别人的,比他高就不行,只有比他低,跟暴君一样,所以魔的子民都会慢慢的离开他。

佛法不离世间觉。如果脱离了世间法,也就谈不上觉了。佛是觉悟了的人,能善巧方便的度化有缘人,我们学佛也要学习更多的世间方便法门,善巧方便众生。别人有病了,可以给抓点药;别人困惑了,可以帮助解决心中的疑虑等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要圆融起来。

在古时候,高僧大德都会五明,这样才可以更加方便去度化别人。五明是: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第一:声明。研究语言和名、句、文等如何构成的学问。掌握了声明,所说的话会合情合理,辩才是没有障碍的。

第二:因明。印度逻辑学,说话逻辑性强,知见正确。就是我们说话的时候,不仅逻辑性严谨,而且要真实可靠。说话颠三倒四的,就没人信。释迦佛说话非常严谨,逻辑性非常好,因为他在出家之前已经把五明学得非常透了。

第三:医方明。相当于现代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必须要懂得一些医药知识,可以给人开个药方,平常一些疾病要会治疗。

第四:内明。即佛学,指释迦的言教,包括菩萨藏和声闻藏两类教典。就是内心真正能明白宇宙和人生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真谛。

第五:工巧明。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均属此。

只有真正懂得五明,才会更好的去方便度化众生。不懂五明,教化众生的时候会非常困难。真正修行的人,必须要懂得五明,五明在教化别人的时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去评价别人,就拿我个人来说,我对易经、风水非常懂,在平时的时候可以帮助一些朋友处理心理上的障碍。因为《易经》本身就是一部心理学,佛法也是一部心理学,但各有千秋。很多人还没有听闻佛法,用佛法很难和他们沟通,用《易经》,他们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易经》是中国的精华,大家都会认可的。

《金刚经》不外乎两个字:一个法,一个我。就是说法无我、我无我,如果把这两个字弄清楚了,《金刚经》也就透了。这时候就会明白,大乘佛法不外乎大而圆。什么叫大而圆?大乘佛法是非常博大的,是不二法门,又是圆融的,出世和入世没有障碍,所以叫大而圆。

很多人修行之后,世间的活不干了,世间的事情不做了,夫妻也开始分居了,还有一些把工作辞了,这都是错误的做法,都是妄念。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真正的佛菩萨都是在人道上来度化人。只有自了汉,守不住心念的人,才会跑到深山里头,因为一到世间法上又找不着自己,这个现象是非常多的。

大乘佛法是博大而圆融的,并不是一修行了,什么都不要了,这不是真正的空。释迦佛说的真空妙有,是做事情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每天饭要吃,衣服要穿,但不会去执著,不执著就为空,就为真空。

有一个老禅师跟他的徒弟说,我每天吃饭,但未曾咬破一粒米;每天穿衣,未曾挂一丝丝。这话就是真空妙有,不要执著空和有,心一执著就会落入两边见。每天去做事情,心又不住在事情上,没有粘附,没有挂碍,是为清净心、如如不动心。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接下来佛又告诉须菩提,前面所说的那种人,是他们自性心的流露,是他们如来本性见闻觉知的显发,这样的众生流露出来的是般若波罗蜜心、智慧的心、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得释迦的甚深妙意,所以会得无量无边的福德。

释迦佛讲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般若经属于大乘中的上乘法门,哪怕是声闻、缘觉也不一定懂得。只有在无量佛处种下了善根,资粮够了的时候,一听即悟,一心受持般若波罗蜜法,就可以达到无相无著。

无相就是看见一切相而离开一切相,就是不执著于相。不去执著于相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执著不执著的说法了,就可以真正的坦然处之,平常心是道了。明白了平常心是道,也明白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虚妄不真实的了,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建立了自性中的万法,自己的福德是无量无边的。

什么叫无我相?就是没有色受想行识了,就是说六根已经修没了。初果阿罗汉就是把六根修没了,修得清净无为了,是为无我相。有我相,就说明六根六识都还在,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有我们六根六识六尘都清净下来,不再起念头的时候,是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自己的身体是四大假合而成,不是真实的。密宗里把身体说成是最粗糙的、最粗劣的,先把这粗糙的身体修成细的身体,然后再修成较细的身体,再往深里修,就是修成最微细的身体和最最微细的身体。这时候,就是即身即佛了。

我们的身体虽然是四大假合、粗糙不堪,但我们色身当中有三身佛。六祖以自性解释三身:(一)清净法身佛,谓吾人之身即是如来法身,故吾人之自性本即清净,并能生出一切诸法。(二)圆满报身佛,谓自性所生之般若之光若能涤除一切情感欲望,则如一轮明日高悬于万里晴空之中,光芒万丈,圆满无缺。(三)自性化身佛,谓吾人若能坚信自性之力胜于一切化身佛,则此心向恶,便入地狱,若起毒害之心,便变为龙蛇;若此心向善,便生智慧,若起慈悲之心便变为菩萨。在密教中,毗卢遮那佛为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我们这个身体虽然粗糙但包含了三身合体,也是三魂合体,也是天人合一。虽然粗糙,但通过不断的修行,不断的悟我们的本来面目,擦去珍珠外的尘土,回光返照就能得清净法身现前,也就是见如来了。但是我们现在妄想太多,所以见不了法身。如果大家某一天真的刹那之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了,突然之间空寂无我的时候,法身即现前了。

人死的时候,地火水风也都散了。中国道家有句话:尘归尘,土归土。这句话非常实在,说的就是这个。地,是指皮肤、骨骼、筋脉。火,是呼吸、温度、体温。风,也就是骨骼之间缝隙当中存留的风、说话喘出来的'气、鼻子呼出来的气、耳朵里冒出来的气。水,是鼻涕、眼泪、尿、血液。一把火烧的时候,地火水风就没有了,只有那一把灰土了。

我们不要认为四大是真实的。比如说动手术把腿锯下来了,把肾也换了,头换了,心脏换了,所有的东西都能换了,这样哪个是你呀?找不到了吧!医学已经发展到了这种地步,四百年前蒲松龄的神话都成为了事实。所以说地火水风全都是四大假合,死的时候就是空的。这个空就是真正的空了,因为已经尘归尘、土归土了。

什么叫真空?就是真正本来的我还在宇宙中飞翔,是不生不灭的。妙有是什么?还会作用,还会到三界内游玩,变换想要变换的东西,所以叫妙有。

什么叫众生?众生是生灭心所幻化的,此生死,彼生起。现在是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又变成猫和狗。众生就是生灭的心,也可以说成是烦恼的心。自性当中的烦恼是为众生,自性烦恼是一起一灭,所以为生灭心。

如果生灭的心停止了,不去胡思乱想了,自性众生就清净下来了,这个时候就入定了。定,不是非得坐在那儿,是随时定,站着定,走着定,无时不定,是为真定。

寿者,是四大和合的身体的寿命,但又不是真实的。因为这个身体本来是空无的,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不真实的可以说成它没有。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无常的都是生灭变化的,是梦幻泡影。

佛法有常,只有佛法是永恒不动的。这个佛法引申一下就是我们那颗原本清净的真如本性。

当我们明白了人、我、众生、寿都是不真实的时候,也就得了法眼。什么叫法眼?离开了四相,心就清净下来了,心法、心门开了,清净的心就为法眼。

法眼追踪,慧眼识英雄。追的是什么踪啊?这个踪就是追我们原本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当明白四相是不真实、是虚妄的时候,心门、心法就自然开了,自觉自悟了,离开两边了,离开有无了,自性本来就是如来,真如不动了,永远离开尘世间的一切尘劳和妄想了。这个时候福德是自然而然得来的,福德是无际无边的是无量的。

我们上有天门、下有地门,中有心门。“心门”(妄念的门)一开,是非就来。“心门”一关,人我是非一概与我无缘。这个“心门”开,和我刚才说的心门打开是两个概念。我现在说的心门打开,是非自来,是我们的妄想心、是凡夫的心。所以凡夫的心一打开,世间万物,是是非非,长长短短,黑黑白白全来。

把六根清理干净之后,心是清净的,这个时候心门打开是直通天门的,是非永远与己无缘了,尘劳也与己无缘了,此时法眼通天啊!通的是什么天?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天,指的是虚无。另外一个天就在身体里的百会穴,叫天门(天轮、*轮)。

心门打开,性海莲花开。性海就在我们的地门(海底轮),地门中的莲花得到了逐步的营养,扩大了心门,心门直冲天门,能量俱足天门开,三花聚顶,这个时候得的福德是无量无边的。这个福德和刚才讲的那个福德又不一样,这个是福德性,是真正清净的法性。得法了之后就会自在,自然福德性就圆满俱足了。

福慧俱足,佛教里有句话: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珞。珍珠、玛瑙都往大象身上披戴,大象福德非常好,但它没有智慧。罗汉有了智慧只想自己自了,不去度别人,不种福田,所以要不着饭。

释迦佛看到苦集灭道的法只能自了,不能去度化别人。然后开始讲大乘法门,讲了二十二年般若经,开始让罗汉回小向大,这样才可以得大福德、无量的福德。

这个福德是心性,不是外观,外观的福德只能说是福报。内心当中清净下来法义无边,自性自然建立万法,这个时候得的福德是性。性空万法建立,说的就是这个。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法相是指有为法相,是指显于在外的文字或者佛像等;非法相是无为法,是显于心内的某一层面的认识,没有外在的形状。

什么叫无法相?就是我们的心离开外在的一切有为法相,不执著有为法相。比如说:不离开文字,也不立文字,不执著于文字,这个时候就离开一切法相,就是无法相了。

前边是把“无我等四相”给破了,现在开始破的是“法相”。还执著于文字,还执著于释迦佛所说的某一个法的时候,那就落入法相了。不要去执著我释迦说的话或者是经文或者是法义,都不要挂在心上,离开一切法相,离开一切万事万物的相,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入道见道,开始修道。

亦无非法相。就是没有非法相的执著,也就是不能执著无为法的相。自己入道之后,不能把自己悟到的某一层的认识作为绝对真理。因为每一个阶段的认识都不一样,不要把某一阶段的认识成为自己的障碍,还要不断的突破,心中没有非法相的概念,才是亦无非法相。

当我们离开四相、法相、非法相的时候,才是真正明白了般若波罗蜜法。如果不明白般若波罗蜜法,而谈般若波罗蜜法的时候,即是谤佛,即是谤法。

什么叫般若波罗蜜法?就是用我们光明的智慧度自己到彼岸,然后用光明的智慧帮助别人从此岸到彼岸,是为般若波罗蜜法,这是从文字上解。如果从密意上解就是:三界火宅炼金莲,性海莲花开,这是密法。

如来明白众生的心,也能看见众生所走的路。如来是如如不动,如是而来,如是而去,本尊不动,是为如来。从自性来讲,如来是自己的那颗本来清净心。

如来是没有相的,但我们刚开始修行,首先要从执著自性如来有一个相上开始,然后慢慢转入内,再抛开这个相,达到真正无我无法的地步时,也就是真正的中道行,但又不执著于中道行,这样才是自性如来自觉自悟,才是亦无非法相。

佛法还有一句话: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不是罗汉的境界,这是菩萨的境界,而且是八地菩萨的境界,无我无法无非法相了。因为众生病是我病,众生苦是我苦,这是八地菩萨往上的境界。所以说学佛很难。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释迦佛又进一步点化须菩提,知道为什么吗?这里的众生是已经迷失了本性的人。众生是迷失了本性的佛,如果一念觉众生就是佛。如果很多众生用后天的妄心来取相,就是用凡夫的心住在事相上,也就是执著于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四相了,就会认为我是我,我是真实不虚的;你是你;人是人;众生是众生;寿者是寿者。凡夫的心看待事物取决于外表外观的现象,就会执著四大是真实不虚的我,心处于生灭的烦恼之中,每天都为了别人的事情去考虑。儿子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办?老公天天出去打麻将,或者天天出去唱歌跳舞,每天都是为别人操心,都是污染了的凡心妄想。心住在相上,就会有挂碍,身心就不会自在。

若取法相,如果住在释迦佛讲的文字相上,或者住在某一个法师的相貌或佛相上,也是执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接着佛又进一步的破须菩提的疑惑,又问须菩提知道原因吗?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前面已经讲了非法相,如果心住在非法相上,也是执著我人众生寿者了。住在非法相上就好比头上安头,也是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了。

由以上可知,取相、取法相、取非法相,都会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都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行。只有不取一切相,不住一切相,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行。理悟般若波罗蜜法,心行般若波罗蜜行,知行合一,才是真正大道之行,直入如来地。否则理不明,心不行,成佛更不可能。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说不应该取法相,不应该取非法相,要这样理解它的意义、要明白它的原因啊!真正的修行,法和非法都应该舍弃。

接着释迦佛又从自性本来上讲,所有的修行人,法对于自己的心来说就像过河的筏子,过了河就应该舍掉。更深一步的讲,那些成佛的无为之法也要舍掉,就是般若波罗蜜法也得舍掉。如果真的从此岸到彼岸了,这个般若波罗蜜法也得放下了。

所有的法都是指月的指头,并不是月。非法是指头指月方向的过程中,心的反应,都不是真正的实相,所以都要舍弃。

如果执著了,那就要落两边见了。一落两边见,天人福报是不成问题,但成佛是遥遥无期。因为只知道有天人这么个层次,其它层次就不知道了。

修行要拾级而上,天人往上就是罗汉的层次。罗汉还没有八地菩萨高。罗汉的禅定又分四个层次:

初果罗汉是证悟到了法喜充满。禅悦为食叫法喜充满,就是说六根已经清净下来了,不再为六根所干扰。

二果罗汉达到了自我快乐。打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就像两个热恋当中的男女一样,一触摸有一股电流感,二果罗汉禅定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达到这个层次的人是舍不得出来的,所以二果罗汉是最可怕的。一旦陷入像热恋当中那种境界的时候,就糟糕了,很多人在二果罗汉这个禅定当中都会失败下来。

如果突破了这个障碍,能管住自心、自性的时候,知道那是虚无空无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冲破牢关,达到三果罗汉。

三果罗汉是什么反应呢?三果罗汉是天女下凡啊!天女比凡界的女人漂亮得多。所以三果罗汉也往往滞留于三果之内,也很糟糕。如果明白这些都是助缘的时候,三果罗汉冲出牢关,三花聚顶,就是四果罗汉了。

四果罗汉的时候,以往的无始劫的习气和妄想、见思二惑全都破了,已经证得了涅槃。开始住在涅槃当中,天下的事和我无关了。释迦佛你自己度吧,我只想自己成佛了,认为自己证得了佛果。没有!四果罗汉只不过是证得了涅槃这个境界,就是没有陋习了、无漏了,但是还有更细微的烦恼。

大家想禅定,一定要明了禅定当中的过程。如果不明白,就会贪恋禅定当中的境界。很多人会在禅定当中死下来的,什么叫死下来了?第一种死,是真的死亡了, 魂灵跑了,只剩个皮囊;另外一种死就是疯疯癫癫,这个皮囊被另外一个人给穿上了。这非常可怕的,如果没有过来的师父、明眼人在旁边指点,千万自己不要入那个禅定。

如果明白了禅定当中的所有境界,去禅定而不住在禅定当中,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心而无念,无念而无相,无相而无住,心为本,心才是我们最原始的根本。

什么叫无心呢?无心之心,是为真心。真实不二的心叫无心。真正的无心,也就是本来面目现前了。本来面目现前,自然而然的无念。这个无念不是一点思维没有,如果一点思维都没有的话,那可能是死人或者是呆子。这个无念是心不住在任何念头上,是善念也好,恶念也好,不思善、不思恶、不思长、不思短、不思红、不思白。所以说这个无念是不去执著,不去住在所有的念头上。

无念就会无相,不住于任何想法念头时,自然就不会有执著的相。这个相是色相,万事万物都为色相,心中就不会残留一点点万事万物的相。无相有没有相呢?有啊!吃饭是饭相,坐着听法是坐相。但我们没有执著相。无相自然就会无住。

我们的根本还是这个心,这个心真正修炼出来了,明明了了,不再用妄念去思维一些事情了。妄念有没有呢?是随时有,随时灭。后天的心是生灭的心,先天的心是不生不灭的心。区别就在这儿。

只有我们主客两忘的时候,心境才会圆融,才会真正的明白佛法是良药。只有这个良药,才能治疗各种人的心病。

以前有一个很有名的龙记大和尚,也是修禅法的。他修行很多年都没有悟到达摩西来意。一个名叫文案的禅师给他写了一个偈子,他突然就明白了,这个偈子是:“不用将心向外求,各种消息有来由。褒言达摩西来意,只在文案一指头。”文案禅师用一个手指头来表达佛法的妙用,不管什么人来,他都用这个指头来给人家回答佛法的妙用。

有一天他出门了,他的小徒弟看见客人来了,也学他师父那个样子,把手指头一举。佛法就是一,一就是佛法,万法归一。这个小和尚并没有真正的从心里明了“一”是什么, 什么是“一”?正好他师父从外面回来,一看见他学自己的样子,就拿起刀子照他手指头一削,砍了下来。然后就问他,再说“一”在何处?

小和尚一着急明了自心了。一归何处?这个答案大家可以去参考一下。龙记禅师明了之后,写了一段偈子:心净顿消融,方明色与空,一时本来体,青山白云中。

什么叫心净顿消融?就是自心里的那些境界都不能执著。如果执著了就住在法上了。住在法上,就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心净不被外物所牵缚,主客两忘的时候,方明色与空。明了色空不二,心中的法相或非法相一下子消融,冰山融化,露出它本来面目,原来凡圣同体不二。

一时本来体,才知道我这本来就是清净的,无需时时勤拂拭。时时勤拂拭,是渐悟法门,非常慢的。禅宗是顿悟法门,能在中国扎根一千多年,也是六祖惠能的一大功劳,更是马祖的一大功劳。

青山白云中,青山就是原本的我,原本的这个心叫青山。也可以说我们的身体为山,青为清净(原本的性)。白云是烦恼的乌云笼罩了我们的头顶,一旦乌云散去,就会露出本来的我。所以佛用布施来度我们的悭贪,用般若的智慧度我们的愚痴,用禅定度我们的散乱。

拓展阅读:《金刚经》第六品:正信希有分原文与译文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後,後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

须菩提恭敬的对佛说:世尊,能有很多众生,听到这样的言说章句,而生起确实的信心吗?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说这种疑虑的话。如来应化身离开这世界以後,第五个五百年开始的末法时期,有持守戒律修福的人,对於这样的言说章句,能生起信心,以此为真实。当知这种人,不只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经在无量千万佛的教化所在,种了很多善根。听到这样的章句,甚至只要一念便已生净信心,须菩提,如来很清楚的知道,也很清楚的看见,像这类众生,都得到悟见如来,不可思量的福德。为什麽呢?因为这类众生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已经没有无上正等正觉法相,也不能说没有正等正觉法相。为什麽呢?这类众生如果心存有无上正等正觉可证取,我相还在,就是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执取无上正等正觉法相,以为有真实的佛法让他领悟,可以依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人相还在,人相还在的话,事实上我相也还在,也就是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麽呢?如果以为等正觉法是没有的,我相人相不可取,众生相也不可取,而执取空无相,就是执取非法相,那麽我相人相众生相都还在,也就是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不应当取等正觉法,也不应当以为既然是虚幻的,那就是断灭的,而执取非法。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如来常常说:你们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过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舍弃,何况非法。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总结论

金刚经中对佛的记载更近凡人,吃饭,化缘,光着脚走路,踩到泥巴要洗脚,要打坐,一切都显得很平常。平常就是道,说的非常有道理。下面是其中的总结论,希望你能喜欢。

现在给大家再作一个总结,把金刚经的重点重复说一遍,希望大家注意!善现启请第二分,重点在善护念,由凡夫到成道之路,圣人与凡夫同一个修持的方法,善护念,要善于护念。怎么护念?应无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内心平静的这一念。

护个什么念?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已经给我们说出来了,学佛就是证道,释迦牟尼佛及一切佛所证的,那个最高的境界叫涅槃。涅槃不是死亡,涅槃是圆满,不生也不死,不来也不去,永远是清净。纵然在动乱中,也在清净,如如不动。所以得道境界就叫做涅槃。第三品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方法可使一切众生皆入涅槃中,因为自性自度,佛也不能度你。神仙与佛,不过是自度的过来人;一切明师只是把整个经过的经验告诉你。人毕竟要自度,一切众生皆要自度,所以涅槃无法。

晓得涅槃无法,那叫我怎么修行呢?善护念。不要忘记了,真正善护念,不住于相,就到达涅槃,此外别无他法。

第五品如理实见是见如来;怎么见呢?佛告诉大家,不要有一个身相,学佛最困难的就是离不开身相这个肉体,所有的功夫都在肉体上转,都是著相。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首先要去身相,身相不去,就是我相不去;我相不去,有我就有你,有他就有人,人相不能去;人相不能去,寿者相不能去,众生相不能去。我们大家学佛就要反省反省,不要说四相,连一相都去不了!恐怕四相还会变八相,八相变十六相,相相皆全,然后变成众盲摸象!所以啊,要见如来先去身相,身相灭去了,即可见如来。

因此第六品告诉我们,身相去掉,然后再去心相。有心相就有法相,观念一搞不清楚,不管你打坐也好,做其他功夫也好,统统在心相上造一个法相,大家都在那里欺骗自己,以为在修道,做功夫,其实自己只不过都在心中制造意识法相而已!所以佛告诉我们,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一切法皆不是法,我说的法就像过河的船,过了河,船要去掉,还抓住一个佛法当作是正法,就是法不能舍。

接著第九品一相无相分,告诉我们真正的佛法,要能够去掉身相心相,不生法相,自己心里不制造出来一个法相,不造妖捏怪;像禅宗祖师骂人的话,自己划一个怪相,以为是道是佛。或者像丹经道书上说,得婴儿了,里头画一个小孩,等一下从顶上出来,一天到晚还要十月怀胎,多辛苦啊!或者是一颗明珠一颗丹,圆陀陀,光烁烁,那是医院里胃镜下去了,再不然就是得癌症啦!里头真有颗丹还得了吗?这些说法只不过是表达一个意思罢了,你千万不要著相。得道,得个什么?无所得!最难就是无所得,一切无所得,不住法相。

到了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真正的学佛是高度的智慧,第一波罗密,至高无上的智慧。什么叫第一波罗密?真智慧无智慧,就是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有个智慧的境界,那就糟了。真正的智慧也就是中庸:「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没有思想,没有忧虑,既无烦恼亦无悲,觉性清净,这是第一波罗密,真正第一等成就的最高智慧。智慧是成佛的`方法,成佛的工具,金刚经所讲的,就是第一波罗密,成佛的工具。

然后到了十七品究竟无我,到了究竟无我这一分,他告诉我们真正成佛的工具是什么,世界上做任何一个东西,都要具备工具,我们要想成佛,工具是什么?智慧!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你说,我智慧很高,自恃聪明,那你就是第一等笨人。怎么样才是第一等智慧呢?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到这个境界无思无虑,是第一波罗密。以这个方法来求佛,学佛,成佛,就对了。

佛开始已经告诉我们应无所住,到了第十七品,佛再次提起来,第二种说法,又说无住无相。空,无住,无相,是般若的三法印,也就是空,无相,无愿,三个大要点。但是金刚经一字也不提空,既然无住无相了,自然空。空与不空,都是落两边的话,所以不提;只说无住无相。那么到了无住,再重复吩咐我们,人生修道,证道,为什么不能成佛?因为首先身见去不掉,总觉得有我,有这个身体,把身体看得很牢。去身见,去世间之见,把物质世界,空间的观念,身体,佛土观念,统统去掉。连西方极乐阿弥陀佛国土,东方药师如来国土,以及世间法构成的世间国土观念,统统去掉。换句话说,把所有时空的观念,身心的观念,统统放下,要这样来修持才行。

第十八品一体同观,三心不可得。第二种方法当中告诉我们,你要从自己心理上检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的也不可得,是名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不可得!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我们刚说现在心,我们心里想现在,已经没有了,过去了,如梦如幻;所以说,我们众生的烦恼,就是因为三心认不清楚。三心两意的,就像刚才我说在理发店那两个老头子,七十几岁,七七八八的,喔唷,我还只二十几岁,那早过去了。过去心不可得,他还要回想!

碰到老年人我是最怕的,只好静静的做听众。他说当年怎么样,过去怎么样怎么样,都是这样。越老越想起当年事,我当年怎么样威风,怎么漂亮,怎么了不起。今天说一遍,过几天来了他以为自己没有说过,说的又是这一套。所以年轻人碰到老年人,天呀,实在受不了啊!我都受不了,何况年轻人。

老年人要有自处之道,老年人最大的毛病,思想上困在一个法相,只想当年,因为他不敢想明天,明天靠不住嘛!年轻人决不想当年,只想明天,明天又想明天。所以老年人跟年轻人坐在一起,一个光想过去,一个光想未来,怎么能合得拢呢!所以我们修道的老年朋友们,年纪到了光想明天好了,明天没有地方去,就去西方极乐世界嘛!永远有明天,不要想过去,过去心不可得。

年轻人也要注意,未来心也不可得啊!你将来如何如何,你将来怎么样!你将来跟我一样,也是老头子!你将来难道不变成老头子吗?那你就很惨了,短命而去对不对?你要活久一点就一样变成老头子,一样老太太。那个未来心不可得,不要去想它啦!

所以真正的佛法最现实,只有现在,现实,现在心不可得,心安理得,此心清净的很,这就是佛法。三心不可得,随时研究清楚,过去已过去,未来且莫算,刚说现在,现在已没有了,那就很好嘛!

你们诸位打坐,说坐不下来,那才奇怪;两腿没有盘以前过去了,两腿盘了以后,管它气脉通不通,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就是盘腿,现在心不可得就好了,不就安下来了吗?可是大家打坐修道,贪心大得很哪!专想那个未来不可得的,硬想得到它!想自己的脸要像阿弥陀佛那样面如满月,头顶放光,这里长个眼睛,三千大千世界都看得到,都是在那里幻想!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青年同学注意!我一听到你们年轻人学佛,我头就大了,先学做人,能把儒家四书五经做人之理通达了,成功了,学佛一定成功。像盖房子一样,先把基础打好。人都没有做好,你要学佛,你成了佛,我成什么?要注意啊!要先学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佛法告诉你的就是这个道理,我所说的,可没有违背金刚经任何要点。

三心不可得方法讲清楚了,到了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无法可得,又对你重复说一道,不住一切法相,你有法可得,住于法相,已经不是道了。是无法无得!

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告诉你色相空,佛说一个偈子,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他严重的指出来,一般学佛修道的大毛病,不是以色求道,就是以音声求道。佛告诉你这种观念,这种方法都是邪道,不能见如来,永远不能成就。

接著就是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佛法没有说空,也没有说断灭见的空,所以,空观与断灭见都不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法不说断灭相。

然后最重要的到了,就是三十品一合理相分,如来本体,体相用,成佛之道,法身、报身、化身的道理,一合相的道理。佛固然并不说断灭相的空,但是,他也不说世间相的有,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是没有,因其真空,所以能起幻有世界,是偶然暂时存在的世界。一切有是暂时的,并不是没有,但不是毕竟,而是「毕竟空,胜义有」,并没有说毕竟有,胜义空。空是一个境界,一个作用。

佛开始就讲,一个人学佛发愿,使一切众生皆入涅槃,度一切众生,实在没有一个众生可度的。为什么?众生自性自度,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如不动,不住法相。他为什么说众生没有一个是所度,都是靠自性自度的呢?你教书久了就了解,教千千万万个学生,那一个学生将来学问好,都是他自性自度的,你教他不过是剌激他一下,使他自己的智慧打开而已。千万不要以为是老师那里传了一个咒子,就像针灸的那一针,穴道扎对,就不痛了。他不痛不是你那个针多么灵光,而是他的气血走通了,他自己的气血。所以,那是智慧的传授,佛说没有度人;度尽一切众生,他说没有一个众生是他度的,自性自度,个个都是佛,只要你平实的去做。

怎么样平实的去做呢?金刚经开始就告诉你,怎么样叫修行?不要忘记了开头,第一品穿衣、吃饭、洗脚、睡觉,就是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说完了。他开头自己摆一个榜样给你看,他自己穿上衣服,化缘、吃饭,吃完了,洗了泥巴脚,敷座而坐。也没有一个学生把他位置铺好,是他自己来安置,弄弄好,敷坐,把位置拍拍平,然后自己上去坐。

刚刚弄好,吃饱了想休息,那个学生须菩提不让他休息,就来问问题了。他肚子还没有消化,只好开始说法,说到今天晚上,总算说完了,这一本金刚经就圆满了。

拓展阅读:金刚经原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祝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祝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祝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龋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洌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