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57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57

原标题:【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57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57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的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曾有一句重要的有关如何学习的经验之谈,“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其中之意可以这样理解:“不取亦取”指的是“取”其精华,而“不取”其糟粕:“虽师勿师”指的是“师”法其长,而“勿师”其短。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并不矛盾。这样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的成长,也可以运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以及全球意识的树立和各种世界关系的处理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材料选取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的两句话“不取亦取,虽师勿师”,“不取亦取”指的是取其精华,而弃其槽粕,“虽师勿师”指的是“师”法其长,而“勿师”其短。

材料表明,从求知的角度来说,这是有关如何学习的经验之谈,既要向别人学习,但又不要全盘照搬,意思是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其短处。意在告诉我们,在读书做学问时,既要取法于别人,又不可全盘接受;以别人为师,既要向他学习知识,又不可毫无疑义地照单全收。切忌盲目跟风,更不可“东施效颦”。跟随别人而又不苟从别人,这才是最佳的选择;从人生成长的角度出发,要认真求师,又不能是非不辨,盲目效法,学来精华,扬弃糟粕,这才是真正的成材之路;从国家和集体的角度来讲,选择与拿来的方式和方法是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决定着未来的方向和前景。

写作重点:

1.立意上:突出“取”“不取”‘师”“勿师”的内涵,阐述清楚“取”“师”的是什么,“不取”“勿师”的是什么。突出“取”和“不取”(“师”和“勿师”)的辩证关系。要注意材料中的表述“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并不矛盾”,对“不取亦取”的表述可以是:知道不取什么,也就是懂得了“取”的真谛。

2.内容上:能够联系现实,从学习、成长、人际交往、国家交流等至少两个角度来谈启示意义。

【参考立意】

(1)取舍得当,行稳致远。

(2)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文化传承大放异彩。

(3)选择决定方向和未来。

(4)要有善于选择的眼光。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振宁先生常常对弟子们说,做人做事都离不开两种态度:一是“巧”,即讲究方法,注重策略,正所谓“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二是“拙”,即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一步一个脚印。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和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则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叙述的杨振宁先生对弟子“巧”与“拙”的指导中,分别阐述了“巧干胜于蛮干”和“宁拙勿巧”的人生道理。前者强调“巧”,是从“讲究方法”的角度,指出我们要学会使巧劲,用巧力,巧妙行事,灵巧变通。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巧”偏向于褒义,指的是灵活变通,巧妙行事;“拙”(“蛮干”)指的是不顾客观规律或实际情况去硬干,是贬义词。后者强调“拙”,则是从“人生态度”的角度,提出“宁拙勿巧”的观点:诚实、不投机取巧、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肯干。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拙”做褒义解,指的是脚踏实地,相关的词条有:拙朴、拙诚、守拙、古拙、大巧若拙;而“巧”偏向于贬义的“取巧”:用巧妙的手段谋取利益(多指不正当的)或躲避困难,类似的词语还有:投机取巧,奇技淫巧,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巧立名目,巧伪夸饰等。由此可见,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对于“巧”和“拙”的理解并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可见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又要能够灵活变通,巧妙行事,不违背规律地蛮干。

写作时,考生可以就其中的一种观点来谈,也可以综合两种观点,辩证地思考“拙”与“巧”的关系,并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巧与拙是矛盾的,又是辩证统一的,有时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过分追求巧,反而弄巧成拙;而外在拙朴,内在奇巧,则可以达到炉火纯青、“大巧若拙”的高境界。考生可以结合现实,使文章更有针对性,内容更充实。

【参考立意】

(1)既要脚踏实地,又要讲究方法。

(2)踏实做事,灵活处事。

(3)诚实为人,不投机取巧。

(4)脚踏实地,宁拙勿巧。.

(5)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竹子生长现象:毛竹用了4年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但从第5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用6周,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4年,毛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

②保龄球计分效应:保龄球投掷的对象是10个瓶子,如果每次都砸倒9个,得90分;而如果每次都能完美砸倒10个,却能得240分,比得90分的2.5倍还多。

③揉面粉效应:面粉加上水揉一下,然后一捏,很容易散开。但揉的次数多了,就有了韧性,不易散开。

上述材料,对于成长中的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是将毛竹前后生长速度进行对比,突出最初栽种4年间生长速度的缓慢以及第五年开始生长速度之快;接下来进一步阐释,解释说明最初栽种4年间毛竹生长速度缓慢的原因。

材料二是保龄球效应:只要每次优秀一点点,就可能赢得更多机会,实现人生效应的逐级放大,最终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

材料三是揉面粉效应:人走上社会,就像面粉一样被社会不断地搓揉,刚开始可能会散架,若受得了揉搓,越揉反而越韧。

综合以上三则可以得出:竹子生长现象告诉我们毛竹的生长过程可谓是大自然中厚积薄发的智慧典型,它既能耐住当下寂寞又怀揣远大梦想,有着向地下扎根的源源动力和向上拔节的清晰目标。但是向下扎根的过程是艰辛、漫长且寂寞的,会有投入巨大而收效甚微的迷茫困惑,会有调转马头可能柳暗花明的歧途诱惑。在扎根的“苦行”之中,耐得住寂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怎么获得,就显得非常重要;保龄球效应是告诉我们要追求卓越,次次变得更优秀;揉面粉效应告诉我们要经受得住社会的揉搓,变得韧性无比。

可见这三则材料都是从坚持、积累的角度阐述了成人成才的条件,对我们今后发展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写成议论文。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行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在说理时,要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可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强,观点更让人信服。人物事例也很多,如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整整十年,增删五次;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车洪才36年编250万字《普什图语汉语词典》;任正非和华为公司28年坚定不移只对准通信领或这个“城墙口”冲锋等。理论论据也很丰富,如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古语“十年磨一剑”等。注意语言流畅自然,可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文采。

【参考立意】

(1)成功,需要厚积薄发。

(2)积蓄力量,成就未来。

(3)沉潜,才能更好爆发。

(4)内修外炼始成“金”。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威廉•詹姆斯有一部小说,说的是一位贵妇人在剧院里为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啜泣不已,但她的马夫就在戏院外面冻得快要死去。——罗翔

材料二:

爱全人类容易,爱一个人难。去帮助一个人,比宣称我爱人类要困难的多。——苏霍姆林斯基

材料三:

一个人对共同体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共同体中其他人的生存条件。——爱因斯坦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用贵妇的所感和所为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背离之处;材料二中提到“爱全人类容易,爱一个人难”,表明人们在行动上的普遍现象,关爱抽象的人,却很难爱具体的人;材料三用爱因斯坦的话,表明一个人对共同体的价值在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能够达到最大程度上的统一。

综上所述,我们要深入人性幽微处观照个体的所思所行,勇敢剖析自己,谦卑地内省,选择关爱真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书本理论和话语。真正的爱,一定是对具体人的关爱,要爱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而不是爱所谓生活的意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对共同体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共同体中其他人的生存条件。”也就是说感情、思想行动要有高度的统一,只有感情和思想,没有实践是没有价值的,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行文思路上,首先由社会现实现象引出中心论点,关爱是一种具体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意识和思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采用对比式论证结构,然后运用例证和引证,说明行动胜于空想,如纸上谈兵的赵括,成语故事闭门造车,蜀之鄙二僧的故事中富和尚的南海之梦等,再如墨子的名言“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行者行不果”等,证明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结果概率永远为0。最后归结全篇,重申论点,提出落实由内心到行动的号召。

【参考立意】

(1)行动远胜于思想。

(2)关爱他人贵在行动。

(3)行动上的关爱胜过意识的虚无。

(4)关爱他人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观察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总结出令人警醒、可资借鉴的生活道理,例如先秦的荀况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涅:黑土),与之俱黑。”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言:“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名言警语对当今时代的我们也应该还有启示作用。

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列举的三句话,从不同角度写出了环境的对人的影响。荀子的名句写出了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巨大影响;而傅玄的名言则肯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强调了个体的主观意识对个体在外在环境中所受影响有重要作用;周敦颐对莲的赞誉则突出了个体的强大可以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

综合分析,环境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环境影响的大小与个体有直接的紧密的关系;个体也可以评价强大的定力不受环境影响。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环境影响成长。首先列举秦伯的例子论证恶劣的环境往往造就英才;紧接着列举赵括的例子论证优越的环境,却可能培养庸才;再次列举比尔盖茨的例子论证环境恶劣,其实也未必决定人的命运,真正主宰命运的是人自身的心理和意志;最后结合现实总结升华主题,打造强势的心理环境,污浊环境不受影响,优越环境懂得珍惜,人才造就之道也。倘若我们能借鉴一二,必能有所裨益,塑造自我,拾级而上,走向成才。

【参考立意】

(1)环境对人的成长有至为关键的作用。

(2)环境是外因,内因——自身才是决定因素。

(3)既要重视外因(环境),更要重视内因(自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